对同课同构教研模式的思考

    

    

    

    摘? 要 阐述同课同构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意义,提出同课同构教研的目标,确立同课同构实施的步骤,分析同课同构教研的特色,对同课同构课例进行反思,以帮助一线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關键词 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教研;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5-0018-03

    1 前言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了提升一线教师驾驭课堂的专业能力,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给教师搭建沟通研讨的平台,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开展了系列同课同构教研活动。2012年,笔者参加了深圳市的同课异构课堂交流活动,然而对同课同构这种新的教研方式了解还比较少,只知道两位或多位教师共同设计一节课,再分别上一节课,现在要两个人共同上一节课是前所未闻的。两位教师该如何分工?如何让学生受益更多?如何展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研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阅读了许多相关资料,对同课同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同课同构相关概念与研究意义

    相关概念

    1)同课同构的概念。同课同构就是针对共同的教学课题进行集体备课,让不同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到整合,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使用共同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由不同的教师根据个人素养,实施不同风格的教学。

    2)同课异构的概念。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共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

    3)同课同构与同课异构的联系与区别见表1。

    研究意义?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研的意义。同课同构是备课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课堂设计更有利于教师间的资源共享,易掌握教材的重难点,辅导学生范围面会更广泛。这种教研活动有利于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同课同构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同课同构的创新教研能促使教师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奋进、一起成长的目的。

    3 同课同构教研的目标

    同课同构是一种提高教师素质的创新的教研模式,同一份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展示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而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引导得好,课堂效率就高;引导得不好,课堂效率就低。对同课同构教研的目标,笔者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善教善研(善教善研善合作,共促共享共成长)、善智善思(善智善思善实践,共思共悟共创新)、善说善写(善说善写善阅读,共交共表共提高)。

    同课同构教研,课前优化备课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课中集大家之智慧,展个人之风采;课后教研反思,提升教师专业成长。

    4 同课同构实施的步骤

    选定教师,确定内容? 选定上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为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深圳市的同课同构活动以区为单位,很荣幸,笔者和詹雅芝老师代表宝安区来上六年级新教材的同课同构展示课。通过认真研读新教材,最后选定第五课“筑长城”为教学内容,主题的确定先后修改三次:“寻规律 筑长城”“筑长城 寻秘诀”“筑长城 保国家”。主题高度不同,所达到的课堂效果也就完全不同。

    集体备课,积极磨课? 组织集体备课,积极教研磨课。笔者和詹老师来自不同的学校,两所学校离得也比较远,时间和地域限制了当面沟通交流,于是成立由江育奇、谢莉两位教研员牵头的四人QQ讨论群,以便及时汇报备课进展状况。

    确定课题后,笔者和詹老师先根据教材内容各自准备教学设计初稿,经过讨论后再进行二次备课,形成教学设计第二稿。一开始对本节课重难点的选择以及如何突破还有一些困惑:是跳出枯燥的程序把for循环当成公式,学生会用就好,还是详细讲解?为此,不但请教江老师、谢老师,还亲自去龙岗、盐田取经,观摩了代智宏等四位老师的教学课,收获颇多。听了吴良辉主任和其他教师点评后,笔者和詹老师豁然开朗,明确了如何突破重难点。在此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同课同构教研带给自己的新的思考和不一样的成长。

    取经回来,笔者和詹老师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进行了精心的雕琢,最终确定了教学设计第三稿。紧接着在黄田小学进行了第一次磨课,由本校信息科组和创客实践室的核心成员参与听课、评课。根据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再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修改,形成教学设计第四稿。

    同时,请示区教研员江老师,希望在第二学区再进行一次磨课,希望学区骨干教师和六年级的教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展示的过程是沟通磨合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这样就形成教学设计的第五稿。

    为了展示宝安区的教师风采,给全市信息教学起到示范效果,笔者还请吴主任进行指导,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第六稿。

    确定形式,细划分工? 确定教学形式,细划任务分工。同课同构教学的形式刷新了笔者以前的理解,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确定教学形式后,两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风格细划任务、明确分工,见表2。

    同课同构不但上课的方式新颖有趣,而且突破传统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更佳。同课同构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课同构这种教研形式实现了用同样的教学设计去演绎不一样的精彩课堂。

    评价反思,交流汇报? 评价反思总结,交流汇报成果。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教师要珍惜一切提升自身的学习机会,积极参与教研,不断学习和反思课堂,明确课堂要少讲什么,多讲什么,不该讲什么,等等。新课改给了教师一定的压力,唯有不断总结、创新和反思,才会使课堂教学不断创新,教师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5 同课同构教研的特色

    同中有合? 同课同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因为合作大于独行。以“筑长城 保国家”为例,年轻教师可能行动很快,但在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比较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关注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同课同构的教学设计是集两位教师的智慧共同完成的,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实现了1+1>2的效果,实现教学的共赢共成长。针对教材重难点如何讲、如何突破,笔者和詹老师刚开始有些分歧,通过多次沟通交流,最后达成一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同中有异? 同课同构,同中有异,绽放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相同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不同的课堂,年轻的教师易跟着教学设计走,而优秀的教师则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具特色,有幽默风趣的,有严谨科学的,有清新可爱的,等等。教师的教育机智也不尽相同。虽然教师水平各有千秋,但是同中有异,别样精彩。

    同中有智? 同课同构,智慧碰撞、共同成长。同课同构传达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在同课同构的教研中互相学习,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以名师为鉴、以书本为伴、以同伴为镜和以学生为友,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师间不仅相互学习,而且能共同提升,实现了教师在合作共赢中共成长。

    同中有思? 同课同构,创新教研,增强反思。本次深圳市的同课同构活动,有强强联手型、强弱联手型、区域联手型、校内联手型,不管哪种方式,参与教师都在教研中一起摸索,一起合作,一起创新。

    6 同课同构的课例反思

    这次的同课同构又给了笔者一次有效学习的机会,自己的优势在哪?自己的不足在哪?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研讨,以“筑长城 保国家”这节课为例,反思如下。

    及时关注问题,随时调整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区里磨课,当讲解for循环格式时,关于等号能不能去掉,很多学生说不能。于是在市公开课时,笔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见表3、表4),让学生知道表达式“i<=3”与“i<4”用来控制for循环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这时学生就容易理解,“i<=3”的等号去掉,可以换成“i<4”,也会明白for循环的表达式在控制循环次数时是非常灵活的。

    设计源于生活,设计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用以助学、学用相长。新时代的长城就是国防科技,点燃学生学习科技的热情,用科技改变生活,用科技保卫国家。

    提升效率,焕发课堂生命? 葉澜教授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和自由创作的时间,这样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创作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创作得以发挥,课堂才可以涌现出更多有个性和有生命力的作品。

    同课同构的教研模式优势很多,教师会进步更快。教师如果总怀着比输赢的心态,就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同课同构教研活动的魅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次深圳市同课同构的教研活动,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充分展示了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达到了资源共享、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立云.“同课同构”:创新化学教研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7(4):85-90.

    [2]李庆社.对“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践和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45-46.

    [3]孟园园.从“同课同构”到“同课异构”:关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7.

    [4]刘喜如.“同课异构”的追问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

    2011(3):32-33.

    作者:耿琳,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518101)。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发散思维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

    郭步奇摘 要: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优秀数学人才,当前高中教育对发散思维教学法的研究势在必行。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数

  •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王桂芝生命在于运动,阅读也是一种运动,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爱迪生说:“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是的,阅读带给我们知识,带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