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试行学分制改革的探索

    李厥瑾 张崇武 郭隆健

    【摘要】学分制教学改革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学分制改革实施的现状,提出了学分制管理改革实施的背景和意义,进一步阐述了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

    一、引言

    学分制是在19世纪末伴随着选课制度在美国出现并逐步确立的,是基于学生选课作为前提,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计算学生学习量、用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质量、以达到基本毕业学分作为学生毕业主要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东省第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试点院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坚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绩点制和学分计量制为核心,由选课制、弹性学制、学业导师制、学分互认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等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等4个方面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学分制管理改革国内外实施现状

    当前,学分制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进一步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正逐步试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各院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存在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计划学分制以及复合型学分制等多种形式,其中,学年学分制是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首选。但是随着创新型大学发展的推进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学年学分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全学分制必将会成为创新型大学发展的结果。

    从19世纪开始,学分制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通用评定手段,也是评定学生学业的标准方式。学分制的推行为美国高等教育在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为社会民众广泛接受。

    三、学分制管理改革实施背景和意义

    20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弥补了高等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平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专业人才。

    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技术、新能源广泛应用,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顺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品种、多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分制作为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与认识,对高职教育灵活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现实意义。

    四、学分制管理改革实施的具体内容

    1.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以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建立“综合素质+公共基础+专业群(大类)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的课程体系。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所占学分比例一般约为8︰2。其中,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群(大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指为反映专业培养方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和专业素养,根据学生本人意愿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专业拓展课和综合素质课。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比例,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必修课、选修课学分结构要求,合理确定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的比例,逐年增加选修课学分比例。

    2.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项目化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和引进一批在线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课的渠道。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购买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自主建设碎片化课程资源,多渠道加快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依托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全校师生开放。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建设和利用优质信息化教学平台,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推行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方式。探索将创新创业与奖励纳入学分,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与创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技能竞赛、技术开发、发表论文、获取专利,并获得一定的学分。

    3.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

    学分制管理改革的实施,应当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配套制度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实施。

    (1)出臺学生选课管理办法,实行“自主选课制”。允许学生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进程,选定所修课程及听课方式。

    (2)实行学分绩点制。依据学生所修课程的学分数及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来计算学分绩点,以平均学分绩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奖学金评定、奖励、辅修专业、升学以及就业推荐提供依据。

    (3)推行主辅修制。鼓励学习上确有潜力及具有其它专长的学生,在修读完注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同时,根据自身兴趣和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辅修另一个专业。辅修专业只能选择一个,且最长修读年限不能因辅修而延长。

    (4)实行学分互认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学分互认机制,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学生素质提升活动及各专业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制定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的学分折算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获取课外实践学分来替代课程学分。

    (5)实行学业导师制。出台《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业导师管理办法》,各教学单位聘任学业导师,完善以专任教师为主,吸收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学业导师团队,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进程等学业指导及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教导、学业上引导、生活上指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建设“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制大数据管理模式

    建设学分制下的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实行学分制下的学生选课、教务排课、一人一方案的学习计划管理、辅修管理、学习过程跟踪与学业警示、毕业资格审核等方面的数字化需求管理,实现流程化教学运行管理、智能化信息推送、移动化服务等功能。以智能化校园和大数据建设思维,建立从学生招生入校、人才培养到毕业结业全流程数据管理,形成一套高效完整的运行机制,实现育人过程监控和目标管理相结合。

    五、结语

    试行学分制教学改革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对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着深远意义,但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制定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清艳,李微波.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39.

    [2]唐军.现代信息技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实施策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7,(02):53.

    [3]于涛,陈鑫鸿.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建设思考.学理论,2013,(32):324.

    [4]朱雪波.高校實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教育科学文摘,2015,(02):63.

    [5]曹洋.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实践研究.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8,(01):35.

    [6]徐爱胜.论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管理.华中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年度科研课题“学分制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XH2019102;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学分制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8JYZD002。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措施

    吴瑞达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是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最直接体现,新课改标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加深教师对新课改标准的理解是新课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写作

    刘海全现代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很多便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