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平凡·皈依

    范仕强

    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于2017年夏天正式上映,至今仍在各大影院热映。影片讲述了藏族男子尼玛扎堆的朝圣之路,他的目的地是藏传佛教的圣城拉萨以及圣山冈仁波齐。这本是扎堆代他英年早逝的父亲实现遗愿,但在此过程中,扎堆本身也获得了灵魂的洗礼,成长为一位笃定的佛教徒。在这部看似远离世俗生活的影片中,却包含了异常深邃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对于当前处于彷徨境遇中的大学生思想,尤具积极的引导意义,值得专门加以论述。

    一、 对于信仰的笃定坚守

    影片在舒缓的时空拉开序幕,场景是尼玛扎堆一家人的早餐以及远远望去的一群牦牛,给观众呈现的是一种宗教映射下的特有的静谧。吃过早饭后,扎堆的叔父决定去山上跟喇嘛聊天,二人的谈话为整部电影的总体情节进行了引入,叔父对喇嘛说到自己的兄长(即扎堆之父)“生前每天都跟我念叨着,要去拉萨朝圣,可一直到死,都没去成。我害怕像他那样离开,所以我想先朝圣了,再撒手人寰”。老人的语速非常舒缓,但眼神却充满着笃定。很明显,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是老人及兄长最大的人生理想。“先朝圣,再撒手人寰”,分明具备了《论语》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1],这是一种在走向生命终点之前,势必要完成的一项事业,堪称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影片在播放伊始,便将如此震撼人心的笃定呈现出来,可谓开门见山。随后影片由通过若干人物的若干故事,勾勒出了藏區人民对于朝圣这一共同理想的追求。仁增怀孕的妻子,在身体并不完全适合朝圣的情境下,仍然坚持一步一匍匐地走进圣城;扎堆的邻居因“去年盖房子的时候,死了两个人,我想让仁增和母曲为这两位逝者朝圣”;年仅8岁的小女孩嘉措,在得知朝圣过程中“一路磕长头,头上会磕出个大包”以后,仍然毅然决然地加入朝圣者的行列。这些事件无一不闪烁着坚守人生理想的光芒。

    追梦的路很漫长,也很辛苦。《冈仁波齐》对这一实际情况,也作了完备周全的展现,但它并没有用枯燥的说理来传递这一思想,而是利用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情节来传达。例如朝圣途中由于不断匍匐与叩头,尼玛扎堆说到“我的护手板该换个新的了,我的鞋子磨破了”,这都证明这一路以来,朝圣者所经历的肉体上的辛苦,但同时这种辛苦换来的却是心灵的慰藉。再如朝圣者们即将到达拉萨之时,路上偶遇一位精通佛教礼仪的长者,对朝圣者们的错误的礼拜行为进行了纠正,诸如朝拜的时候不能系红头巾,不能穿红衣服;磕头之时,走的步数不能太多;念咒时步伐的要注意,要每7-8步念一次咒语;磕头时,头部要碰到地面,即便在头上磕出大包也在所不辞,因为“磕头的时候,我们会在心里为众生祈福,如果磕长头把头磕破了,那就证明了你的虔诚和善良”。而对待这些近乎严苛的条法律令,朝圣者却甘之如饴,归根结底,这正是由于他们在朝圣途中,一直有着坚定的追逐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淡然和从容。所以沿途的困难越多,越能彰显出追梦人对于人生理想的笃定,这种反衬,是十分深刻的。

    而反观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窘境,最集中地便体现在不了解自己的人生理想究竟是何,更不懂如何去坚定地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或因略有困难便趑趄不前,或因遭遇挫折便一蹶不振,缺乏笃定的意志。这种情形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中,是较为普遍的。而《冈仁波齐》所刻画的上至70多岁的尼玛扎堆的叔父,下至8岁的小女孩嘉措,都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果敢地选择坚守,这种意志品质,恰好是当前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叔本华在《论意志自由》(On The Freedom of Will)曾经说过:“人虽然不能做意志的主人,但却可以做行为的主人。”(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he cannot want what he wants.)[2]很明显,《冈仁波齐》正是通过上述精神来展现一个人应该如何成为“行为的主人”。

    二、 对平凡人生的充分肯定

    观众在刚观看《冈仁波齐》之时,常会因为其浓郁的佛教色彩,而见该影片误解为宣扬皈依佛教的作品。而事实上,整部影片虽然选择了佛教徒朝圣这一典型事件,但传达出来的精神却与世俗社会息息相关。影片中多次展现了世俗的快乐,便很能说明《冈仁波齐》的主旨论调。

    众所周知,对于佛教徒而言,杀生是创造恶业的行为。但出于人们饮食生活的需要,有必需要有一部分人从事杀生的工作。《冈仁波齐》较为敏锐地揭示出了这部分从业者丰富的内心生活:一方面,他们为了生计,亦即此岸的生活,不得不从事杀生的职业;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亦即彼岸的生活,又时常惴惴不安。影片中仁增的邻居便是这种人的代表,他每次杀牛后,都将所获钱财买成清酒。仁增曾从世俗生活的角度劝诫过他:“你的钱全都花在喝酒上,从来不为家着想。”而得到的答案却完全是为佛教世界的生活考虑:“仁增,我杀了很多牦牛,心里感到很害怕,只有喝酒我才能好受些。今天遇见尼玛一家了,他们要去圣山,我也想去,为自己赎罪。我杀了牦牛,我要忏悔罪行。”在这看似矛盾的场景中,实际上恰好彰显出这在世俗氛围中的山民生活的重要性。再如朝圣途中,旺堆的妻子临盆,在诞下一名男婴之后,瞬间便使整个朝圣行列变得喜气洋洋。孩子的祖父为其取名为“丁孜登达”,在藏语中表达的是“健康长寿”的意思。毫无疑问,这也是非常纯粹的世俗快乐。即便是到达拉萨之后,朝圣者们在见到土登喇嘛之时,喇嘛说得最多的还是“吉祥如意”,可见对世俗快乐的追求已然与佛教世界联系起来。《冈仁波齐》在讲述这些事件的背后,想要传达的正是对世俗快乐的肯定。

    但回归现实世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时而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在痛心之余,也充分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短板暴露出来。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于世俗人生的充分认可,所以在遭遇挫折之时,选择以放弃生命来解脱自己,而不是积极考虑其他方案。一如《圣经约法录》所说:“不尊重生命的人不配有生命。”(The man doesnt have the qulification of life who doesnt respect it.)[3]只要接受了生命,便需在拥抱生命美好的同时,做好应对生命困难的准备。《冈仁波齐》有两个特写镜头,一个是牦牛生崽,一个是旺堆妻子生育,这是饱含着一片深意的镜头,因为它彰显了生命来到世间的伟大。孩子出生之时,朝圣人群都说“朝圣途中出生的,这孩子真福气”,这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祝福,的确值得当前大学生领会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人生》中曾说过:“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而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4]这是一种对世俗生命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对世俗生命的深刻肯定。《冈仁波齐》的朝圣者在朝圣途中所经历的明媚阳光与雨雪交加,正是对世俗人生所经历的幸福与苦难的变相书写。而由途中冰天雪地的匍匐,走向阳春三月的拉萨圣城,无疑又蕴含着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人生哲学,正如唐诗所言:“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幽雅的居处,的确是通过曲折的路径才能到达。

    三、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皈依

    张杨导演从2014年开始便进入目标区域,花费将近一年時间进行《冈仁波齐》的拍摄,并于2015年拍摄完毕。在时间的跨度上,2014-2015毫无疑问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年度。影片中出现的大众轿车、手机充值网点,均已将影片所处时代和盘托出。

    但《冈仁波齐》的朝圣者却丝毫没有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而改变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影片后半段的时候,曾有一位路人问他们:“明明有列车,为何还要一步一磕头呢?”扎堆说:“只有一步一匍匐地朝拜,才能使自己的心安。”路人又问:“反复念咒语的用处又是什么呢?”朝圣者的答案是:“能够使佛祖听到。”路人十分不解,便说到:“明明可以用手机录好音之后播放,却选择每次磕头都从口中念出。”在这一段情节中,路人是现代科技的代言人,而朝圣者则是传统生活的维护者与践行者。很明显,影片肯定的是藏民对于传统生活的肯定与保持。可以说,构成影片主体的朝圣行为,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实践。

    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能够坚守传统生活模式的人越来越少,作为知识拥有者的大学生尤其无法摆脱科学技术的诱惑,而富于实践精神和诗意面貌的传统生活在科技的挑战下,已经越发失去观众。但很明显,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们精神世界的失格。人际交流的方便化,也使友情和亲情的养料日渐流失。唐代安史之乱时,杜甫曾有“家书抵万金”的名句(《春望》),彼时的一封家书可以胜过万两黄金,因为这种等待本身便是幸福。而当前大学生与传统生活已经越来越疏离,一个微信语音,一个腾讯视频,便使得他们对于亲人和朋友的关注不那么在乎,因为他们坚信科学技术可以为他们带来一切想要的,却唯独忽略了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获得与满足,无疑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领悟才能获得。所以《冈仁波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仍然以近乎苦行的题材,没有明星演员的阵容,去拍摄这样一部洗涤内心的心灵鸡汤,其功劳不言而喻。对于浮躁的大学生而言,通过《冈仁波齐》找回自己失落已久的内心,似乎是不错的选择。这部影片通过藏民坚守传统生活,为大学生提供了寻找心灵的方向,那便是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提供的方便,但却不可埋没与忘记传统生活带来的情趣。一个人找回了自己的内心,也就不再恐惧。影片在冰天雪地的纯洁中结束,响起的是朴树的No fear in my heart,这位这句乐坛多年的灵魂歌手再次写下了下面数句饱含哲理的句子:“Just le time go on, you kneeling now stand, with no fear in my heart, God comes into my mind.”译为中文则颇能讲出《冈仁波齐》的精神:“任时光飞去,你下跪的双膝再次站立,现在心中不再畏惧,因为希望已永留心田。”

    影片将朝圣的目的地标记为圣城拉萨和圣山冈仁波齐,但若是深明其中三昧,则不妨将拉萨和冈仁波齐都是为“心”,这次朝圣只为找回自己蒙昧已久的心。对于大学生而言,观看这部影片无疑可以加入到朝圣者找回内心的行列,在这次旅行中,蒙尘的心灵会再次绽放出明镜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9.

    [2]叔本华.论自由意志[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87.

    [3]约翰逊.圣经约法录[M].刘培生,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91.

    [4]莫泊桑.莫泊桑散文小说选译[M].孙志梅,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63.

相关文章!
  • 融入与跳出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

    【摘 要】融入与跳出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融入与跳出来回互视的方法可以使研究者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有全面的把握,得出

  • 艺术源于生活

    李悦君宋丽荣摘要:中国绘画从形式上大体上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花鸟画可以称之为中国绘画中的奇葩,它不仅比西方的绘画早几

  • 以情感需求为导向的服装故事性

    郭崇 邢成恩摘 要:服装设计师一直在追求多样化的设计,并企图为服装引入更多的价值。服装蕴涵着历史与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