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数控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与培养
王刚
[摘 要] 所谓“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现如今,职业学校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技能大赛的成绩也是衡量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杆“公平秤”,通过阐述多年指导数控技能大赛的一些感悟,对大赛选手的选拔与培养总结出了一些见解,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数控;技能大赛;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56-01
现如今,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搞着技能比赛。首先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其次是技能大赛确实能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都说一个学校技能大赛的成绩体现了该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确实如此。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教师,通过多年指导数控技能大赛,对如何选拔与培养大赛选手,如何激发选手的深层次潜力,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提升高度,使学生重视并憧憬
对于大赛选手都是从最开始的零基础开始培养的,且数控比赛当然首选数控专业的同学。因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灌输一种思想——“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以能够参加技能大赛为终极目标”。把学校与国家对大赛的重视程度传递给学生,充分提升技能大赛的高度,让学生向往并憧憬。同时树立典范,把历届数控技能大赛获奖的情况介绍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斗志,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想去参加技能比赛。
二、集中培训,考察训练态度
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我们开始着手准备选手的选拔工作,本着自愿、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方式组建数控技能大赛团队的雏形——数控兴趣小组。对于最开始报名的同学我们会有一个考察期,通过占用课余时间培训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态度,对于一个很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反复地去练习,这样来考验学生的耐性。
三、定期比拼,末位淘汰
经过态度的考察,后面就是技能水平的比拼了,这期间指导教师会教授选手大量的技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提供学生良好的训练设备与工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按照技能大赛的程序模式,定期进行比赛,遵循末位淘汰制度,这种方式也会给学生以压力,促使其刻苦训练。
四、以老带新,互相促进
经过几番淘汰,把范围锁定在比较有潜力的几名学生身上,对其开始停课训练,这期间,几位指导教师会采取排班模式,对学生进行全天的指导。每天对其指定训练目标和任务,在每天训练结束时,进行总结,找出问题,及时改正。同时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让参加过比赛的学长带着新生一起训练,在新、老生之间也会有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争取在技能水平上超过老生,但同时老生也要“捍卫”自己的荣誉,不能让“新兵”给比下去。这样的话,新、老生的水平在不知不觉中都会有所提升。
五、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在学生水平比较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带学生到其他学校去参观学习,增长见识,给学生报名一切可以参加的比赛,比如:行业之类的比赛,通过大大小小的比赛积累经验。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比赛必须自我提高,因此,我们会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定期到企业去实践学习,参加一些培训班等,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般选手训练到这个阶段会有一个疲劳期,每天周而复始的训练会让选手产生厌烦,而且现阶段,选手的水平也达到了瓶颈期,总感觉自己的水平怎么也提高不上去,这都是正常现象。此时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应地辅导,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适当的放下严厉的面具,关心一下學生的生活、家庭等也是非常必要的。
七、加班加点,奋战到底
临近比赛,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这时不但白天要训练,晚上也要加班,周末时间也是不能休息的。通过大半年的训练,把自己训练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进行反复练习,把经常疏忽的地方反复强调,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参加比赛,切忌过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
八、场地适应,尤为重要
比赛前一天,各学校选手会到赛点去适应场地,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长时间的在自己学校进行训练,突然换到新的环境下,肯定会不适应,所以提前适应一下比赛场地环境是有帮助的。同时由于比赛的机床与训练的机床会有差别,对于机床的基本操作,编程软件的使用等都需要提前适应,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上是本人对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培养方法提出的几点看法。综上所述,现在的职业学校之所以如此的重视技能大赛,还是因为比赛能给教学带来本质上的推动作用。比赛的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真正把技能大赛融入教学当中助力教学水平的提高才是举办大赛的本质。目前看来,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数控专业教师,我会一如既往,刻苦奋斗,为祖国的职教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谭儒洪.关于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3).
[3]刘豫东.技能大赛在职业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战线,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