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守华: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
李帅+张毅+姚惠迎
章守华(1917— ),江苏苏州人。金属材料学家,教育家。中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创建人之一。193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5年—1946年于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留学,并获冶金工程硕士学位后受聘于该校金属研究室。1948年年底回国,先后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及系主任。是北京钢铁学院筹建者之一。曾任美国金属学会国际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首届理事、金属学及金属物理学术委员会首届副主任、材料科学学会首届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热处理协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北京科技大学被誉为新中国培养“钢铁人才”的摇篮,这与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我国著名金属材料科学家、冶金教育家章守华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章守华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和金相及热处理系(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在培养中国材料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和开拓学科新领域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一方面,章先生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中外交流、培养学术梯队,培养了10余位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金属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章先生在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新钢种的开发、发展快速凝固技术、新型粉末高温合金、相变和强韧化理论研究以及大型轧辊的研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求学之路,锲而不舍
章守华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早年就读于苏州中学实验班,四年级就修习英文,高中时尤其喜好采用美国英文教材的数理学科。其父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科,历任法官、律师、大学教授、民国官员,曾以苏州律师会会长身份为著名抗日爱国人士“七君子”进行法律辩护。其对章先生家教甚严,以言传身教使章先生幼时就早早明白了为人处世之道。
1935年,章先生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的矿冶科,因日本侵华,其大学生活饱受战乱之苦。先是因卢沟桥事变致其在北平西山勘测实习时无法回校而暂避交通大学北平工学院,后又至交通大学上海工学院土木科借读一个学期。继日本攻占上海,交通大学迁至湖南湘潭办学,学校矿冶科教授空缺,章先生又到湖南大学矿冶科借读一个学期,并于湘潭煤矿实习。后日军再攻至湖南,他再随交通大学迁至贵州平越县(现福泉市)。1939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泉,获矿冶工程学士学位。大学四年的颠沛流离,使他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当自强,否则就要挨打受辱。
章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重庆大渡口钢铁厂任助理工程师,参与由汉阳拆迁来厂的矿冶设备的再设计与安装,初显其在绘图、计算方面之强项,并因此奉调新建的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辅助设计平炉等主要矿冶设备。基于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他于1942年在綦江厂期间考取赴美留学生资格。因经济困顿,经众好友集资相助,方于1944年10月取道印度加尔各答和孟买,远渡重洋赴美,于1945年年初抵达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师从莱茵斯(F.N.Rhines)开展铝合金研究,1946年获冶金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到美国西屋电器制造公司实习,次年又受聘于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室,从事金属同位素研究。虽然在美国的工作稳定、前途光明,但是章先生一直心系祖国。1948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生活条件,选择回国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报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核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建校,同时章守华先生被任命为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章先生历任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相热处理系、工艺系、金属学系(后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与系主任,1981年被聘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5年光荣退休。
科研之道,求实鼎新
章先生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国内外材料与热处理领域的著名学者,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为中国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章先生密切结合中国冶金工业实际需求和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涉及面广、开拓性强,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钢铁材料和高温合金等材料领域。在适合中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新钢种的开发、快速凝固技术、粉末高温合金、相变和强韧化、大型轧辊研制等方面均取得开拓性成果。其中,章先生领导下获得的钢中元素作用规律及成分设计等研究成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火箭壳体用低合金超高強度钢的成功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章先生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的“先进个人”四委联合表彰、国家科委和冶金工业部“国家科技攻关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联合表彰、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勋章,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其事迹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20世纪我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等收录。
1956年,章先生结合中国资源条件,开展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基础研究,首次提出淬火及低温回火的回火马氏体钢的强度极限与α相中碳含量的定量关系,再次证实硅对回火马氏体钢强韧化的有利作用,揭示了Si-Mn-Mo-V系中碳钢回火马氏体具有最佳强度—韧性综合性能,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火箭用超高强度壳体材料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必要的学术基础。
1962年—1966年,章先生领导其研究组参加了研究GH37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组织转变及对合金高温持久断裂性能影响和GH37合金的点状偏析提高冶金质量的攻关课题,于1981年—1994年重点研究了高温合金与金属间化合物急冷凝固、Ni3Al的韧化以及机理、GH169合金的组织稳定性、ODS型高温防护涂层,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他指导的“疲劳蠕变交互作用断裂特征图研究”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理论成果奖一等奖。
1977年,为求轧辊生产立足于国内,打破依赖进口的现状,冶金工业部成立了“武汉一米七轧机冷轧工作辊攻关组”,章先生任攻关组技术总负责人之一,带领北京钢铁学院研究团队负责实验室研究工作,为工业性生产的中间试验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可靠的工艺参数,并为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检验方法。1980年,第一对国产冷轧工作辊在武钢试轧成功,1986年和1990年此种轧辊国产化率分别达到60%和100%,质量达到了同类进口轧辊的水平。该攻关课题获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章先生在完成此项攻关任务中,起到了总体技术决策人的关键作用。通过这项攻关任务,培养了一批大型轧辊用钢及其热处理、冷热疲劳、接触疲劳、磨损、断裂等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1981年,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陆达召集章守华(时任北京钢铁学院材料系主任)与钢铁研究总院三室及四室的负责人等就中国开展粉冶高温合金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进行专题讨论,确定成立钢铁研究总院和北京钢铁学院粉冶高温合金联合研制组。会后,章先生立即从本系粉末冶金教研组、高温合金教研组和金相教研组抽掉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组成联合课题组,迅速形成了中国粉末高温合金“六五”“八五”和“九五”国家计划中航空发动机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件研制与研究的一支中坚力量,至此揭开了钢铁研究总院和北京钢铁学院几十年通力合作开展国产粉冶高温合金研制研究的序幕。根据章先生的研究思路,课题组从应用理论基础方面,围绕粉末质量(陶瓷夹杂物)、热压缺陷控制(PPB、残留枝晶)和晶粒尺寸组织不均匀性(γ'强化相及再结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参加“六五”至“九五”国家项目开始,从应用基础理论出发,课题组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在急冷粉末颗粒组织和性能方面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育人之心,春风化雨
1952年,章守华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金相热处理专业。他勇于开拓又不计名利,积极吸引、团结和培养教师人才,为北京科技大学乃至我国材料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1987年,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以同类学科总分排名第一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这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科乃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章守华积极倡导工艺和科学并重、教学和科研密切结合,将科学研究成果和国际上的先进思想纳入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建立了合金钢总论及分论的专业教材体系,在我国几代材料学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合金钢》教材,其后更名修订出版的《钢铁材料学》教材更获得部级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奖章。作为金属学分支学科的主编,章先生会同副主编师昌绪、柯俊、郭可信、徐祖耀等先生,高质量主持完成了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第一版中相关百科条目的撰写。另外,先生多次主编高强度低合金钢系列国际会议和材料力学行为国际会议等英文文集,并出版《快速凝固技术与新型合金》等学术专著。
章先生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辛勤工作,为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术梯队、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中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他被聘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研究生37名,包括博士生1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高度评价章先生淡泊宁静、提携后辈的一生:“他虽不是院士,但培养出了一批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葛昌纯、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周邦新、柯伟、涂铭旌等。1995年退休后,章先生仍躬耕不止,继续指导钢铁材料与粉末高温合金领域的科学研究,关心年輕教师与学子的成长,是青年一代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
在章先生百岁华诞座谈会上,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表示:“章先生用他的一生,谱写一位教育家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瑰丽诗篇,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谦和的人格魅力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言传身教,为我国材料学科的诞生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精英人才。”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对于自己的工作,章先生在座谈会上表示,“我没什么自豪的事情”“钢铁学院就像我的家一样”“工作中也是我个人的成长过程”“能够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很高兴”。章先生的工作时间长达43年,在这43年工作中,他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大多数时间都是和青年教师、学生一起上课、下厂、编写教材、从事科学研究。章先生以几十载的无私奉献,践行了一位教育家立德树人的朴实之言。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国权教授整理撰写的《20世纪我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章守华篇;钱振华老师整理章先生口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1952~1966 年金属材料专业教育的开拓和发展》;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庆祝章守华先生百岁华诞座谈会上的部分嘉宾的发言稿;胡本芙教授提供的高温合金研究方面素材)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章守华(1917— ),江苏苏州人。金属材料学家,教育家。中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创建人之一。193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5年—1946年于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留学,并获冶金工程硕士学位后受聘于该校金属研究室。1948年年底回国,先后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及系主任。是北京钢铁学院筹建者之一。曾任美国金属学会国际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首届理事、金属学及金属物理学术委员会首届副主任、材料科学学会首届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热处理协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北京科技大学被誉为新中国培养“钢铁人才”的摇篮,这与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我国著名金属材料科学家、冶金教育家章守华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章守华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和金相及热处理系(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在培养中国材料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和开拓学科新领域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一方面,章先生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中外交流、培养学术梯队,培养了10余位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金属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章先生在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新钢种的开发、发展快速凝固技术、新型粉末高温合金、相变和强韧化理论研究以及大型轧辊的研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求学之路,锲而不舍
章守华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早年就读于苏州中学实验班,四年级就修习英文,高中时尤其喜好采用美国英文教材的数理学科。其父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科,历任法官、律师、大学教授、民国官员,曾以苏州律师会会长身份为著名抗日爱国人士“七君子”进行法律辩护。其对章先生家教甚严,以言传身教使章先生幼时就早早明白了为人处世之道。
1935年,章先生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的矿冶科,因日本侵华,其大学生活饱受战乱之苦。先是因卢沟桥事变致其在北平西山勘测实习时无法回校而暂避交通大学北平工学院,后又至交通大学上海工学院土木科借读一个学期。继日本攻占上海,交通大学迁至湖南湘潭办学,学校矿冶科教授空缺,章先生又到湖南大学矿冶科借读一个学期,并于湘潭煤矿实习。后日军再攻至湖南,他再随交通大学迁至贵州平越县(现福泉市)。1939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泉,获矿冶工程学士学位。大学四年的颠沛流离,使他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当自强,否则就要挨打受辱。
章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重庆大渡口钢铁厂任助理工程师,参与由汉阳拆迁来厂的矿冶设备的再设计与安装,初显其在绘图、计算方面之强项,并因此奉调新建的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辅助设计平炉等主要矿冶设备。基于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他于1942年在綦江厂期间考取赴美留学生资格。因经济困顿,经众好友集资相助,方于1944年10月取道印度加尔各答和孟买,远渡重洋赴美,于1945年年初抵达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师从莱茵斯(F.N.Rhines)开展铝合金研究,1946年获冶金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到美国西屋电器制造公司实习,次年又受聘于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室,从事金属同位素研究。虽然在美国的工作稳定、前途光明,但是章先生一直心系祖国。1948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生活条件,选择回国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报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核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建校,同时章守华先生被任命为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章先生历任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相热处理系、工艺系、金属学系(后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与系主任,1981年被聘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5年光荣退休。
科研之道,求实鼎新
章先生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国内外材料与热处理领域的著名学者,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为中国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章先生密切结合中国冶金工业实际需求和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涉及面广、开拓性强,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钢铁材料和高温合金等材料领域。在适合中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新钢种的开发、快速凝固技术、粉末高温合金、相变和强韧化、大型轧辊研制等方面均取得开拓性成果。其中,章先生领导下获得的钢中元素作用规律及成分设计等研究成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火箭壳体用低合金超高強度钢的成功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章先生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的“先进个人”四委联合表彰、国家科委和冶金工业部“国家科技攻关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联合表彰、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勋章,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其事迹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20世纪我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等收录。
1956年,章先生结合中国资源条件,开展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基础研究,首次提出淬火及低温回火的回火马氏体钢的强度极限与α相中碳含量的定量关系,再次证实硅对回火马氏体钢强韧化的有利作用,揭示了Si-Mn-Mo-V系中碳钢回火马氏体具有最佳强度—韧性综合性能,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火箭用超高强度壳体材料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必要的学术基础。
1962年—1966年,章先生领导其研究组参加了研究GH37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组织转变及对合金高温持久断裂性能影响和GH37合金的点状偏析提高冶金质量的攻关课题,于1981年—1994年重点研究了高温合金与金属间化合物急冷凝固、Ni3Al的韧化以及机理、GH169合金的组织稳定性、ODS型高温防护涂层,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他指导的“疲劳蠕变交互作用断裂特征图研究”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理论成果奖一等奖。
1977年,为求轧辊生产立足于国内,打破依赖进口的现状,冶金工业部成立了“武汉一米七轧机冷轧工作辊攻关组”,章先生任攻关组技术总负责人之一,带领北京钢铁学院研究团队负责实验室研究工作,为工业性生产的中间试验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可靠的工艺参数,并为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检验方法。1980年,第一对国产冷轧工作辊在武钢试轧成功,1986年和1990年此种轧辊国产化率分别达到60%和100%,质量达到了同类进口轧辊的水平。该攻关课题获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章先生在完成此项攻关任务中,起到了总体技术决策人的关键作用。通过这项攻关任务,培养了一批大型轧辊用钢及其热处理、冷热疲劳、接触疲劳、磨损、断裂等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1981年,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陆达召集章守华(时任北京钢铁学院材料系主任)与钢铁研究总院三室及四室的负责人等就中国开展粉冶高温合金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进行专题讨论,确定成立钢铁研究总院和北京钢铁学院粉冶高温合金联合研制组。会后,章先生立即从本系粉末冶金教研组、高温合金教研组和金相教研组抽掉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组成联合课题组,迅速形成了中国粉末高温合金“六五”“八五”和“九五”国家计划中航空发动机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件研制与研究的一支中坚力量,至此揭开了钢铁研究总院和北京钢铁学院几十年通力合作开展国产粉冶高温合金研制研究的序幕。根据章先生的研究思路,课题组从应用理论基础方面,围绕粉末质量(陶瓷夹杂物)、热压缺陷控制(PPB、残留枝晶)和晶粒尺寸组织不均匀性(γ'强化相及再结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参加“六五”至“九五”国家项目开始,从应用基础理论出发,课题组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在急冷粉末颗粒组织和性能方面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育人之心,春风化雨
1952年,章守华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金相热处理专业。他勇于开拓又不计名利,积极吸引、团结和培养教师人才,为北京科技大学乃至我国材料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1987年,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以同类学科总分排名第一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这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科乃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章守华积极倡导工艺和科学并重、教学和科研密切结合,将科学研究成果和国际上的先进思想纳入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建立了合金钢总论及分论的专业教材体系,在我国几代材料学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合金钢》教材,其后更名修订出版的《钢铁材料学》教材更获得部级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奖章。作为金属学分支学科的主编,章先生会同副主编师昌绪、柯俊、郭可信、徐祖耀等先生,高质量主持完成了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第一版中相关百科条目的撰写。另外,先生多次主编高强度低合金钢系列国际会议和材料力学行为国际会议等英文文集,并出版《快速凝固技术与新型合金》等学术专著。
章先生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辛勤工作,为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术梯队、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中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他被聘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研究生37名,包括博士生1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高度评价章先生淡泊宁静、提携后辈的一生:“他虽不是院士,但培养出了一批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葛昌纯、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周邦新、柯伟、涂铭旌等。1995年退休后,章先生仍躬耕不止,继续指导钢铁材料与粉末高温合金领域的科学研究,关心年輕教师与学子的成长,是青年一代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
在章先生百岁华诞座谈会上,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表示:“章先生用他的一生,谱写一位教育家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瑰丽诗篇,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谦和的人格魅力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言传身教,为我国材料学科的诞生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精英人才。”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对于自己的工作,章先生在座谈会上表示,“我没什么自豪的事情”“钢铁学院就像我的家一样”“工作中也是我个人的成长过程”“能够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很高兴”。章先生的工作时间长达43年,在这43年工作中,他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大多数时间都是和青年教师、学生一起上课、下厂、编写教材、从事科学研究。章先生以几十载的无私奉献,践行了一位教育家立德树人的朴实之言。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国权教授整理撰写的《20世纪我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章守华篇;钱振华老师整理章先生口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1952~1966 年金属材料专业教育的开拓和发展》;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庆祝章守华先生百岁华诞座谈会上的部分嘉宾的发言稿;胡本芙教授提供的高温合金研究方面素材)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