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教学有效
林兴华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每节课是我的美好愿望,我甚至在乎每一次上完课的感受,如果自己不满意,又怎能让学生满意?记得在有关“有效教学研究”专题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老师曾提出: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教出让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牢记这一点,针对我们学生基础薄弱、普遍重理轻文的情况,我想我的语文课,可以进行因“材”施教的尝试,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求跌宕起伏,不求精彩纷繁,但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一些,活动单一一些;知识学习专注一些,训练扎实一些。尽量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尽量提高自己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以语文必修一、二的散文单元的阅读教学为例,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也有了一些收获。
散文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理解文本,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发散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等。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或独特的教学风格去感染学生,那么可以尝试用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我认为教学过程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顺序。比如,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应该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进行局部分析。要做到整体把握不肢解课文,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通过问题的引领将学生带入文本之中。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我是这样处理的:对照注释一解题之后,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课文哪几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的事迹?一二两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六七两节主要写了什么?很快,学生就能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再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先以梁启超少年时一次巧对对子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认识到少年梁启超的过人才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出学者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总体形象特点,以此为纲,理出全文内容。对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散文的教学,考虑到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散文篇目有限,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不惜花费一整堂课的时间,带着问题,引领学生逐段把握文意,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认真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下一步的阅读与欣赏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在片段学习上,必须把握好语言表达和思想的关系。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的教学应该充分重视语言和思想的逻辑关系。文章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主旨而写,只是有表达方式和表现角度的不同。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注意辨析表达方式的不同。如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作者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甚至是演讲稿都作了精彩生动地描写,描写之中饱含仰慕之情。这些描写似乎还不足以表情达意,作者干脆直接抒情“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时能有几人?”这样学生就能分辨出描写和抒情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及作用。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丰富的内涵。如《荷塘月色》中,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情感思路,认识到作者的情感是矛盾复杂的基础上,再通过“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等领会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两篇文章中的写景段落,都是我们进行语言鉴赏品评的极好的材料。引导学生体会作家的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极有必要,这时候老师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学生,搭建一个对话平台,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妙处,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对话中逐步学会有条理的表情达意。事实上,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析也极其精彩。例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动词“画”的表达作用,有位同学是这样说的:“画”写出了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荷叶上作画,以实写虚,写出了光与影的动态,富有灵动之美。
再次,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文章精彩片段。很多师生还没有意识到背诵现代散文的重要性,以为只有古代诗文才值得背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熟读背诵现代散文,学生可以获得比背诵古代散文更加强烈的感动和启悟,并获得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文学语感。《记念刘和珍君》要求背诵二、四两段,同步练习要求仿写第四段,以“考试之后”为题,写一个片段。恰好学生刚刚进行了一次化学测试,学生仿写得何其精彩。
仿写片段:
我们上午刚刚考完化学,下午便得到消息,说老师居然把卷子全部都改完了。虽说卷子不是很难,但我做起来,仍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当我和其他同学对答案时,才对了几道题,我就错了一道选择题,被扣了3分,竟不敢再对下去了。这时就有人传言,说我考了97分,我对这传言竟颇为怀疑,就错了一题?其余题目都对啦?一向,我就很粗心,从来,我对自己就缺乏信心。
然而,第四堂课便证明这是事实了。没错,我真的考了97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作证的便是我亲爱的试卷,还有我高兴得合不上的嘴巴。
接着老师宣布:90分以上,十二个人;
接下来又宣布:97分,最高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也许,我要更加自信一些,更加从容地去面对每一次考试。
在点评习作时,同学们不由得为自己精彩的仿写而喝彩。
有效教学研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有所获,语文知识与能力得切实的提高。只要每位语文教师都做一个有心人,语文课堂就会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师生共享成长进步的快乐。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每节课是我的美好愿望,我甚至在乎每一次上完课的感受,如果自己不满意,又怎能让学生满意?记得在有关“有效教学研究”专题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老师曾提出: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教出让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牢记这一点,针对我们学生基础薄弱、普遍重理轻文的情况,我想我的语文课,可以进行因“材”施教的尝试,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求跌宕起伏,不求精彩纷繁,但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一些,活动单一一些;知识学习专注一些,训练扎实一些。尽量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尽量提高自己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以语文必修一、二的散文单元的阅读教学为例,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也有了一些收获。
散文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理解文本,获得知识,升华情感,发散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等。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或独特的教学风格去感染学生,那么可以尝试用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我认为教学过程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顺序。比如,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应该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进行局部分析。要做到整体把握不肢解课文,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通过问题的引领将学生带入文本之中。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我是这样处理的:对照注释一解题之后,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课文哪几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的事迹?一二两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六七两节主要写了什么?很快,学生就能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再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先以梁启超少年时一次巧对对子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认识到少年梁启超的过人才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出学者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总体形象特点,以此为纲,理出全文内容。对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散文的教学,考虑到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散文篇目有限,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不惜花费一整堂课的时间,带着问题,引领学生逐段把握文意,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认真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下一步的阅读与欣赏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在片段学习上,必须把握好语言表达和思想的关系。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的教学应该充分重视语言和思想的逻辑关系。文章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主旨而写,只是有表达方式和表现角度的不同。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注意辨析表达方式的不同。如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作者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甚至是演讲稿都作了精彩生动地描写,描写之中饱含仰慕之情。这些描写似乎还不足以表情达意,作者干脆直接抒情“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时能有几人?”这样学生就能分辨出描写和抒情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及作用。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丰富的内涵。如《荷塘月色》中,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情感思路,认识到作者的情感是矛盾复杂的基础上,再通过“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等领会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两篇文章中的写景段落,都是我们进行语言鉴赏品评的极好的材料。引导学生体会作家的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极有必要,这时候老师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学生,搭建一个对话平台,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妙处,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对话中逐步学会有条理的表情达意。事实上,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析也极其精彩。例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动词“画”的表达作用,有位同学是这样说的:“画”写出了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荷叶上作画,以实写虚,写出了光与影的动态,富有灵动之美。
再次,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文章精彩片段。很多师生还没有意识到背诵现代散文的重要性,以为只有古代诗文才值得背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熟读背诵现代散文,学生可以获得比背诵古代散文更加强烈的感动和启悟,并获得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文学语感。《记念刘和珍君》要求背诵二、四两段,同步练习要求仿写第四段,以“考试之后”为题,写一个片段。恰好学生刚刚进行了一次化学测试,学生仿写得何其精彩。
仿写片段:
我们上午刚刚考完化学,下午便得到消息,说老师居然把卷子全部都改完了。虽说卷子不是很难,但我做起来,仍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当我和其他同学对答案时,才对了几道题,我就错了一道选择题,被扣了3分,竟不敢再对下去了。这时就有人传言,说我考了97分,我对这传言竟颇为怀疑,就错了一题?其余题目都对啦?一向,我就很粗心,从来,我对自己就缺乏信心。
然而,第四堂课便证明这是事实了。没错,我真的考了97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作证的便是我亲爱的试卷,还有我高兴得合不上的嘴巴。
接着老师宣布:90分以上,十二个人;
接下来又宣布:97分,最高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也许,我要更加自信一些,更加从容地去面对每一次考试。
在点评习作时,同学们不由得为自己精彩的仿写而喝彩。
有效教学研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有所获,语文知识与能力得切实的提高。只要每位语文教师都做一个有心人,语文课堂就会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师生共享成长进步的快乐。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