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
刘圆圆
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知识本位”为中心的不良教学模式与局面使得高中生逐渐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之才,根本无法根据现实需求应用与创新化学知识,且难以在学校教育之外继续展开化学学习,也不能从化学课程中汲取对个人终身发展有效的关键信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高中化学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作用,高中化学教师则要有机渗透核心素养教学。从促使课堂生成,优化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结构;组织化学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深挖隐性资源,优化高中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三个角度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组织策略
核心素养是随着现代社会对多元人才与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从学识、能力与品格等角度分析了各个学科的整体功效与长远价值。化学素养则是针对高中化学课程所形成的一个核心素养分支,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几个内容,已经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标注了出来。这就意味着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教学作为化学课程的终极教育目标,全面落实化学素养教学改革。
一、促使课堂生成
促使课堂生成是为了让高中生亲自经历化学知识的生成与建构过程,以便让高中生实现深度学习,理解化学学科所特有的宏观与微观有机整合的结构特点,理解原子、分子等化学因素虽然是在不断变化与运动之中,但是却一直遵循着相应的平衡准则,从而有效把握化学课程的发展规律,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展开化学推理与认知活动积累有效经验。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促使课堂生成,以完善的课前预设与动态的课堂生成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就如在“碳的多样性”一课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不同的碳单质,然后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三类碳单质的性质差异,由此导入同素异形体这一化学概念,使其懂得同素异形体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然后借此引导学生分析碳原子的排列顺序。高中生对碳实物并不陌生,也通过前期的化学学习掌握了碳的基本性质。在本课教学中,以生活实物引导学生对比碳的物理性质,可以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主分析同素异形体与碳原子的排列问题,进而通过化学探究来生成物理知识,切实促进课堂生成的发生。
二、组织化学探究
探究是化学家展开化学证明与推理的基本活动,已经被明确列入化学素养内涵结构之中。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要以学生探究代替学生机械记忆行为,鼓励学生多说、多做、多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化学资料与化学问题,借助丰富的问题解决活动引导高中生逐步形成化学素养,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除此之外,高中化学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化学探究中展开多维思考与知识创新,丰富学生发明创造的经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完善准备。
就如在“电解质”一课教学活动中,我就让学生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观察了电解质反应,即通过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酒精溶液与蔗糖溶液等不同成分的溶液发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电解质现象的发生原理。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前三种溶液有导电现象,而后两种溶液并无导电现象,这就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分析电解质现象的产生原理,对比金属导电原理,从而进一步总结出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基本现象,懂得离子变化是发生导电现象的基本条件。
三、深挖隐性资源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材都是以综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基础的,而除了基本的智育教育任务之外,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生信念,所以纳入了隐性的德育資源。在化学素养教学理念中,优化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素养组成,所以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化学知识的隐形资源,全力培养与优化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也需要和谐共生等多个道理。
就如在化学实验学习中,我经常会强调废液、废气、废物等化学反应物品的处理方法,希望学生可以牢记这些化学废弃物对土壤、空气、水源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性,不要因为图省事而直接排放实验废弃物。趁着学生自觉清理化学实验废弃物的时机,我会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同时还会及时渗透现阶段生态环境的具体新闻资料,让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贡献者与参与者。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教学本就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不良理念,以发展、完善的眼光来探究化学课程的教育功效,并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与方法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素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143,145.
[2]冯秀媄.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72.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