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扶脱真贫
李杭飞 魏烈刚 熊文瑾
资溪县高阜镇溪南村为省级“十三五”贫困村。该村地处资溪县西北面,距镇政府9.5公里,距县城16公里,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11个村小组,户籍人口282户1024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高于1/3,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6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户4人,低保贫困户8户20人,五保贫困户2户2人。全村共有林地面积18000亩,其中,毛竹林近16000亩,农田不足1000亩。
在开展定点帮扶以前,溪南村主要产业为传统水稻种植与毛竹砍伐,这也是当地百姓主要收入来源,村民增收途径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劳动力缺乏或劳动技能低下的贫困户而言,增收途径更是少之又少。
溪南村发展竹荪产业,为当地百姓尤其是贫困户提供了一条绝好的致富渠道。该村竹荪产业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采取“党员+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村委会、贫困户采取资金入股、按股分红的模式,将村集体产业发展与合作社、产业发展基地、贫困户产业覆盖有机结合。
一、在项目选择上,因地制宜选好产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之前,驻村工作队从省社联党组听到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为了进一步扶持该村发展能够带領村民发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三年来,省社联领导多次亲赴省内知名企业,商洽开发溪南村特色资源,寻找一条适合溪南村当地特色的脱贫致富的路子,同时提供经费与信息帮扶,鼓励驻村工作队走出资溪,多向其他县(区)学习。2017年底,在省社联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会同镇党委政府干部、村两委班子一道集思广益,多次走访附近县市村庄种植大户,交流种植经验及适宜品种,并远赴福建邵武、古田等地调研市场环境。经过多方论证,在充分调研市场行情、菌种供给、产品销售的基础上,结合溪南村山垅田块较多(日照时间较短)、贫困户劳动能力较低、管理能力较弱、技术普遍缺乏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定喜阴、启动资金较少、劳动强度较小、经济效益好的竹荪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
项目确定后,省社联党组第一时间拨付专项启动扶贫资金,用于建设溪南村竹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先期在溪南村甘家源组种植15亩。驻村工作队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协调,争取产业扶贫资金30万元,用于高标准建设通用钢架大棚、混凝土烤房,购买电脑控温烘干机,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为了加强管理,成立了南木水溪种植合作社,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技术、原材料、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带动他们参与种植,增加劳务收入;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资金入股的方式,享受产业分红。目前,溪南村竹荪种植合作社已经纳入了11户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同时为3户贫困户和16户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二、在生产销售上,提升技术拓展销路
充分调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性,让村干部像管理自家产业一样全程参与到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驻村工作队积极作为,主动协调,邀请江西农大技术专家以及乡村技术能手,手把手上门带教竹荪种植、干菇烘烤技术,村干部和技术骨干主动学技术、学管理,确保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在注重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培养和拓宽销售渠道,加大产品销售力度。一是走出去。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通过多个渠道,把产品推向集贸市场、干散货店代销。二是请进来。利用地域和信息优势,把福建古田、邵武等竹荪集散地的大经销商请过来,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产品打动他们,进一步建立长期供货关系。
三、在运营管理上,发挥村党组织先锋堡垒作用
村书记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干部作用,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土地流转,同时还吸纳了数名本村文化水平较高、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的党员到合作社中担任理事、监事和理财小组成员,推动合作社规范阳光运行。
通过不懈努力,溪南村的竹荪产品呈现供销两旺的良好开端,产品价格从初期的40多元一斤,逐步提升至80多元一斤,实现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为每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溪南村竹荪种植作为高阜镇村集体产业拳头产品,将向全镇铺开,进一步助推全镇乃至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作者简介:李杭飞,省社联驻资溪县高阜镇溪南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