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

    【摘 要】本文就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以及朗读教学对培养语感的作用进行探讨,关于朗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文章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一、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二、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三、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关键词】朗读 语感 直觉性 整体性 情感性

    吕叔湘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也就是人们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语感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指对言语的顿悟。它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具体环节。目前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词义的落实、语法的规范、逻辑的严密等等,这固然有其科学性,但却忽略了人们在实际运用语言时,是很少完全依据词句的理性含义或是一些语法规则的。更何况我们的汉语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如果死死抱住语法规则不放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试想有哪一个人在说话前会想一想自己的话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呢。

    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依靠语感的直觉性来把握语言对象的情况,因此我把口语中的“语感”迁移到教学中,比如在教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诗中有这么两句:“……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许多学生对它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强调“我”是地主所生,是大堰河所养。继续提问诗句是否有更深的含义,学生普遍感到难以回答。通过将诗句中的“地主”和“大堰河”两个词处理成重音来朗读之后,学生才自然地知觉地悟出,原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表明“我”和乳母之间的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更是为了体现作者对乳母特有的深情。就这样,运用朗读,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判断。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受其潜移默化。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映自然也就更快、更准、更敏感,而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有些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其实正是由朗读而培养的语感的直觉性在起作用了。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指主体舍弃了对语言、词汇、语义、语法等具体的条分缕析,而对言语现象的全方位把握。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篇、语法、逻辑、文采、章法等,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使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的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段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看,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是可以以朗读来贯穿的。教师应将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最简便、最直接、最容易控制的课堂反馈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与学取得动态平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课文所关涉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都可从朗读或辅导朗读中去解决;即围绕朗读,精细地分析这些文字作品,为了朗读,更具体深入地感受作品的内容,以读是能代讲的,以读更能带讲。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教材中大量的白话文,学生大多能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就有可能克服这个问题。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其实,大多课文是浅显的,学生完全能懂。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了,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这种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不注重朗读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此外,朗读教学还应根据课文内容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的方式有:朗读后看理解,理解后再朗读,朗读后评论,评论后朗读,反复朗读,比较朗读,配乐朗读等;教师可运用的方式有:范读、领读、导读、引读等;学生可运用的方式有:单读、齐读、轻读、默读、分角色读等。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有必要将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本该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当用之手段的朗读法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

    ★作者简介:范小芬,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职教中心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数学教师落实数学建模素养

    杨步步摘 要:以数学建模素养作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切入点,从设计科学的数学问题,为数学建模做好准备;组织问题解决活动,丰富学生

  • 命题作文“给心灵放个假”导写

    罗小军文 ?题题目:给心灵放个假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思路点拨要写好这则命题作文,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