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李小斌 吴宏岐 李银兴
[摘 要]目前我国工科教育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和产学脱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高校要基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中,获得最直接的工作经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能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真正密切联系实际,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实践证明,其培养效果显著,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工科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16-03
我国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学生工程意识缺乏,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1]目前,学校教育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这一点地方院校表现尤其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地方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由学校直接进入学校的学者,没有从事过实际生产,缺乏工程经验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中很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其次,地方院校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生产实习都是临时联系一些工厂,而这些工厂大多只能参观,因此难以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最后,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工程实践重视不够。由于地方院校参与工程实际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只重视理论设计。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而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能力。[2]因此,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即理论知识学习应服务于工业生产,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素质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3]要想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其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实际生产中去获得这种能力。这一点所有工科院校都认识到了,而且许多地方院校都与企业合作办学,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企业要考虑生产效益,学生很难参与实际生产,只能走马观花,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适应工业生产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3][4]在上述要素中,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对象是本科生,其他要素涉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四个方面。这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指着眼于服务地方,培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師,至少是合格的工程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同时兼顾本学科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方法,以满足学生日后的继续教育需要;评价体系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式应突出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中所说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就是指生产、教学、研究为一体,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中,真正获得实际生产的经验;整个学校教育能够从培养生产实际需要去安排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的研究工作应体现在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
地方院校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上述四要素展开,原则是简单、有效、可行。
(一)面向工业生产的培养目标[5]-[10]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造成了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却依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现状。一方面企业抱怨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实际能力不能胜任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抱怨没机会动手,没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于是地方本科院校担负起了面向工业生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9]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必须以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制订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能从事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5]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进行调节和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10]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考虑基础理论教学、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重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每门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思想的掌握,最终达到会用基本理论及基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会撰写档等目标。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尤其强调自学能力培养。最后,不能忘记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高校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完成,企业高级工程师负责课题及设计实施,高校教师负责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审。[11]
(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它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手段。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学生通过既定模式培养后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二是对培养模式的评价。[11]
1.对学生学习后取得成绩的评价。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对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测评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1)理论课程的测评以笔试闭卷方式为主。主要考评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课程的测评采用实验操作加实验报告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实验操作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问题分析处理、现象及数据记录处理等来进行评价。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完成时间、书写、格式、图表规范程度、现象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来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综合成绩。(3)实践环节由企业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给出评定,最后由学校进行相应折算。(4)学生的毕业设计测评要以学生的毕业设计报告为依据,采用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小组成员来评级。
2.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地方院校毕业学生最终要进入工业企业和投入生产,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和学生的就业率是对培养模式的最终评价。学校要有专人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测评,以适时解决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拿出调整措施。
(四)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内信息量;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课程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效果来合理分散、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其重点突出,难点分散[6];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以避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脱节,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2]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习基地,以实现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加强电子大赛参赛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热情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学生 “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行创新实验。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13]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保产学研模式实施过程的措施真正产生效果,要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避免“壁炉现象”发生。[14]要处理好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双方互利。
第二,要注意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产”是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做到顶岗生产,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是学生学习一定要为工程需要服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研”首先是确保教学的研究,即怎样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模式的研究,其次才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以及服务生产的研究。
第三,要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15]
第四,要脚踏实地,避免目标过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工程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再进行提高。要避免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培养工程师。
四、结语
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科教育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实现高等工科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6]
[ 参 考 文 献 ]
[1] 罗高涌,张瑾.基于CID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 田浩.CIDO:工科教育发展新模式[J].陕西教育·高教,2011(9):104-106.
[3]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15-18.
[4] 宋国利,盖攻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4.
[5] 王愛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1):143-145.
[6] 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6.
[7] 张玮,刘世斌,郝晓刚,段滋华.企业大使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71-75.
[8] 竺柏康, 石一民. 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6-138.
[9]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2-74.
[10] 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9(9):139-141.
[11] 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12] 吴宏岐,李晓斌,王亚云,张昭.电气控制及PLC课程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7):70-71.
[13] 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0.
[14] 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15] 简文彬.高等工科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J].中国地质教育,2008(3):6-9.
[责任编辑:刘凤华]
[摘 要]目前我国工科教育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和产学脱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高校要基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中,获得最直接的工作经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能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真正密切联系实际,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实践证明,其培养效果显著,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工科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16-03
我国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学生工程意识缺乏,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1]目前,学校教育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这一点地方院校表现尤其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地方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由学校直接进入学校的学者,没有从事过实际生产,缺乏工程经验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中很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其次,地方院校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生产实习都是临时联系一些工厂,而这些工厂大多只能参观,因此难以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最后,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工程实践重视不够。由于地方院校参与工程实际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只重视理论设计。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而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能力。[2]因此,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即理论知识学习应服务于工业生产,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素质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3]要想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其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实际生产中去获得这种能力。这一点所有工科院校都认识到了,而且许多地方院校都与企业合作办学,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企业要考虑生产效益,学生很难参与实际生产,只能走马观花,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适应工业生产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3][4]在上述要素中,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对象是本科生,其他要素涉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四个方面。这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指着眼于服务地方,培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師,至少是合格的工程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同时兼顾本学科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方法,以满足学生日后的继续教育需要;评价体系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式应突出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中所说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就是指生产、教学、研究为一体,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中,真正获得实际生产的经验;整个学校教育能够从培养生产实际需要去安排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的研究工作应体现在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
地方院校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上述四要素展开,原则是简单、有效、可行。
(一)面向工业生产的培养目标[5]-[10]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造成了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却依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现状。一方面企业抱怨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实际能力不能胜任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抱怨没机会动手,没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于是地方本科院校担负起了面向工业生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9]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必须以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制订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能从事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5]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进行调节和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10]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考虑基础理论教学、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重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每门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思想的掌握,最终达到会用基本理论及基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会撰写档等目标。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尤其强调自学能力培养。最后,不能忘记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高校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完成,企业高级工程师负责课题及设计实施,高校教师负责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审。[11]
(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它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手段。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学生通过既定模式培养后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二是对培养模式的评价。[11]
1.对学生学习后取得成绩的评价。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对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测评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1)理论课程的测评以笔试闭卷方式为主。主要考评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课程的测评采用实验操作加实验报告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实验操作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问题分析处理、现象及数据记录处理等来进行评价。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完成时间、书写、格式、图表规范程度、现象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来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综合成绩。(3)实践环节由企业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给出评定,最后由学校进行相应折算。(4)学生的毕业设计测评要以学生的毕业设计报告为依据,采用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小组成员来评级。
2.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地方院校毕业学生最终要进入工业企业和投入生产,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和学生的就业率是对培养模式的最终评价。学校要有专人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测评,以适时解决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拿出调整措施。
(四)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内信息量;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课程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效果来合理分散、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其重点突出,难点分散[6];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以避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脱节,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2]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习基地,以实现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加强电子大赛参赛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热情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学生 “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行创新实验。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13]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保产学研模式实施过程的措施真正产生效果,要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避免“壁炉现象”发生。[14]要处理好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双方互利。
第二,要注意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产”是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做到顶岗生产,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是学生学习一定要为工程需要服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研”首先是确保教学的研究,即怎样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模式的研究,其次才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以及服务生产的研究。
第三,要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15]
第四,要脚踏实地,避免目标过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工程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再进行提高。要避免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培养工程师。
四、结语
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科教育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实现高等工科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6]
[ 参 考 文 献 ]
[1] 罗高涌,张瑾.基于CID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 田浩.CIDO:工科教育发展新模式[J].陕西教育·高教,2011(9):104-106.
[3]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15-18.
[4] 宋国利,盖攻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4.
[5] 王愛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1):143-145.
[6] 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6.
[7] 张玮,刘世斌,郝晓刚,段滋华.企业大使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71-75.
[8] 竺柏康, 石一民. 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6-138.
[9]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2-74.
[10] 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9(9):139-141.
[11] 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12] 吴宏岐,李晓斌,王亚云,张昭.电气控制及PLC课程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7):70-71.
[13] 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0.
[14] 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15] 简文彬.高等工科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J].中国地质教育,2008(3):6-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