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电影营销中的适用性探析
摘 要:提及线下电影营销策略,点映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今,选择点映的影片越来越多,但不是每部电影都适合点映。另外,点映并不是最近才出现,它在国内外已经有一段历史。本文阐述点映的发展历程,并探究其在电影营销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点映;发展历程;电影营销
1 何为点映
点映,好莱坞称作Sneak Preview或Advance Screening,就是在电影正式上映前,片方有选择性地在部分影院进行小规模的放映。点映通常适用于市场前景不明确的影片,根据点映后的市场反馈,调整影片的营销发行策略。由于在好莱坞有健全的分线发行体系,点映不仅对电影营销策略有影响,而且对发行策略的调整也很重要。我国还没有成熟的分线影院,大部分影片都采用无差别的全线发行模式,所以点映结果主要是影响电影营销策略。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为了获得电影节或者影展的报名资格,进行点映。虽然还没有正式上映,但是在我国,点映必须获得公映许可证。影院需要取得临时密钥才能进行放映。点映已经属于商业放映阶段,收入计入总票房内。
2 点映的发展历程
许多观众或许认为点映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发展下的新产物,其实它早已存在。在北美电影市场,精心准备的点映是好莱坞电影营销发行的最新武器。亚马逊作为一家电商公司,也深度参与了许多电影的点映。2018年12月,华纳兄弟和亚马逊合作,在《海王》公映前一周,所有点映场售罄。这家电商巨头向它9500万的美国客户推广了这次点映活动,一夜之间创造了3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和超过5000多条社交媒体提及。除了亚马逊,影院老板也迫切想和电影公司合作。各大主要院线和派拉蒙合作,在《倾听男人心》公映前两天举办了一个“女孩之夜”主题的点映场,票价包含一杯鸡尾酒。此外,票务网站也不甘落后。环球影业和凡丹戈进行合作,在距离《驯龙高手3》正式公映的三周前进行点映。至于国内的点映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2.1 萌芽时期(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入世”前的谈判,我国承诺“加入WTO以后有三年的保护期,在与我国《电影管理条例》相一致的情况下,每年允许20部进口分账影片,用于电影院放映”。随后,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影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定,2002年开始了院线制改革。在国内外的双重刺激下,点映开始萌芽。
早在2002年,张艺谋为了获得《英雄》申请奥斯卡的资格,在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点映。因为奥斯卡金像奖规定,外语片必须在申报前的规定时间段内,在报名所在国的影院,进行至少连续七天的商业放映,才可获得报名参赛资格。2006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如此,但是因为放映规模极小,普通观众鲜有机会参与。
2.2 小规模点映逐渐普及(2011年以后)
院线逐步形成系统之后,电影产量和类型也在增加。各方资本进入了电影业,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民营电影企业逐渐崛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内容制作方面,华谊兄弟跻身前列,与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共同构成中国电影产业第一阵营。而院线方面,中影星美、大连万达等院线占据了中国电影放映业头部市场。这一阶段,小规模点映逐渐普及。
张艺谋对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采取了“饥饿营销”的策略。虽然也是“申奥”点映,但区别于常规的邀请媒体看片、举行记者会来进行舆论造势,《金陵十三钗》的点映一家媒体也没请。2011年9月23日~2011年9月29日,片方进行7个场次、每场22人的小规模放映,观众需实名制购票。200元一张的昂贵票价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半个小时内所有场次就销售一空。同样是2011年上映的《观音山》,进行了为期7天、足足2803场的点映。其中,在全国范围内做了79场路演,主演范冰冰基本跟进了全程。这刷新了影片路演活动记录,也是明星全国跑路演的开端。在这一时期,点映的规模经过片方和发行方的谨慎试探,最终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周期由一两天变化到稳定的一周左右;场次由十几场变化到上百场不等。这一次,普通观众真正走近了点映。
2.3 大规模点映循序铺开(2014年以后)
2014年,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時代,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崛起。需要内容的互联网企业与需要新渠道的电影业一拍即合,互联网企业投资电影公司,深度参与电影的投资制作与营销。到了2015年,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比如爱奇艺影业、腾讯影业,从此,互联网电影公司登上舞台,票补、保底发行等新名词不断涌现。在这一阶段,大规模点映循序铺开,点映的城市也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并且,点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影院,形式也越来越多样。2019年国庆档的三部主旋律影片中,《我和我的祖国》和《攀登者》均去北京大学进行了点映,《中国机长》则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做了点映。
2014年国庆档的《心花路放》开了大规模点映的先河,共点映了17天,1.9万场,创造了超过3500万的票房。2015年暑期档的《煎饼侠》点映了23天,共202场。大鹏为自己的处女作亲力亲为,路演期间他跑遍了全国31个城市,造就了平均上座率超过75%的好成绩。近几年,点映几乎成为电影营销的常规套路,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做起了点映。除了上述提到的商业片外,还有像《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之类的文艺片以及2019年暑期档大热的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做了较大规模的点映。如今,如果片方不做点映,似乎就会被认为对自己的影片信心不足,影响后续的影院排片。但是,不是每部电影都适合做点映。什么样的影片适合做点映?以怎样的节奏和规模做点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3 点映在电影营销中的适用性
3.1 点映的作用
就好莱坞电影市场而言,点映不是为了票房,而是为了发酵口碑,这样,烂番茄上的评分就不是正式上映以前唯一的参照。华纳兄弟的全球营销总裁布莱尔·里奇曾举办《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点映,他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找和观众直接沟通的方式,让他们来决定影片是否够格。”派拉蒙的发行总裁凯尔·戴维斯说:“关键是要把点映变成一个重要活动,并找到愿意向客户推销的合作伙伴。拿到《大黄蜂》,你就拥有了孩之宝的玩具。”
总结来说,点映的最终目的是在影片上映前发酵口碑。片方主动出击,和观众直接接触,拿到一手的反馈信息,为之后的电影营销策略和影院排片提供方向。如果能够玩转跨界营销,那就更好不过,可以带动除核心观众群以外的一批新观众。
3.2 点映适用于怎样的影片
从档期来看,在国庆档、春节档这样比较大的档期,不需要做点映就有很高的认知度,大盘整体较热,没必要提前暴露缺点,让竞争对手有可乘之机。如2018年春节档的《西游记女儿国》,本来预售成绩不错,但是在上映前两天做了11.1万场的大规模点映,因为口碑极差,想看增长指数持续走低,最终总票房7.27亿,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同档期的《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记2》均未做大规模点映,票房都达到20亿以上。
从体量来看,大片本来关注度就高,也没有很大必要做点映。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通常不会做点映,并且近年来,越来越多大片国内同步北美上映,就更不会做点映提前泄漏片源。一些小体量的,或者主创阵容不被大家熟知的影片,适合通过长线点映来发酵口碑。
最重要的还是影片质量,水准较低的影片做点映不仅没有益处,还加快了负面口碑的传播。例如,同样是2019年暑期档的《银河补习班》就没有《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命运,本来以为会是又一部“爆款”电影,大规模点映之后口碑一落千丈,票房也随之跳水。
总的来看,适合点映的第一要素是影片本身品质高,让观众感受到诚意。第二是没有档期优势的影片,这里分两种情况,排不进热门档期和在热门档期内,但和同期竞争影片相比认知度较低。冷门佳片适合组织点映,可以通过点映发酵口碑,在后期实现逆袭。
3.3 点映的节奏把控
适合点映的影片也不能毫无章法地放映,必须有节奏、有计划地组织点映。《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共进行了4轮有计划的点映。第一轮是2019年7月13日、14日,每天放映400余场,日均上座率超过30%。虽然这时的点映规模较小,但2019年7月14日,猫眼、灯塔专业版想看日增均超过5000,比起之前1000左右的日增,有显著提升。于是片方逐步扩大点映规模,于2019年7月17日在一、二线城市进行第二轮超过2500场的点映,想看指数一路飙升。2019年7月18、19日,第三轮点映扩大到全国范围内进行,逐渐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见势头大好,片方在2019年7月20日、7月21日开启了第四轮超大规模点映,由18日的6000余场逐日增加到21日的超过2万场。经过四轮逐步加大规模的点映,影片的口碑已经得到发酵,全网正向讨论热度极高。这时影片即将上映,片方开始“饥饿营销”,停止大规模点映,7月23日举行的少量IMAX场点映上座率竟高达90%。①这样的数据给足了影院信心,影片上映首日就拿到了33%的排片。最终,这部不知名的影片在被寄予厚望的《银河补习班》和《跳舞吧!大象》的前后夹击下成功逆袭,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第二。
4 结语
点映是影片上映前片方和观众直接接触的重要渠道,点映的反馈会直接影响影院排片和后续的电影营销策略。我国点映发展历程可粗略划分为3个阶段,规模逐渐扩大。点映适用于映前关注度较低的优质影片,片方要有节奏地展开点映,按照市场反馈逐步扩大规模,并逐步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也有从三、四线城市上升到一、二线城市的特殊情况,视影片情况而定。进行点映要做到张弛有度,口碑得到较大程度的发酵之后可以适度利用“饥饿营销”。若片方对影片信心不足,可以做小规模的试映会,不必公开售票,增加风险。
注释:①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猫眼专业版。
参考文献:
[1]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MCCLINTOCK P . Sshh! Sneaks Are Back: Early previews are now about building buzz outside Rotten Tomatoes scores[J]. Hollywood Reporter,2019,425(4):20.
作者简介:符蓉(1996—),女,江苏人,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二级学科影视管理学,研究方向:电影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