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教材的分析与比较
李晓囡 祝春华
摘要
在音乐美学的教育和教学中,教材无论是对学科建设还是学科发展都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因此教材是实现音乐美学教育和教学的最基本途径。笔者希望能通过一些常用音乐美学教材的分析和对比,寻求最适宜综合类院校本科学生适用的教材,为音乐美学学科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音乐美学教材;教材分析;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150-04
收稿日期2019-07-30
作者简介(李晓囡(1983—),女,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祝春华(1994—),女,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266071)
在音乐美学的教育和教学中,教材无论是对学科建设还是学科发展都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材是实现音乐美学教育和教学的最基本途径。无论选择哪本教材,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学生提升音乐素养,正确认识音乐在不同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基本规律,培养与建立准确的音乐审美观。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学习音乐美学的学生,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和表演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理论较为薄弱,而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和哲学的交叉学科,思辨性较强,因此音乐美学的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希望能通过一些常用音乐美学教材的分析和对比,寻求最适宜综合类院校本科学生适用的教材。
本论文将以张前先生的《音乐美学教程》、宋谨教授的《音乐美学基础》、叶纯之先生的《音乐美学十讲》三本教材做分析与对比,以下分别简称为《教程》《基础》和《十讲》。《教程》由张前先生主编,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的教材,是文化部“九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拟向全国推荐使用的专业艺术教育的教材。《基础》由宋谨教授编著,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十讲》实际上是一本音乐美学课程的教义,该课程是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员叶纯之先生担任老师,并未正式出版,是近年来由叶纯之先生的儿子叶小钢整理出版,属于比较新的一部教材。
笔者的意图并不是对全国各高校所有的音乐美学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对比,而只是选取目前全国高校中使用较多的几本教材进行分析,希望能使音乐美学教材的编写更加完善,更加适合所学者的理解水平和程度,让教材更加完美和具有吸引力,这是任何一个研究音乐美学学者共同的期望。
一、三本教材绪论部分的对比
《教程》《基础》《十讲》这三本教材的绪论中,基本都是先从音乐的学科历史阐述,其次是论述了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和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并阐述了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及了如何学习和运用音乐美学。尤其是《教程》和《基础》,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与前两本教材不同的是在叶纯之先生的《十讲》中,提到了音乐美学研究重点的两种趋向:一种是着重从音乐本身出发,另一种是强调音乐与现实的关系。在这两种趋向中,叶纯之先生称前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音乐美学,称为“自律论”;后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音乐美学,称为“他律论”,这是前两本教程中没有提到的。
(一)音樂美学的学科定义
对于音乐美学学科定义,三本教材有不同的见解和阐释。《十讲》认为:“音乐美学是从审美角度来探索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最根本的内在规律的学科。”《基础》在阐释音乐美学学科定义时,认为音乐美学的性质是由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确定的,包括交叉和分支及特征比较关系,音乐美学是音乐学和美学的复合与交叉学科,相对于音乐批评等学科,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相对于历史学科,它是一门理论学科。4《教程》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从以上对于学科定义的论述中,不难发现三本教材对学科定义的阐释有异同之处。在学科定义的论述中,《十讲》比较偏重于感性思维,以人为出发点,认为音乐美学是从审美角度窥探音乐本质的学科;《教程》则更倾向于理性思维,认为音乐美学的学科定义是探究音乐美学规律的学科;《基础》则带有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音乐美学这一学科,虽然没有给予音乐美学具体明晰的学科定义,但在阐述音乐美学学科性质时,将它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看待这一学科。
(二)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
《十讲》认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应从四个方面来看,分别是哲学方面、人类学方面、社会学方面、音乐形态学方面。四者相互交织、补充与制约。《教程》认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应以音乐的美学本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音乐实践、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基础》认为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应当从三者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是听觉感性方面、实践方面、相关历史方面来研究音乐美学。
通过三本教材对于研究对象的论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基础》在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阐述中,将听觉感性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突出了人的主观意识和感性经验。《十讲》同样认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以人为出发点。而《教程》对于这一点没有给予详细的论述,这是这本教材的不足之处,音乐是由人创作的,在研究对象中,必须重视人的主观性经验,以人为出发点研究。《十讲》的涵盖性较广,涉及了哲学、人的角度、社会学、形态学几大方面,这几个方面中又包括许多小的方面,不仅从音乐美学学科本体角度出发,更涉及社会学等宽泛的方面。《基础》和《教程》对于学科研究对象的论述范围较为精细,涵盖性没有《十讲》宽泛,从音乐美学这一学科自身出发,研究音乐的美学本质、价值功能、音乐实践等。
(三)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三本教材同样认为应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学分析等方法去研究音乐美学。《基础》对于研究方法的阐述带有条理性,但篇幅较少;《教程》的论述比较详细,同时在绪论部分提及了当代音乐美学研究方法的新扩展,比如意向学、接受美学等,并且阐明了自身所用的方法论为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十讲》只是简单地阐述了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进行具体的叙述。
二、关于音乐美学历史叙述的对比
(一)历史编写顺序
从编写顺序上对比,《基础》和《教程》将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放在第二章节,《十讲》则放在最后一个章节。《十讲》将音乐美学思想史的论述分为六个小节,第一小节论述了西方与中国初始萌芽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二小节论述了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理论家的理论;第三小节讲述启蒙运动到19世纪的“情感论”;第四小节转而论述中国魏晋隋唐时期到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美学论著;第五小节涉及了20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的思想和论著;最后一小节是对于整部教材的一个总结与感想。从以上的分析和对比来看,不难发现《十讲》的编写不是按照朝代或时代的更迭来阐述,而是根据音乐美学自身历史发展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论述,在历史的源头上进行了中西方音乐美学历史的对比。在此给笔者一些启示,即是否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上,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中西分类,将两者合并来看,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历史编写内容
从音乐美学历史的编写内容来看,《教程》与《基础》都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另一部分为西方音乐美学史,并且在编写顺序上也大致相同。《基础》与《教程》在论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的前五部分是相同的历史时期分类,不同的是《基础》的最后一个部分讲述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音乐美学思想进展,这是《教程》没有提到的。《教程》在音乐美学思想史的阐述中,总结了中西方音乐美学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逻辑,是本章的亮点之所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中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特征。
在西方音乐美学史方面,《教程》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分别是初始萌芽阶段、繁荣发展阶段、系统深化阶段。《基础》则是按照西方音乐历史时期分类中基本的七个时期来对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述。《教程》在这点上非常注重音乐美学历史自身发展的逻辑性,而不仅是根据常规的历史分类。《基础》将20世纪音乐美学发展分为两种情况来阐述:其一是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包括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二是按哲学美学思想发展来阐释,如现象学、心理学、释义学等,这是在《教程》中没有细致分类的。
在《十讲》中,编写者并没有按照中国音乐美学史和西方音乐美学史进行分类叙述,而是将两者交叉混合来论述音乐美学思想史的发展,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及过,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通过这三本教材关于音乐美学历史的分析,不难发现《十讲》在编写内容上比较特殊,这点引起笔者的反思:首先是音乐美学史在教材的编写上是否一定要放在教材的最前面,放到最后一章或者是后面部分,是否更利于本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打破开篇即是理论通史的单调和枯燥,这样更能引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其次是中国音乐美学史和西方音乐美学史是否可以不必割裂开来看,能否更大胆地创新教材编写,将二者融为一体,将中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史以对比的方式进行阐述,能更加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思考。BW(S(S,,)BW)
(三)历史编写特点
通过对三本教材关于音乐美学史论编写的对比与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十讲》的文章论述风格趣味性和通俗性较强,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历史阐述方面有对比性,对音乐美学史的阐释不像一般的中西方分隔开看待,而是将其融为一体整体看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新颖的方式。《教程》的编写风格近似于论文式的阐述,将中西方音乐美学史以长篇论述,此外与其他两本教材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教材在论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后,加入了总结性的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特征,这能使所学者更加深刻地领会中西方音乐思想的特征与特性,非常有参考价值和意义。《基础》教材的编写严格地按照条例式框架进行,条理性非常清晰,具有简明扼要的阐述风格,此教材书非常适合在音乐美学考试中,作为参考书使用。
三、教材中基本问题方面的对比
(一)基本问题的选择与侧重点
《十讲》《教程》《基础》三本教材對于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选择和侧重阐述的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教程》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是关于绪论和音乐历史叙述。第三章主要是论述音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第四章论述了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共分为四个小节,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从音响的基本要素到音响的基本组织形式,再到审美原则及其心理依据,最后是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在风格变化中的体现。10第五章论述了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阐述了音乐表现在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是属于此教材相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较为生僻与困难的章节,因为此章偏重于心理学,对于没有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音乐类学生非常陌生。第六章阐述了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
《基础》的绪言是关于音乐美学学科的知识;第一章是中西音乐美学思想史;第二章到第六章,关于音乐自身的美学规律的阐述;第七章到第十章,关于音乐审美的规律;第十一章到十三章,关于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基础》除了与《教程》在相同的问题上进行论述之外,重点突出了音乐的特殊性和音乐的存在方式。《基础》在音乐的存在方式上分类更为细致,将音乐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性存在方式,一种是精神性存在方式。抓住了音乐存在方式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第六章关于音乐的意义的论述和《十讲》中的第六讲音乐的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第七章到第十章讲述音乐审美的能力、趣味、条件、关系、规律、标准,11从这四章节的论述可见,《基础》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研究音乐的审美问题,这是《基础》不同于其他两本教材之处,对于音乐审美问题作为侧重点去阐释,将审美问题作为音乐美学研究的重点来看待,也是此教材的特殊之处。
《十讲》全书共分为十讲,每一讲都是叶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音乐美学学科问题的见解和经验,它将每一个基本问题拎出来进行思考和阐述,风格简洁明朗、通俗易懂。
(二)关于音乐实践中创作问题的对比
首先是对于创作动力的认识,三者并无很大的分歧。其次是在制约音乐创作的因素方面,《教程》认为制约音乐创作的因素来自音乐审美内在的规律、创作者个人与环境的制约、表现对象对音乐形态的制约、某些艺术观念对音乐创作构成的负面影响。宋谨教授的《基础》认为制约创作的因素主要来自两点:一是作曲家的生活环境,二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十讲》对于制约音乐创作活动的因素没有给予详细的阐述。
对于音乐创作的过程,《教程》认为,音乐创作的过程分别来自生活感受与体验以及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进而进行构思与创作,最后修改与完成作品。《十讲》认为,创造音乐的过程就是如何调整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过程,也就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结合的过程。《基础》中对于音乐创作的过程没有给予阐述。在创作过程中,《十讲》更注重作曲家的主动性创作方面,认为这一过程是作曲家进行内容与形式调整的过程。
《基础》对于音乐创作行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音乐创作分为民间音乐与职业作曲家创作,民间音乐具有自由即兴和套路即兴两种,职业的创作分为一般特点与特殊性特点,一般特点是萌发、酝酿、突破、写作的过程,特殊性特点是来自声音的想象、演绎与记录。对于音乐创作过程中的特点分析,只在《基础》中可见,这也是《基础》不同于其他二者教材的特点。第二点不同之处在于《基础》还阐述了音乐创作的美学原则,认为音乐创作应当遵循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认为音乐创作应当遵循此三种原则。12第三点不同之处在于,《基础》中还对音乐创作中常见的美学问题进行分析:一是自律与他律问题,二是个性与民族问题,三是听众与雅俗关系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与比较,《基础》对于音乐创作美学问题阐述得最为细致与详细,内容中涉及的音乐创作的美学原则、创作中的常见美学问题以及音乐创作行为的特点是其他两本教材中没有重点阐述与分析的。《教程》对于音乐创作的動力论述比《基础》更为细致,其次对于音乐创作的心理特征也有阐述,这点在其他两本教材中并没有提及。《十讲》对于音乐的创造活动叙述、音乐创作活动的美学原则、常见问题和心理特征并没有给予详细的阐述,这是《十讲》的不足之处。
结论
笔者在对三本教材进行分析与比较中发现,每本教材都具有自身的优点和可完善之处。《教程》更为专业和学术,教材通篇都是以论文式的写作风格对音乐美学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内容详尽充实。但笔者在教材的分析与研究中,发现此教材每章节难度不一,有的便于理解,有的则晦涩难懂。比如在音乐美学史论的叙述中,教材对于中西方音乐美学史特征进行了总结,这对于了解中西方的音乐美学历史有更深刻的体会。但在第五章对于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的阐述中,大量的涉及心理学的理论,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更不太适合综合类大学学习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的本科学生。
《基础》的教材编写条理性很强,每个知识点都划分得特别详细,具有系统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基础》重视音乐的审美,教材使用了大量的笔墨阐述音乐审美能力、趣味、条件、关系、规律、标准,可见此教材对于音乐的审美非常重视,学习音乐美学就是去寻找和发现音乐的美之所在,在这点上此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十讲》的风格偏向于通俗化和简单化,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很大一部分以口语化的语言来分解难度,教材在编写上虽然不如《基础》和《教程》的理论框架严谨细密,但它很大程度地降低了音乐美学这一学科的难度,这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美学有很大的帮助。教材写作风格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这一点引起笔者思考,在编写教材时,以设问的语气提出问题,使学习者引起思考并进行讨论,可以使学习效果更好,让所学者有更深入的体会。
在对三本教材进行了研究调查与分析后,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设想与建议,《十讲》是最适宜音乐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技艺方面非常突出,但理论类知识会稍有欠缺,因此在学习音乐美学这一学科会有一些难度,而《十讲》的内容方面没有《教程》和《基础》翔实,难度也比这两者小,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十讲》在内容上比较少,在学科的课时学习中往往会出现教授内容太少的情况,这时,可以将《基础》的知识纳入,使学习音乐美学这一学科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为全面。
《基础》则较为适合音乐教育类专业本科学生使用,音乐教育类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强,不仅要注重技艺学习,同时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选用中,应以《基础》为框架,采用《十讲》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使学科中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加便于理解。
综上所述,三本教材各有特点,《基础》内容全面翔实,学科知识涵盖范围广,条理清晰。《教程》的部分章节稍显晦涩,对于非音乐美学专业的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本科学生学习起来较难,但此教材中部分所述见解非常精辟独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十讲》通俗易懂,趣味性强,但内容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互相结合或者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教材为辅,结合具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教材方面的选择。
注释: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
2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6.
3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4.
4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2.
56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4.
7同4.
8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
910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0.)
11(#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目录.
12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5.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