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旅游景区旅游垃圾处理研究

    王成妹?刘文华?舒坦

    西藏对于旅游者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但自身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旅游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首先就是大量垃圾的产生,不但影响了景区的发展,影响游客体验,损害旅游形象,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以拉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拉萨市旅游景区的调查,分析旅游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对拉萨市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淳朴的民风以及浓郁的藏族风情,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随着青藏铁路通车,高原旅游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然而西藏大部分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和破坏,一旦受到破坏,则不易恢复到原初的状态。加之目前在景区旅游活动开发开展过程中,垃圾处理严重滞后,处于粗放甚至被忽略的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将严重影响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拉萨作为西藏首府,在引导西藏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拉萨需要在旅游景区垃圾处理方面先迈出一步,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一套适合西藏的治理体系,继而在西藏推广应用,促进旅游与生态和谐

    发展。

    一、旅游垃圾的定义

    狭义的旅游垃圾是指伴随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但是这个概念仍然太宽泛,为了便于研究,本文特指旅游景区范围内所产生的垃圾,主要从旅游者角度和旅游经营者角度来分类。旅游者产生垃圾的成分较之于城市生活垃圾成分比较简单,以塑料、金属、玻璃和纸质的饮料和食品容器为主,可资源化利用程度较高。旅游经营者产生的垃圾则包含了其进行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垃圾,较之前者成分复杂

    许多。

    “旅游垃圾处理”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旅游垃圾从产生、清运到最终处理的整体过程。“旅游垃圾处理的研究“就是分析旅游垃圾的产生、种类组成、收集清运和最终处理;并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减少和治理旅游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实现旅游垃圾处理过程的“三化”目标,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

    三、拉萨市景区旅游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拉萨市辖区内多处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如纳木错、罗布林卡、哲蚌寺、雄色自然保护区等)的走访,调查,目前拉萨市旅游景区旅游垃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

    方面:

    (1)政府对于旅游景区开发政出多头,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相应生态保护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新的废弃物的不断出现,造成恶性循环。

    (2)景区景点开发管理者没有或者仅有简单的垃圾处理专项规划,资金也难以稳定保证。例如楚布寺和德冲温泉,没有任何垃圾收集,垃圾就近倾倒在谷沟或灌木丛中,造成严重

    污染。

    (3)缺乏对景区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培训和管理。在访谈中,除了个别导游,多数景区工作人员和导游从不提醒游客注意环保。

    (4)进入景区人员较复杂,有国内外游客、区内外朝圣香客、当地农牧民等,环保意识参差不齐,景区简单的环保宣传难以奏效。

    (5)目前的收集方式极其简单粗放,完全不进行垃圾分类,更不要说遵照垃圾处理的“三化”原则,即 “减量化” “资源化”“无害化”。

    (6)垃圾收集设施十分简陋,特别是离市区较远的景点,比如哲蚌寺、纳木错等,垃圾桶的设施间距也不尽

    合理。

    (7)部分景区垃圾最终处理为粗放化堆放,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造成极大的二次环境污染,根本不符合垃圾填埋要求,如纳木错的垃圾堆放点位于景区10公里左右的路边,完全是开放式的露天堆放,没有任何防渗防漏措施,牛羊进入后吞下一些垃圾后致死。

    可以说,2010年后,拉萨的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节节攀升,但是旅游垃圾处理的改进却步履维艰,长此以往,不但会拖旅游产业的后腿,也将给脆弱的生态带来不可修复的

    影响。

    四、拉萨市旅游景区垃圾处理改善措施

    (一)政府牵头,完善法规并强化部门协作

    政府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关旅游产业开发中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旅游垃圾处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强旅游、环保、建设、国土等部门在旅游开发和环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制定统一的严格的环境评估和保护规范,明确景区开发和经营管理中应采取的垃圾处理措施;在提升城市垃圾处理水平中优先考虑市区内的景区景点;对于远离市区的景区,首先将其纳入乡村垃圾处理的范畴,再依具体情况实行集中处理;政府应主动承担相应的服务职责,如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

    (二)积极拓宽引资渠道,扩大资金投入

    建立拉萨旅游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投资机制和资金保障制度以确保景区环境保护资金的稳步投入。除了公共财政和企业自主投入,还应该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资助,尽可能地获取到最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援助,专款专用、公开透明。对景区商贩、小卖店也应按一定比例收取垃圾处理专款。

    (三)加强景区管理,强化旅游行业参与人员的环保责

    任感

    景区本身要提高环保意识,在进行开发和经营时最大限度保护环境,制定旅游垃圾的处理措施和具体流程,对景区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监督、宣传等发面要配足人员,明确

    分工。

    (四)旅游垃圾的收集

    景区要对旅游垃圾盛放装置的设置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数量和摆放位置方面要根据游客数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来定。旅游旺季要适当增加,淡季则相应减少;在旅游者容易聚集的地方,如出入口、景点、餐馆、停车场、住宿点、商店摊位等处要多放一些,其他地方相隔也不宜太远;在垃圾桶的选用方面,要求有盖,不漏水,不生锈,结实耐用,便于清洗和收纳;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垃圾分类收集,采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垃圾桶;除了固定的收集,还要依据客流量的分布适当增加收集频率,避免装满的垃圾箱无人处理,造成垃圾成堆。在游客进入景区时,把可降解纸袋发给游客装垃圾,游客出景区时交到指定点可获得适当奖励,如一瓶矿泉水或一张明信片等,对于减少垃圾收集工作量也很有

    效果。

    (五)垃圾的最终处理

    市区内的景点垃圾纳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但对于远郊或郊县的景区垃圾,则需要多种处理方式,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进行处理。一般而言,主要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堆肥三种方法进行处理。卫生填埋相对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遗留的问题较多,如占地面积巨大,土地、水体污染严重,因此尽量少填埋。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景区而言,则可配备中小型的热解焚烧炉等设备进行垃圾处理,一方面可降低垃圾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另一方可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等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景区。堆肥法可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从而可施于农田施肥。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可能需要辅助设备和发酵添加剂,才能有效进行。

    (六)丰富景区环保宣传方式,加强游客环保教育,增强游客环境意识

    景区垃圾最大的来源自然是旅游者,如能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积极开展推广多种方式的游客教育方式,结果就会事半功倍。现在拉萨市旅游景区游客教育手段非常单一,总的来讲有两大类:

    1.景区自身开展的各类环保宣传。

    少一些标语式、说教式的宣传牌,多一些亲和的、明白易懂的提示牌;利用游客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介,使旅游者接受到多渠道的环保教育,如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各种高原生态环境知识和注意事项,借助汉、藏、英三种文字提醒游客;据相关研究,导游讲解人员的言传身教对游客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景区管理者应当加强本景区导游或者带团到本景区的导游环保意识,在带团过程中时常提醒游客并以身作则,无形中对游客起到教育和监督作用;旅游景区自身也应树立其绿色低碳的良好形象,首先要保持景区内环境的干净、整洁,并尽可能地使用包括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对旅游景区提供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进行筛选,尽量减少碳

    排放。

    2.景区与社会环保团体合作开展的环保活动

    景区还可以借助更广泛的力量进行环保宣传,特别是针对景区内的农牧民和香客。拉萨多数景区都和宗教有所关联,结合西藏独特的宗教民俗文化中包含的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朴素环保理念,景区管理者可邀请寺院活佛、喇嘛或者相关NGO环保人士对当地人和香客开展宣教活动,通过浅显生动的讲解和示范,逐步改变部分人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鼓励各类学校的志愿者到景区进行环保公益活动,让环保理念深入到游客和当地人中。

    五、结语

    要实现拉萨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是首先应当担起这个公共责任的是政府,其职责就是抓大放小,在政策制定,法规制定和产业引导、监管机制方面为环境保护画出红线,并确保落实。另外要主动为旅游开发企业有关旅游垃圾的处理问题提供扶持措施和技术支持。无论在什么地方,垃圾的产生源头是人。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环保观念、行为举止与景区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游客和当地群众的环境教育,大力提倡低碳的、环保的、绿色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有显著成效。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相关文章!
  • 数字档案馆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向立文 张茜摘要:文章主要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数字档案馆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体现在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开阔、数字

  • 关于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创

    谭玲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87-01摘 要 在企业党组织建设中,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指

  • 贾国龙:做大西贝莜面村

    从生意人的心态出发,贾始终背负着忧患意识。他说任何生意最终都是“买卖千家万家,藏钱的三家两家”。竞争到底有多残酷,贾国龙说,自己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