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 需三方合力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发展之要。兴水治水关系国泰民安,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让每一项水利工程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11月在水利部考察时强调。
水是孕育生命的源头,是维持生存的必需品。H2O,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却不简单。从古至今,文明的发源地附近总有水的存在,或江或河或湖泊。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水环境”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水环境”的那些事儿。
源头无污染 饮用才安全
说起水环境,首先要提到的便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可能会有人认为水源和饮用水水源是一回事,其实不然。水源是指饮用水、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的来源。而饮用水水源则是指提供城镇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饮用水其实是从饮用水水源到自来水厂再到官网水箱,最终到达每家每户的水龙头。
要想成为饮用水水源可不简单,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水源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但也有例外,在特殊情况下,因取水水源限制,经过水厂净化可以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水源也可以作为饮用水水源。
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338个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总量达到355.43亿吨,服务人口3.32亿人。地表饮用水水源地557个,地下饮用水水源地358个。在如此大规模的饮用水网络的作用下,我国的饮用水质量安全程度有所提升。据统计,2006-2015年,全国共解决了5.2亿农村居民和47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保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水污染问题尤为严重。饮用水水源的污染主要分为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以及流动源污染。面源污染又分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两大类。这些污染对饮用水水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水利部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的四类、五类及劣五类水体在河流、湖泊、水库、省界水体及地下水中占比分别高达31.4%、68.1%、18.6%、37.7%及77.1%,我国水体污染主要以重金属和有机物等严重污染为主。
“水十条”横空出世
因此,水污染事件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国务院于2015年4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称“水十条”,对我国水污染治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水十条”主要从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对水污染治理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其主要指标为: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五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从6点看“水十条”实施情况
时至今日,距离“水十条”出台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水十条”的实施情况如何?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在3月23-24日举办的“2017水业战略论坛”中作了介绍。
吴舜泽将实施情况归结为以下6点:分解落实,责任落地;单元落地,分类实施;强化协调、联防联控;政策配套、联动推进;严格监管、重点突破;定期调度、对标管理。
据介绍,根据“水十条”的目标,国家制定了分省的责任,与各省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1940个地表水断面、88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1173个地下水考核点位的分年度目标。同时,各控制单元目标和治污方案向社会公开,可以作为产业界开拓市场的目标指引。
另外,在“水十条”的实施过程中,国家还研究制订了一个上下结合的控制单元体系,在控制单元内部能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实现输入响应、水陆统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了不同类型、不同目标要求的落地化要求,以优先控制单元为重點,系统治理“差水”、全面保护“好水”,据此来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协作机制的建立对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立的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大大提高了水污染治理效果;沿江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的开展则将水污染治理落到实处,排查整治了11省(市)126个地级以上城市31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指导11省(市)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目前,不少地方建立了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也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开展按流域设置监管机构和行政执法的试点。
吴舜泽说,“水十条”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部门分工、分工协作的重要性。“水十条”的部门分工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目前各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对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持续推进作用。这里面包括排查取缔“十小”企业、饮用水安全状况、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等问题。治理黑臭水体是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也是直接影响老百姓对环境治理获得感的工作。为此,搞了一个黑臭水体排查与整治平台,排查确认了全国黑臭水体2059个,群众监督平台收到群众举报信息2997条,卫星遥感抽测了37个城市黑臭水体情况。
好的方案做出来了,也需要到位的过程管理。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国家建立了季度形式分析平台,定期调度各地和相关部门关于“水十条”的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分析水环境形势,对达标存在困难或水质恶化地区实施预警;并按季度对“水十条”各省(区、市)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由此不难看出,“水十条”颁布施行的这两年里,国家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我国的水污染治理也颇显成效。
“海绵城市”将水循环处理“碎片化”
除此之外,建设“海绵城市”也是治理水环境的一剂良方。“海绵城市”是说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环境产业与政策专家薛涛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包括透水砖的使用,在小区建设雨水截留的设施,以及对城市绿化土壤的改良,以提高其渗水率。 通过雨水截留措施,经过初级处理后再用于浇花和景观用水等,增加了水的再利用率;第二是回补地下水,减少蓄洪的压力,同时减少了雨水带入河道的垃圾和其他污染物,改善了城市河道的污染状况。
建设“海绵城市”对治理水环境的作用显而易见,但也面临着难以避免的问题。新城区进行“海绵城市”改造较为容易,但老城区却因为改造成本高而不易实现。
淡水不够 “海水凑”
由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是水资源紧缺的一种,而另外一种则是水量型缺水。如果说水质型缺水是化学现象,那水量型缺水就是数学问题。有数据显示,虽然地球的表面有70%被水覆盖,但其中绝大部分为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以冰雪的形式封存在两极的冰盖、冰川中。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排全球第四,但是人均水资源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六百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面临缺水。
针对我国存在的水量型缺水问题,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海水淡化等。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多水少,分布不均等问题。当下,海水淡化成为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一个主要措施。自2005年我国首部《海水利用专项规划》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海水利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据了解,我国已经掌握了反渗透海水淡化和低温多效蒸馏技术,自主技术在国内建成日产万吨级以上示范工程,开展了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的示范应用,多套海水淡化装置出口海外。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在解读《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时表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规模100多万吨/日;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达到1125亿多吨。
近年来,虽然我国海水淡化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海水利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淡化工程规模8655万吨/日,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淡化技术。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分别为88万吨/日、80万吨/日和54万吨/日,最大单机规模分别为7.9万吨/日、6.8万吨/日和2.7万吨/日。
据了解,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发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与国际前沿相比,我国海水淡化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高性能膜材料、关键设备、节能工艺、专用药剂、大型海水淡化系统集成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作为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主要措施,海水淡化的发展却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其中一方面是人们对海水淡化水的使用仍存在顾虑,另一方便是因为人们对海水淡化技术了解得不够透彻。通俗来讲,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其实就是海水淡化的过程,海水经过阳光照射后蒸发,通过雨、雪、雾等形式变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汇聚成江、河、湖。
目前,科威特、沙特等国家都已经把海水淡化水作为重要的生活饮用水。以色列等国家也已经将海水淡化纳入全国水资源配置体系,修建了连接淡化厂与集中供水系统的管路。林山青表示,海水淡化水属于高品质的饮用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可以作为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岛的水源。
水价的门道
海水淡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饮用水压力,对改善我国水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的水价机制与水环境之间也存在联系。
我国水价由自来水费、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3部分组成。我国实行阶梯水价,也就是在合理核定居民用水及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基本用量的基础上,对定量以内的用水实行低价,超过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超量累进加价;对公共服務用水实行低价,对合理工业生产用水实行中价,对营运用水价格实行高价。“阶梯水价”的实行,拓展了水价上调的空间,增强了企业和居民的节约用水意识,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薛涛表示,目前的环境治理还没有形成从民众到政府的全循环系统,价格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水污染治理的瓶颈。
水环境治理的三剂良方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努力让所有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为群众创造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水利建设不仅有利于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而且能够拉动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挥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水利建设?薛涛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推行信息公开;二是环境的市场化治理;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价格机制。
水环境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水污染治理、海水淡化、水利工程建设、水价机制完善都对水环境调节治理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饮食中的“饮”和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简单来说,我们每天做饭、炒菜、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一句很常见的宣传标语“节约用水,从你我做起”,其实节水只是保护水环境的其中一方面,另外还要做到“护水”,养成“护水”习惯。政府政策的支持、企业的自律、公众的节水、护水意识都将对我国水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国水环境治理才能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