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点报道中看见人

王 炜
如何提高焦点类节目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笔者认为,在焦点类报道中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善于在节目中发现人、看见人、凸显人,从而让人的因素成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让观众通过感受鲜活的人来接受媒体的节目。
让节目中有人
我们的节目是否关注了人,是否挖掘了人,是否让观众在节目中看见了人,并且被感染了,被融化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把自己当成人。最好的采访,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要让采访对象说人话,不要说套话,甚至假话。而要做到这一点,记者要先把自己当成人。在北京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决赛中,四川姐妹花蒋雯雯和蒋婷婷高水平发挥,勇夺第四名,创造了中国花游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但是在混合采访区,一位记者这样问:“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两姐妹听后顿时泪水夺眶而出,她们留下一句“我们问心无愧”之后,快速离开。很显然,记者从专业角度认为,选手未拿到奖牌,应该是一件遗憾的事。但是,如果他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想想,这样的问题是不会提出来的。作为一位记者,当然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思维,但如果囿于此,遗忘了“人”之本,其采访可能就是缘木求鱼。当记者把自己还原成一个人,他观照问题的角度、理念、态度都会不同;他实际操作的手段、方式、技巧也会相异。如此,媒体和受众就能以人的名义面对面,以人的共性心连心。
其次,让“人”成为焦点。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时,会倾尽全力寻找和挖掘其中的新闻人物,如汶川地震中用生命守卫四位学生的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率部冒雨首先进入映秀镇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失去十位亲人仍坚守在抗震一线的彭州市公安民警蒋敏;为抢救学生而牺牲自己孩子的映秀镇幼儿园老师聂晓燕等等。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新闻的主角,也是我们报道的主旨。新闻的五要素中,人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世界上万事万物,正因为它与人的活动、人的生存直接相关,所以人们才关注。“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新闻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整个社会形态中,唯有人是所有形态中最积极的因素,新闻反映社会形态就是反映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关注人的命运。有震撼力的新闻,无不是人的故事;有超常新闻价值的,也无不是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人的思想行为。人,应该大写,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报道的焦点。
第三,让“人”打动人。为什么北京申奥宣传片要浓墨重彩地表现孩子的笑脸,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量展示全球儿童的笑脸?其实就是想让世界上最纯真的人——孩子来感动你我他——全世界的观众。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也是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的报道要善于用“人”打动人。
上饶电视台《天天看点》栏目2007年策划了一个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圆梦助学活动。栏目在这年的夏天关注了一个依然沉重的话题:贫困学生如何进入大学。我们的报道应该如何展开呢?先请教育部门介绍全市贫困生总体概况,还是先采访市政府相关的帮扶政策,抑或先做历年救助贫困生入学的背景资料?最终,我们先做了一组报道——反映贫困生个体生活的人物纪录片。其中,第一集的人物我们选择了一对兄妹——俞洪渐和俞灵萍。兄妹俩这一年同时考上大学,而家里只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于是,哥哥暗地里想着自己辍学去打工,供妹妹去上学;妹妹默默计划南下广东赚钱,让哥哥圆大学梦。当哥哥知道妹妹的心思时,埋下头流下了泪,他不知道该怎样去劝妹妹;当妹妹知道哥哥的想法时,泣不成声,哥哥你怎么这么傻?节目播出后,兄妹俩一下子成为全市关注的焦点,观众也被他们深深地打动了,在那个家徒四壁的屋子里,前来捐助的人边流泪边与兄妹俩结下对子,捐助他们四年的全部学费。整个公益活动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人被人感动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宣传”吗?
让节目里有人
节目应当关注人,应当弘扬人的真善美,应当反映人性深处的东西,而这些都要求制作节目的主体需要有人的意识。从制作节目的团队来说,需要有一种团队意识,需要树立团队精神,栏目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准则,要练内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大战中,央视整体报道不局限于“夺金报道”,而聚焦于奖牌后的人,重在展示人的精神之美。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因此,“人”的意识应当成为媒体人的内核,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链接为记者的基因,真正融入到节目里去。
首先,栏目学会当仆人。栏目应树立服务观众的意识,当观众的仆人。观众的需要就是栏目的需要,只有栏目尊重观众,节目和观众之间才会像人和人之间一样共生共息,情谊相通。
其次,记者心中装着人。记者如果时时心里装着人,把人的位置放在最高处,就会做出更多受人尊重,让人牢记的新闻作品。当记者行走在路上,不论迎面而来的是风雨还是烟尘,他总是努力寻找人的亮光,哪怕只能看到脚印,世界都会因此而增添一分生命的光辉和希望。
(作者单位:上饶电视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
相关文章!
  • 文化坚守与发展期望

    龚维忠+周杨【摘要】历经倒闭潮后出现回暖趋势的实体书店仍面临网络书店和数字出版夹击,自身创新发展乏力,市场秩序欠规范和区域发展不

  • 浅析《新京报·评论周刊》的特色

    吴雪沫 孙晓星<br />
    【摘 要】新闻评论是一家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传达着报纸的立场和观念。然而在当今网络评论大行其道和报纸评论同质化

  • 基于多元化经营的出版集团数字

    【摘要】目前,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正在构建数字内容传播的新格局,而出版集团在转型初期面临数字出版产业商业模式不清晰、数字出版产业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