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点报道中看见人
王 炜
如何提高焦点类节目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笔者认为,在焦点类报道中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善于在节目中发现人、看见人、凸显人,从而让人的因素成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让观众通过感受鲜活的人来接受媒体的节目。
让节目中有人
我们的节目是否关注了人,是否挖掘了人,是否让观众在节目中看见了人,并且被感染了,被融化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把自己当成人。最好的采访,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要让采访对象说人话,不要说套话,甚至假话。而要做到这一点,记者要先把自己当成人。在北京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决赛中,四川姐妹花蒋雯雯和蒋婷婷高水平发挥,勇夺第四名,创造了中国花游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但是在混合采访区,一位记者这样问:“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两姐妹听后顿时泪水夺眶而出,她们留下一句“我们问心无愧”之后,快速离开。很显然,记者从专业角度认为,选手未拿到奖牌,应该是一件遗憾的事。但是,如果他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想想,这样的问题是不会提出来的。作为一位记者,当然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思维,但如果囿于此,遗忘了“人”之本,其采访可能就是缘木求鱼。当记者把自己还原成一个人,他观照问题的角度、理念、态度都会不同;他实际操作的手段、方式、技巧也会相异。如此,媒体和受众就能以人的名义面对面,以人的共性心连心。
其次,让“人”成为焦点。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时,会倾尽全力寻找和挖掘其中的新闻人物,如汶川地震中用生命守卫四位学生的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率部冒雨首先进入映秀镇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失去十位亲人仍坚守在抗震一线的彭州市公安民警蒋敏;为抢救学生而牺牲自己孩子的映秀镇幼儿园老师聂晓燕等等。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新闻的主角,也是我们报道的主旨。新闻的五要素中,人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世界上万事万物,正因为它与人的活动、人的生存直接相关,所以人们才关注。“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新闻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整个社会形态中,唯有人是所有形态中最积极的因素,新闻反映社会形态就是反映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关注人的命运。有震撼力的新闻,无不是人的故事;有超常新闻价值的,也无不是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人的思想行为。人,应该大写,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报道的焦点。
第三,让“人”打动人。为什么北京申奥宣传片要浓墨重彩地表现孩子的笑脸,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量展示全球儿童的笑脸?其实就是想让世界上最纯真的人——孩子来感动你我他——全世界的观众。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也是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的报道要善于用“人”打动人。
上饶电视台《天天看点》栏目2007年策划了一个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圆梦助学活动。栏目在这年的夏天关注了一个依然沉重的话题:贫困学生如何进入大学。我们的报道应该如何展开呢?先请教育部门介绍全市贫困生总体概况,还是先采访市政府相关的帮扶政策,抑或先做历年救助贫困生入学的背景资料?最终,我们先做了一组报道——反映贫困生个体生活的人物纪录片。其中,第一集的人物我们选择了一对兄妹——俞洪渐和俞灵萍。兄妹俩这一年同时考上大学,而家里只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于是,哥哥暗地里想着自己辍学去打工,供妹妹去上学;妹妹默默计划南下广东赚钱,让哥哥圆大学梦。当哥哥知道妹妹的心思时,埋下头流下了泪,他不知道该怎样去劝妹妹;当妹妹知道哥哥的想法时,泣不成声,哥哥你怎么这么傻?节目播出后,兄妹俩一下子成为全市关注的焦点,观众也被他们深深地打动了,在那个家徒四壁的屋子里,前来捐助的人边流泪边与兄妹俩结下对子,捐助他们四年的全部学费。整个公益活动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人被人感动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宣传”吗?
让节目里有人
节目应当关注人,应当弘扬人的真善美,应当反映人性深处的东西,而这些都要求制作节目的主体需要有人的意识。从制作节目的团队来说,需要有一种团队意识,需要树立团队精神,栏目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准则,要练内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大战中,央视整体报道不局限于“夺金报道”,而聚焦于奖牌后的人,重在展示人的精神之美。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因此,“人”的意识应当成为媒体人的内核,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链接为记者的基因,真正融入到节目里去。
首先,栏目学会当仆人。栏目应树立服务观众的意识,当观众的仆人。观众的需要就是栏目的需要,只有栏目尊重观众,节目和观众之间才会像人和人之间一样共生共息,情谊相通。
其次,记者心中装着人。记者如果时时心里装着人,把人的位置放在最高处,就会做出更多受人尊重,让人牢记的新闻作品。当记者行走在路上,不论迎面而来的是风雨还是烟尘,他总是努力寻找人的亮光,哪怕只能看到脚印,世界都会因此而增添一分生命的光辉和希望。
(作者单位:上饶电视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
如何提高焦点类节目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笔者认为,在焦点类报道中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善于在节目中发现人、看见人、凸显人,从而让人的因素成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让观众通过感受鲜活的人来接受媒体的节目。
让节目中有人
我们的节目是否关注了人,是否挖掘了人,是否让观众在节目中看见了人,并且被感染了,被融化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把自己当成人。最好的采访,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要让采访对象说人话,不要说套话,甚至假话。而要做到这一点,记者要先把自己当成人。在北京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决赛中,四川姐妹花蒋雯雯和蒋婷婷高水平发挥,勇夺第四名,创造了中国花游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但是在混合采访区,一位记者这样问:“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两姐妹听后顿时泪水夺眶而出,她们留下一句“我们问心无愧”之后,快速离开。很显然,记者从专业角度认为,选手未拿到奖牌,应该是一件遗憾的事。但是,如果他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想想,这样的问题是不会提出来的。作为一位记者,当然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思维,但如果囿于此,遗忘了“人”之本,其采访可能就是缘木求鱼。当记者把自己还原成一个人,他观照问题的角度、理念、态度都会不同;他实际操作的手段、方式、技巧也会相异。如此,媒体和受众就能以人的名义面对面,以人的共性心连心。
其次,让“人”成为焦点。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时,会倾尽全力寻找和挖掘其中的新闻人物,如汶川地震中用生命守卫四位学生的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率部冒雨首先进入映秀镇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失去十位亲人仍坚守在抗震一线的彭州市公安民警蒋敏;为抢救学生而牺牲自己孩子的映秀镇幼儿园老师聂晓燕等等。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新闻的主角,也是我们报道的主旨。新闻的五要素中,人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世界上万事万物,正因为它与人的活动、人的生存直接相关,所以人们才关注。“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新闻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整个社会形态中,唯有人是所有形态中最积极的因素,新闻反映社会形态就是反映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关注人的命运。有震撼力的新闻,无不是人的故事;有超常新闻价值的,也无不是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人的思想行为。人,应该大写,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报道的焦点。
第三,让“人”打动人。为什么北京申奥宣传片要浓墨重彩地表现孩子的笑脸,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量展示全球儿童的笑脸?其实就是想让世界上最纯真的人——孩子来感动你我他——全世界的观众。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也是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的报道要善于用“人”打动人。
上饶电视台《天天看点》栏目2007年策划了一个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圆梦助学活动。栏目在这年的夏天关注了一个依然沉重的话题:贫困学生如何进入大学。我们的报道应该如何展开呢?先请教育部门介绍全市贫困生总体概况,还是先采访市政府相关的帮扶政策,抑或先做历年救助贫困生入学的背景资料?最终,我们先做了一组报道——反映贫困生个体生活的人物纪录片。其中,第一集的人物我们选择了一对兄妹——俞洪渐和俞灵萍。兄妹俩这一年同时考上大学,而家里只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于是,哥哥暗地里想着自己辍学去打工,供妹妹去上学;妹妹默默计划南下广东赚钱,让哥哥圆大学梦。当哥哥知道妹妹的心思时,埋下头流下了泪,他不知道该怎样去劝妹妹;当妹妹知道哥哥的想法时,泣不成声,哥哥你怎么这么傻?节目播出后,兄妹俩一下子成为全市关注的焦点,观众也被他们深深地打动了,在那个家徒四壁的屋子里,前来捐助的人边流泪边与兄妹俩结下对子,捐助他们四年的全部学费。整个公益活动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人被人感动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宣传”吗?
让节目里有人
节目应当关注人,应当弘扬人的真善美,应当反映人性深处的东西,而这些都要求制作节目的主体需要有人的意识。从制作节目的团队来说,需要有一种团队意识,需要树立团队精神,栏目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准则,要练内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大战中,央视整体报道不局限于“夺金报道”,而聚焦于奖牌后的人,重在展示人的精神之美。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因此,“人”的意识应当成为媒体人的内核,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链接为记者的基因,真正融入到节目里去。
首先,栏目学会当仆人。栏目应树立服务观众的意识,当观众的仆人。观众的需要就是栏目的需要,只有栏目尊重观众,节目和观众之间才会像人和人之间一样共生共息,情谊相通。
其次,记者心中装着人。记者如果时时心里装着人,把人的位置放在最高处,就会做出更多受人尊重,让人牢记的新闻作品。当记者行走在路上,不论迎面而来的是风雨还是烟尘,他总是努力寻找人的亮光,哪怕只能看到脚印,世界都会因此而增添一分生命的光辉和希望。
(作者单位:上饶电视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