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究
蒋金利
[摘要]黎族民歌多流传于黎族少数民族集聚地海南省,是黎族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凝结着黎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蕴藏着黎族族性特征,积淀着黎族民族气节,传唱着黎族历史演进与发展。合唱是一种集体多声部声乐演绎的艺术种类,其人声作为表现工具,具有广泛的传播度和独特的优越性,是人们情感表达和产生心灵共鸣的美好诠释。本文从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中的传承发展作为切入点,来探究黎族民歌在合唱中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就合唱艺术这一形式怎样更好地促进黎族民歌的传承进行发展性思考。
[关键词]黎族民歌;合唱艺术发展;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023-03
黎族民歌演绎着黎族人民几千年的历史,题材包含劳动、风俗、童谣、情爱、时政等各方面,是黎族音乐的根柢和重要支柱,由于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书写,民歌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其传承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为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发展这一特色民族文化,故探究黎族民歌的多元传承方式的重要性了然于目[1]。合唱是参与人数较广的一种集体文艺活动,将黎族民歌与合唱这种集体演唱方式相融合,从形式、音乐表达和传播度都可充盈黎族音乐的宝库,同时可提高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通过现已创作并公开演出的黎族合唱作品来看,合唱艺术有利于保护、传承、阐扬和创新黎族音乐文化。目前研究创编黎族民歌合唱的作曲家和音乐人也逐渐增长,同时眼观已演出的黎族合唱作品,收效显著且传唱度较好,展现了黎族的音乐特点与独特美,例如:《久久不见久久见》《打柴舞》《捡螺歌》《赶鸟歌》等。这些作品均以黎族民歌的音乐元素为基础,结合现代创作技法进行创作,创新了黎族音乐的生成和表现,丰富了黎族民歌文化传承的方向和思路。
一、合唱艺术对黎族民歌传承的必要性
黎族民歌通过黎族人民的生活积淀与绚烂的风土人情,呈现黎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与审美视角,展现黎族人民对待事物和感情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其所呈示的黎族文化形成,对培养黎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当带有民族底蕴的黎族民歌与多层次旋律的合唱相知相融,所产生的效果与特质不言而喻。既能聆听黎族音乐旋律中的韵律美,又能感知合唱各声部的独特风情,其两者相互凝聚、相互依托、相互呼应,合唱这种无可比拟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恰好可弥补黎族民歌的单一性和传播性的缺乏。无论从音乐演绎形式、艺术表现力、社会需求和民族音乐发展的需要来看,黎族合唱艺术都可产生独特的音乐魅力和多元的参与形式。对经典的黎族民歌进行寻找、挖掘、改编和实践,抑或对黎族音乐元素进行创编,都将使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的陶冶中得到长足的可持续的传承发展。
(一)多声、多感和多元思维的发展趋势
当复调音乐在空间中流动时,当管弦乐和交响乐弥漫在教堂和音乐厅时,当《黄河大合唱》在黄河边唱响时,人们可从多维度的听觉,感知到多声音乐的唯美、博大和无法抗拒的气势,可净化人类心灵,感触多声音乐磅礴的气韵,这也许就是多声音乐思维的魅力体现。随着多声音乐的富源和创新,其所创作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织的大背景下,音乐多声思维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作曲家们会以传统的作曲手法为基础,冲破西方固有化的作曲风格,结合民族元素和民族特点,提炼母语环境,探索挖掘出黎族民歌音乐元素的裂变与发展,创造出极具黎族特色的合唱作品。
伴随听觉艺术多声多维化,突破感官体验的诸多冲击也促进着黎族民歌合唱化的发展。质朴原生态的黎歌服装、华丽多彩的黎锦服饰、工艺精美的配饰,这些由黎族合唱演员集体呈现的方式,均影响和吸引着人们欣赏黎族合唱的视觉美。加之与音乐相应的舞蹈表现和舞美效果,多感思维的延展和发散,不知不觉中将人们带入合唱所示情境中,从而引起大脑、感官和心灵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故创作多感思维模式下的黎族合唱作品,也是满足人们丰富的音乐情感需要。
现今进入多元化时代,顺应时代需求,音乐多元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来以横向意境美的旋律来进入人心,作曲家通过田野调查和民间采风记录着民间音乐的精华素材,黎族民歌也不例外,作曲家和音乐者运用自身的专业和作曲技巧,记录和谱写着一首首存于世间的精美作品[2]。受多元化氛围的影响,从西方音乐和作曲中传来多元思维,作曲家们匠心独运将黎族横向曲调与西方纵向立体和声相结合,产生多元音乐的融合创作,创造和改编出具有多声、多感、多维和多元化的魅力黎族合唱作品。
(二)多樣、多型和多形的民族化传承方式
中华民族的不断崛起和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提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对于多元化的时代,民族音乐呈现的传承方式也多样态,黎族民歌亦是如此。自黎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且致力于如何保护和传承黎族民歌,从最早的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到建立本地非遗保护中心,通过黎族民歌的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当地文化馆和传播媒介等诸多方式进行多样化传承与传播,而受众最多、各年龄段均可接受且实用性强的无疑是黎族合唱的方式,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与时俱进的科技,将黎族的音乐瑰宝更多留存、传承,并使其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在多视角的音乐环境下,黎族合唱音乐也出现多种型态,产生出多种歌曲风格和曲风,产生具有流行与黎族合唱相结合的作品、带有黎族元素的流行歌曲和西方音乐与黎歌交融的表演形态等,通过不同形态所反映的特征,可反映出不同的思维观念、审美视角、精神诉求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从西方音乐与黎歌交融的表演型态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西方立体和声与黎族民歌音乐相交映呈现出的合唱作品,二是由管弦乐和交响乐为黎族民歌演唱伴奏的型态,三是由黎族合唱与西洋乐队共同演绎呈现。在诸多型态的展现中,黎族民歌合唱化也是多型态民族化传承的必要途径。
在黎族民歌多形式的表现中,有单线条的黎歌、黎歌器乐化、黎族歌舞、黎族合唱等,但在受众范围和传唱度来展现黎族民歌魅力的形式,首当其冲便是黎族合唱,多维的音乐视域、多声的听觉盛宴、多元的音乐表达,充分体现出合唱艺术在黎族民歌传承中的重要性。多样的音乐文化融合、多型态的合唱呈现、多形式的合唱表达,无一不促进黎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三)豐富、灵活和高效的民族化合唱排练
近年来,我国的合唱事业以及特色合唱演出众多,对于合唱的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合唱区别与其他音乐传播活动,不拘于年龄、专业、单位和地点,合唱排练充实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黎族合唱也同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传唱着黎歌改编合唱曲目,且内容丰富多元,有政治、民生、教育、爱情、家庭等,可从不同作品的演唱映射和契合人们的生活。通过合唱的不同形式的表演和比赛,也可看出合唱排练具有灵活的特征,在办公室、阶梯、舞台、广场、教师等宽敞空旷的地方都可进行排练,方便组织和演练。通过丰富的排练内容,灵活的排练场地,人们可通过较短的时间集体学会黎歌,了解黎族音乐特征,甚至了解黎族民族和风俗,高效地传播黎族音乐文化。这样的活动形式是传承和发展黎族音乐不可缺少的途径,通过黎族合唱,可提升黎歌的传唱度、黎族文化的普及度和黎族族性的感知度,传承了黎族音乐,同时展现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精神风貌和强大的凝聚力。
二、合唱艺术传承黎族民歌的可行性分析
(一)合唱艺术可为黎族民歌传承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
现已创作演出的黎族合唱作品,大多以原生态黎族民歌为雏形,后期运用采风、采样的音乐雏形为创作材料,寻找其母语的音腔和语言特征,寻找民歌所构成的结构、调式以及音阶音列。其所创作的黎族合唱即贴合黎歌本源,且旋律多简单流畅,音乐简洁明朗,在传唱过程中既降低了难度,又不失原有黎歌气息,极大地提升了记录和传播速率。这些作品题材内容广泛,旋律优美婉转,符合人民群众的音乐艺术基础发展,深受群众喜爱。除创作及演唱之外,黎族合唱感官美、表现美、形式美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场景趋于情境化,服装道具逐渐形似逼真,使黎族合唱更富有舞台展现力。在海南的传统的节日或重要活动中也可见到黎族合唱的表演,例如:海南黎族三月三民间传统节日。黎族合唱在创作时,也有一部分根据黎族童谣所改编的适合中小学生合唱的作品,使黎族合唱进校园,将黎族音乐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播种滋养,提高了新一代学生的民族情怀。海南的不少学校、单位和地区都组建了自己的黎族合唱团,合唱这种传唱形式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黎族音乐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合唱艺术民族化趋势有利于黎族民歌的传承
合唱艺术发展至今,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创新,其自身拥有着独特的特质和优势,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表现力和包容力。传唱过程中,合唱可以兼容各民族语言,在黎族合唱中,多以黎族语言为主体,部分作品根据其具体特质和内容,可创作为海南本地方言,甚至有普通话所展现,由此体现合唱多元的包容力。在排练和演绎过程中,保证合唱的音乐性,维持各声部间的音乐和谐,在多声和多维的音乐架构中,把握音乐特质与合唱优势,可将黎族民歌的情感和乐思,清晰呈现。以此看出合唱具有一定的音乐系统构造和音乐表象力,与之呈对比的黎族民歌,类别表现较为单一,表演形式多为独唱、对唱和齐唱,缺乏音乐的层次架构和多维的思维体系,加之参与度不足,使得黎族民歌传唱游走于少数人口中。故此,利用黎族民歌作品及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加工、梳理音乐要素,使得形式更充足,音乐空间感和维度有了巨大的提升。在黎族合唱的排练过程中,可对黎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解读,通过不同声部、不同音色的转化和乐器伴奏的形态,更能感受合唱的魅力所在。合唱艺术民族化不仅可吸纳更多的音乐可能和音乐要素,推动黎族合唱音乐的发展,更是一种多元音乐潮流的发展趋势,丰富黎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将黎族文化和音乐具象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促进了黎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培养广泛的群众基础,共同唱响黎族音乐的魅力和风韵。
三、合唱艺术传承黎族民歌的发展性思考
(一)挖掘更多可改编的合唱化黎族民歌作品
虽目前已有一定的黎族合唱音乐作品,但数量较为有限。据现有统计并有所记录的黎族民歌早已突破千首,可见对于黎族合唱的探索与挖掘只是沧海一粟。想要更好挖掘和改编黎族合唱,需走进黎族人民的生活,体会黎族音乐的原生背景与民族情怀,任何优秀的黎族创作,都离不开黎族本真的生活情境。走进那片真挚纯朴的土地,体验感知黎族民族内蕴,积淀黎族情感与原有旋律架构,精准把握与创作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多声黎族合唱作品。在作品的创作和编排指挥中,需对黎族合唱作品进行二次剖析,合唱是集体配合相互合作的艺术形式,多声部、多维度和多元化的集中表现,加大了合唱指挥与排练的难度。在情感思维中,创编者需考虑多数演唱者的实际情感透析、旋律感情的捕捉力和作品情感分析能力。在演唱方面,需重点斟酌演唱者的基本声乐技巧、表现力和感染力,声部间的立体搭配和和声走向等。以上均考验作曲家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以及对黎族合唱的把握,还考验合唱队中指挥的专业技术修养及作品感悟。为黎族合唱作品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且人们对黎族合唱认知度提高,须依赖作曲家推陈出新,挖掘和改编更多优质的黎族合唱作品,为黎族合唱音乐丰满羽翼,添砖加瓦。
(二)加强黎族合唱在中小学校园中的传承传播
众所周知,校园传播是在年青一代中速率最快且效率最高的传播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音乐空间感知能力,并能传承和传唱黎族歌曲。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中均有涉及“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一提法,故将黎族合唱引入校园和课堂,将多声部黎族合唱纳入教材,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合唱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需要的。学校可大力发展学校合唱教育,建立合唱团,特别是在黎族聚集地区,可选取排练黎族合唱经典曲目作为学校民族音乐的发展特色,提高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并了解了本民族音乐文化。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能够让更多的年青一辈关心自己民族和爱好民族音乐,对于传承保护发展黎族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三)依托高校资源开展黎族合唱指挥课程及音乐会
高校中资源丰富,人才济济,且专业性强,便于开展和探索黎族合唱的传承与发展。在高校中开设黎族合唱指挥课程,对于培养民族人才和高等人才都是必要的,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合唱指挥专业理论知识,还可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实践控制力,培养学生更多了解民族的文化、音乐、背景和民族特色。依托高校资源开展黎族合唱作品音乐会,能够展现师资的多元能力、高校的特色化管理、学生的实践技能。高校可尝试由高校专家牵头,申请科研项目,或与地方教育厅或学校进行资源互换合作,开展黎族合唱精品活动和黎族合唱作品音乐会。
海南師范大学自2007年至今,依托“高雅艺术进校园”科研项目,海南师范大蓝韵合唱团,至今已举办数十场黎族合唱指挥演出与黎族合唱作品音乐会,其脚步遍布海南省各市中小学乃至高校。在演出的曲目中有《祝酒歌》《捡螺歌》《舂米谣》《咚嘀啷》《祝寿歌》等经典作品,这些经典的黎族合唱作品各具特色,又完美契合,生动刻画出黎族人民的质朴、乐观、坚毅、直爽的民族品格[3]。由此也吸引了诸多黎族合唱爱好者与专业人士,促进了教育层面对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演绎,并将黎族合唱演出与音乐会常态化,展现地方高校特色化教学以及彰显灿烂的黎族音乐文化。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自觉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音乐的责任,发挥自身有利条件与资源,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少数民族音乐演绎者、研究者、传承保护者,在扩展高校相关专业科研实力的同时,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通过参与国际展演,扩大黎族合唱的知名度
通过世界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的视角也逐渐扩展,西方音乐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也不断积淀和创新发展,拥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精华。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喜爱中国文化,并探索学习中国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软实力,通过民族特色的精华和精湛的技艺,进入国际文艺市场,扩大民族音乐的知名度。
2015年6月应爱方文化部和“第四届爱沙尼亚流行合唱节”组委会邀请,受国家文化部委托、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组织,海南师范大学蓝韵合唱团代表中国合唱团参加了此次合唱节。在合唱节中蓝韵合唱团演唱了海南黎族特色歌曲《捡螺歌》《久久不见久久见》《斗牛调》《祝寿曲》等6首歌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海南特色文化、海师师生良好的专业文化修养和精神风貌,且受到一致好评。
这表示我国黎族合唱在逐步得到国际认可,今后须继续提升专业水准和创作精湛的作品,在保留黎族民歌本源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并可向更多的人进行推广和传唱,开阔视野、提高视角,使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得以更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注释:
[1]张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10):1—4.
[2]马安平.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8(10):58—61.
[3]李法桢.地方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由海南师大蓝韵合唱团“黎族合唱专场音乐会”引发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4(02):42—44.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