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半小时》的节目形态演变及借鉴意义

杨伟 王子尧
【摘 要】电视节目形态指的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媒介竞争加剧,电视节目形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大型财经综合节目——《经济半小时》的节目形态的演变,阐释电视节目形态演变内在规律,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经济半小时》 节目形态 转型
电视节目形态就是电视节目的存在样式和运动状态。伴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一方面电视节目必须批量化生产以满足节目播出量的需要,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形式约束来保证节目的样式和质量;另一方面是观众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电视制作者必须根据观众的需要不断拿出更适应需求的新的节目样式,而电视节目形态就是在节目生产的标准化与节目需求的多样化之间形成的,既带有规定性又带有灵活性的节目范式。
一、节目形态的演变
《经济半小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正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半小时》不断探索发展之路,节目形态的演变尤为典型。
1、杂志型形态
杂志型节目是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法,将多种新闻报道形式融为一体。当时的《经济半小时》的内容缺乏主题,过于零碎,未形成内在体系,人为痕迹明显。
(1)拼盘节目。此时的《经济半小时》是一档用各类节目拼接起来的时长为30分钟的栏目。工作人员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将各个记者、编导手中的长短不一的节目拼凑起来就能做出一档栏目。拼盘节目的优势在于节目丰富,类型多样,满足了受众的新鲜感。但是不断变换的节目也使得栏目整体显得杂乱无章,不便于观众对栏目整体内容的把握,很难发展为特色栏目。
(2)固定板块。1994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财经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经济半小时》改变了之前的拼接状态,内容固定为三个子节目——《财经报道》、《今日视点》和《天天十二分》。栏目有时也会根据需要,打破专题模式,如:制作专题片。此时期的《经济半小时》内容更加注重贴近生活、服务群众。虽然板块是固定的,但其中的内容、排列、时长是可以灵活安排的。这使得栏目制作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同时也增强了时效性。
2、系列专题形态
1996年,《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的创办,宣告了一个新的电视时代的到来。《经济半小时》也开始走深度报道路线,进入专题时代。
专题片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电视专题。围绕一个中心,采用画面加解说词的形式,以解说内容为主,如早期的《话说长江》。二是利用纪实手法,拍摄时灵活性更强。①
进入专题时代的《经济半小时》呈现出新的特征。首先,因为节目单独播出,专题节目的制作周期长、花费较大。每个节目制作前期都要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实地调查,同时为追求画面质量,制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其次,栏目政治色彩浓厚。当时中国面临经济改革,配合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任务落在了《经济半小时》上。例如,1996年,《经济半小时》播出了重大系列专题片《生死攸关话名牌》,节目编者写到:《生死攸关话名牌》的主旨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检验,21世纪的入场券——生死攸关话名牌”。②此时的《经济半小时》,不仅宣传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还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矛盾,同时回归于生活,讨论分析经济问题服务受众。
系列专题形态是在经济改革背景下,栏目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做出的变革,从时代背景以及电视发展来看,系列专题形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栏目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出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专题的播出,提高了栏目的知名度。二是栏目深入分析了很多实际经济问题,提高了实用性,起到了服务作用。三是系列专题的节目形态丰富了节目形式,改变了人们经济节目枯燥的印象,纪实手法的应用使得节目类型进一步发展。
但作为时代的产物,系列专题形态阶段是《经济半小时》的发展过渡阶段,它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其不能成为《经济半小时》最终的发展方向。由于系列专题片投入大、制作周期长,因此,栏目的时效性下降,这使《经济半小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成本看,专题片投入过大,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难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这类节目形态无法获得长远发展。很多节目立意过高,脱离百姓生活。如《经济效益纵深行》,其关注的是国有企业如何提高效益,这样的节目略显呆板和沉重,渐渐使老百姓产生疏离感。
3、新闻分析形态
21世纪,中国电视行业进入新纪元。新闻改革和电视产业化背景下,栏目只有以海量的信息,深度、及时的报道才能打造财经界专业媒体平台,锁定观众群。针对时效性不强、缺乏深度报道、制作观念落后等不足,这一时期,《经济半小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节目定位:从经济角度剖析社会问题。《经济半小时》将自己定位为“市场经济的守望者”,从市场的角度看经济,从经济的角度看社会。从经济角度分析社会问题,丰富了节目内容。由于关注公共利益,《经济半小时》的选题更加侧重大众化,报道视角更加平民化,选取公众最关心的话题进行分析。
(2)时效性增强。向新闻分析形态转变过程中最显著的一点是栏目实现了日播。新闻类节目对时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节目对现实中的经济新闻做出及时有效的分析。
(3)多种形式相结合。转换为新闻分析节目之后,《经济半小时》把评论、深度报道以及现场报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各个节目之间的串联依靠主持人的评论,这是当时很多栏目采用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客观评判体系。③
除了上述的三个阶段的节目形态之外,《经济半小时》也采用过一些短暂的过渡时期的形态如演播室访谈类节目形态、人物专访类等。
由上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半小时》的节目形态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一是栏目构成方式由复合式发展为单一式。二是栏目的节目类型也由杂糅型发展为单一型。
《经济半小时》节目类型的演变规律也是我国电视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电视栏目这种形式刚刚在中国出现时,栏目中的节目形态往往不系统,缺乏整体性,但是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栏目数量增多,各个栏目的定位逐渐清晰,节目形态也逐步固定。
二、《经济半小时》节目形态演变的借鉴意义
纵观《经济半小时》的节目形态的演变,很多经验值得今天的电视栏目借鉴。
1、立足受众需求
节目的成功取决于“寻找群落层次与需求层次的结合点”,“群落层次”指的是不同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受众层次,“需求层次”指的是不同心理状况的受众的需求的层次。只有把节目定位立于为受众服务,才能使节目的发展符合客观规律,有正确的依据,实现节目的社会价值。才能在不同层次的受众的普遍需求与某些层次的特殊需求之间取得平衡。④
2、打造节目品牌
随着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电视媒体提供给受众的频道和节目越来越多,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多。为赢得收视率,栏目必须突出自己的差异性,才能吸引受众。差异化的电视节目才能摆脱同质化的泥淖,形成有标识的品牌节目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3、开发周边产品
当今栏目的竞争是综合性竞争,栏目要从各方面提高自身实力,不仅要从栏目本身出发,还要发展相关实物,如:书籍、网站、论坛、交流会等等,发展栏目品牌。例如《经济半小时》的“新书架”及《商务电视》的“商务书廊”,以推荐最新商务图书为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加强媒体联动
伴随着当代媒体融合的趋势,电视媒体也要积极与其它媒体开展互助和合作,实现跨媒体的整合互动。
当前各种媒体对电视受众的争夺使全国受众市场重新洗牌,电视受众被分流,观众人均收视时间出现了不增反降的局面。这就要求《经济半小时》不仅在节目形态上不断创新,以此为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收视份额,获得更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①③雷蔚真:《名牌栏目的策略与衍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8、106
②王焰,《忧思与整合——〈生死攸关话名牌〉创作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9)
④林智勇、廖雪方,《初论板块节目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6)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网生代观众诉求与电视喜剧节目

    【摘要】《欢乐喜剧人》集结了国内一流的小品表演团队来同场竞技,受到了网生代观众的喜爱,其中开心麻花团队具有代表性的戏仿形式,迎合了

  • 强化广播比较优势 彰显媒体个

    刘肖榕 郭 扬<br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媒体在相互竞争中的个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网络、手机以及“e”报的出现,广

  • 电视真人秀与互联网“羞辱文化”

    【摘要】互联网的广泛、快捷和匿名等传播特点使“羞辱”从一种伤害他人情感的方式摇身变成赚取经济利益的商品,而电视真人秀节目为了提高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