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倪洁
摘 要:实践教学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办学特色,也是同类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手段。通过对学校实践课程的深入研究与思考,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同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使实践教学面对人才培养环境的改变能够主动地适应与调整。同时,为同类院校实践教学的规范与完善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北京电影学院一直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主,以创作实践教学为主,以培养创作专业人才为主”①的理念,坚持实践教学特色,专注于电影制作人才的精英化培养。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强调内涵式发展的今天,质与量并举的要求极大地挑战了艺术教育小而精的特点,更加考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效率与负重能力。通过对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尝试发掘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高效运转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课程、专业社会实践、毕业(联合)作业三大部分。
1.实践课程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实践课程是由各专业设置的以培养学生专业创作能力为核心目的,以实习、实训、拍摄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设置和讲授的课程。以学校目前设置的课程进行计算,实践课程当中的实践学时占到全部课程②总学时的32%,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2.实践课程体系的自校能力
经过多年的磨合、沉淀与精心设计,各个创作专业构建了具有“自校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以理论课程设计围绕实践课程展开;技术训练与技巧训练同步配合;阶段性作业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
3.实践作业打破专业界限,使学生了解电影制作流程
活跃于创作一线的教师队伍、稳定充沛的资金投入、精良的设备,特别是与生产流程严格对应的、完整的专业设置,这些条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大量的课内作业实践机会和实拍机会。所有作业都涉及到电影各个专业的知识运用,学生们采取低年级班内结组互助、高年级各专业学生自发联合、互相支援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各专业知识得以结合运用,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叉感染”,了解到电影创作的全貌,同时培育了团队精神与创作氛围。
4.把握毕业联合作业环节,发挥政策调整与引导作用
学校每年都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学生组成团队,拍摄短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终端环节,是学校的“代表性事件”,“参与毕业联合作业”是令每位学子无限向往。学校在2014届毕业联合作业中试行“毕业联合作业第一指导教师制”,当年拍摄毕业联合作业23部,较2013届增加1部。在国际国内重要奖项的获奖情况从61次升至108次(不完全统计)。2015届的毕业联合作业,师生创作热情高涨,共拍摄短片33部,获国际国内重要奖项243次(不完全统计)。2017届毕业联合作业,学校本着对本科教学“保持特色、内涵发展”的原则再次对毕业联合作业的相关工作进行调整,探索多种经费投入模式、增加绩效考评、完善奖惩机制,为更多学生创造了参与毕业联合作业的机会。
问题与挑战
学校实践教学体系运转高效、成绩斐然。但在当前,电影教育与电影行业双双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1.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够,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实践课程体系的自校能力仍然存在阶段性的问题,即实践课程之间的呼应不够、关联不紧密。具体来看,以创作类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为参照对象,按照每学期需要完成大约3个课内作业计算。其作业内容较为综合,常常需要其他专业学生协助共同完成,这样交叉产生的作业量无法进行统计,导致学生疲惫不堪,影响作业质量,既浪费资源,又无法达到课内实践作业的效果。反观教师,以每班21人、3人一组计算,教师每讲授一门次实践课程就要同时指导7个作业,按照教师每学期担任两个班级课程计算,即14个作业,每个作业都需要从“设计—实施—讲评—修改—再讲评”全程悉心指导,才能保证实践课程取得最大化的效果。但是,在一门课程中教师既没有团队支持,也没有助教辅助,加之创作实践过程是非常个性化的,没有办法进行普遍意义上的集体讲解和指导,按照对每个学生单独指导1小时计算,21个人就需要耗费3天的课程时间,工作量较大。
2.实践课程随意性较强,无法监督课程实施过程
在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学校要在现有条件之下,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之上,找到最佳结合点,保证能够持续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目前,呈现出来的问题:一是实践课程组织过程随意性较强,授课地点与方式灵活,无法监督课程实施过程。二是绝大部分实践课程没有教师授课标准流程;没有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手册》;没有明确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3.学生缺乏准工业制作流程的现场体验
学校各个专业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均完备,但学生们在高年级进入实际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仍然表现得不够专业。反观实践教学过程:各个专业深入发展有余,互通联合不足;学生间联合有余、院系间联合不足。但电影专业学习一定是基于符合电影工业制作全流程概念的基础上对各自专业的深入研究,学生参与影片制作过程中的自发联合达不到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水准。于是学生们常常看到一流的电影作品却鲜有机会看到专业团队孕育好作品的全部过程,缺乏对工业制作流程的现场体验。
思考与应对
1.进一步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提高课内作业水平与课内实践效果
一是整合学期作业,变每门课程一个作业为若干门共同课程的作业。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设计教学和作业目的,以及对作业提出具体要求。筹备、拍摄、讲评过程由几位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教师从一个人变成一个教学团队;学生可以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一点,各门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自然地交织起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这种方式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各门课程之间的高度配合。
二是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总体调整,在创作专业高年级尝试使用阶段式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解决。如果说“整合学期作业”是被动适应性调整,而按照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进行课程设计是一种课程体系的主动调整。以具体知识与能力的获取为阶段性目标,模块中各门课程高度相关、相互配合。授课过程连续、集中。这种方式既可以解决各门实践课程之间关联性差的问题,也可以保证理论教学为实践过程提供极为精准的支撑。各个模块之间的教学目的强调科学的重复,在重复中呈现具体能力的螺旋提升。
2.规范实践课程教学流程
学校按照“规范流程、结果导向”的原则设计解决方案。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个性,因此首先对 “规范流程”的概念加以解释。强调“规范”并非推崇僵化、固化、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强调将已经取得的有效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提炼、传递。例如: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小品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体会和观察人物,从全局的角度把握人物的心路历程与思想状态。该教师一个学期之内使用同一个题目让学生排练了七次小品作业,每一次的要求和角度都不同。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对人物设计和人物本身的理解产生了丰富而深刻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应当吸取和传承的。“谁来教”和“怎样教”才真正决定了课程效果。设想我们将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提炼,找出其内在规律,将这些规律作为流程呈现出来并加以应用,“怎样教”的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即便是非常个性化的实践教学过程也有其主旨与方法,我们要用建立流程的方式将它呈现与固化,即借助某种规则将行之有效的训练和指导方法加以梳理和传承。进而将这些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与心理学、教育学、课程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相联系并深入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在规律。有了理论依据与指导的实践教学才是符合现代大学教育要求的,否则教学只能停留在“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水平上;并且教学水平与效果会对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创作经验与责任心等方面产生严重依赖。因此,规范“流程”,除了“实践教学流程”之外,还应该有学生学习的流程,即《实习(实训)指导手册》。用来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与复习,明确知识要点、实践流程和保证生产安全。两个“流程”的规范和明确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呼应、彼此监督。
3.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监督与评价
目前,学校在实践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面要求不够明确、没有来自课程外部的监督与评价,由于实践课程地点和讲授方式的因素,甚至都很难安排课堂听课检查。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实践课程比理论课程更加难以进行量化的考核评价。基于以上原因,致使整个实践课程处于质量管理的真空地带。因此,实践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过程要强调以“课程目的达成”这一结果为依据展开评价,具体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与课内作业完成水平。具体包括:
一是制定作业质量标准。从作业的思想性、技术手段应用、个性化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同时明确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教师依据标准进行作业评价,管理和监督部门也据此标准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内作业进行复检和复评。
二是重视教学成果展示环节。将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展示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课程和班级,可以将作业讲评环节对全系或全学校开放,既展示了成果,又促进了交流。
三是将学生课内作业反哺教学。学生课内作业作为一手教学资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利用率几乎为零。学校要将各专业学生的作业在全学校共享,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可以从中选取学生的作业进行归因分析并指导日常教学和课内作业,使学生看到跟他们有相同和类似经历的电影学习者通常会出现怎样的错误和如何去成功创新。以此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因为学长的经验教训比任何案例都更加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4.开设“电影制作观摩课”,要 “专业”还要“职业”
学校需要重新梳理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尝试设置“电影制作观摩课”。其雏形起源于学校谢晓晶教授在导演系主持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项目中讲授的示范课。“电影制作观摩课”具体操作方式是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集合各个专业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并指定课程负责人。整合学校各专业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和设置课程,并在学校中年级和高年级开设。教学团队从剧本环节开始,按照标准制作流程完成一部短片的摄制过程。由各个专业学生进行观摩,部分学生也可参与其中。拍摄过程与教学过程交织融合,教师每完成一段拍摄,即带领学生进行回顾、讲解与答疑,解决学生知识积累与实际应用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为最专业的职业团队中的人才。
注释:
①引自《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007).
②此处的“全部课程”指学校设置的全部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翟 迪]
相关文章!
  • 让“学困生”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

    何建涛摘 要:如何提升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是当前新课改关注的焦点问题。分析了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的现状,总结了高中学生获得发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谈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

    谢梅菊【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阅读教学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教育者贯彻的方针是:“教学有方,但无定方。”至于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时采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