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产业精准扶贫

    巫德富 谭雪燕

    [提 要]产业精准扶贫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产业扶贫才能更好地为其它扶贫方式服务,更好地选择扶贫产业,让贫困人群精准受益。新发展理念与产业扶贫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创新发展是产业精准扶贫的驱动力;协调发展使产业扶贫资源精准发力;开放发展为产业精准扶贫提供了交流空间;绿色发展是产业精准扶贫可持续的保障;共享发展是维护精准产业扶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最后从五大发展理念入手,提出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产业扶贫;路径

     一、新发展理念下产业精准扶贫的背景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我国“十三五”规划制定及落地的思想保障。精准扶贫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五大发展理念在未来精准扶贫及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借助新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的推进及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和基本方略,以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目标,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协调各类经营主体和当地龙头产业的相关利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整合各类资金,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出能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和增收的特色产业,防止返贫,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二、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产业扶贫的必要性

    第一,只有在新发展理念下指导下,产业扶贫才能更好地为其它扶贫方式服务。2018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必须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通过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就业。产业扶贫只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其它扶贫方式打下重要基础。产业创新协调发展为异地搬迁提供了基础;产业绿色发展为生态保护脱贫提供了保障,产业开放、共享发展,为实现教育脱贫和贫困人群的稳定增收打下良好基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严格遵循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和基本方略,通过特色产业帮扶,帮助贫困群众长期受益,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第二,只有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选择扶贫产业。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的主要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贫困群众的个体情况不同,因而,产业的选择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创新各种产业扶贫政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结合新发展理念,产业扶贫首先要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在此基础上分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产品市场空间容量,考虑当地环境容量,进一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协调产业发展,选择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开发产业发展,打通产业的上下游,大力发展产品加工,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三大产业联动发展,积极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就业。

    第三,只有在新发展理念下指导下才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地区产业发展需要有龙头企业,形成当地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市场和价值链。通过培育壮大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通过支持土地流转,创新合作方式,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与贫困群众建立稳定的关系,让贫困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鼓励城市务工人员,各职业院校毕业生以及其他返乡人员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创业就业。

    第四,只有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才能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人口受益。产业扶贫的目标是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将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中,将贫困群众精准受益作为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提供金融支持的前置条件。鼓励贫困群众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村宅基地作价入股,政府相关财政资金积极投入到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中,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签订订单式帮扶,共同开发特色产业,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三、新发展理念与产业扶贫的契合度

    (一)创新发展是产业精准扶贫的驱动力

    创新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排在首位,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为产业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30多年,产业扶贫工作也开展了多年。然而,传统的产业扶贫方式弊端越来越明显,扶贫效率逐渐下滑。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模式,提高产业扶贫效率。根据新的扶贫标准,通过扶贫模式的顶层设计,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激发产业扶贫的潜力。

    (二)协调发展让产业扶贫资源精准发力

    协调发展要求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协調多元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如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的关系;产业扶贫对象之间的关系。当前,产业扶贫在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方面显得不足,产业扶贫主体之间,产业扶贫对象之间,贫困地区之间发展都极为不平衡,这影响了产业扶贫的公平与效率。在传统的产业扶贫模式下,各经营主体之间出现扶贫资源分配不公等现象,因此,只有协调好各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产业精准扶贫。

    (三)绿色发展是产业精准扶贫可持续的保障

    绿色发展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绿色发展理念与产业精准扶贫相结合使得各经营主体受益巨大,也使得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传统产业扶贫条件下,产业扶贫资源粗放型的开发,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分损耗,部分产业扶贫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融入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注重生态协调发展,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建立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基础上,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才能保证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产业生态扶贫模式,注重产业生态扶贫的效益。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贫困地区,选择符合当地生态的产业及扶贫开发方式,保障生态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四)开放发展为产业精准扶贫提供了交流空间

    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在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产业精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均不断加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需通过开放的平台与发达地区和世界接轨,争取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产业扶贫资金和经验的支持,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为产业扶贫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时,加强精准扶贫交流,国际间的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将为产业精准扶贫注入新的活力。国际社会组织拥有丰富的产业扶贫经验和手段,较好地契合产业扶贫的实践操作,将为产业精准扶贫提供外在动力。

    (五)共享发展是维护精准产业扶贫成果的重要保障

    让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与老百姓共享是发展最终目的。贫困地区的人们拥有精准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的权利。共享发展与精准产业扶贫相结合,能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带来更为强烈的幸福感,使他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积极融入到产业分工中,参与到全国乃至全球分工体系中,享受全球经济变化带来利益,逐渐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新发展理念下产业扶贫的实施路径

    第一,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一是创新产业扶贫工作理念,逐渐摆脱粗放型的产业扶贫模式,使新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扶贫工作中不断动态调整。二是创新产业扶贫运行机制,包括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产业精准帮扶机制以及动态管理机制等。产业运行机制外还有产业扶贫主体之间的协调创新,产业扶貧资源的整合创新以及产业扶贫过程中金融创新。

    第二,注重产业扶贫的利益协调。一是协调贫困地区产业平衡发展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态势正在加剧,产业扶贫需要将重要的资源投入到欠发达地区。二是产业扶贫工作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产业扶贫注重整体效果把控,结合贫困地区资源实际,使区域产业结构能承担上一级乃至全国产业分工的重任。三是协调产业扶贫对象之间关系,保证产业扶贫的公正公平,确保产业扶贫真正让贫困群众受惠。

    第三,加强产业扶贫的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传统粗放型的产业扶贫模式,开发绿色产业,如休闲娱乐产业、旅游产业等。注重生态环境的协调,探索产业生态扶贫方式,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第四,拓展产业扶贫的开放交流平台。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辐射产业,与上下游产业交流协作,并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扶贫资源,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协同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在开放交流平台上,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为产业精准扶贫提供外在动力。

    第五,让贫困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融入到产业发展,主动参与劳动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提高产业扶贫效率,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共享劳动成果,共享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防止再度返贫,让贫困群众彻底脱贫,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2]莫光辉,陈正文,王友俊.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精准扶贫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6,(4).

     [3]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16,(2).

     [4]母中旭,陈刚.浅析五大发展新理念下的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S1).

    [责任编辑:上官涛]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陕西微博达人在线”火热启动

    今年以来,新西部网结合新西部杂志社“刊网融合”发展计划,在实现网站与杂志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实行网站与微博的结合与融合,特在新西部网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