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灌溉方式对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朱文超+石建梅+胡明文+胡建菊+李正丽
摘 要:以黔椒4号辣椒为试材,利用张力计控制辣椒灌溉时期与灌溉量,分别研究膜下滴灌、穴灌和漫灌3种灌溉方式对塑料大棚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全生育期耗水量最少,辣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水分生产效率较穴灌、漫灌分别提高 1.96 kg/m3和5.82 kg/m3。综合耗水量、产量等因素,膜下滴灌是大棚辣椒生产适宜的灌溉方式。
关键词:灌溉方式;辣椒;塑料大棚;产量;水分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22-0045-03
微灌具有改善小气候、增产、节水、省肥、省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广泛应用 。本试验采用张力计控制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研究膜下滴灌、穴灌、漫灌条件下塑料大棚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耗水规律、植株长势、产量等的变化,为设施辣椒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2013年 4~10月在贵州省园艺研究所后坝蔬菜基地塑料大棚内进行,该地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条件好。土壤为壤土,表层土壤容重1.53 g/cm3,0~20 cm土层含有机质
16.80 g/kg、全氮1.19 g/kg、碱解氮107.31 mg/kg、有效磷 36.25 mg/kg,速效钾213.00 mg/kg。
1.1 试验设计
供试辣椒品种为黔椒4号,栽培株行距35 cm×50 cm,小区面积为26.4 m2。4月 25日定植,10月 16日拉秧。设3个处理:膜下滴灌,穴灌和漫灌。利用张力计控制土壤水分,每个小区埋设 1 个张力计。当达到作物的灌溉下限时进行灌溉,辣椒苗期土壤压强为-25~-10 kPa,结果期土壤压强为-20~-10 kPa。浇定植水30.0 mm(注:1 mm=10 m3/hm2,下同),各处理均灌水6次,总灌水量分别为:膜下滴灌159.5 mm,穴灌188.5 mm,漫灌223.0 mm。肥料施用采用常规方法,各处理田间栽培措施一致。
1.2 测定项目
①植株生长性状 每小区选 3 株辣椒挂牌,分别在苗期、开花坐果期、结果中后期测定株高、茎粗、叶片数、最大叶面积。株高指土壤表面到植株生长点的垂直距离,使用卷尺测量;茎粗指子叶基部平行于子叶方向的植株横径,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叶片数为叶片完全展平的功能叶数目;叶面积采用方格法测定,即在叶片下放置一块方格纸,并用铅笔标绘出叶片轮廓,数出叶片所占的格数,叶缘不足半格者不计,超出半格以一格计,最后合计叶片所占的总格数作为叶面积。
②土壤含水量 定植前、每生育期开始前与结束时和拉秧后测定每个小区 0~80 cm土层的含水量,灌溉前加测。每 20 cm 一层,每小区 5 次重复,同层混合取样,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③水面蒸发量 温室潜在蒸发因素对该温室耗水强度的影响,一般用自由水面的蒸发强度来表示,本试验采用以水面蒸发代替自由水面蒸发。将直径20 cm 的蒸发皿悬挂在与辣椒冠层同高的位置,并随着辣椒的生长及时调整位置。每天早晨定时加入20 mm水,并于第2天早晨同一时间收集蒸发皿中剩余的水,根据水的高度差记录24 h内的水面蒸发量。每小区布置1个蒸发皿,测定辣椒水面蒸发量。
④作物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ET)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ET=P+I+Q-ΔR-ΔS
式中:ET为耗水量,P为降水量,I为灌溉量,Q为地下水流,ΔR为净地表径流量,ΔS为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在本试验条件下,P=0,ΔR=0;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可以认为 Q=0。方程可以简化为:
ET=I-ΔS
ΔS=10×Σ(Δθi×Hi)
式中:i 为土壤层次,Δθi 为土壤第 i 层在给定时段内含水量变化,Hi 为土壤第 i 层土壤的厚度。每2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通过烘干法测得,某段时间的灌水量可以由水表直接读出,某段时间内的耗水量(ET)除以这段时间的天数就得到耗水强度。
⑤渗漏量 每处理在灌水沟的正下方埋设1个渗漏仪,渗漏仪的上缘位于地面下80 cm处,每次灌溉前都要用水泵将渗漏仪中的水抽出,并用事先标定好的水桶或量筒测定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方式对灌水量和灌溉水分配的影响
从表 1 可以看出,在相同生育期内,与穴灌和漫灌相比,膜下滴灌灌溉量减少;全生育期膜下滴灌比穴灌和漫灌处理灌溉量减少29.0 和98.1 mm。各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深层渗透量和土壤储水变化量所占灌溉量的比例差异较大, 但均以耗水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总灌溉量的 90%以上,其次为深层渗透量。土壤储水变化量是植株种植前后土壤的含水率变化,若为正值,说明灌溉增加了土壤的含水率;若为负值,说明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在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储水变化量均为负值,说明在整个植株的生长过程中土壤为植株都提供了水分。在不同生育期内,各处理均为苗期深层渗透量最大,膜下滴灌的深层渗透量小于穴灌和漫灌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作物产量不仅与总耗水量有关, 还与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有关。 结果中期耗水量较大,主要是因为植株处于结果盛期,生长旺盛, 且与大棚内较高的温度和较强的光照有一定关系。
2.2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耗水量的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的耗水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1),在结果中期达到最大值。主要由于此时期果实进行膨大生长,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强度增大。在相同生育期内,除苗期外,耗水量以膜下滴灌较低。
2.3 灌溉量与耗水特性的关系
由表 1 可以看出,随着辣椒的生长,各处理耗水量/水面蒸发量的比值均为先增加后降低,在结果中期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水面蒸发量大小顺序为漫灌>穴灌>膜下滴灌。
2.4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植株生长的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株高均随辣椒生育进程而增加, 不同处理中,膜下滴灌处理辣椒株高在各相同生育期均高于其他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茎粗变化与株高相似, 膜下滴灌处理茎粗在各相同生育期内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叶片数和最大叶面积的变化不明显(表2)。
2.5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膜下滴灌辣椒的产量最高,达2 637 kg/667m2;漫灌处理产量最低,为2 489 kg/667 m2,这可能与漫灌辣椒植株长势较弱有关。采用膜下滴灌时植株产量较高,耗水量较低,因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比穴灌和漫灌分别提高1.96 kg/m3和5.82 kg/m3。
3 小结
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内,与穴灌、漫灌相比,膜下滴灌灌溉量减少29.0 mm和98.1 mm;耗水量分别减少11.40 mm和112.7 mm;3个处理土壤储水变化量均有所减少,其中膜下滴灌减少量最大;各处理间深层渗漏量差异很小。膜下滴灌产量最高,分别较穴灌和漫灌增加135 kg/667 m2和148 kg/667 m2,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96 kg/m3和5.82 kg/m3。因此,综合耗水量、产量等因素,膜下滴灌是塑料大棚辣椒生产适宜的灌溉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淑敏.不同灌水方式下温室青椒的耗水规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54-58.
[2] 罗金耀,李少龙.我国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3(3):11-13.
[3] 孙宁宁,董斌,罗金耀.大棚温室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6(2):16-19.
[4] 张西平.日光温室膜下滴灌黄瓜需水规律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摘 要:以黔椒4号辣椒为试材,利用张力计控制辣椒灌溉时期与灌溉量,分别研究膜下滴灌、穴灌和漫灌3种灌溉方式对塑料大棚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全生育期耗水量最少,辣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水分生产效率较穴灌、漫灌分别提高 1.96 kg/m3和5.82 kg/m3。综合耗水量、产量等因素,膜下滴灌是大棚辣椒生产适宜的灌溉方式。
关键词:灌溉方式;辣椒;塑料大棚;产量;水分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22-0045-03
微灌具有改善小气候、增产、节水、省肥、省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广泛应用 。本试验采用张力计控制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研究膜下滴灌、穴灌、漫灌条件下塑料大棚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耗水规律、植株长势、产量等的变化,为设施辣椒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2013年 4~10月在贵州省园艺研究所后坝蔬菜基地塑料大棚内进行,该地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条件好。土壤为壤土,表层土壤容重1.53 g/cm3,0~20 cm土层含有机质
16.80 g/kg、全氮1.19 g/kg、碱解氮107.31 mg/kg、有效磷 36.25 mg/kg,速效钾213.00 mg/kg。
1.1 试验设计
供试辣椒品种为黔椒4号,栽培株行距35 cm×50 cm,小区面积为26.4 m2。4月 25日定植,10月 16日拉秧。设3个处理:膜下滴灌,穴灌和漫灌。利用张力计控制土壤水分,每个小区埋设 1 个张力计。当达到作物的灌溉下限时进行灌溉,辣椒苗期土壤压强为-25~-10 kPa,结果期土壤压强为-20~-10 kPa。浇定植水30.0 mm(注:1 mm=10 m3/hm2,下同),各处理均灌水6次,总灌水量分别为:膜下滴灌159.5 mm,穴灌188.5 mm,漫灌223.0 mm。肥料施用采用常规方法,各处理田间栽培措施一致。
1.2 测定项目
①植株生长性状 每小区选 3 株辣椒挂牌,分别在苗期、开花坐果期、结果中后期测定株高、茎粗、叶片数、最大叶面积。株高指土壤表面到植株生长点的垂直距离,使用卷尺测量;茎粗指子叶基部平行于子叶方向的植株横径,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叶片数为叶片完全展平的功能叶数目;叶面积采用方格法测定,即在叶片下放置一块方格纸,并用铅笔标绘出叶片轮廓,数出叶片所占的格数,叶缘不足半格者不计,超出半格以一格计,最后合计叶片所占的总格数作为叶面积。
②土壤含水量 定植前、每生育期开始前与结束时和拉秧后测定每个小区 0~80 cm土层的含水量,灌溉前加测。每 20 cm 一层,每小区 5 次重复,同层混合取样,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③水面蒸发量 温室潜在蒸发因素对该温室耗水强度的影响,一般用自由水面的蒸发强度来表示,本试验采用以水面蒸发代替自由水面蒸发。将直径20 cm 的蒸发皿悬挂在与辣椒冠层同高的位置,并随着辣椒的生长及时调整位置。每天早晨定时加入20 mm水,并于第2天早晨同一时间收集蒸发皿中剩余的水,根据水的高度差记录24 h内的水面蒸发量。每小区布置1个蒸发皿,测定辣椒水面蒸发量。
④作物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ET)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ET=P+I+Q-ΔR-ΔS
式中:ET为耗水量,P为降水量,I为灌溉量,Q为地下水流,ΔR为净地表径流量,ΔS为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在本试验条件下,P=0,ΔR=0;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可以认为 Q=0。方程可以简化为:
ET=I-ΔS
ΔS=10×Σ(Δθi×Hi)
式中:i 为土壤层次,Δθi 为土壤第 i 层在给定时段内含水量变化,Hi 为土壤第 i 层土壤的厚度。每2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通过烘干法测得,某段时间的灌水量可以由水表直接读出,某段时间内的耗水量(ET)除以这段时间的天数就得到耗水强度。
⑤渗漏量 每处理在灌水沟的正下方埋设1个渗漏仪,渗漏仪的上缘位于地面下80 cm处,每次灌溉前都要用水泵将渗漏仪中的水抽出,并用事先标定好的水桶或量筒测定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方式对灌水量和灌溉水分配的影响
从表 1 可以看出,在相同生育期内,与穴灌和漫灌相比,膜下滴灌灌溉量减少;全生育期膜下滴灌比穴灌和漫灌处理灌溉量减少29.0 和98.1 mm。各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深层渗透量和土壤储水变化量所占灌溉量的比例差异较大, 但均以耗水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总灌溉量的 90%以上,其次为深层渗透量。土壤储水变化量是植株种植前后土壤的含水率变化,若为正值,说明灌溉增加了土壤的含水率;若为负值,说明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在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储水变化量均为负值,说明在整个植株的生长过程中土壤为植株都提供了水分。在不同生育期内,各处理均为苗期深层渗透量最大,膜下滴灌的深层渗透量小于穴灌和漫灌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作物产量不仅与总耗水量有关, 还与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有关。 结果中期耗水量较大,主要是因为植株处于结果盛期,生长旺盛, 且与大棚内较高的温度和较强的光照有一定关系。
2.2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耗水量的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的耗水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1),在结果中期达到最大值。主要由于此时期果实进行膨大生长,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强度增大。在相同生育期内,除苗期外,耗水量以膜下滴灌较低。
2.3 灌溉量与耗水特性的关系
由表 1 可以看出,随着辣椒的生长,各处理耗水量/水面蒸发量的比值均为先增加后降低,在结果中期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水面蒸发量大小顺序为漫灌>穴灌>膜下滴灌。
2.4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植株生长的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株高均随辣椒生育进程而增加, 不同处理中,膜下滴灌处理辣椒株高在各相同生育期均高于其他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茎粗变化与株高相似, 膜下滴灌处理茎粗在各相同生育期内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叶片数和最大叶面积的变化不明显(表2)。
2.5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膜下滴灌辣椒的产量最高,达2 637 kg/667m2;漫灌处理产量最低,为2 489 kg/667 m2,这可能与漫灌辣椒植株长势较弱有关。采用膜下滴灌时植株产量较高,耗水量较低,因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比穴灌和漫灌分别提高1.96 kg/m3和5.82 kg/m3。
3 小结
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内,与穴灌、漫灌相比,膜下滴灌灌溉量减少29.0 mm和98.1 mm;耗水量分别减少11.40 mm和112.7 mm;3个处理土壤储水变化量均有所减少,其中膜下滴灌减少量最大;各处理间深层渗漏量差异很小。膜下滴灌产量最高,分别较穴灌和漫灌增加135 kg/667 m2和148 kg/667 m2,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96 kg/m3和5.82 kg/m3。因此,综合耗水量、产量等因素,膜下滴灌是塑料大棚辣椒生产适宜的灌溉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淑敏.不同灌水方式下温室青椒的耗水规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54-58.
[2] 罗金耀,李少龙.我国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3(3):11-13.
[3] 孙宁宁,董斌,罗金耀.大棚温室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6(2):16-19.
[4] 张西平.日光温室膜下滴灌黄瓜需水规律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摘 要:以黔椒4号辣椒为试材,利用张力计控制辣椒灌溉时期与灌溉量,分别研究膜下滴灌、穴灌和漫灌3种灌溉方式对塑料大棚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全生育期耗水量最少,辣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水分生产效率较穴灌、漫灌分别提高 1.96 kg/m3和5.82 kg/m3。综合耗水量、产量等因素,膜下滴灌是大棚辣椒生产适宜的灌溉方式。
关键词:灌溉方式;辣椒;塑料大棚;产量;水分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22-0045-03
微灌具有改善小气候、增产、节水、省肥、省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广泛应用 。本试验采用张力计控制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研究膜下滴灌、穴灌、漫灌条件下塑料大棚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耗水规律、植株长势、产量等的变化,为设施辣椒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2013年 4~10月在贵州省园艺研究所后坝蔬菜基地塑料大棚内进行,该地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条件好。土壤为壤土,表层土壤容重1.53 g/cm3,0~20 cm土层含有机质
16.80 g/kg、全氮1.19 g/kg、碱解氮107.31 mg/kg、有效磷 36.25 mg/kg,速效钾213.00 mg/kg。
1.1 试验设计
供试辣椒品种为黔椒4号,栽培株行距35 cm×50 cm,小区面积为26.4 m2。4月 25日定植,10月 16日拉秧。设3个处理:膜下滴灌,穴灌和漫灌。利用张力计控制土壤水分,每个小区埋设 1 个张力计。当达到作物的灌溉下限时进行灌溉,辣椒苗期土壤压强为-25~-10 kPa,结果期土壤压强为-20~-10 kPa。浇定植水30.0 mm(注:1 mm=10 m3/hm2,下同),各处理均灌水6次,总灌水量分别为:膜下滴灌159.5 mm,穴灌188.5 mm,漫灌223.0 mm。肥料施用采用常规方法,各处理田间栽培措施一致。
1.2 测定项目
①植株生长性状 每小区选 3 株辣椒挂牌,分别在苗期、开花坐果期、结果中后期测定株高、茎粗、叶片数、最大叶面积。株高指土壤表面到植株生长点的垂直距离,使用卷尺测量;茎粗指子叶基部平行于子叶方向的植株横径,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叶片数为叶片完全展平的功能叶数目;叶面积采用方格法测定,即在叶片下放置一块方格纸,并用铅笔标绘出叶片轮廓,数出叶片所占的格数,叶缘不足半格者不计,超出半格以一格计,最后合计叶片所占的总格数作为叶面积。
②土壤含水量 定植前、每生育期开始前与结束时和拉秧后测定每个小区 0~80 cm土层的含水量,灌溉前加测。每 20 cm 一层,每小区 5 次重复,同层混合取样,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③水面蒸发量 温室潜在蒸发因素对该温室耗水强度的影响,一般用自由水面的蒸发强度来表示,本试验采用以水面蒸发代替自由水面蒸发。将直径20 cm 的蒸发皿悬挂在与辣椒冠层同高的位置,并随着辣椒的生长及时调整位置。每天早晨定时加入20 mm水,并于第2天早晨同一时间收集蒸发皿中剩余的水,根据水的高度差记录24 h内的水面蒸发量。每小区布置1个蒸发皿,测定辣椒水面蒸发量。
④作物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ET)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ET=P+I+Q-ΔR-ΔS
式中:ET为耗水量,P为降水量,I为灌溉量,Q为地下水流,ΔR为净地表径流量,ΔS为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在本试验条件下,P=0,ΔR=0;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可以认为 Q=0。方程可以简化为:
ET=I-ΔS
ΔS=10×Σ(Δθi×Hi)
式中:i 为土壤层次,Δθi 为土壤第 i 层在给定时段内含水量变化,Hi 为土壤第 i 层土壤的厚度。每2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通过烘干法测得,某段时间的灌水量可以由水表直接读出,某段时间内的耗水量(ET)除以这段时间的天数就得到耗水强度。
⑤渗漏量 每处理在灌水沟的正下方埋设1个渗漏仪,渗漏仪的上缘位于地面下80 cm处,每次灌溉前都要用水泵将渗漏仪中的水抽出,并用事先标定好的水桶或量筒测定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方式对灌水量和灌溉水分配的影响
从表 1 可以看出,在相同生育期内,与穴灌和漫灌相比,膜下滴灌灌溉量减少;全生育期膜下滴灌比穴灌和漫灌处理灌溉量减少29.0 和98.1 mm。各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深层渗透量和土壤储水变化量所占灌溉量的比例差异较大, 但均以耗水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总灌溉量的 90%以上,其次为深层渗透量。土壤储水变化量是植株种植前后土壤的含水率变化,若为正值,说明灌溉增加了土壤的含水率;若为负值,说明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在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储水变化量均为负值,说明在整个植株的生长过程中土壤为植株都提供了水分。在不同生育期内,各处理均为苗期深层渗透量最大,膜下滴灌的深层渗透量小于穴灌和漫灌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作物产量不仅与总耗水量有关, 还与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有关。 结果中期耗水量较大,主要是因为植株处于结果盛期,生长旺盛, 且与大棚内较高的温度和较强的光照有一定关系。
2.2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耗水量的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的耗水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1),在结果中期达到最大值。主要由于此时期果实进行膨大生长,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强度增大。在相同生育期内,除苗期外,耗水量以膜下滴灌较低。
2.3 灌溉量与耗水特性的关系
由表 1 可以看出,随着辣椒的生长,各处理耗水量/水面蒸发量的比值均为先增加后降低,在结果中期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水面蒸发量大小顺序为漫灌>穴灌>膜下滴灌。
2.4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植株生长的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株高均随辣椒生育进程而增加, 不同处理中,膜下滴灌处理辣椒株高在各相同生育期均高于其他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茎粗变化与株高相似, 膜下滴灌处理茎粗在各相同生育期内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叶片数和最大叶面积的变化不明显(表2)。
2.5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膜下滴灌辣椒的产量最高,达2 637 kg/667m2;漫灌处理产量最低,为2 489 kg/667 m2,这可能与漫灌辣椒植株长势较弱有关。采用膜下滴灌时植株产量较高,耗水量较低,因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比穴灌和漫灌分别提高1.96 kg/m3和5.82 kg/m3。
3 小结
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内,与穴灌、漫灌相比,膜下滴灌灌溉量减少29.0 mm和98.1 mm;耗水量分别减少11.40 mm和112.7 mm;3个处理土壤储水变化量均有所减少,其中膜下滴灌减少量最大;各处理间深层渗漏量差异很小。膜下滴灌产量最高,分别较穴灌和漫灌增加135 kg/667 m2和148 kg/667 m2,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96 kg/m3和5.82 kg/m3。因此,综合耗水量、产量等因素,膜下滴灌是塑料大棚辣椒生产适宜的灌溉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淑敏.不同灌水方式下温室青椒的耗水规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54-58.
[2] 罗金耀,李少龙.我国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3(3):11-13.
[3] 孙宁宁,董斌,罗金耀.大棚温室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6(2):16-19.
[4] 张西平.日光温室膜下滴灌黄瓜需水规律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