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
刘桔红
【摘 要】在“云媒体”、“多屏”时代,传统电视新闻面临空前的竞争。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差异化、深度化、多元化战略的应用如箭在弦。深圳卫视《关键洞察力》栏目创新性地以心理分析等手段来深度剖析新闻人物与焦点事件,赋予了节目新的特色“黏点”。本文以《关键洞察力》对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的报道为例,探讨电视新闻中心理学运用体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性深度报道新路。
【关键词】《关键洞察力》 心理学运用 岁月号事件
在“云媒体”时代,电视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更大范围展开,电视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手机、户外媒体以及论坛、微博、社交网络进行汇聚,内容的采、编、播流程将真正实现扁平化。用户时间的碎片化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对电视行业产生了极大影响。电视新闻面对的不再是观众,而是用户。制片人也不再是制片人而是“产品经理”。作为“产品经理”,就需要研究受众的心理审美过程,寻找媒介特性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契合点,从而掌握更好的传播手段。在“多屏”时代的竞争下,如何把握受众心理,增加新闻报道“黏度”,是电视新闻节目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学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
深圳卫视以《直播港澳台》为代表一系列国际新闻节目,创新性地开创4D战略:Difference(差异化)、Desensitization(脱敏化)、diversification(多元化)、Depth(深度化)。①在4D战略的指导思想下,2013年3月6日起,《直播港澳台》团队创新性地将微表情分析引入新闻节目,制作出国内第一档以心理分析等手段来深度剖析新闻人物与焦点事件的时事专题节目——《关键洞察力》。《关键洞察力》关注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心理学,以及心理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而是从受众心理和电视传播自身特点出发,探讨电视新闻采访报道中采访、沟通、突发事件心理学的应用阐述。如自觉的依据受众的认知规律进行采、编、播,认知偏见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活动,深谙受众规律者,往往会主动回避或者利用受众的认知偏见,进行宣传;利于新闻工作者调控自我,调整工作心态,养成健康心态;挖掘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潜力,如更好地认识被采访对象,以达到提高传播效果的意义。②
虽然之前国内也不乏节目涉及心理学方面,如之前央视12套《心理访谈》节目,就以打造敞开心扉、打开心结作为平台,这在心理学的运用阶段,还主要停留在心理咨询层面,是以疏导心理、矫正心理、指导心理为主旨的服务类节目,其他像之前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也以讲故事、运用多种技术进行现场心理疏导。但《关键洞察力》是从心理学本源理论出发,将心理学中的社会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等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电视新闻的评论分析中。
《关键洞察力》在深圳卫视晚间“9:20黄金节目带”周三播出,每期节目时长60分钟,从开播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打出使用“微表情”——这个时下新热点话题的工具作用,栏目将吴兆军、胡纪泽、周宁、胡慎之、陈超等多位知名心理学专家网罗旗下,借助分析微表情,紧扣人物内心,放大热点事件中的人物因素,给观众提供有思想穿透力的真实意见,并邀请事件亲历者及国内外相关专家,针对事件的关键要素和前因后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洞察与交锋。
二、《关键洞察力》在韩国岁月号事件报道中对心理学的创新应用
《关键洞察力》也开创了国内由人物入手观察、分析新闻事件的先河,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是一个具有典型性报道意义的事件,在这次震惊全球的事件中,弃船逃跑的船长、不顾危险疏散乘客最后不幸罹难的年轻女乘务员、获救后仍然选择自杀的教师……鲜明、生动、饱满的新闻人物是事件中不可回避又亟待挖掘的重要因素,深圳卫视《关键洞察力》的报道,时间点上是韩国“岁月号”客轮海难的第8天,所以在节目一开始,即由主持人点出以上事件中最重要人物,并由以上三个新闻人物为线索,从三个层次展开对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并在节目最后讨论这场灾难是否给韩国社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心理创伤。由始至终,心理学理论及现实干预技术在新闻事件分析的每个环节都有深度涉入。就像心理分析师吴兆军在节目开篇中提到的:“如果你是他们的其中一位,你会怎么做?为您破解内心深处的密码。”
对于弃船化装逃走的船长,特约评论员刘和平谈的是道德羞耻感及道义法律责任、旅韩资深媒体人王元涛谈的是韩国社会民众性格因素、社会心理分析师吴兆军则着重谈的是在生死时刻人的求生本能、人格倒退,并指出一个69岁的成年人从撒谎出来、到晒口袋里的钱、到说屁股痛要照X光、到说自己很不舒服,是从意识层面把自己从愧疚中解脱出来,自动退化到生命早期,并引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的学说,每个人都有魔鬼和天使两个方面,而在某一时刻,只会体现出一面。
而与船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2岁的年轻乘务员朴智英,在船体下沉的过程中,不顾危险,救了数十条生命,自己却最终被冰冷的海水吞噬。节目介绍了朴智英因为家境问题,大学休学成为岁月号乘务员,心理学家也指出面对死亡自律、对其他生命尊重,这在人格发展完善的人身上,体现出能够自我牺牲的表现;在家庭中,有孤母、妹妹,她承担了比较重的责任,而这种责任转化为生死关头对船上学生们的呵护。虽然在面对生死时会有犹豫、恐惧,但她的人格机能并没有被压力压垮,她的超我起了作用。这里,就使用到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超我概念以及人在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反应。
令人痛惜的,还有韩国沉船上的300多名高中生,而带领这些高中生出行的一名学校老师被救出后自缢身亡,节目介绍了这位以死担责的行为,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响,虽然舆论普遍不支持他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但仍对他的选择给予了尊重。对于自杀,法国哲学家加缪有一种说法:“自杀是唯一真正、严肃、值得探讨的哲学问题”,节目中介绍在韩国教师备受尊崇的社会氛围下,姜老师认为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受不了社会压力,这是典型的社会心理学范畴,在分析姜老师与另一位自杀未遂的岁月号轮机员,引用心理学的理念指出,羞耻与内疚是自杀者最重要的心理特质。心理分析师指出,面临生命离去的无可奈何,引发的“无能”、“挫败感”与罪疚连结起来,会直接摧毁人的正常心理机能。表面上看上去是有意识的选择,很有尊严,但实际上还有一些他自己也不知道的驱力在里面。
节目中所介绍的新闻事件中代表性意义的三人,心理学家也指出,这恰恰构成了一幅面对生死抉择的人性拼图,反映了人类的人格结构,三人正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③弃船的船长是本我(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舍身救人的乘务员朴智英是自我(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幸存却选择自杀的姜老师是超我(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节目最后,也提出在灾难发生后,对于遇难者家属、幸存者乃至目睹灾难、直播节目的民众,韩国停止娱乐节目、24小时对事件的直播,是否适宜、恰当、是不是过了?就像主持人所提出的,除了遇难者家属,这场灾难是否也给韩国社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心理创伤?节目随后从心理学层面上指出,这种催泪,让民众把眼泪流出来,恰恰有利于韩国的国民心理健康,韩国民众遭遇的集体心灵创伤,既需要心理治疗干预,而面临灾难无可奈何的落差导致的心理上的自我质疑,正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全能自大感”(人格障碍的患者普遍具有)的躁性反应。就像节目开始时,心理分析师所说的:如果你是他们的其中一位,你会怎么做?相信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所有观众也在心里一遍遍询问自己这个问题,观看节目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一次心灵激荡的过程。
结语
《关键洞察力》在韩国岁月号的报道中将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贯彻始终,经过对于三个典型新闻人物在事件环境中、通过国民性格、民族文化等社会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分析,给观众对于新闻事件不一样的另类解读、深度分析评论,从而增加新闻的深入性与黏性,进而提高电视新闻在目前“多屏”信息碎片时代中独树一帜的特色风格与辨识度,增加受众的未来期待度,达到提高节目影响及收视、口碑的良好作用。节目从2013年3月6日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稳居全国卫视专题节目前列,并荣获2013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一等奖、2013年度深圳新闻奖一等奖。□
参考文献
①苏荣才,《让世界听到深圳发出的声音——〈直播港澳台〉及深圳卫视新闻的创新发展》[J].《南方电视学刊》,2013(3)
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7-01
③弗洛依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M].华文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
【摘 要】在“云媒体”、“多屏”时代,传统电视新闻面临空前的竞争。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差异化、深度化、多元化战略的应用如箭在弦。深圳卫视《关键洞察力》栏目创新性地以心理分析等手段来深度剖析新闻人物与焦点事件,赋予了节目新的特色“黏点”。本文以《关键洞察力》对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的报道为例,探讨电视新闻中心理学运用体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性深度报道新路。
【关键词】《关键洞察力》 心理学运用 岁月号事件
在“云媒体”时代,电视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更大范围展开,电视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手机、户外媒体以及论坛、微博、社交网络进行汇聚,内容的采、编、播流程将真正实现扁平化。用户时间的碎片化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对电视行业产生了极大影响。电视新闻面对的不再是观众,而是用户。制片人也不再是制片人而是“产品经理”。作为“产品经理”,就需要研究受众的心理审美过程,寻找媒介特性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契合点,从而掌握更好的传播手段。在“多屏”时代的竞争下,如何把握受众心理,增加新闻报道“黏度”,是电视新闻节目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学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
深圳卫视以《直播港澳台》为代表一系列国际新闻节目,创新性地开创4D战略:Difference(差异化)、Desensitization(脱敏化)、diversification(多元化)、Depth(深度化)。①在4D战略的指导思想下,2013年3月6日起,《直播港澳台》团队创新性地将微表情分析引入新闻节目,制作出国内第一档以心理分析等手段来深度剖析新闻人物与焦点事件的时事专题节目——《关键洞察力》。《关键洞察力》关注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心理学,以及心理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而是从受众心理和电视传播自身特点出发,探讨电视新闻采访报道中采访、沟通、突发事件心理学的应用阐述。如自觉的依据受众的认知规律进行采、编、播,认知偏见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活动,深谙受众规律者,往往会主动回避或者利用受众的认知偏见,进行宣传;利于新闻工作者调控自我,调整工作心态,养成健康心态;挖掘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潜力,如更好地认识被采访对象,以达到提高传播效果的意义。②
虽然之前国内也不乏节目涉及心理学方面,如之前央视12套《心理访谈》节目,就以打造敞开心扉、打开心结作为平台,这在心理学的运用阶段,还主要停留在心理咨询层面,是以疏导心理、矫正心理、指导心理为主旨的服务类节目,其他像之前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也以讲故事、运用多种技术进行现场心理疏导。但《关键洞察力》是从心理学本源理论出发,将心理学中的社会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等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电视新闻的评论分析中。
《关键洞察力》在深圳卫视晚间“9:20黄金节目带”周三播出,每期节目时长60分钟,从开播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打出使用“微表情”——这个时下新热点话题的工具作用,栏目将吴兆军、胡纪泽、周宁、胡慎之、陈超等多位知名心理学专家网罗旗下,借助分析微表情,紧扣人物内心,放大热点事件中的人物因素,给观众提供有思想穿透力的真实意见,并邀请事件亲历者及国内外相关专家,针对事件的关键要素和前因后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洞察与交锋。
二、《关键洞察力》在韩国岁月号事件报道中对心理学的创新应用
《关键洞察力》也开创了国内由人物入手观察、分析新闻事件的先河,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是一个具有典型性报道意义的事件,在这次震惊全球的事件中,弃船逃跑的船长、不顾危险疏散乘客最后不幸罹难的年轻女乘务员、获救后仍然选择自杀的教师……鲜明、生动、饱满的新闻人物是事件中不可回避又亟待挖掘的重要因素,深圳卫视《关键洞察力》的报道,时间点上是韩国“岁月号”客轮海难的第8天,所以在节目一开始,即由主持人点出以上事件中最重要人物,并由以上三个新闻人物为线索,从三个层次展开对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并在节目最后讨论这场灾难是否给韩国社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心理创伤。由始至终,心理学理论及现实干预技术在新闻事件分析的每个环节都有深度涉入。就像心理分析师吴兆军在节目开篇中提到的:“如果你是他们的其中一位,你会怎么做?为您破解内心深处的密码。”
对于弃船化装逃走的船长,特约评论员刘和平谈的是道德羞耻感及道义法律责任、旅韩资深媒体人王元涛谈的是韩国社会民众性格因素、社会心理分析师吴兆军则着重谈的是在生死时刻人的求生本能、人格倒退,并指出一个69岁的成年人从撒谎出来、到晒口袋里的钱、到说屁股痛要照X光、到说自己很不舒服,是从意识层面把自己从愧疚中解脱出来,自动退化到生命早期,并引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的学说,每个人都有魔鬼和天使两个方面,而在某一时刻,只会体现出一面。
而与船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2岁的年轻乘务员朴智英,在船体下沉的过程中,不顾危险,救了数十条生命,自己却最终被冰冷的海水吞噬。节目介绍了朴智英因为家境问题,大学休学成为岁月号乘务员,心理学家也指出面对死亡自律、对其他生命尊重,这在人格发展完善的人身上,体现出能够自我牺牲的表现;在家庭中,有孤母、妹妹,她承担了比较重的责任,而这种责任转化为生死关头对船上学生们的呵护。虽然在面对生死时会有犹豫、恐惧,但她的人格机能并没有被压力压垮,她的超我起了作用。这里,就使用到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超我概念以及人在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反应。
令人痛惜的,还有韩国沉船上的300多名高中生,而带领这些高中生出行的一名学校老师被救出后自缢身亡,节目介绍了这位以死担责的行为,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响,虽然舆论普遍不支持他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但仍对他的选择给予了尊重。对于自杀,法国哲学家加缪有一种说法:“自杀是唯一真正、严肃、值得探讨的哲学问题”,节目中介绍在韩国教师备受尊崇的社会氛围下,姜老师认为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受不了社会压力,这是典型的社会心理学范畴,在分析姜老师与另一位自杀未遂的岁月号轮机员,引用心理学的理念指出,羞耻与内疚是自杀者最重要的心理特质。心理分析师指出,面临生命离去的无可奈何,引发的“无能”、“挫败感”与罪疚连结起来,会直接摧毁人的正常心理机能。表面上看上去是有意识的选择,很有尊严,但实际上还有一些他自己也不知道的驱力在里面。
节目中所介绍的新闻事件中代表性意义的三人,心理学家也指出,这恰恰构成了一幅面对生死抉择的人性拼图,反映了人类的人格结构,三人正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③弃船的船长是本我(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舍身救人的乘务员朴智英是自我(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幸存却选择自杀的姜老师是超我(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节目最后,也提出在灾难发生后,对于遇难者家属、幸存者乃至目睹灾难、直播节目的民众,韩国停止娱乐节目、24小时对事件的直播,是否适宜、恰当、是不是过了?就像主持人所提出的,除了遇难者家属,这场灾难是否也给韩国社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心理创伤?节目随后从心理学层面上指出,这种催泪,让民众把眼泪流出来,恰恰有利于韩国的国民心理健康,韩国民众遭遇的集体心灵创伤,既需要心理治疗干预,而面临灾难无可奈何的落差导致的心理上的自我质疑,正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全能自大感”(人格障碍的患者普遍具有)的躁性反应。就像节目开始时,心理分析师所说的:如果你是他们的其中一位,你会怎么做?相信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所有观众也在心里一遍遍询问自己这个问题,观看节目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一次心灵激荡的过程。
结语
《关键洞察力》在韩国岁月号的报道中将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贯彻始终,经过对于三个典型新闻人物在事件环境中、通过国民性格、民族文化等社会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分析,给观众对于新闻事件不一样的另类解读、深度分析评论,从而增加新闻的深入性与黏性,进而提高电视新闻在目前“多屏”信息碎片时代中独树一帜的特色风格与辨识度,增加受众的未来期待度,达到提高节目影响及收视、口碑的良好作用。节目从2013年3月6日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稳居全国卫视专题节目前列,并荣获2013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一等奖、2013年度深圳新闻奖一等奖。□
参考文献
①苏荣才,《让世界听到深圳发出的声音——〈直播港澳台〉及深圳卫视新闻的创新发展》[J].《南方电视学刊》,2013(3)
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7-01
③弗洛依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M].华文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