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影响

    摘 要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以后母性主义思想开始富有本土色彩并且产生了重要影响;母性主义并不等同于贤妻良母主义,其与易卜生主义也并非存在分歧,三者的关系說明任何有关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都要顺应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母性主义思想最终成为了建构近代中国新女性形象和话语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母性主义,贤妻良母主义,易卜生主义,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0-0067-06

    20世纪初期,母性主义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并且得以发展,由于同时期的易卜生主义思想声势更加煊赫,导致母性主义思想历来被历史研究者所忽视,但它实际上对于近代中国和中国女性的影响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下文将论述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影响,并就其与贤妻良母主义、易卜生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新女性形象的影响展开讨论。

    母亲这种身份角色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背景下对于女性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女性必须要承担生育和育儿的责任,所以传统女教十分强调母职,如唐代宋若莘所撰的《女论语》专列“训男女篇”,论述为母的权力与责任:“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亦在于母。”①但实际在一夫多妻的家族里,精英妇女作为妻子的角色涵盖并扩大了其作为母亲的角色。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的母职是规定女性在父权制家庭中作为妻子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责任,母职被包含于妻职之下,并且顺应三纲中“夫为妻纲”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所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母职的强调并非着力于维护母性,只是一种权利与责任的规定。

    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产生以20世纪初爱伦·凯的母性主义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为肇始。爱伦·凯(Ellen·Key)是瑞典女性主义作家和活动家,1911年开始凭借一系列讨论妇女与儿童教育问题的论著蜚声世界。③1918年陶履恭在《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首次介绍爱伦·凯。1920年茅盾在《妇女杂志》上译介了爱伦·凯所著《恋爱与结婚》的第五章内容,正式将其著作公开翻译发表。④随后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几家出版社逐一译介和出版爱伦·凯的著作,同时介绍和讨论其思想的文章也开始涌现在报刊上。

    母性主义是爱伦·凯思想的重要内容,1926年光明书局出版的爱伦·凯著《恋爱与结婚》一书就有三个章节的内容专门论述母职和母道。1927年,民智书局出版了爱伦·凯为专门讨论母性问题而著的《母性复兴论》,该书开篇强调所谓女性(Womanliness)就是母性(Motherliness),应该打破那个单以母性本能为母性最佳指导的迷信,⑤可见母性主义思想具有科学和理性的精神。爱伦·凯主张:女性需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加以教育和训练才能够获得母性,“母亲”应该被看作是女性的一种特殊身份与权利,履行母职是实现女性价值的最好途径,男性与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和肯定母性,并且提供条件帮助女性维护母性。虽然母性主义思想不像其新恋爱道德论那样立刻在中国被广为热议,但它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从表面上看它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母教的观念相似,可是二者的具体内容和主张完全不同。

    尽管最早母性主义是作为爱伦·凯思想内容的一部分被介绍到中国的,但这只是其发展的开端。最开始有关母性主义思想的讨论并不多,以报道爱伦·凯次数最多的《申报》为例,从1920年至1946年间,《申报》涉及爱伦·凯的文章一共有85则,其中多半还是宣传其论著出版信息的简短广告,而有关母性主义思想的文章报道极少,并且一般都是科普性质的刊文。除《申报》以外,《妇女杂志》是刊登有关爱伦·凯的文章次数最多的杂志,1921年至1941年间,该杂志共刊登了15篇有关爱伦·凯的文章,可是其中专门讨论母性主义思想的文章只有2篇。其一是1923年发表的署名吴觉农所写的《爱伦凯的母权运动论》, 其二是1924年发表的署名黄石所写的《爱伦凯的母性教育论》,黄石在文中评论道:“通常称爱伦凯是‘女子主义者中的‘母权论派代表,这大约是因为她讴歌母性的尊崇,和主张社会的母职。”①可见时人清楚母性主义思想及其特点,并且能够将其与其他女性主义思想区别开来。上述情形也说明爱伦·凯的母性主义思想初在中国的传播是有限的,受众基本上只是对它感兴趣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也只是想要利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与对其他思想的兴趣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一开始知识分子对待母性主义思想的态度是没有分歧的。

    比起20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对母性主义思想统一而有限的认知,由其延伸出的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现实状况考量的问题讨论显得更丰富且更重要。通览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报刊,在1920年以前没有任何专门以“母性”字眼为题名的文章,可是当爱伦·凯的母性主义思想被介绍到中国以后,报刊上围绕母性与女性权益、维护母亲等问题的文章数量有了大幅增长,所以分析这些文章,基本能够概括和反映近代中国报刊上有关母性主义思想的直接讨论情况。利用母性、母亲、母爱、母职、母道、母权这六个与母性主义思想讨论最密切相关的词语,对近代报刊资料进行检索和整理,得到的具体结果可以用下表进行简略的统计与说明:

    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仅仅是与母性主义思想相关问题讨论有直接关联的文章的发表情况,还有更多相关讨论间接反映在其他包括生育育儿、社会公育、社会福利等具体问题的讨论中,近代报纸杂志上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文章的数量不可胜计,特别是当时还出现了像《母亲》《母爱特刊》这样讨论母性问题的专刊,可见母性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讨论之广泛与丰富。另外,1933年出现了一部由著名导演卜万苍指导、著名影星黎灼灼主演的电影《母性之光》,影片着重突出了母性的伟大,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好评。②上述情况说明,爱伦·凯的母性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引发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审视、思考与讨论,而且相关讨论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关注与共鸣,并由此产生了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因此,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内容包含爱伦·凯的母性主义思想,以及其后发展出的富有中国本土色彩的各种有关母性问题的讨论与主张。

    新文化运动以后爱伦·凯的母性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与讨论,但与此同时,其声势也开始减弱,有学者认为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消长都不完全是一种理性的理论接受,而基本处于实用目的性极强的选择性传播”。①但母性主义思想并没有随着爱伦·凯思想的式微而销声匿迹,虽然无法如同易卜生主义思想一样声势煊赫,但它的发展与影响却是不容忽视且很有意义的,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母性主义思想成为了人们表述妇女解放问题时的思想援引以及话语本身的一部分。1924年《妇女杂志》刊登题为《妇女职业和母性》的文章,作者阐述了对于妇女从事职业和维护母性之间的矛盾的困惑与担忧,还特意强调了讨论该问题的急迫性:“妇女从事工作和母性的冲突早已发生问题了,在现在的工厂制度之下,眼见得疲劳的母亲。”②由此证明当时已经有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面对着现实的母性主义的难题并且无法回避它。1935年《女子月刊》发表文章《母性保护运动》倡议保护孕产妇,作者宗白建议未来国家应该执行几项保护孕产妇的措施,包括接生训练和设立托儿所等具体内容,③由此可见时人寄托于母性主义思想的并非仅仅是理论的援引,而是将利用母性主义思想应用于审视、思考与讨论的社会现实问题,并与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母性主义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变成了一种为知识分子们认可和利用的公共思想资源,并且被赋予了本土色彩,同时知识分子不再仅仅是母性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与受众,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将母性主义思想当作思考和表达妇女解放问题的一套话语来利用。

    第二,母性主义思想被用于指导解决妇女生活的实际问题并产生实际影响。1934年《江苏教育》杂志发表文章《女校课程应添设家政一科—建议于教部课程编制委员会—发展“母性教育”,树母教之始基》,作者顾岳中提出建议:“家政课程大纲内容应该包括家庭伦理、家庭经济、家庭卫生、家庭管理、家事处理、家庭教育、职业指导、家庭组织之理论和家政实习。”④这种将家政课程视为母性教育的主张,明显受到了母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可见时人要求把母性主义思想的主张转变为女子教育的具体实践内容。家政课程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事业建立伊始就一直存在,新文化运动兴起后这样的教育理念受到易卜生主义思想的批判与反对,但家政教育作为女子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没有因此发生动摇与改变,政府对于女学生接受家政教育的重視也一如既往。⑤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可能不会完全契合,但也不可能完全背道而驰,理解家政教育在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继续存在与发展,就应该看到母性主义思想对它的肯定及其影响,母性主义思想促使人们认可女学生接受家政课程现代母性教育。另外,母性主义思想还促使社会采取实际行动帮助普通女性履行母职。例如,1935年上海闵行教育馆拟开办母亲会并在《社教通讯》上召集附近妇女参加,通讯特意说明:“该馆近鉴乡村妇女颇多缺乏育儿智识,对儿童之教养不得其宜,爰定本月十日上午在该馆举办母亲会,一方聘请专家演讲,灌输育儿智识,一方请参加者报告育儿经验云。”⑥类似举办母亲会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时屡见不鲜,这些活动能够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实践母性主义思想。上述情况证明,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女子教育,其发展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有益的、具体的、实际的影响。

    认识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必须要厘清它与贤妻良母主义思想、易卜生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弄清楚这三者间的关系也是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有关妇女解放问题的思想潮流的关键。

    (一)母性主义与贤妻良母主义

    贤妻良母主义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有关妇女解放问题的思想主张。1898年梁启超在《倡设女学堂启》中提出女子应该“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⑦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是贤妻良母主义的簇拥,他们不满于清代女性缠足、无法接受教育等状况而提出教育和改造女性的主张,但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要强国保种,所以他们强调女性要做贤妻良母,并且最终要成为合格的国民之母。贤妻良母主义促成了清末中国社会举办各种有利于妇女解放和发展的事业,如废缠足运动和兴办女子教育。从表面上看贤妻良母主义与母性主义有相似之处,二者都主张女性履行母职。但从时间上看,贤妻良母主义的阐发比母性主义早了整整二十年,两者思考和批判的社会现实大不相同。从内容上看,两者所谈的也并不是同一回事。母性主义不仅要求女性获得母性和履行母职,同时还要求国家和社会维护母性;而贤妻良母主义是将母职视为女性应为家庭和国家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其强调的是要改造女性成为国民之母。母性主义与贤妻良母主义两种思想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它们混为一谈。

    贤妻良母主义从一开始就没有跳脱出“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其后也一直因此而受到诟病,1913年蔡元培在上海城东女学演讲时就说:“女子教育有主张养成贤母良妻者,有不主张养成贤母良妻者,以余论之,贤母良妻,亦甚紧要。然必谓女子之事,但以贤母良妻为限,是又不通之论也。”①母性主义思想被译介到中国时就没有为当时既有的贤妻良母主义所混淆,知识分子关注与认同的地方正是它与贤妻良母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但鲜少有研究对此进行辨别和说明,大多研究只看到两种思想话语中诸如母职、为母、母性等词汇重叠,造成的此二者相似的假象,这事实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另外有些学者注意到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了一种新贤妻良母主义,他们认为清末出现的贤妻良母主义在20世纪20—30年代间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发展相联系,继而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内涵。②这种说法注意到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于思想潮流产生的影响,但谈论新贤妻良母主义的同时不能忽视或隐匿母性主义的存在,母性主义并非是贤妻良母主义的改良与发展,两者之间并没有承继关系,母性主义并不等同于新贤妻良母主义。理解母性主义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关系,必须客观看待两种思想的相似主张,更重要的是明确二者的差别之处。

    (二)母性主义与易卜生主义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推出“易卜生号”,介绍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的戏剧和思想,卷首开篇是胡适写的《易卜生主义》,同期还发表了由胡适与罗家伦翻译的易卜生戏剧《娜拉》(即《玩偶之家》),剧中女主人公娜拉勇于挣脱家庭束缚、寻求个人解放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茅盾曾说:“《娜拉》被介绍过来以前,《新青年》已经谈到妇女运动,但是《娜拉》译本随‘易卜生专号风行以后,中国社会上才出现新的女性。如果我们说:‘五四时期的妇女运动不外是‘娜拉主义,也不算是怎样夸张的。”③1919年胡适在北京师范女子学院做演讲时明确提出,女性应该具备“超于良妻贤母的人生观”,胡适认为:“女子也是堂堂的一个人,有许多该尽的责任,有许多可做的事业,何必定做人家的良妻贤母,才算尽我天职呢?”④胡适的主张正是易卜生主义思想看待妇女解放问题的态度,易卜生主义是明确反对贤妻良母主义的。

    易卜生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反响十分热烈,因为它提倡批判现实并追求个人的解放,正如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写道:“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⑤实际上妇女问题只是易卜生主义所讨论问题的一部分,易卜生主义所阐发的是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一种宏观认识与态度,从这个角度看易卜生主义和母性主义两种思想所讨论的并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易卜生主义主张将妇女解放问题放置于“人的解放”的高度进行讨论,它强调“人的解放”高于妇女解放的具体问题;母性主义主张重视和维护母性并且承认女性承担生育和家务劳动的价值,母性主义更关注女性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所以母性主義与易卜生主义两种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母性主义和易卜生主义主张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从肯定女性价值的意义上讲二者并不冲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对立起来。

    易卜生主义留下了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的难题,这是当时以鲁迅为首的知识分子基于社会实际情况对易卜生主义提出的反思,这种反思给人们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①要找到解决思想困惑的办法必须在实践中寻找灵感,所以人们自然地将目光转向了更关注女性实际生活的母性主义思想。1920年,茅盾署名雁冰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爱伦凯的母性论》,详细介绍并称赞了爱伦·凯的母性主义思想:“他对妇女运动的主张是以人格两字做目标,他承认男女天赋气质的不同,承认男女分工的必要,承认女子没有谋经济独立的必要,但先须要争到一个和男子一样的人格和男子已有的人权相等的人权。爱女史的妇女运动观真是最彻底的了。”②茅盾支持易卜生主义,但同时赞赏母性主义,由他能够折射出新文化运动以后,知识分子并没有因为易卜生主义成为思想热潮而摈弃母性主义。所以,光谈论易卜生主义只会注意到新文化运动为妇女解放带来了新的思想突破,结合母性主义才能看到更多时人为解决有关妇女解放的现实问题所做出的多元思考和努力。母性主义和易卜生主义是能够相互调和的,因为它们都肯定女性的价值,对二者的调和是知识分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条件所作出的思想选择,因为人们清楚并不是每一个女性都能够成为娜拉,但绝大多数女性终有一天必须要成为母亲。

    相较于贤妻良母主义与易卜生主义的势不两立,母性主义弥合了这两者的巨大分歧,帮助人们处理思想认知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的实践提供了更为明确可行的路径。

    以上论述从微观层面解读了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影响,想要理解这一切背后的历史意义,必须从宏观层面分析母性主义与新女性的关系。从清朝最后十年延伸到五四运动初期,近代中国的新女性形象逐渐形成,它所代表的是一个还未能明确界定的理想。③20世纪初的知识界关于新女性的建构和言说并不是清晰可辨的,这与女性、人性和民族性的竞相浮现的想象有关。④五四运动之后新女性形象逐渐明确,此时人们谈到新女性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健康、独立自主、有文化且道德高尚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在报刊上时常能看到类似《时代女性,为母须知》这样的文章,⑤此类文章的内容大抵包括歌颂母亲、呼唤母性、科普孕产卫生和科学育儿的知识,等等,这些文章通常都在教导新女性们要学会做一名好母亲。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虽然会批判贤妻良母主义并且推崇易卜生主义,但人们从来没有否认学会做一名合格的母亲对于女性的重要性,即便是新女性也一样要做一名好母亲。例如,1942年《万象》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母性与女性》的文章,作者俞昭明指出:“现代的妇女,要做一个真正时代的新女性,求彻底的解放,名副其实的男女平等,首先应该要健全自己,认清楚‘母性与‘女性,要尽量发挥‘母性的伟大,保持女子的特长。”⑥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之后母性主义思想也成为了建构新女性形象话语的内容之一,知识分子利用母性主义思想建构的新女性形象和默认的要求是:新女性应该是健康、独立自主、有文化且道德高尚的女性,同时她们能够且一定会成为好母亲。

    母性主义思想对于新女性形象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娜拉”是新文化运动以后新女性形象的象征,但“娜拉要不要做母亲”是不为易卜生主义关注和讨论的问题,⑦因此母性主义思想建构新女性形象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了新女性的困境。例如,1941年《西风副刊》杂志的《西风信箱》专栏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来信人是一位刚结婚不久的女大学生,她在信中说:“最近我知道我在不久的将来要做母亲了,这当然使我快活,可是同时使我非常的害怕,因为我知道做母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的。”①做母亲对于女性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天生就自然懂得的事情,母职对于女性来说往往是相当繁重的,所以当做一名好母亲这件事成为了定义新女性的价值标准之一,它就以褒扬新女性价值的方式让她们无法拒绝履行母职和逃避履行母职时所要面对的困难,这样一来履行母职对于女性来说变得更有压力了。母性主义思想为新女性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即做一名好母亲,所以它对于女性而言既是有利的思想武器,也无可避免地会为她们带来负担。只有国家和社会帮助女性一起承担母职,才有可能减轻女性履行母职的负担,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母性主义思想所提倡的维护母性,然而这些问题已经不是母性主义思想本身所能解决的了。通过分析母性主义与新女性的关系可以看出:承担生育责任作为一种自然的性别分工使得女性很难挣脱为母的职责,近代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建构从来没有完全像易卜生主义思想所主张的那样彻底追求女性个体的解放,因为女性也必须要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并且为之贡献力量,生育和履行母职就是女性无可推卸的责任。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它的话语和实践归根结底要服从近代中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母性主义、贤妻良母主义和易卜生主义在内的所有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思想一起建构了近代中国新女性形象。被建构成功的新女性形象直观地感召着近代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女性们,女性得要紧随时代、民族和国家的要求并且接受规训,然后她们每一个人将自觉努力去成为好学生、好国民和好母亲,这样现实社会中的新女性们便逐渐且源源不断地产生了,近代中国利用母性主义思想塑造新女性的目标完成了。母性主义思想帮助近代中国塑造新女性的成果是历史为后世留下的遗产,这也正是今天我们面对历史需要进行反思的地方,因为现在我们依旧面对着这个历史遗产所反映的难题,即应该如何处理好个人、性别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王若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妇女史、性别史。

    【责任编辑:王湉湉】

相关文章!
  • 清代临清贡砖质量管理探析

    王铁男摘 要临清贡砖是明清时期重要的钦工物材之一,其生产技艺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学界对于其生产工艺的研究相对

  • 宋代城池筑防技术与思想考论

    摘 要宋代城池筑防技术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多改良和提升。《梦溪笔谈》《守城录》《武经总要》等著作,以实战为基础,进行了很多城池筑防

  • 塑造与消解:对“文学牛仔”英雄

    摘 要“文学牛仔”的英雄形象从出现到确立再到呈现出一种消解的趋势,在牛仔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渐变的历史过程。19世纪60年代,美国西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