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中“江南意象”影像表达的美学价值

    曹盼宫

    一、 故事化叙事:“江南意象”构建中的叙事美学分析

    “江南意象”的审美是多重的,在浅显中见深刻,在平淡中见锋芒,隽永却不失具体,逍遥却不乏豪气,既散淡却又具冲突,虽是世俗仍旧气韵雅致,影像艺术将这一切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如纪录片《江南》通过对苏州小镇“世事”与“美丽”的对比,以城市生活中“世事”的“纷繁复杂”与江南小镇“随意”“舒适”的“美好生活”形成一种反差,凸显江南意境中的返璞归真。而在叙事方式上,纪录片《西湖》从柳永的《雨霖铃》开始,将柳树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意境图,实现了“景”“情”交融:先是将柳树比拟为信使,串起苏小小故事和梁祝传说,之后借柳树抒情,表达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通过层层递进,赋予景以深情,观众看到柳树的画面就仿佛见证了隽永的传说。从柳永到苏小小,这是一种回溯,在艺术创作中,回忆不仅是心理活动的方式,更是唤起美好意象的手段,创作者沉溺其中,并通过影像传达这样的审美体验。

    在叙事方式上,作为人文纪录片主要的陈述方式——故事化叙事,主要包含叙事美学和接受美学两个层面,如纪录片《江南》展现黄山这一主题时,不落窠臼地抛弃了导游式的讲解,却用徐霞客与黄山的渊源来画龙点睛。创作者设计了一段徐霞客与石头的对问对答,虽不符合纪录片的风格,甚至有偏题之嫌,但却从侧面营造出虚拟的气氛,从黄山的时空展现黄山之美。作者从虚拟的徐霞客与石头的对话,转到历史人物与黄山的交集,这样的叙事方式构建了黄山的大美意象,拓展了叙事表达的时空深度。

    在叙事结构上,纪录片往往善用时空压缩的手法通过类比表现风起云涌与时代变迁所蕴含的自然与人文魅力。纪录片《西湖》通过“时空浓缩”带来的人文风范别有风味,第7集“画印西湖”对比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艺考与西冷印社入社考核,这样的对比正是通过“时空浓缩”来实现的,通过时空的强烈反差展现相同的主题,以此来展现艺术与江南的那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影视艺术中的还原手法,创作者勾画了一条时间轴,并且将这一时间轴浓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历史进程的重现,让受众能感知在历史进程中所展现的美学意义,并通过这样的欣赏和认知,对“江南意象”有更深的理解。纪录片《西湖》第8集“西博往事”展现了西博会与西湖的历史渊源,此时又一时间轴缓缓展开,这是一段开始于1892年的历史,通过将历史故事浓缩在北山路上的一栋欧氏小楼中,小小的空间承载了西博会的历史与人文印记。假如作为一个空间表象,“画博会”构建的意象是包容开放、海纳百川、创新求变,特别是对在“金马”号飞机上拍下俯瞰西湖照片的细节追溯,更体现了江南文化中不拘泥、传统敢于开拓的精神内涵,而对张静江筹办西博会故事的讲述,展现的是江南人心怀世界、精于商道的本质。由此,通过时空压缩展现了“江南意象”多元性。

    在叙事节奏上,故事化叙事讲求对节奏的把握,不求速度,甚至有时近乎静止。虽看不出轨迹,但终归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的节奏。当这种节奏从一种静态幻化为另一种的静态时,审美的张力不容小觑。影视艺术有这样的特点,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将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光景罗列眼前,这就是蒙太奇。归根结底,影视艺术是动态的,必然更多地表现物象的运动,让这种运动浓缩在一个较短的展现平台上,通过艺术创造,让江南的节奏呈现出影像美学特有的现代性。

    二、 诗意化解读:“江南意象”构建中文化符号的诗意渲染

    写意性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精神。“这种艺术精神重神轻形,求神似而非形似。力求虚实相生甚至化实为虚,重抒情而轻叙事,重表现而轻再现,重主观性、情感性。”[1]在艺术创作中,物象与意象之间的转化能赋予物象更多的审美价值,艺术将物象进行分析、理解并重新赋予意义,最后将以“意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呈现在读者的脑中。而影像艺术是一种平面艺术,它将三维空间以二维方式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三维的“意象”被二维拆解了,这意味着一种想象方式的转变,景物的现实化并没有改变“意象”,相反,它将“意象”突出了。

    江南影像空间中的视听元素隐含了更多的意象,而意象本身就是源于文化符号意义下的客观物象,对文化符号的深入刻画,其实就是在还原符号下的原初物象,从而将文化意义一览无余,观众在对这些符号进行接受和解码时,就能顺着这些物象收到准确的意象。纪录片《江南》《西湖》的创作者将自我的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例如通过芭蕉、夜船、梅子、笛子、春雨、小桥等等符号的呈现,构建了各自不同的意象,从而营造出具有典型的江南意境。影像艺术不同于诗歌利用文字营造诗意,而是运用影像所承载的多元化表现方式,而表现的基础就是具有文化符号的自然景物。通过将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让构建出来的意象与各自的特质昭然若揭,所有的一切意象又营造了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江南意境,这样的意境是一种理想化空间,是具有归宿感的人间幻象。

    可以通过对两类江南符号的呈现来分析诗意渲染的意义,首先是在典型“江南意象”的构建中最常用的符号——水:婀静女子依水而居,泛舟眷侣与水同行,行船舶公靠水而生。江南人都与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在“水”这一物象中蕴含的江南意象和诸多“水”意象结合所营造的江南意境,则凸显江南文化内核和美学价值,如纪录片《西湖》这样构建“水”的意象,“风定无波、静水平流……代表着婉约主体,呈现出温和的风貌。”在纪录片中,通过解说和画面,西湖的水呈现出的是种温和柔顺的意象,这种影视艺术手段呈现出的“江南意象”和其他艺术手段所呈现的是一致的。与水相似,具有符号化意义的,附着江南意蕴的物象还有园林、街巷、小桥、古村、古琴、昆曲、评弹、刺绣、旗袍、吴歌等等,这些符号都是江南主题纪录片中的常客,所表现的都是如同“杏花春雨江南”樣的意境。

    其次是作为具有江南文化特质的乡村,纪录片在传达宁静的居住幻象时,乡村成了反复表达的符号,乡村与其他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是,它所承载的是一种逆反情绪的表达与移入。作为现代人精神家园和理想归属的乡村,在许多作品中都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它所构建的是类似于福柯空间理论中提出的“异托邦”(heterotopias)的概念,也就是“差异空间”,江南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于这种空间呈现的诗性特质,这是对北方文化强烈的对比和对城市的影像反叛。江南所营造出的完美的老旧意象正好符合现代人对宁静与古典的渴望,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心态的镜像表达与集体呈现。因此,纪录片对江南意象往往倾向于一种白描式的呈现,一种极致的接近于原始的还原,观众就如同品味一首含义丰富,张力极大的诗歌,这正是诗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诗性思维起到了还原理想的效果,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原始的实证性在作品中的结合,解决了内容构成和主题表述方面的逻辑关系,也完成了对“江南意象”的诠释。

    三、 影像表达对文化滞留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价值

    影视艺术尤其是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时常在重復抽象与具象的转化,这也是文化内涵从隐藏式滞留到暴露式呈现的过程。而具有符号意义的景物,江南符号的诗情画意通过影视艺术的多元化手段,在具象与抽象的转化中尽情呈现。文化滞留是指某一事物的文化内涵不受时间与文化冲击的影响,长久不变这是物象所特有的文化特质。

    文化滞留是历史的产物,是物象的本质属性,即使物象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以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表达,隐藏在物象中的文化内核也是相似的。所以,对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滞留进行各种方式的表达对“江南意象”的建构是有利无害的。因为物象的恒定性也直接决定了“物”在影像传递上的核心地位,所以纪录片《江南》中全片的主角始终是传统生活细节、有年头的房屋、宁静的风景。为了更加真实与贴切完美地传达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意涵,提炼和加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提炼的方式是多样的,纪录片《江南》采用的是还原某物本来面貌的方式,为了排除一切干扰,将物象中的意象最直白地呈现于观众的面前空寂的街巷、静寥的祠堂,都是摄制组在清晨没有居民的情况下拍摄的。

    诚然,文化滞留不仅体现在客观物件上,人名、地名、物名也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纪录片《西湖》第一集“西湖云水”讲述了在古时钱塘江的“钱”字与“泉”字是相通的,因此,西湖又称“钱塘湖”,既寓意泉水众多,又寓意经济富庶。在纪录片《江南》中对地名也有一段叙述,说的是隋唐时期,江南小镇同里非常富有,因此被称为“富土”,但是富土人不想露富,所以将“富”字分开两半,上一半单成一字,下一半藏于“土”中,就变成了“同里”。这两段地名的演变,展现的是江南人追求富裕而充实的生活,却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懂得内敛、朴实、淡然的生活理念。而这正是江南人的特质,更是江南文化的内核。此外,纪录片《西湖》对杭州的“杭”字也作了一番解释,从《诗经》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引出古时‘杭与‘航”是相通的,因此在作品中传递了这样的感悟:“江南”呈现的是与水相关的一切意象,尤其是舟船文化赋予杭州这座江南城市水一般的细腻和清丽,都是蕴含在“杭”这个地名内的“江南意象”。因此名字是具象与抽象相互转化的产物,它既代表了物件的本真面貌,又是人对于这一物件的理解和阐释,通过对名字演变的解读,同样可以构建出“江南意象”,进而营造属于江南的独特意境。

    “江南意象”不仅停留在物象上,也停留在口口相传的诗词歌赋中,而这些活的风情,尤其是存在于市井中的歌谣民曲,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纪录片《西湖》中表现了杭州市井一首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武林门外鱼担儿,坝了门外丝篮儿……”正是这首歌谣的存在,表现出了其中世俗化的意象特征,让南宋杭州城的面貌跃然屏幕。

    通过讲故事对“江南意象”进行提炼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纪录片《西湖》讲述了关于“宋嫂鱼羹”的来由,这个故事所要表现的并非宋嫂的手艺或当时的临安风物,而是表现宋高宗为代表的南渡群体的故国之思,进而展现南宋偏安江南的国家心态。相同的方式还存在于对南宋官窑的描述,纪录片《西湖》讲述了一个在临安开掘新窑的故事,展现的依旧是对旧时故国的怀恋。还有对“楼外楼”酒楼的无奈之思,作者不仅选用了林升的诗句,还专门拍摄了楼外楼的画面,就是想表达人们对临安时代的追忆,呈现给观众有关杭州活的记忆,这种记忆留存在古人的世界中,也留存在当代观众的解读里。

相关文章!
  • 高校话剧如何走向市场

    王洋【摘 要】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话剧作为近年来风靡校园的文化活动之一,日渐成为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的重要举措。南京大学09级

  • 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邱赵靖摘要:主要以2017年9月在北京以“德8——德國艺术在中国”为主题的系列展览中太庙艺术馆的“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艺术绘画杰作”为背

  •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茶饮店空间色

    乔育博?周云香?王玮摘 要: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作为一种介质传递着我们与各个空间之间的情感。茶饮店中不同色彩的搭配,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