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邱赵靖

    

    

    

    摘 要:主要以2017年9月在北京以“德8——德國艺术在中国”为主题的系列展览中太庙艺术馆的“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艺术绘画杰作”为背景,对尼奥·劳赫展出的绘画杰作进行分析,浅析尼奥·劳赫的绘画特点以及尼奥·劳赫的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德国;当代绘画;尼奥·劳赫

    一、写作背景

    2017年9月17日,“德8——德国艺术在中国”的总开幕式在北京太庙艺术馆举办,该系列展览将在北京的七大知名美术馆中同时展开,“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艺术杰作”正是此次“德8”在太庙艺术馆的展览主题,其中尼奥·劳赫(Neo Rauch)的六幅绘画作品将同其它德国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诸如乔治·巴塞利兹、安塞姆·基弗、格哈德·里希特等人作品一起在太庙艺术馆展出。众所周知,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德国艺术在国际艺术界就凭借着强大的精神气质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备受推崇,诚然,此次展览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了解德国文化艺术及其发展历程的宝贵机会。

    二、尼奥·劳赫的绘画背景

    尼奥·劳赫1960年4月出生于东德的莱比锡,1981~1990年间在莱比锡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本科师从莱比锡画派的阿诺尔·林克(Arno Rink)教授,硕士期间跟随莱比锡画派的哈斯德·海斯克(Bernhard Heisig)学习。对于莱比锡画派的介绍在国内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有提到过,在这里笔者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莱比锡学院对于传统古典绘画的研究态度将对尼奥·劳赫之后的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致使20世纪90年代尼奥·劳赫凭借着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机遇在一些画廊和经纪人的挖掘中逐渐在艺术界崭露头角,至今,已经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三、初见尼奥·劳赫——尼奥·劳赫的绘画特点

    穿过太庙大殿前的广场,登上布满汉白玉的石阶,进入大殿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尼奥·劳赫的巨幅作品《无辜》。作品以巨幅的尺寸,打破常规的构图,脱离现实的人物形象吸引眼球,使人不禁在画面前驻留脚步,瞬间融入到展览的氛围之中。

    作品《无辜(UNSCHULD)》从画面上看表现的是一个室外的场景。画面的前方是一个巨型的男人和一个体型娇小和男子,他们分别指着不同的地方,试图引导观众的视角。在体型娇小的男子面前是一座十分低矮的房子,另一位男子将视角引到了一串由不同颜料组成的软状物上,该软状物和远处一位拿着斧子的男人相连,让人无法判断尼奥·劳赫的真正创作意图,带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画面中五颜六色几何形体拼贴的房子、巨型的人物比例、让人感觉困惑怪异的人物动势、被白色颜料分割的天空、零星的黄颜色等对象都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这是一个脱离现实的社会。

    从构图上看,从前面的人物到远处的景象似乎符合传统透视消失于一点的原则,但是仔细看人物与房子之间的比例关系、画面右侧绿色倒置重复使用的房子、被白色平面色块分割的天空、浮在画面中的字母等因素都打破了常规的视觉审美,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除此之外,画面中其它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也是十分自由的,作品中既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地方,又有尼奥·劳赫主观创作的部分。自由搭配的色彩和一些不规范笔触的结合,给人一种不完整性,十分耐人寻味。

    尼奥·劳赫的另一件作品《被救上来的人》与此次太庙艺术馆的展览主题“记忆的痕迹”十分符合,作品带有很强的绘画观念。首先,从画面上看是尼奥·劳赫对于社会现实生活场景的反映,但是从作品中人物的穿着造型,尤其是那位从芦苇荡中被救上来的男子的绿色军服,可以判断出这些人物是来自上个世纪的人物形象,使人置身与德国的历史氛围之中产生一种时空的错觉。并且,画面中低沉昏暗的天空、偏僻的郊外芦苇荡等场景的表现让人联想到德国战争的历史痕迹,作品带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悲怆感。

    从展览的作品上看,尼奥·劳赫的绘画形式和视觉语言与基弗、巴塞利兹的绘画风格完全不同,尼奥·劳赫的绘画不仅保留了传统绘画中架上绘画、油彩颜料、具象绘画的成分,而且作品能够明显体现出尼奥·劳赫深厚的绘画基础和造型能力,作品带有一定的严谨性和叙事性。

    作品《立体声》以巨大的尺寸,富有形式感的表现形式,十分具有吸引力。从作品上看是尼奥·劳赫对于室内场景的刻画,但是画面中却有许多抽象变形的因素,让人难以捉摸,如处在熟睡男子旁边人面兽身的对象、男人的头上和椅子上飘着的形似油画调色盘的白色物体、女人左手边以及左侧墙面上夸张变形的对象都带有许多超现实主义的意味,让人难以识别,浮想连篇。尼奥·劳赫通过画面中的这些形体模糊充满想象的抽象元素,让人很难确定作品的主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观众感到疑惑的同时又被抽象的画面形式吸引。作品上一些笨拙僵硬的笔触和黑色边缘线的使用,都像是尼奥·劳赫有意而为之,以打破画面中和谐的氛围,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尼奥·劳赫的另外两件作品《三月天》和《商贩一号》在尺寸上与其它四幅作品相比很小,但作品打破常规视觉审美的表现形式同样倍受观众喜爱。

    作品《三月天》在构图上完全脱离了传统绘画的程式化。画面最左侧的人物与鲜亮的黄色植物交叉在一起,打破了事物原有的结构空间,并且对于植物的描绘尼奥·劳赫没有过多的明暗层次和结构的细节处理,直接用黑色的边缘线进行勾勒。在该男子的左手边有两位穿着统一、手拿标示牌的男子,但是奇怪的是尼奥·劳赫把两位男子的上半身合并在了一起,十分有趣,另外可以看出其中一位男子的脚是偏向另一边的,像是被扭曲了一般。在绿色栅栏的旁边跪着的一位男人的背上却画着三个圆点,像是人脸一样,耐人寻味。栅栏外尼奥·劳赫画了一个粗大的黑色不规则的柱子立在草丛中,很是怪异。在栅栏里面的草丛上方有一座红色的建筑,建筑后方是浅蓝色的平面并且连接着左侧的工业厂区。这一系列图像片段的自由分割与组合都给人一种视觉的新鲜感,十分有趣。

    整幅作品,无论是在构图、色彩还是在笔触、细节的刻画上,尼奥·劳赫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的约束,达到了自由创作的状态。

    再如作品《商贩一号》,作品中一位女士提着一个橘黄色的桶,像是在和一位穿着灰色衣服的男人进行商品交换,但是在该男子的身后浅蓝色的圆柱上却插着大小不等写着“GUT”字母的牌子,“GUT”在中文翻译中有“内脏”的意思,但是这是不是尼奥·劳赫想要表达的主题我们不得而知。从处在画面右侧的男子那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某些信息,该男子的左手像是已经残废,使人不禁猜测所谓的商贩是不是要用身体器官进行交易?除去这些对于作品绘画观念的猜想,尼奥·劳赫对于绘画语言的运用也在该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作品中不仅有许多平面化的处理方式而且还有一些字母、气泡、边缘线和笔触的并置运用,十分具有表现性。并且与作品《三月天》十分相似,从这两幅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尼奥·劳赫绘画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色彩十分鲜艳明亮,富有形式的意味。

    在此次展览中尼奥·劳赫的最后一件作品《男人和飞机》如图6所示,放置在太庙大殿的内侧,与另一位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兹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室内空间中,场面十分和谐。

    《男人和飞机》作品中有五位男子,他们以不同的穿着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但是相同的是他们的手中都各自拿着一架小型的飞机,只有一位穿着军绿色服装的男子面对着手里的飞机若有所思。整个场景似乎发生在夜晚,但是在远处天边却出现了明亮的光,尤其是画面左侧一位男人身后是淡黄色的光,十分突出,整幅画可以看出尼奥·劳赫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画面的控制能力。该作品与尼奥·劳赫早期的作品相比带有许多超现实的因素,天空中紫色和黄色的光带有许多魔幻般的氛围,整幅作品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使人很难猜测画面的主题。但是从人物的穿着和飞机的刻画,似乎带有德国历史战争的影子,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社会历史对尼奥·劳赫绘画产生的影响,尼奥·劳赫和德国的许多艺术家一样对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作品带有高度的民族精神。

    以上六幅作品就是此次太庙艺术馆展出的尼奥·劳赫的所有艺术作品,通过对于尼奥·劳赫绘画作品分析的研究,可以看出尼奥·劳赫的绘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作品保留了许多传统绘画的因素,拥有较强的绘画功底并且主要以具象绘画为主;其次,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但是人物形象多是来自于社会历史之中,描述了一个模糊的充满陌生感的社会氛围,带有一定的隐喻含义和观念性;再次,作品带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特征;最后,在作品的构图、色彩以及绘画语言的运用中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当代绘画的特征,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一种十分自由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程式和惯性的约束。

    四、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启示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新闻信息流通的状态下,“德8”作为中德建交45周年的重点项目,在促进中德双方艺术文化交流大的背景下,对于两国的艺术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无论是德国还是中国的艺术都在国际艺术界享有盛名,此次“德8”是德国艺术在中国的一次大规模的展览,作品涉及绘画、装置、雕塑等艺术形态,对中国艺术家来说这次的展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在太庙艺术馆展出的一系列绘画作品,可以说是此次展览中绘画作品的重中之重。以尼奥·劳赫为例可以看出德国艺术家研究问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态度以及对待传统绘画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取舍关系,在当代这个艺术国际化的社会,尼奥·劳赫的作品既能够植根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又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值得中国艺术家反思的。

    因此,在国際艺术全球化的当代社会,中国艺术家应该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多元化当代绘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盲目地模仿西方古典绘画和后现代的表现形式,应该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发现事物内在的核心和价值,将这些当代绘画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绘画风格,大胆地实践与创新。在绘画的观念上应该立足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和社会现实,密切关注全球共同的文化课题,理性地分析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思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立意创新,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通过对于尼奥·劳赫的绘画研究,将对笔者艺术观念和创作思维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

相关文章!
  • 人文纪录片中“江南意象”影像表

    曹盼宫一、 故事化叙事:“江南意象”构建中的叙事美学分析“江南意象”的审美是多重的,在浅显中见深刻,在平淡中见锋芒,隽永却不失具体,逍

  • 高校话剧如何走向市场

    王洋【摘 要】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话剧作为近年来风靡校园的文化活动之一,日渐成为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的重要举措。南京大学09级

  •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茶饮店空间色

    乔育博?周云香?王玮摘 要: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作为一种介质传递着我们与各个空间之间的情感。茶饮店中不同色彩的搭配,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