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话剧如何走向市场
王洋
【摘 要】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话剧作为近年来风靡校园的文化活动之一,日渐成为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的重要举措。南京大学09级学生自导自演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在全国公映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对戏剧市场的探索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蒋公的面子》为例探究高校话剧走向市场所需具备的素质与条件,试为高校话剧的市场探索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高校话剧;蒋公的面子;市场探索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49-01
一、高校话剧市场化的成功因素——以《蒋公的面子》为例
(一)良好的市场环境
1.较大的受众需求量
高校话剧在校园内获得成功后,就已经具备了一部优秀话剧应该拥有的内容优势,至少可以获得同龄以及同水平层次观众群的欢迎,在此基础上再借鉴先进的演出经验,对剧作做一些微调,就可以赢得较为广泛的受众。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市场对高校话剧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以《蒋公的面子》为例,截止2014年5月,已演出147场。①从2014年3月开始直至年底,《蒋公的面子》每个月都在南京江南剧院安排两场演出,成为“520剧场”驻场演出剧目。②场场爆满的情况,表明观众对话剧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像《蒋公的面子》这样的话剧很少。走出象牙塔是未来校园话剧的必然出路。
2.完善的文化市场机制
不甚完善的文化市场机制,可能会对高校话剧进入市场造成一定的阻碍。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余曾做过调查,近几年来每年大约有近600部影片可以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而与电影相比,能上演的话剧却少之又少,能走向市场的校园话剧更是屈指可数,校园话剧因内容、场地、程序等问题很难获得演出资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产业观念的转变、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完善的话剧界体制的构建必将指日可待。
(二)鲜活的题材选择
《蒋公的面子》是由非专业的创作团队和较低的投资成本打造的校史剧,没有闪亮的明星加盟,也没有大肆的宣传报道,它只是南京大学本校的一位大三女生的学年作业,由在校师生组成了一支青涩的演出队伍,但无论是深刻的主题、妙语连珠的台词或是贯穿于剧作中的各种黑色幽默桥段,都让人丝毫看不出是校园作品,这部高校话剧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风格。正是因为以《蒋公的面子》为代表的一系列校园话剧在选材上独具慧眼,才会一经公映就获得巨大成功,它们填补了高校话剧在市场上的空白。高校话剧大多是由高校师生自己创作演出的小话剧,在硬件上并不如专业团队,但它们胜在新颖、与时俱进,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时代弊病,这种青春、张扬、充满活力的创作风格是传统的专业团队所不具备的。
(三)精准的市场定位
1.观众定位
《蒋公的面子》作为高校话剧,其最初和最终的市场定位都是小成本话剧,其观众定位为高层次、高品味、高水平的“三高”人群,他们有精力和时间去观赏演出,对高雅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当然,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高校话剧可以在立足学生的基础上做一些细微的改变,尽可能贴近现实、扩大受众群体,增加小成本高校话剧的接受面,将高校话剧的市场做大做强,将高校话剧发展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型娱乐教育方式。
2.票价定位
校园话剧的票价定位非常亲民,如在南京上演的《蒋公的面子》最低票价仅为50元,最高也只有200元,中间划分了四个区域,较低的票价无疑会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
二、提高高校话剧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一)立足创新,提高内容竞争力
江苏省演艺剧团话剧院的杨宁说过,改革开放后,话剧创作中出现了不少优秀剧目,但话剧院团仍然苦于没有剧目可以占领市场,他认为,话剧对于社会责任、政治使命、文化建设的担当总显得负荷太重,面对生活富足而不再思考重大社会问题的观众,这样的话剧实在过于沉重,契合不了当下观众的精神需要,与他们的情感诉求相去甚远。高校话剧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话剧表演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立足于创新,提高内容的竞争力。
(二)走出校园,积极开拓市场
发展高校话剧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大力配合,积极地开拓国内国际的双重市场。就国内而言,高校话剧要积极地走出本校,走进其他高校进而走入社会大市场;就国际而言,高校话剧还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吸收借鉴国际上的优秀经验,注重学习和融合中西方话剧的优势,积极构建一条新型的有活力的文化产业链,将中国话剧推向世界。
注释:
①《蒋公的面子》官方微博。
②张艳:《扬子晚报》,201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