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适期研究
汤露萍 邹利军 王晓芸 赵忆宁 葛波 张婷婷 吴佳文
摘要 ? ?本文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适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80%至扬花100%时,选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其中在小麦扬花5%~10%时,施用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控效果最好,病情指数防效达88.56%,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和其他时期用药处理。小麦扬花5%~10%时是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控时期。
关键词 ? ?小麦赤霉病;氟唑菌酰羟胺;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 ?S435.121.4+5 ?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5739(2020)19-0106-02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1]。近年来,该病在宜兴市流行频率高,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本地缺少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控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多菌灵等药剂的长期、高强度使用,导致赤霉病防控效果下降明显,严重影响了小麦品质和农民种粮收益[2]。氟唑菌酰羟胺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控效果好。为探索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控的最佳时期,2019年,笔者开展了不同施药时期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
1 ? ?材料与方法
1.1 ?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芳桥镇金兰村,稻茬麦,浅旋耕,撒播,土壤肥力中等,黏性土质,pH值6.7,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小麦长势良好,生长均匀。
1.2 ?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有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试验药械为背负式手动压缩喷雾器(卫士牌WS-16型,工作压力为0.3~0.4 MPa),由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供试小麦品种为苏隆128。
1.3 ?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具体见表1。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共32个小区,四周设1.0 m宽保护行。
1.4 ? ?调查方法
1.4.1 ? ?对作物的其他影响。药后不定期观察小麦是否有药害产生,如有药害要记录药害的程度,记录对小麦的其他有益影响(如促进成熟、刺激生长等),并准确描述作物药害症状(矮化、褪绿、畸形等)等。
1.4.2 ? ?防效。在小麦赤霉病发病期,于最后一次施药后30 d调查各处理小麦赤霉病病穗数和病穗严重度。调查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100株麦穗,共调查500株麦穗,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分级标准参照国家标准《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GB/T 15796—2011)。分级标准:0级,无病;1 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计算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NY/T 1464.14—2007)。公式如下:
病穗率(%)=发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别病穗数×相应级别)/(调查总穗数×最高级别)×100;
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4.3 ? ?产量和千粒重测定。2019年5月22日在小麦成熟时,各小区统一人工收割长势均衡的4 m2小麥,机器脱粒扬净后晒干称重,按13.5%的标准水分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小麦籽粒晾干后取样测定千粒重。计算公式如下:
增产率(%)=(处理区单位面积产量-对照区单位面积产量)/对照区单位面积产量×100
1.5 ? ?统计方法
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 ?结果与分析
2.1 ? ?不同用药时期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
药后不定期观察,各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无异常现象发生。
2.2 ? ?不同用药时期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处理均能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最后一次用药后30 d调查发现,在小麦齐穗80%至扬花100%期间喷施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0.0 g/hm2防治赤霉病防效为74.39%~88.56%。不同时间施药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呈抛物线趋势,从小麦齐穗80%至扬花5%~10%防治效果呈上升趋势,从扬花5%~10%至扬花100%时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处理3(在小麦扬花5%~10%时喷施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控制效果最好,其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85.50%和88.56%。处理3、2、5、6、7之间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处理4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2)。处理4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仅为46.35%,病指防效仅为58.04%,明显低于处理3同一防治时期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
2.3 ? ? 不同用药时期对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各药剂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损失,各处理每穗粒数、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CK。各处理与CK相比,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其中,处理3小麦产量达6 996.6 kg/hm2,较CK增产13.47%;其次是处理5,小麦产量达6 918.0 kg/hm2,较CK增产12.20%;处理4较CK增产最少,增幅仅为3.16%;其他处理较CK增产6.96%~10.02%。
在不同时期选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0.0 g/hm2对小麦千粒重均有一定的增幅影响。其中,处理5效果最为显著,千粒重达到了52.24 g,较CK增幅达5.92%;处理3居第二,千粒重达51.93 g,较CK增幅达5.29%;处理4千粒重增幅不明显,仅较CK增加0.18%。
3 ?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在小麦抽穗扬花的不同阶段选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0.0 g/hm2防治小麦赤霉病,总体来看,在小麦齐穗100%至扬花80%时喷施,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一次防治小麦赤霉病总体防效达80%以上,以小麦扬花5%~10%时喷施防治效果最佳;在产量方面,在小麦齐穗100%至扬花50%时喷施,小麦产量增幅在10%以上,其中小麦扬花5%~10%时选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0.0 g/hm2防治小麦赤霉病产量增幅最大,增幅超过13%。
近年来,由于多菌灵的长期单一使用,常规的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据系统监测,小麦赤霉病初侵染源——稻桩子囊壳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频率已由2014年的4.76%上升至2019年的26.7%,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频率上升较快。氟唑菌酰羟胺是吡唑酰胺类的一种新型、广(下转第113页)
(上接第107页)
谱、高效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致病菌体内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SDHI)[3],与传统的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且无交互抗性,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有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降低小麦赤霉病病害流行程度[4-5]。
综上所述,在小麦扬花5%~10%时,喷施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0 g/hm2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在今后小麦赤霉病防控中,氟唑菌酰羟胺可作为赤霉病菌抗药性治理的重要品种,实现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升级换代,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6]。
4 ? ?参考文献
[1] 吴佳文,杨荣明,朱凤,等.2015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5,36(10):31-35.
[2] 成晓松,仇广灿,胡健,等.不同藥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农学学报,2016,6(1):28-32.
[3] 邓红霞,钱跃言.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7,48(11):31-33.
[4] 吴佳文,陆彦,王开峰,等.多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其DON毒素的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9):62-67.
[5] 向礼波,杨立军,薛敏峰.禾谷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药剂田间防效[J].农药学学报,2018,20(4):445-451.
[6] 倪运东,陈思宏,马学文,等.多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1):13-14.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200505);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CX(17)1003);江苏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JATS〔2019〕332)。
作者简介 ? 汤露萍(1974—),女,江苏宜兴人,高级农艺师,从事稻麦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 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