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人的文化主体意识

李海峰
【摘要】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保证,媒体人作为时代舆论的先锋,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趋势、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时代变革,因此亟需提高媒体人文化自觉意识,意识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媒体人文一、媒体人与文化主体意识
媒体人指媒体相关的从业人员,如从事与电视台、广播、报刊、电台、网络等有关职业的人,具体有记者、主播、电视人、编导、策划、编辑等,此外,与此相关的制作、出版、设计、业务、推广等职位的人员都可以称媒体人。
文化主体意识指能坚持中国文化自身的身份认同或价值本位,以自身独具的文化作为立足点和观察点,站在促进民族发展与国家强盛的角度对于各种多姿多彩的外来文化进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吸收和接纳的意识。
文化主体意识本来应该由全社会所有人都来觉醒承当,但为什么本文单独强调媒体人呢?因为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影响公众思想,引导社会舆论,更多承担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考察近代历史,引领时代风尚、变革社会潮流的往往是媒体人,比如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新青年》,引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都是借助媒体平台传播新思想、影响年轻人、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前进。
二、文化主体意识缺失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向,说明我们党日益重视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正在不断显现。特别是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社会思潮逐步多元化,建设文化强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全球化进程中,实际上包含着强势经济对弱势经济的掠夺。在我们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如果在文化意识上丧失了主体性,那么,这种经济掠夺就会畅行无阻。相反,只要还存在这种文化主体意识,那么,它自然就会坚定地维护本民族的经济利益和文化样式。①
立足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屈辱,遭受列强蹂躏,民族复兴的意愿也分外强烈,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文明的先行者,复兴是指当今的中华文化要在精神领域为世界作出贡献,为人类做出贡献,从而为国家赢得尊敬,为国人赢得尊严。放眼寰球,西方的制度、道路和发展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地球的资源也难以承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过度消费方式,中国需要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来提供给其他后发国家借鉴。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愈发便捷,全球成为地球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借助媒体人的力量,因为媒体人掌握着舆论利器、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趋势、时代潮流、承担着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媒体人也承担着引领中华民族文化觉醒的历史任务,当然,引领全民族文化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是媒体人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的提升,期盼每一位媒体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复兴的使命中承担应该有的历史责任,发挥独到的作用。
目前,中华文化最大的危机是主体意识的缺失。特别是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强调分析的方法,注重定量、定性分析,而中国文化则是综合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这样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来是可以互补、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我们丧失了文化主体意识,认为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模糊性、整体性的思维是落后的,因此在社会生活与学术评价等领域我们都采取西方的一些定量评价标准,导致我们的社会科学也采取定量规定,许多机械化的规定导致难出大家,精品很少。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孝道为主的亲情血缘关系,现今社会弃养老人的事件频频出现,甚至出现法律规定探亲的条款,这些都是中华主体文化意识缺失的表现。目前,社会利益格局分化,各种矛盾比较突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的文化认同的多元化。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经济非调控化、私有化、自由化、福利个人化;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资产阶级多党制的政治制度、在维持私有制主体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新左派主张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主导市场改革,认为其根源是私有制市场化改革的负面结果;复古主义思潮主张用儒释道等传统思想治国,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等多种社会思潮。②因此中国要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立足自身独特的国情,寻找一条最适合中国特殊情况的发展道路,也就是我们正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媒体人需自觉意识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文化作为区分民族,找到自我归属的基本界限,丧失了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其实就丧失了民族的独特性,使得国家的统一与安全也受到威胁。一个中国人,如果从小生长在西方,完全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认同自己是西方人,这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香蕉人”,虽然外表是中国人的模样,但其内在的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完全是西方的。这是沦丧了文化主体意识之后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人的精神和价值完全认同他者。海外华人移民之后,对于孩子期待很大,但是成长在西方的环境中,年轻人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于老人的赡养也不在乎,父母一般都会送到养老院,这是另一种中华主体文化意识的缺失。还有近期流行的美国大片,《阿凡达》、《蜘蛛侠》等都显示出美国的危机意识,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而我们的影视大片以及诸多小说,宣扬中华文化优秀价值观的很少,一些是搞笑,另一些是丑陋的展现,十分值得深思,全社会的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已经普遍化并且浑然不觉。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光棍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而我们传统节日中的许多民俗却丧失殆尽,端午节的雄黄酒赛舟,中秋节的祭拜月亮团圆,重阳节的遍插茱萸、春节的祭祀祖先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人文内涵与寓意丧失殆尽,而这些文化习俗、文化符号象征的弱化,其实都是在弱化自己的民族性,对于民族的归属感会逐步降低,这种主体文化意识的缺失将会导致文化认同危机。只有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的潜移默化、凝聚人心、凝聚认同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文化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统文化经过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洗礼和文化大革命的挖根断根,已经奄奄一息;而西方的拜金主义大肆流行,哈韩族、哈日族、崇美族在当今中国青年中形成一股潮流,而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醒的意识却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中声音弱小,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以及大众包括媒体人缺乏文化自觉意识,对于中华文化没有主体意识,没有文化的危机感和警觉性。当今亟需唤醒媒体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以文化引领社会氛围,营造社会舆论,用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与传统来呼唤人们的良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凝聚共同理想。“要以承认和面对多元化的现实为前提,充分尊重多元主体各自独立的权利和责任,将目标定位于多样化和多元化之间的共生与和谐,而不是企图造就一种新的‘单一化的话语垄断或文化专制。”③多元化格局之下,更需要有自身的主体意识,以自身的特色为出发点,去鉴别和对待外来文化,只有在有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媒体人才能带领全社会来鉴别中西文化的是非善恶,有了立场才有对话与比较,才能真正凝聚社会力量,以美好的道德来引领人心。
三、媒体人文化主体意识实践媒体人文化主体意识的实践首先需要观念的普及,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内容中涉及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较少,媒体人需要从国家文化安全、民族文化、文化本体的重要性等角度去更新观念,意识到自身的工作中能够体现文化主体意识,避免被西方价值观占据头脑。
其次,需要政府或媒体相关机构设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媒体人自觉将文化主体意识内化到思想中,内化到工作实践中。
最后,要营造全社会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的充满文化主体意识的社会舆论场。对于营造文化环境氛围来说,要善于利用文化的象征意义和节日特别是重大传统节日的情感意义。恢复传统节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传统礼仪的文化象征意义,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比如春节对于祖先的缅怀、团聚的人文内涵与活动的挖掘,中秋节的对于月亮的咏怀、团圆意义、节令意义的阐发,成人礼的仪式,传统婚礼仪式的创新性阐释,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教育意义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营造起全社会对于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
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绝对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绝对不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在确立自身身份认同的前提下,明晓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完成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一个文化复兴的高潮必然会到来。因此媒体人更应该具有敏锐性,体认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担当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责任。在这样的历史重任面前,每位媒体人都责无旁贷。如果每位媒体人能够时时刻刻意识到我们的文字对社会的伤害与帮助之后,能够自觉地用内心的美好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能够为社会正能量的弘扬添砖加瓦,推动中国社会更加繁荣和谐美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①李四龙:《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2
②程恩富,《正确对待七大社会思潮》,http://www.mj.org.cn/zsjs/wsxy
/201204/t20120413_138496.htm
③李德顺,《超越“两极对立”的文化出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编辑)
责编:周蕾化自觉民族复兴文化主体意识
相关文章!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播期刊的特

    【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广播期刊正值萌芽初创期,特殊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促成了广播期刊基本形态的形成。文章以分析20世纪30

  • “动众”市场——谁的奶酪?

    马彩红<br />
    动众,顾名思义就是移动中的受众。动众的概念是源于新兴媒介为人们提供的越来越多在移动状态下可以使用的信息接收方式,如

  • 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须具备的品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图书编辑除了应具备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编校基本技能,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品质,比如独到的选题策划眼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