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须具备的品质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图书编辑除了应具备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编校基本技能,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品质,比如独到的选题策划眼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五心”态度、作者意识、积极进行网络宣传营销等。

    【关键词】编辑;品质;责任感;独到的眼光;“五心”;作者意识;宣传营销

    【作者单位】韩冰雪,河北阅读传媒有限公司。

    编辑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中国近现代的一些教育家,比如张元济、王云五、陆费逵、叶圣陶、蔡元培、胡愈之、沈雁冰、郑振铎、沈知方、章锡琛、吴研因、沈百英等都做过编辑,为我国的出版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1]。新媒体时代,一名图书策划编辑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时应具备一些特殊的品质,比如,要有独到的选题策划眼光,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要用“五心”的态度做好编辑的每个环节,要有作者意识,积极进行网络宣传营销等。

    一、要有独到的选题策划眼光

    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非常多,信息传播的路径也非常多,很多人为了省事或者省时间,就放弃纸书而投向电子书。同时,读者的欣赏品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眼光独到,能够迅速地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读者需要的内容,然后寻找到最合适的作者,把市场需要的书做出来。新媒体时代,编辑如果还是闭关自守地蜷缩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希望仅仅通过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拟好一个好的选题报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编辑能在选题策划上具备独到的眼光,其基本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编辑平时要多注意学习,积极研修,多注意积累,涉猎各种领域,经过多年的坚持才可能具备一定高度的专业素养,才会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大众感兴趣的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时机,从而策划出切合市场需要的选题。平时的工作中,编辑也要善于观察和向他人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优点。

    20个世纪20年代,中国涌现了很多出版界的大家,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和中华书局的陆费逵。这两位杰出的出版家均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当年,张元济把商务印书馆办得有声有色,出版的各种大型古籍丛书,如1919—1922年出版的《四部丛刊》《四部丛刊续编》和《四部从看三编》等都是制作极其精良的书中上品,成为当时市场上销量非常好的书籍。商务印书馆的高水平和高质量都标志着当时的出版界对古籍的整理编辑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商务印书馆当时编写的各种中小学教科书,经久不衰,有很多经过整理后再版也成为热销的图书。陆费逵担任中华书局掌门人时主持编印的大型古籍丛书《四部备要》,是线装书中的精品之作。“中华书局是时年27岁的陆费逵在1912年创办的,他在辛亥革命之际瞅准时机,脱离商务印书馆,抢先编出适时的教科书,并聘请梁启超、马君武等人加入该书局。中华书局主要编辑教科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刊物,是商务印书馆的主要竞争对手”[1]。

    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现代汉语词典里,责任一词的解释是“分内应做的事”。众所周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责任感,而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编辑,更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因为编辑是在做书,带给读者的是启迪和智慧,如果编辑对这个行业毫无敬畏之心,那就可能会贻害社会,毒害读者。

    拿一本教材或者教辅书来说,如果编辑没有把书里的差错全部修改,那么,学生使用这本书时就把错误的知识当作了正确的,这样不仅对学生没有帮助,反而误人子弟。这些错误最初是作者写稿时造成的,如果审读的编辑没有足够认真,没有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来审读,错误就会一直留在稿件里。因此,一本书的成功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本书的失败也是作者和编辑缺乏责任心而导致的。

    责任感,从大的方面说,是有正确的三观,对社会有所贡献;从小的方面说,是工作时的态度,具体到编辑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就可能导致编辑犯错误。比如在具体的策划、审读等出版流程中出现诸如文字常识、版式设计、印刷等大大小小的错误。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资深编辑身上,感受他们对编辑这一行业的敬畏之心,感受他们内心的责任感。他们从来不会糊弄书稿,对每一个文字进行推敲,一个版式设计要修改好几稿,封面文字看了又看,拥有的就是那份对编辑工作的执着和责任感。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不出差错,出版好书,惠及广大读者的同时造福我们的国家,繁荣我们的社会文化。

    三、坚持用“五心”的态度做好“编辑”的每个环节

    笔者这里用“五心”来概括编辑在图书的出版过程中应有的态度,即细心、耐心、专心、用心、恒心。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在编辑这种职业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一个编辑态度不端正,他的品行就难以端正。

    当一个编辑策划的选题经过论证获得通过后,他就要开始与作者沟通并协商写稿事宜了。在与作者的沟通中,编辑必须要有耐心,认真聆听作者的建议,也要细心发现作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和环节。当作者按照合同约定时间交稿后,编辑要细心地对稿子进行预审,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合理改稿,这样可以消灭文字差错,保证高质量的内容,使稿件更加完美。以上这些也是编辑责任心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对教科书和教辅书的编辑来说,细心、耐心、专心、用心地做好每一本书,尽最大可能揪出书里的错误,不让错误的知识误导了学生。

    用心来做编辑的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里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才能。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当时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开明书店等工作的一些编辑,现在看来都是学术专家、出版家,他们用心来做出版,所以流芳百世,被世人传诵。今天的我们,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一定要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事,戒骄戒躁,不断用这“五心”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多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用心做好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

    四、编辑要有作者意识

    要想出精品,作者和编辑都责无旁贷。对编辑而言,他们虽然不用自己写稿,但也要有作者意识。编辑与作者在一本期刊或者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只是分工不同,作者提供原始的零碎部件,编辑进行编校加工,完善各个环节,生产出优良的成品。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有很多说法,比如,有人认为,编辑和作者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政治路线决定以后,策划是决定一切的因素[2]。所以,编辑和作者的良好关系是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顺利出版的保证,如果关系不和谐,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里强调编辑要有作者意识,就是要求编辑要有敏锐的前瞻意识,对稿件要有政治敏感度,审时度势地对稿件进行预审预判,对相关学科的前瞻知识要有所涉猎,了解稿件所涉及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这就要求编辑要不断学习,增长见识,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编辑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准,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保持敏锐的知识触角,才能对作者的个性风格、特长及作品的特色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平凡之中发掘杰出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的受众市场。”[3] 同时,编辑在对作者的来稿进行编校加工时,要有清晰的思路,依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术功底对稿件进行润色、提炼、纠错、优化,使其成为可以发表或者出版的作品。

    做一名好编辑还要与作者成为朋友,与作者交心,使双方志同道合。“编辑要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同作者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要理解作者写作的甘苦,利用自己出版方面的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对作品提出中肯且让作者信服的意见,从而产生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4]因此,编辑要想作者所想,在作者与杂志社、出版社之间搭建起一座信任、友好、双赢的桥梁。有了好的作者,我们就有了好的稿件,有了好的稿件就意味着有好的市场前景。

    五、积极进行网络宣传营销

    编辑除了要非常熟悉出版的编校流程,还要了解市场,与发行人员沟通,与代理商聊天,从他们那里获取第一手反馈意见。比如,哪些书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它们好在哪里,哪些选题是可以挖掘的,等等。这些信息是在办公室里永远了解不到的。此外,编辑还可以经常逛逛书店,或者走进大学校园等场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市场信息。当然,除了去实体书店,编辑还要常常关注网上的书店信息,比如销售榜上的书有哪些,分别是哪些出版社的,都有些什么特征,等等。此外,网上的买家评论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他们的体验足以说明这本书是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或许编辑可以从他们的留言和评论中也能获得后续选题的灵感。

    新媒体时代,对于以信息传播为主要工作目的编辑来说,必须具备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数字意识。编辑并不是被动地、机械地、笼统地单纯接收信息,而是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整合,甚至再创造,以确保将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整合起来,然后结合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运用到我们的编辑工作中。大数据分析关系到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我们图书的质量。编辑必须亲自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看看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有多少信息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或者对以后的策划选题有帮助。

    编辑做书的同时还要关注销量,关注市场的动态。在新书出版的过程中,每个环节编辑都要关注,要在新书出版前写好一个能够打动读者的营销宣传文案,让读者对即将出版的书产生期待。

    全媒体时代,网络宣传的方式和渠道有很多,比如微信、微博、百度知道、豆瓣等。以上的各种方式都可以发布信息,都能起到宣传的作用。如果有条件,出版社可以做自己的微店,将新书的销售链接到出版社的官方微店,让看到信息想购买图书的人直接转化成顾客。在经营微店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真诚待客,服务贴心,接到订单及时发货并保证物流等各个环节的畅通,确保读者能顺利收到书。此外,编辑还要关注微信公众号,因为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各种信息,可以秒传到粉丝那里,经过粉丝点击和转发后,信息的获取者就有可能成为图书的潜在购买者。这样的宣传营销是非常成功的。所以,做好书是第一步,做好营销宣传是第二步。

    综上所述,编辑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在新媒体时代应具备以上的良好品质,用心做好自己的同时做好每一本书,勇于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为出版事业谱写辉煌的篇章。

    [1] 郭红. 我想做这样的编辑[DB/OL]. http://www.bookdao.com/article/68314/.

    [2]王华良.值得重视的“编辑角色错位”现象[J]. 编辑学刊,1998(4).

    [3]韩云涛. 编辑的作者意识与作者的编辑意识[J]. 出版发行研究,2001(4).

    [4]洪煜. 谈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J]. 中国出版,1999(12).

相关文章!
  • 城乡一体化:江西农村广播与时

    熊丽萍<br />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一体化”的“化

  • 公众:接受与建构

    牛俊恒<br />
    【摘要】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入手,以受众的视角分析对“传递观”的迷恋以及建立在权力模式中传受关系所导

  • 喜剧综艺:中国喜剧创作的新常

    【摘要】从2014年开始,电视喜剧综艺就成为电视节目创作以及喜剧创作的新常态。喜剧综艺作为喜剧艺术与综艺节目相结合的产物,其首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