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对策
林海滨 王安庆
[摘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综合的企业竞争力。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近年来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国际上还有一定差距。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实施大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完善企业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核心技术;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联合、重组、并购,优势互补。
[关键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品牌;管理;并购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3-0034-03
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最薄弱的两方面问题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管理效率竞争力。生产效率反映了企业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情况,直接决定企业的产品在竞争中是否具有成本和价格方面的优势;企业管理效率决定着企业内部各方面、各环节能否有效协同,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竞争力起关键作用。从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状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盈利能力不强。经济效益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我国企业就行业而言,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普遍偏低,并呈下降趋势,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经济效益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
2.缺乏发展潜力。国际竞争力高低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的资产增值率,设备新度,环保设施的投入,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对外开放的程度等指标,都是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企业中,尽管不少企业当期的经济效益比较突出,但在企业发展潜力方面却有很大欠缺,反映出企业后劲不足。
3.企业规模偏小。保持适度的产业集团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之一。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趋向于跨国发展,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表现为大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讲,一个国家大公司的数量与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4.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中国企业集团与国际企业集团相比:一是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的比重低,研发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二是企业设置技术开发机构的仅占企业总数的53%;三是产品更新换代慢,各类工业产品中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18%;四是专利、发明少。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分析,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国外的申请主体为发明专利,占三类申请总量的87%,而我国的发明专利只占18%,其余82%则是技术含量低的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
5.管理水平差距大。长期以来,与发达国家和著名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僵硬、臃肿,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基础管理落后,管理效率低下,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如在2001-2005年有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企业分别位居第45位、第41位、第30位、第34位和第30位。
二、我国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国际化程度低。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企业国际化的程度是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化程度越高其国际竞争力就越强。目前,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主要方式是产品出口,即使从出口情况看,离国际化还有很大差距,仅少数企业在同一价值链条上进行连续活动纵向一体化,其经营国际化程度基本处于20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水平,与目前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经营与国际战略联盟有很大的差距,不论是在跨国经营的战略部署、企业经营与管理上,还是在资源的利用和有效配置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中国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还显得势单力薄,在国外投资规模小、营业额不大、活动范围有限,绝大多数企业集团没有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还缺乏挤占国际市场的能力。再有,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也是中国企业国际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反映。当前,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而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知名品牌。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只有海尔、联想、央视、长虹四个本土品牌入选。
2.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质量好,谁就有市场,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企业最大限度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目前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低价格竞争,由于质量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导致附加值也低。有的产品尽管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创利能力差。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20年左右,发达国家合格率和优质率分别达98%和74%,而中国仅为71%和24%,中国每年出口的产品中,只有25%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实力。
3.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市场营销体系反映了企业把握市场信息与产品达到消费者要求的能力,是实现产品与服务销售的保障。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指导思想,营销组织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国际营销网络和产品服务体系,缺乏专人对市场信息搜集和研究,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企业各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企业营销观念、市场调研意识落后。中国企业集团重视产品出来后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对整体的、战略化的现代营销战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近年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实际赚取了很少的加工利润,大量的潜在收益流失了,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企业集团总数少,且资产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根据沃顿经验规律:生产规模每增长10%,劳动生产率则增长4.5%,即劳动生产率随着生产规模而增长。中国最大500家工业公司与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之间的差距很大。
5.盲目扩张,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没有增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集团主要都是依赖独有的垄断资源来经营的,其多元化经营战略往往偏离了其核心领域,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向陌生的领域挺进,却没有相应的人才、资金和管理作为扩张的坚强后盾,最后导致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增长不快。
6.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备,没有真正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产权清晰,但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部分私人合伙企业在产权上还未明确与清晰,国有企业事实上主要由内部人控制。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机制没有建立,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有短期行为,其更多的是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这样的企业成不了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企业。
三、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实施大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战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企业集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莫过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企业规模化虽然不直接等同于企业竞争力,但是由于大型跨国集团实力雄厚,技术发达,管理先进,成本较低,生产和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因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有强大优势。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薄弱的制约瓶颈是企业规模小,且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不多。因此,实施大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战略,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非常必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企业集团的发展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需要政府的支持,但不需要政府的包办。政府需要做的,是为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帮助企业克服一些依靠自身难以解决的体制障碍,而不是代替企业决策、强迫企业执行政府的指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会逐渐改善;随着国际竞争力压力的加大,企业间联合重组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在这种形势下,强调以企业为发展主体是非常重要的。
2.制定和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政策。国家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不同,必然会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从世界各国看,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鼓励和支持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给予一定的保护和鼓励。除此之外,经济政策内容是否相对稳定也是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的多变只是带来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行为的紊乱,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减弱。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管理。研究表明,中外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差距,根本上是由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好的公司治理是公司良好业绩的驱动器,它能有效保护或降低公司遭遇各种导致损失甚至破产的风险和失误。中国企业要着力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有时刻适应新环境的准备,构建鼓励创新的机制,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对自身的战略定位、经营理念、营销手段等不断加以调整。要加速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重视企业管理者的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培育和运用。能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关键在于能否从企业管理制度上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能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道德和管理水平。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是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4.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核心技术。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更新的技术快速出现,导致新技术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所以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独创和领先的技术资源,是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内核,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制胜法宝。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并通过对最新技术的掌握运用,不断提高生产、服务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企业作为技术开发的主体,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发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走自我发展的道路,是一种基本模式。许多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优秀企业都积极推行这一模式。如春兰集团自主开发形成了支撑其摩托车、汽车的发动机制造技术和支撑其空调机、电冰箱的制冷压缩机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作为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的模式,它需要企业:第一,强化自己的研发力量,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科研人员,注重研发费用的投入。第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根据“以当前与长远为基础,以创新为特点,基础与应用研究并举”的原则,建立内部科技创新体系。第三,出于国际竞争力战略地位的需要,要为项目优先配置资源(人、财、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点常常会被一些企业所忽视)。这必然要求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够自由流动和共享,否则便难以保证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5.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品牌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流,品牌是企业最高贵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量化形式是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即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跨国公司倚仗的不仅仅是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而且还在于依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将自己的优势扩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中去。在产业及结构剧烈调整的时代,品牌成为产品价值链的最高端,拥有国际品牌就能占领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份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的真正竞争力是品牌的号召力,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中国企业应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品牌战略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全力打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且充分体现企业特色的国际一流品牌。
6.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条件,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中国企业集团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企业信息化落后好多。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竞争的差距,集中体现在企业信息化的差距。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才能对内提高竞争力要素的协调和组合水平,自觉强化重点竞争力要素,对外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及时进入全球采购系统和销售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问题。以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7.联合、重组、并购,优势互补。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激发了企业间一轮又一轮的联合、重组、并购热潮。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构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萨维奇在其著作《第五代管理》中的核心观点就是:“通过建立虚拟企业、动态联盟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寻找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借用外力发展我们的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当然,这种合作也包括我们国内企业间的合作、重组、并购。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相比,企业合作、重组、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并购构建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资源的实际价值。企业间的合作、重组、并购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合作、重组、并购只是一种手段,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王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