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淮时报》看机关报的转型之路
曹昱
【摘要】机关报作为中国特色的纸媒品种之一,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安徽省政协机关报——《江淮时报》为例,探究机关报的转型之路。
【关键词】《江淮时报》机关报转型
机关报作为中国特色的纸媒品种之一,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机关报在其发展过程中,受政治形势及经济大潮等诸多因素影响,与都市报等平面纸媒相比,其发展道路与未来前景更为复杂与曲折。
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的实施,各地的机关报开始陆续走市场化运营道路。本文以安徽省政协机关报——《江淮时报》走向市场的十年之路说起,试述其在报业大变革背景下,在新闻策划及经营上的一些创新方法。
一、结合自身优势做活社会新闻
长期以来,我们对机关报都有这样的感觉,似乎要让所服务的机关满意,就必然要办成“黑板报”。其实也不尽然,报纸所服务的机关,固然对宣传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但机关里的领导和干部也是读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时也是视野开阔、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群。不能说他们不懂新闻,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还是内行,只不过所站角度不同。他们要的并不是把会议材料中规中矩搬上报纸,做成循规蹈矩的“黑板报”。
以《江淮时报》为例。该报创刊于1993年,在2007年报业划转大潮前,人事编制与单位管理皆隶属于安徽省政协。但自2007年初开始,它正式划转至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名下管理,这意味着报纸虽还服务于政协,但经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上与政协机关已完全脱钩,正式进入了到市场找饭吃的局面。
在初次改版时,《江淮时报》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即:既要了解和研究政协上下的所思所想,又要考虑怎样用新闻的手段给政协工作做包装,让其内容生动有趣,为老百姓所喜读。
试改版的初期,就遇上禽流感来袭的重大新闻。《江淮时报》记者初次团队作战,依托政协资源,在政协委员资料库中,首先找到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的魏建忠教授,魏委员是安徽省家禽养殖方面的权威专家,他当时正在禽流感的重灾区,对当地的大型养鸡场进行疫情控制指导工作。通过电话采访,记者得到了最新最权威的“前线”消息,同时,另几位记者找到隶属安徽医科大学一、二附院的委员,他们都是各科的骨干医生,对于娘家记者的采访,给予热情的接待和详细的回答。
由于团队的准备充分和消息来源权威迅速,《江淮时报》在改版后的这次初试啼声,将政协工作特色与社会重大新闻有机结合,得到了政协领导与报业同行的一致好评,也使报社上下对参与新闻竞争的自身优势有了更足的信心。
不仅在突发新闻的抢占上有出色表现,在重大政策事件的解读上,《江淮时报》也及时跟进,并充分利用政协平台优势。安徽省委、省政府近年推出文化强省的战略措施后,《江淮时报》也推出“文启江淮”的系列深度报道,这组报道借助安徽省政协文化强省专题资政会的召开,记者广邀与会专家与学者,从发扬地域特色、打出徽字品牌等方面入手,文章观点领先,针对性强,且注重实效,受到各方好评。
二、依托服务对象,开展特色宣传报道
机关报与其它主流媒体相比,存在着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较差,报道面较窄等弱点,但是,机关报也有其“先天”性优势。它与所服务的行业更贴近,因此报道本行业的新闻事件,会更具权威性。
目前,大多数机关报除了利用自己的平台,对社会公共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外,也多在自己的“新闻主场”,通过拥有“独家”的新闻线索和与业内访采对象的长期关系,对相关行业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纵深迅速的拓展报道。
例如:一年一度全省的“两会”,是各家新闻媒体关注的重大事件,作为安徽省政协的机关报,《江淮时报》的“两会”宣传报道,更是一年宣传任务的重中之中。在自己的主场作战,新闻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首先是集中报道,形成声势。在会议开幕前,《江淮时报》会集中编发省政协的相关工作综述,为会议的召开营造气氛,也为开会时,委员审议两个工作报告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和参考。会议期间,为了及时全面地发布会场上的各类消息,又从平时的周二报改成日报,让社会全面而及时地了解会议盛况及各类动态,和委员们参政议政的风采、精神面貌。同时还确保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省领导的批示以通讯形式传达给委员和社会各界,由于精细、准确、全方位,观点鲜明,凸显了政协特色、时报特色及时代特色。每年的省“两会”,《江淮时报》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省平面媒体中报叠最厚、信息量最大、触角最全、宣传声势最大的媒体。
自1959年周恩来亲自倡导后,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成为政协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协均设有专门的文史资料收集整理部门。《江淮时报》又紧紧抓住这一独特资源,坚持做到每期都有一版“文史专版”,在该版中,尤以与安徽有关的文史事件与文史人物为重。因为权威的史料来源与长期与读动的互动,目前,该版已成为《江淮时报》独具特色的精品版面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江淮时报》精心准备,并和安徽省政协文史委联合进行策划,以8个版的大气势,隆重推出名为《风起江淮》的大型纪念特刊。该特刊介绍皖人以及与皖有关的爱国志士在辛亥革命中的大义壮举及相关事件。
整个特刊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版式制作上也寻找专业美术人员操刀制作。首页的封面版被设计成在高高的马头墙背景前,以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居中,周边围着与皖有关的革命主干人物。版面仅着黑白红三色,分别有皖风徽韵,历史沧桑,革命激情等元素。
该特刊在省内相同主题的宣传报道中脱颖而出。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特地在阅评中专门点评:《江淮时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适时推出该期特刊,既体现了该报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也表明该报在打造核心竞争力道路上的稳健迈步。
在经过十余年不断探索后,《江淮时报》在新闻采编上走出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即: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依托政协平台,努力挖掘委员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新闻内容上追求思想深度及信息广度,办报风格上做到“儒雅、大气、亮丽”。在坚持突出“大文化”上,努力把报纸打造成为“社情民意的窗口,政协委员的讲坛;古今历史文化的长廊。”
三、深挖机关报的经营潜力
机关报的地位和内容等特点,决定了它的读者群相对单一与狭窄,目前我国机关报读者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读者群较都市报要狭窄得多,因此发行量也相对较小。在新闻的采写上,虽然近些年来机关报通过自身改革,努力在新闻与版面上做到生动活泼,但受自身性质定位影响,与都市报相比,内容的娱乐性和大众性,仍有较大的距离。这严重限制了机关报读者群的扩大。再加上国家的禁止报刊摊派政策,使得机关报原本就不占优势的发行量受到更多限制。
业内人士都知道,发行量与广告额是紧密相联且呈正比的。由于发行量的限制,若单纯的广告发布,机关报显然拼不过都市报的影响力。《江淮时报》根据以上情况,决定在其经营运作上,探索企业管理经验,尝试用承包的方式,做到早规划,早预定的模式。
例如:广告部主任一职,在聘任上采取“能者上”的公开竞争原则,报社老总每年初与上任的广告部主任互签承包合同,合同里规定了广告部一年须完成的承包任务,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合同的签定,可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经营人员为此积极开发中缝,栏花等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做大做强广告项目。
《江淮时报》在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后,决定充分挖掘自身的独特潜力,通过“定制式服务”来加强与广告主之间的联系。比如,政协委员人才济济,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时报充分挖掘这部分都市报不具备的人文资源,通过办论坛,相关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广告定制专属的贴心服务。例如:时报曾举办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企对接会”,通过政协的影响力,请来省城各大银行的高级主管,请他们面对面解答中小企业主在银贷等方面的各种疑问与困难。这次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中小企业更加增加了在《江淮时报》投放广告的信心和决心。
策划也是搞好机关报广告经营的突破口。一次成功的经营策划,不仅可以带来广告效益,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江淮时报》在转型之初,曾和省消费者协会一起合作,全程参与举办“江淮老字号”的募集与评选工作。该活动持续近一年,省内不少有着历史渊源的企业涌跃报名参加,在经过专家们几轮的争论与评选中,最终在全省范围内选出二百多家“江淮老字号”企业,由于参与了整个评选过程,《江淮时报》结识了不少潜在的客户,为后来的市场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淮时报社)
责编:周蕾
【摘要】机关报作为中国特色的纸媒品种之一,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安徽省政协机关报——《江淮时报》为例,探究机关报的转型之路。
【关键词】《江淮时报》机关报转型
机关报作为中国特色的纸媒品种之一,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机关报在其发展过程中,受政治形势及经济大潮等诸多因素影响,与都市报等平面纸媒相比,其发展道路与未来前景更为复杂与曲折。
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的实施,各地的机关报开始陆续走市场化运营道路。本文以安徽省政协机关报——《江淮时报》走向市场的十年之路说起,试述其在报业大变革背景下,在新闻策划及经营上的一些创新方法。
一、结合自身优势做活社会新闻
长期以来,我们对机关报都有这样的感觉,似乎要让所服务的机关满意,就必然要办成“黑板报”。其实也不尽然,报纸所服务的机关,固然对宣传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但机关里的领导和干部也是读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时也是视野开阔、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群。不能说他们不懂新闻,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还是内行,只不过所站角度不同。他们要的并不是把会议材料中规中矩搬上报纸,做成循规蹈矩的“黑板报”。
以《江淮时报》为例。该报创刊于1993年,在2007年报业划转大潮前,人事编制与单位管理皆隶属于安徽省政协。但自2007年初开始,它正式划转至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名下管理,这意味着报纸虽还服务于政协,但经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上与政协机关已完全脱钩,正式进入了到市场找饭吃的局面。
在初次改版时,《江淮时报》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即:既要了解和研究政协上下的所思所想,又要考虑怎样用新闻的手段给政协工作做包装,让其内容生动有趣,为老百姓所喜读。
试改版的初期,就遇上禽流感来袭的重大新闻。《江淮时报》记者初次团队作战,依托政协资源,在政协委员资料库中,首先找到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的魏建忠教授,魏委员是安徽省家禽养殖方面的权威专家,他当时正在禽流感的重灾区,对当地的大型养鸡场进行疫情控制指导工作。通过电话采访,记者得到了最新最权威的“前线”消息,同时,另几位记者找到隶属安徽医科大学一、二附院的委员,他们都是各科的骨干医生,对于娘家记者的采访,给予热情的接待和详细的回答。
由于团队的准备充分和消息来源权威迅速,《江淮时报》在改版后的这次初试啼声,将政协工作特色与社会重大新闻有机结合,得到了政协领导与报业同行的一致好评,也使报社上下对参与新闻竞争的自身优势有了更足的信心。
不仅在突发新闻的抢占上有出色表现,在重大政策事件的解读上,《江淮时报》也及时跟进,并充分利用政协平台优势。安徽省委、省政府近年推出文化强省的战略措施后,《江淮时报》也推出“文启江淮”的系列深度报道,这组报道借助安徽省政协文化强省专题资政会的召开,记者广邀与会专家与学者,从发扬地域特色、打出徽字品牌等方面入手,文章观点领先,针对性强,且注重实效,受到各方好评。
二、依托服务对象,开展特色宣传报道
机关报与其它主流媒体相比,存在着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较差,报道面较窄等弱点,但是,机关报也有其“先天”性优势。它与所服务的行业更贴近,因此报道本行业的新闻事件,会更具权威性。
目前,大多数机关报除了利用自己的平台,对社会公共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外,也多在自己的“新闻主场”,通过拥有“独家”的新闻线索和与业内访采对象的长期关系,对相关行业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纵深迅速的拓展报道。
例如:一年一度全省的“两会”,是各家新闻媒体关注的重大事件,作为安徽省政协的机关报,《江淮时报》的“两会”宣传报道,更是一年宣传任务的重中之中。在自己的主场作战,新闻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首先是集中报道,形成声势。在会议开幕前,《江淮时报》会集中编发省政协的相关工作综述,为会议的召开营造气氛,也为开会时,委员审议两个工作报告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和参考。会议期间,为了及时全面地发布会场上的各类消息,又从平时的周二报改成日报,让社会全面而及时地了解会议盛况及各类动态,和委员们参政议政的风采、精神面貌。同时还确保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省领导的批示以通讯形式传达给委员和社会各界,由于精细、准确、全方位,观点鲜明,凸显了政协特色、时报特色及时代特色。每年的省“两会”,《江淮时报》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省平面媒体中报叠最厚、信息量最大、触角最全、宣传声势最大的媒体。
自1959年周恩来亲自倡导后,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成为政协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协均设有专门的文史资料收集整理部门。《江淮时报》又紧紧抓住这一独特资源,坚持做到每期都有一版“文史专版”,在该版中,尤以与安徽有关的文史事件与文史人物为重。因为权威的史料来源与长期与读动的互动,目前,该版已成为《江淮时报》独具特色的精品版面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江淮时报》精心准备,并和安徽省政协文史委联合进行策划,以8个版的大气势,隆重推出名为《风起江淮》的大型纪念特刊。该特刊介绍皖人以及与皖有关的爱国志士在辛亥革命中的大义壮举及相关事件。
整个特刊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版式制作上也寻找专业美术人员操刀制作。首页的封面版被设计成在高高的马头墙背景前,以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居中,周边围着与皖有关的革命主干人物。版面仅着黑白红三色,分别有皖风徽韵,历史沧桑,革命激情等元素。
该特刊在省内相同主题的宣传报道中脱颖而出。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特地在阅评中专门点评:《江淮时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适时推出该期特刊,既体现了该报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也表明该报在打造核心竞争力道路上的稳健迈步。
在经过十余年不断探索后,《江淮时报》在新闻采编上走出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即: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依托政协平台,努力挖掘委员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新闻内容上追求思想深度及信息广度,办报风格上做到“儒雅、大气、亮丽”。在坚持突出“大文化”上,努力把报纸打造成为“社情民意的窗口,政协委员的讲坛;古今历史文化的长廊。”
三、深挖机关报的经营潜力
机关报的地位和内容等特点,决定了它的读者群相对单一与狭窄,目前我国机关报读者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读者群较都市报要狭窄得多,因此发行量也相对较小。在新闻的采写上,虽然近些年来机关报通过自身改革,努力在新闻与版面上做到生动活泼,但受自身性质定位影响,与都市报相比,内容的娱乐性和大众性,仍有较大的距离。这严重限制了机关报读者群的扩大。再加上国家的禁止报刊摊派政策,使得机关报原本就不占优势的发行量受到更多限制。
业内人士都知道,发行量与广告额是紧密相联且呈正比的。由于发行量的限制,若单纯的广告发布,机关报显然拼不过都市报的影响力。《江淮时报》根据以上情况,决定在其经营运作上,探索企业管理经验,尝试用承包的方式,做到早规划,早预定的模式。
例如:广告部主任一职,在聘任上采取“能者上”的公开竞争原则,报社老总每年初与上任的广告部主任互签承包合同,合同里规定了广告部一年须完成的承包任务,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合同的签定,可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经营人员为此积极开发中缝,栏花等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做大做强广告项目。
《江淮时报》在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后,决定充分挖掘自身的独特潜力,通过“定制式服务”来加强与广告主之间的联系。比如,政协委员人才济济,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时报充分挖掘这部分都市报不具备的人文资源,通过办论坛,相关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广告定制专属的贴心服务。例如:时报曾举办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企对接会”,通过政协的影响力,请来省城各大银行的高级主管,请他们面对面解答中小企业主在银贷等方面的各种疑问与困难。这次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中小企业更加增加了在《江淮时报》投放广告的信心和决心。
策划也是搞好机关报广告经营的突破口。一次成功的经营策划,不仅可以带来广告效益,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江淮时报》在转型之初,曾和省消费者协会一起合作,全程参与举办“江淮老字号”的募集与评选工作。该活动持续近一年,省内不少有着历史渊源的企业涌跃报名参加,在经过专家们几轮的争论与评选中,最终在全省范围内选出二百多家“江淮老字号”企业,由于参与了整个评选过程,《江淮时报》结识了不少潜在的客户,为后来的市场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淮时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