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新闻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摘 要】 “流量时代”,新媒体为追求流量出现 “新闻敲诈”、“新闻寻租”等新闻伦理乱象,及其不利于新闻伦理的发展以及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文章通过社会迭代、“后真相”等方面分析此现状成因,并对新媒体视域下建设更加健康、有益的网络生态提出“四方协作”的建议。
【关键词】 新闻伦理 社会迭代 后真相
新媒体为实现“流量变现”而出现“新闻敲诈”、“新闻寻租”甚至对“真相”进行编剧式加工和情感解读,从某种角度上说,对于“后真相”的舆论生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且有违新媒体内容创作者应遵循的新闻伦理。
一、概念阐释
“新闻伦理”或称“新闻道德”,译自英文“ Journalism Ethics”,这一表述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这是嫁接新闻和道德哲学的概念。新闻伦理“是调整长期专业实践中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是新闻传播业的行业伦理,记者或大众媒体本身遵循一般社会道德和行业的专业标准,理性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职业行为。
二、我国新闻伦理的问题和成因
(一)随社会迭代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开始转型,大众传媒已进入商业市场。然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媒介系统只是适应了改革初期的媒体市场化进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媒体机构的事业单位的性质。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该体系已成为集团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枷锁。为了生存,商业媒介在竞争中其道德标准和伦理标准每况愈下。类似有偿新闻等经济利益驱动的非法运作现象并不少见,而一味追求发行量及收视率使得内容媚俗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2.新的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让昔日被动的受众得到赋权成为新的传播主体,這促进了公共参与,活跃了公共领域,给媒介生态的送来很大改观。在个体公民和社会加入媒体的话语权力竞争之前,信息披露和舆论监督一直是主流媒体的自上而下。而此时公众则开展了新型的新闻监督,以反映现象,揭示事实,表达意见的形式自发地进行全面监督。比如,近年来,大众媒体成功披露的大部分腐败案件线索皆来自网络。
3.“人人”传播时代的到来消除了专业记者和业余报道之间的技术障碍,使新闻产品能够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全球传播。这不仅影响了传统新闻的各个方面,随之而来的是给新闻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普遍的专业水平较低,公民记者和非专业记者中会存在更多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
(二)“后真相”乱世
移动互联网的确改变了大众的诉求渠道、言论尺度、互动频率甚至价值观念,新闻生态已经产生剧烈变化。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但它并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客观内容,因此基于事实但偏离事实的情绪化流动,构建了网络空间的新话语——后真相。它把传者及受众席卷进一个借用事实建构、解读、发泄情绪的场域。它是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人们只在意情绪和主张,而忽略事实。而关于后真相潮流出现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技术赋权与认知偏见。由于精准推送等技术,使受众频繁接触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相隔绝,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一个故步自封的信息“回声室”,认知偏见随之加深。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加工者凭借数字技术手段,对信息文本进行便捷化或可视化处理,引导受众情绪,调侃事实真相,为后真相添砖加瓦[2]。
2.娱乐至上的道德相对主义。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及隐秘性性使得一些网民试图摆脱现实社会伦理的束缚,并开始重视“个人中心论”以及道德多元性,随之形成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既然社会文化是多样的,而道德标准又是由文化建构起来的,那么它就应该具有多样性,不能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进行跨文化的评价[3]。所以一些网民越来越重视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提倡至上和娱乐的错误观念,拒绝任何来自自己以外的道德评价。
3.职业道德自律的缺失。在纷乱的新媒体传播乱象中,媒介主体自身的职业道德自律成为至关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因为碎片化及爆炸式信息的竞争环境,传统媒体江河日下,新闻理想反而成了矫情的代名词。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一些媒体人员抛开职业道德,扮演着玩弄真相的角色,以迎合观众的情绪,从而提高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
三、总结
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的发展,首要应该保持正确的价值观,要承担起自己作为媒体传播真实、客观信息的原则,切勿为了眼前利益罔顾事实,渲染焦虑和恐慌情绪。如果任由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现象自由发展,那么最终会劣币驱逐良币,给公众利益带来巨大损失。
试错成本将逐渐提高:当硬新闻退场,调查报道衰落,媒体精英集体出走,传统媒体主导的新闻世界坍塌的时候鉴于社会舆论和政策的压力,自媒体的试错成本将逐渐提高,那些畸形的自媒体商业运营模式,“三观不正”的煽动民粹的生意经,早晚都会进行不下去。
四方协作是致胜之道: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强化把关力度,对自媒体乱象“动真格”和“零容忍”,并加大惩治力度 ;对自媒体平台而言,要实施“既严又全”的过滤机制,智能区分良莠,并且实施账号责任制以及网络黑名单制度;对于内容生产者 ,要有自己的价值坚守和价值担当 ,不要为取悦受众而“失向”,不要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不要为刻意迎合而“失态”;最后对于受众,虽然媒介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但是随时保持在线的判断力及求真态度才能在纷杂的媒介乱象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看待这些信息才能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不偏离导航。唯有这样的四方协作,才能鼓励创作者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健康、优质、有益、多元的网络生态。
【参考文献】
[1] 黄瑚主编:《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2] 王义:《美国民主在“后真相时代”能存活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5日。
[3] 王晓升:《道德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批判——兼谈普遍伦理的可能性》,《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龙猷(1993),女,研究生,贵州大学,550025,社会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