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的态度规避教育风险

梅洪建
据报载,某校八年级某班正在上物理课时,一学生进入教室时未喊“报告”,于是,老师让该生到教室后面罚站,但该生不仅不去,还辱骂老师。之后师生发生口角,继而升级为肢体冲突。
事后该校所属的县教育主管部门对这名老师做出了“通报批评,写书面检查,扣除全年奖励性绩效工资,并到山区学校跟岗一年”的处分决定。
我不想选择一个立场辩驳谁是谁非,也不想站在某个高地“指点江山”,只想从一个普通班主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有效规避此类事件?
教师要有服务意识
什么是服务意识?记得源创教育研究院张万珠先生曾问过我一个问题:你知道教育业在联合国的产业分类中属于第几产业吗?
之后,我查阅了资料,得知教育业属于第三产业,且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诚然,是服务业就应该有服务者、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在师生关系中,不言而喻,服务者是教师,服务对象自然是学生,服务内容自然就是服务者提供给服务对象的“教育产品”。那么,服务态度就应该是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基本行为手段的态度,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旨归的态度。服务是手段,目的是发展。诚然,“教师要有服务意识”也屡被提及,而事实上很多教师还没有树立这种意识,或者是即使树立了这种意识,却不甚得法。
当下的师生关系,往往是教师(或通过教师的授权人)制定一系列规矩让学生遵守,一如案例中的老师要求学生迟到必须喊“报告”。如果学生不遵守,或违纪行为增加,规矩也就随之增加。如此循环,规矩越多,学生违纪就越多,于是师生关系中产生冲突的几率就在增加,诚然,教育的风险也就增大。
而在餐饮等服务行业中,作为服务者的服务员,首先考虑的不是给顾客制定规矩,而是想方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二者相对比,让人感觉师生关系这种“服务关系”有些怪怪的——服务者是上帝,而且具有一定的威权,例如你迟到必须喊“报告”,否则就罚站。如果到了餐馆,服务员对顾客这么做,估计顾客早就发火了。
诚然,您会说,师生关系是特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无论如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旨归是不会错的吧?喊“报告”是不是会影响其他孩子上课?惩罚未果是不是会影响该生的心理?……或许还有很多“会不会”,这些“会不会”的答案恐怕都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如此,又何谈服务呢?所以,笔者以为,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我们还差得很远。
可能您会继续说:“教师服务,总不是纵容学生的各种‘恶习吧?”您说得对,饭店的服务员也不会纵容任何一个顾客毫无理由的“恶习”,但我们会发现,顾客无理取闹的行为鲜有发生。可是在教育中,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服务内容。饭店的服务内容是笑脸、是热情、是美味佳肴,诚然班主任的服务也有笑脸和热情,但班主任献上的“美味佳肴”是什么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拉斯教授说:人都是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因素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无法找到满足学生这四种需要的办法。
如此想来,满足学生这四种心理需要应该就是班主任提供给学生的“美味佳肴”。可是,没有服务意识的教育只懂得“要求”和“规矩”,学生达不到“要求”或不遵守“规矩”,一些教师就果断“执法”,唯独不懂得去“满足”、去“服务”。
那么,服务性的教育怎么做?其实首先应该明白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什么是德育,或者说德育的本质是什么。
德育的本质是构建群体情境
百度“德育的本质是什么”,得到的第一条答案就是“道德教育,人文关怀,教做人”。这也是很多教师的认知。在这种认知中,德育具有较强的植入性,带有说教性质,强调更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很少关照学生内在的和谐。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时下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原因有二,一是教育方法,二是教育内容。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离世前告诫他的徒弟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但是,我们又分明看到,在一个群体情境中,如果弥漫的是高尚的气息,就鲜有污浊存在。在一种氛围中,人都会自觉调整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让自我适应群体情境,而不是让群体情境来适应自我。也就是说,有效的德育一定是有效的群体情境的建立,在群体情境中完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调整,即道德的塑建。
同样是荣格,他说:在一个灵魂找到他的另一半之前,他永远不可能得到安详,而这另一半永远是另一个自己。也就是说,灵魂的构建,不仅仅是调整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调整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和谐,就不能与外界和谐相处。
所以,我认为,德育的本质就是构建群体情境,让每个孩子在群体情境中调整个体与自我的关系以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自然,良好的德育就是良好教育情境的构建。构建良好的教育情境就是拥有“服务的态度”应该做的事情。
现实中很多教育困境,就是由于脱离教育情境造成的。总是有教师问我:某个学生有自闭症怎么办?某个学生经常迟到怎么办?某个学生经常上网打游戏怎么办?对于这些个体问题,总有人会提供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但结果往往基本无效。原因就在于改变一个人需要的是群体情境,群体氛围的“渐染”才能改变人,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可以做到的。
既然德育的本质是调整关系,服务的态度就应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关系,构建基于学生上述四种心理需要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的功能不再是“要求者”和“规矩制定者”,而是俯下身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满足上述四种心理需要的教育情境中,自觉调整自己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例如,你可以根据合作学习相关理念构建有结构性互赖、过程互赖、情感互赖等特征的结构性情境关系,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演绎自己的角色,调整自我的关系。
尊重每个学生,不一定要时时刻刻都去关注每个学生,而是要在群体情境中给每个孩子安排一个被尊重的角色。一间教室,如果可以安放灵魂,可以感受到存在和力量,可以体会到自由和快乐,谁还会不珍惜这个环境,不珍惜提供这个环境的人?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新形势下初中英语教学如何

    陈广辉摘 要: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其关键的,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价值观和

  • 践行小先生制 促进幼儿发展

    陈云婷【摘? 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包含了教学做合一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以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