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中学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本文辩证地论述了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更丰富生动而又富有成效。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然而,由于受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许许多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美不胜收的画面设计、绚丽多彩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扩大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味语文独特的美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作者创作情感、教师教学情感和学生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这时候,学生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多媒体的应用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中,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比如,我们在进行《荷塘月色》、《赤壁赋》、《滕王阁序》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同学们的情感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可以用音乐的形式,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也能激发同学们的情感,激昂的音乐能使人振奋,轻快的音乐能使人轻松,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完全陶醉在课文所表现的情景之中,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学生们的信息资源及时共享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空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查阅有价值的资料,扩展阅读范围,及时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快信息的传递、知识的整合速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把握,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质的变化,开拓新的发展研究领域。

    总之,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一组组动听的声音,一段段动态的场景,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去想象,去思考,主动的查阅资料,提供教学信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化解学生认识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达到激情引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但是,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的要素。在语言交流中,教师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师生之间有了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机会。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教学过程的这一审美特性体现于具有理智挑战的认知过程中,体现于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中,体现于师生的心灵晤对中,体现于充满愉悦和成功的生活体验之中。而现在不少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多媒体辅助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单一,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课堂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既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恰当的板书,学生只看屏幕不见人,教师变成了放映员。

    语言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宋人严羽论唐诗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语言的魅力就在于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文字营造的美只有“心眼”方可见,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其实更多地看到的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用美好的文字拨响人们心底那根空灵悠远的岁月之弦。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如果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用一览无余的画面代替学生丰富多采的艺术创造,反而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使学生失去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失去了情感体验,也谈不上文学欣赏的“共鸣”。

    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是机器和产品,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意外”的过程,在千变万化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审美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认真地应对,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而这些“意外”也恰恰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部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教师总是希望能尽善尽美,于是,很多教师会在课件制作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环紧扣一环,而往往因此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能按多媒体课件的程式一步步进行演示,即使教师对某些内容可适当调整,但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所控制,教师不可能随机应变。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不仅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于很好地甚至超常地发挥。而且教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和答案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课堂很难修改,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他的设计程序上来,又往往因此而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一来,也势必将原本生机勃勃的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了“木偶”,这样长此下去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造成思维的单一性。与此同时,也制约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因为多媒体材料的丰富性,使教师变成了单纯的材料的收集者,因而不可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本末倒置,抑制了教师?创造性。另外,由于用播放录音机代替教师的范读、电脑打字代替教师的板书,使教师朗读能力、书写能力等基本功未能得以发挥,其负面影响会造成青年教师轻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使语文教学失去其独具的魅力。

    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教学过程的趋同性,教师成了主角,学生则成了整节课的道具,教师、学生成了一个个相对孤立的人,这样将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合作,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节课假如纯粹为了追求热闹、华丽,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义,那实在是得不偿失。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揉合在一个课件中,课堂上便不厌其烦地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这从正面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幕,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而不少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的漂亮、富有动感的画面充斥整个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不去重视具体的文章内容,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看似活跃,但其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教学的实际效果甚微。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使学生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语文学习的课堂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心灵感悟的。虽然多媒体从形声色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但它统一的展现方式容易抑制学生的想象能力,简化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造成思维的僵化和片面,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处于浅层次的认知状态,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水平就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多媒体教学只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或包办一切语文活动。

    ★作者简介:江庆农,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生存及教育问

    臧霁云摘 要:以农村留守初中生为主要观察对象,针对他们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及教育问题,从农村留守初中生生存状况、生存境况成因分析、教育

  • 追逐梦想

    吴健追逐梦想,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是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难免会有阻挡,但只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