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成乐西路

    魏奕雄

    

    乐西公路可谓史上最悲壮的公路。有资料说,十万民工中死伤一万多人,其中在最险峻的蓑衣岭和岩窝沟死亡最多,仅打通岩窝沟7公里路段就死了1400多人,平均每5米就有一人丧生。

    乐西公路的建设,为抗日战争开辟了一条蜿蜒于中国西部高山峻岭的国际通道。所有参与修路的川康同胞,都将永垂青史。

    乐山至西昌的公路(简称乐西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为连通成都至昆明,再与滇缅公路相衔接而修建的重要通道。1938年底,昆明已有北经云祥入川至西昌的公路,惟西昌至乐山间无公路。这样,沿滇缅公路运进我国的外援军事物资,就无法由昆明直达成都。修建乐西公路,才能顺畅直达成都,再转输各个战区。

    为了开辟这条蜿蜒于高山峻岭的国际通道重要路段,川康两省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十万民工完全依靠简单的工具在群山峭壁间修筑。可以说,乐西公路是众多民工用肩膀、双手、血汗和生命铺筑而成的。它的一些路段,至今仍然发挥着效益,尽管已经坑坑洼洼了。乐山人民将永远牢记修建乐西公路的悲壮历程。

    挖山凿岩 千里辟通途

    1939年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修筑乐西公路,由交通部任命该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为乐西公路工程处处长,总工程师孙发端,副总工程师赵福基、张佐周,办公地点设在乐山城区陕西街。西昌和汉源县富林镇设了两个办事处,经费由交通部拨给。

    我的一位朋友收藏有两张中国银行重庆分行转给乐西公路工程处的汇票,一张是1940年9月12日由交通部汇的15万元国币,另一张是运输编制局财务局于1941年8月26日汇的65万元国币。

    全路共分八个工务总段,最早开工的是第六总段,1939年8月启动。参加修路的民工有来自四川省的乐山、夹江、峨眉、井研、犍为等19个县和西康省的汉源、荥经、冕宁、西昌等7个县。(西康省正式设立于1939年1月,其辖区包括今雅安市、凉山州、阿坝州和甘孜州等,1954年撤消,并入四川省。)先后约十万民工上阵,也有一部分兵工。

    我从乐山市档案馆查到了厚厚三大本乐山县的民工花名册,其中有《乐西公路乐山县征工筑路委员会名单》,载明这个委员会的主席由当时的县长刘芳兼任,副主席是徐光普和欧阳里东。该委员会1939年10月的一份公函中,写着“本会遵令于八月十五日成立……于十月五日开工”。

    乐山县各民工队伍的编册时间均为1939年9月,而井研县的筑路委员会是10月11日才成立的。乐山县被征调参加修筑的先后约2万多人,经常在工地上有5800人左右,被编为第一总队。下设区队、联队、分队等,分别由县长、区长、联保主任、保长或他们指定的代理人担任各级队长。

    乐山县承担从乐山城区王浩儿经峨眉到峨边县新场共79公里的路段,称作第一总段,约占全程525公里的七分之一。在今乐山城区王浩儿街与致江路交汇处一侧路边,曾经立有“0”公里石碑,那就是当年乐西公路的起点。

    上世纪90年代拓宽街道时,这个石碑被拔掉了。乐山市档案馆存有乐山县筑路委员会1940年10月16日的电文《本县修乐西路段工程完竣并通车情况》,说明经过一年艰苦奋战,完成了任务。

    第一总段是沿着明代初年所修的建昌驿道扩宽的,所以进展较快,而且在苏稽修筑了峨眉河混凝土桥,长约100米;在龙池建了大为河石拱桥,约60米。负责该段的乐山县工程技术人员,与西迁乐山的武汉大学土木系教师合作,共同进行了砂石铺路多种试验,故全段79公里中,有17公里采用碎石路面,其余62公里是砂配石子路面。从实际效果来看,后者的坚固性和平整度比前者还要好。这种砂配石子路面,当时国内还是首创。

    乐西公路工程处曾经极力推广这项技术,但由于施工技术和材料的要求都较高,而且越向西去,山道越陡峭,还要急着赶时间,就没能推广开来。在汉源县富林镇附近所架360米长流沙河木桥,石棉县农场110米长的大渡河悬索桥,都是非常艰巨的工程。

    蓝褛开疆 功铭簔衣岭

    乐西公路是分三期进行的。第一期称“打通期”,辟出基路坯来,自1939年8月至1941年1月。当时路面尚未铺好,就用卡车试通行,1941年2月1日从乐山出发,走走停停,颠簸前进,至14日才抵达西昌,其间行车时间累计36小时又40分钟。

    第二期叫“畅通期”,主要是铺路面、架桥梁,加宽路基、降低坡度,自1941年1月至9月。之后4个月为扫尾期,到1942年1月全线竣工。

    今金口河境内簔衣岭立有高约1.2米,宽约0.6米的石碑,上刻行书“簔衣岭”三字,上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元月”,下款“乐西公路二十七分段长王仁轩”。上款即1942年1月,印证了竣工时间。正式通车后,由乐西公路工程处移交给川滇西路公路局管理。

    在上述“簔衣岭”碑旁边,另有一长约3米,高约0.6米的石碑,中间刻篆体“蓝褛开疆”(“蓝褛”本指破旧衣裳,“蓝褛开疆”在这里意为艰苦辟路)四个大字。左右两旁分刻隶书小字,写的是纪念修路的内容。

    这块由赵祖康题写的石碑告诉我们,1940年秋,因上峰“限期迫促”,他亲往簔衣岭督工。其背景是,这年春蒋介石下令,限乐西公路年内通车,否则以贻误军机论处。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蒋介石对打通这条战略公路的急切心情,也惦量到了此路连接成乐和滇缅公路,对于输送抗日军事物资的极端重要性,也能理解为什么1941年1月路面还没有铺平,就急于试车了。

    最险峻的路段,多为石工开凿,先后约2万名石工参加。其中由乐西公路工程处招募组织的先后有1.2万名,成都行辕和西昌行辕组织的约8000名。当时石工总队设在乐山城里九龙巷一号,而石工一大队是在陕西街乐西公路工程处里。这样看来,这些石工多数当是乐山县人。他们“倂力以赴,期月之间开凿工竣”,表明乐山石工为凿通最艰险的簔衣岭路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过,这只是凿通了一段险途,说是“蚕丛鸟道,顿成康庄”,不免溢美。因为尽管民工们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拼死拼活,全程还是没有如蒋介石希望的那样在1940年底通车。

    关山险阻 万夫死沟壑

    乐西公路过峨眉县龙池镇后,由浅丘溯大渡河进入山区,经峨边县新场、金口河,绕越簔衣岭、岩窝沟到汉源、石棉,再南折冕宁,泸沽至西昌,盘旋于崇山峻岭中,常常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凿石炸岩。

    我从乐山市图书馆找到上海《良友画报》1941年2月号,内有《乐西公路的艰巨工程》一篇,用8幅照片展示当年“越簔衣岭跨大渡河”的艰难施工场面。

    有一幅是三位民工穿短裤光上身,用铁锤钢钎凿石的镜头,其中一位正在拭汗。另一幅照片是工地上插着的一块木牌,上书“乐西公路峨边金口河达诚建筑公司第八分段工地”。由此可知,有些路段是由一些建筑公司承建的。还有一幅,是十多人头顶铁锅快步行进,大概他们正赶着去埋锅做饭呢。

    乐西公路可谓史上最悲壮的公路。有资料说,十万民工中死伤一万多人,其中在最险峻的簔衣岭和岩窝沟死亡最多,仅打通岩窝沟7公里路段就死了1400多人,平均每5米就有一人丧生。有的民工腰系绳索缒崖凿壁而坠亡,有因爆破坚岩而被炸死炸伤,或被崩石飞溅所伤。更兼山高路远,民工众多,后勤供应量大而艰难,大约每三个民工,就需要一人做后勤和运输。有时大米不能及时运到,只能在当地购买玉米、土豆充饥。天寒地冻,饥寒交迫,不少民工病死、冻死于工棚。

    我查到乐山《诚报》1942年9月12日头版刊登的一则《追悼修筑乐西公路死难员工大会启事》,其中写道:“移山填壤,声振山谷。边远石工,星夜赶到。轰山炸石,天地变色。其间疾病相侵,瘴岚为灾。或失足于悬崖,粉身碎骨;或冒露于炮火,血肉横飞。丧身异域,埋骨他乡。倚闾望归,空帷饮泣。呜呼哀哉,亦壮矣。同人等于役斯路,耳闻目睹,或谊属僚友,或族属同胞,瞻念国殇,不胜悲悼。谨订于本年九月二十七日假乐山大佛寺设位公祭,掬请渥赐薤章,表励哀荣,宠奖挽词,隆壮盖仪。谨布虔诚,无任企祷。”这篇饱含深情的启事,句句哀伤,字字滴血,表达了对死难员工的深切怀念,是对他们勋劳的充分肯定。可惜,我找不到其后的《诚报》,没能看到当年9月27日大佛寺追悼会的祭文。我想,那祭文中必有更细致的数据和具体情节。

    血肉筑成乐西路,所有参与修路同胞的贡献,都将永垂抗日战争的青史!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间断

    周瑛【摘 要】 间断-平衡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公共政策在长期变化过程中稳定渐进和重大变迁交替出现的现象。本文运用该模型来分析南宁市烟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