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米家山水的过程与变化
摘 要: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众所周知,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善诗、书、画。书法有“苏黄米蔡”之称——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为宋代四大书家。绘画则世称其为“米家山水”,在诸多宋代以致后辈绘画名家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可惜的是,其绘画作品已无处寻觅,没有传下。目前能见到的作品也只是附于《珊瑚帖》之后的《珊瑚笔架图》,米芾在书写中信笔所及,洒脱自信。米友仁自称懒拙老人,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与其父亲一样,他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爱古人作品。他继承家学,亦“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画法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其在中国绘画史论上有颇大的贡献,第一个提倡“平淡境界”。也是他,第一个特意提高了董源在文人画史上的地位:“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关键词:米芾;米友仁;书画;米家山水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起来,南北两方都形成了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辈出,绘画艺术出现唐代以后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得以全盛,画院规模更是备全,佳作纷纷涌出,名家更是层出不穷。总体而言,宋代绘画领域的许多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皇家画院以至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市井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都是此一时期的重要美术现象。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辟蹊径、艺术思潮活跃不已、绘画作品精湛绝尘,是中国传统审美发展的绝好开头。
众所周知,米芾为北宋诗人、书法家、画家、理论家。其诗作①则让苏轼对他的独特鉴赏力十分赞赏。且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甚是密切,故在诗中有“巧取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等句。书法有“苏黄米蔡”之称——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绘画则世称其为“米家山水”,在诸多宋代以致后辈绘画名家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
米芾其绘画——水墨山水,取自董源的点皴画法,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细心观察体验,着重于对自然山水的形势结构进行研究,比较各地的山水形势的不同,四时朝暮、阴晴雨雪的不同,并寻求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各种不同的山石树木。他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并有不同程度地创新,自成“米点皴”,后人称之为“米式云山”,是指米芾通过水墨与点的对比构成,表现了江南山水间的烟云变幻、雾色缭绕,而不再是墨守成规的点线面,而使单个点的抽象性得以强调,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符号,也是如今艺术家们最能表达自己的另类、唯一性的一面。可惜的是,其绘画作品已无处寻觅,没有传下。目前能见到的作品也只是附于《珊瑚帖》之后的《珊瑚笔架图》,是米芾在书写中信笔所及,洒脱自然。在创作中,有时他并不只用毛笔,而是用任何可以表述情感的东西。他的艺术就是笔墨游戏的产物,其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前人对米芾《珊瑚帖》早有定论:元代虞集评其“神气飞扬,筋骨雄毅”,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这件作品虽然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却显露了米氏的风格。
米芾的书画特色,从本质来说是其书画观论的另一种艺术呈现方式。其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其有关书法有独到见解,强调“自然”“天真”,不“矫揉造作”之势;强调“字字异”“笔笔变”“行行幻”,不做“一一相似”的“书奴”;强调“心既贮藏,随意落笔旨得自然”,提倡个性化的自然流露,不为古法所桎梏。
宋代以来,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内,山水画的创作,不但名师巨匠辈出,各有独特的风格面貌,成为后世楷模,而且画家们也对自己创作经验进行总结,他们在创作的方法理论上的探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古代绘画从书法中找到了富有表现力的笔墨韵味,在书法理论中追求意象美,逐步形成了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特有的艺术风貌。元代,书画自然汇合成一起,米芾非常注重绘画的形式美,对传统绘画形式上的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绘画把形式和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画面题跋,就是中国美术史上最独特的形式,形成中国画特有的审美特征“诗、书、画”,这是米芾和苏轼在绘画史上做出的最大创新。
那米芾之子——米友仁的“米家山水”是否继承了米芾的米点皴呢?
米友仁自称懒拙老人。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与其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爱古人作品,他继承家学,亦“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画法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南宋邓椿在《画继》中云米友仁:“天机超逸,不事绳墨,其所作山水,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其风气肖乃翁也。每自题其画曰‘墨戏。”或由邓椿此论米友仁以后,其论者皆渐认为小米“墨戏”是在米芾山水画延续的基础上发扬广大。换言之,即认为小米这种“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的山水画体的形成皆是由米芾草创从而得以延伸带进,这种以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被称为“米式云山”或称为“米点山水”。米芾与小米其山水画在“气韵”上有相通之处,然而其面貌上也有相应的差别。虽说小米之画作有其延续性,但对其画派的完整性及清晰性,小米的画作更胜一筹。虽然米芾的山水真迹今已不传,然小米仍有《潇湘奇观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画江上云山,湿笔勾皴点染,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及《云山小景图》——(画云山烟树,山头有钩皴、带染,无点。此图墨勾细云,满纸浮动,山势迤逦,隐现出没,林木萧疏,远山虚旷,烘托点染,挟有风雨云烟之势)等传世。
就文献而言:就目前所见米芾相关绘画的言论来看,不能证明其山水画有现存小米山水画特有的“落茄点”皴特征。从源流上讲,则认为米芾得董、巨点子皴的影响,但米芾对其师承只字不提。而现今米芾宣扬董、巨山水画的有关文字又多从“平淡”切入,书面考证的依据并不足以,更无一字涉及董、巨点子皴。因此,如欲从董、巨绘画气韵、形式或技巧上的点子皴与米芾影响画作的角度来推想米芾山水画作具有落茄点皴之特征,则很难真正切切的寻其根本。
米芾的画作虽然没被保留下来,其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依然有着不可忽视不容小觑的地位与成就。然而其名号及画作无法在绘画史上抹去,如被碾去,后人则无法理解从12世纪起为什么中国绘画从北宋的写实主义走向了抒发个人情绪的浪漫主义。
但其父子皆善于画烟云掩映中的山峦树木,在画面上水墨淋漓湿润,笔迹甚至模糊一片,透过濛濛的烟云水栖,远山、村落、树木的远近、前后、高下,都被很巧妙地表现出来,其成功也就在于用模糊的笔墨作不模糊的表现,准确而又层次清楚地表现了朦胧的景色,把自然景物的情趣和笔墨效果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在中国绘画史上,正是云山满卷,以墨点染,极为突出柔和墨点,呈现蒙昧韵化之相,其树木萧疏,云气亦超妙绝伦不已,形态万千。然而,其在中国绘画史论上有颇大的贡献,第一个提倡“平淡境界”。也是他,第一个特意提高了董源在文人画史上的地位:“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宋人赞扬“小米云山”为“古未有辈”“常人所难”“墨妙天下,亦超物表”“观米公山水,觉潇湘旧游,隐然似梦”,即能予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元人赞扬其胸次高,超出笔墨蹊径、巧夺天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意趣等。然而历代品评二米的文献,一是赞他们的变古创新,如董其昌《容台别集》就把米氏父子的这一创造比之于诗圣杜甫、大书家颜真卿那样的贡献:“唐人画法,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另一个则是赞美他们的妙意创真,有如造化之生机,如钱闻诗题米友仁《潇湘白云图》中所说:“雨山、晴山,画有易状,惟晴欲雨、雨欲霁,宿雾晓烟,已泮复合,景物昧昧时,一出没于有无间,难状也。此非墨妙天下,意超物表者断不能到!”
注释:
①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秋蛇春蚓久相杂,耶鹭家鸡定谁美。
玉函金钥天上来,紫衣敕使亲临启。
纷论过眼未易识,磊落挂壁空云委。
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君不见长安永宁里,王家破垣谁修复。
参考文献:
[1]浙江古籍出版社.《宋史》(百衲本)卷《文苑列传》六《米芾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294.
[2]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248.
作者简介:
朱培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实验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