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道教仪式音乐研究
蒲亨强+肖珺
摘 要:宋代灵宝派仪式音乐继续在江南弘传中,因应特定历史背景和借鉴佛教仪式,促使黄箓斋的“正斋”演变为情节性的“施食”,并为后世沿用。另投龙、传度等仪则以继承为主略有发展。施食仪的盛行扩充出较多新曲,音乐表演的作用更加突出,由此显现出宋代转型的时代特点,其巨大影响至今犹存。
关键词:宋代;道教仪式;转型;传承;经韵
中图分类号: J608
文獻标识码: A
概 述
宋代民族危机深重,政局动荡,文化艺术重心南移和下移。道教音乐传统素以江南为弘传之地,由于北来道教音乐的加入与融合,加上佛教仪式的渗透,促使灵宝派道乐传统在江浙一带特别盛行,在继承传统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两宋情况颇有不同。北宋初政局尚稳定,经济文化艺术相当繁荣。帝王虔诚信道教,热衷道教仪式音乐并将其纳入管理运作的轨道。道教斋醮大量用于皇家祭典,皇宫不斋则醮,竟无虚日,道乐成为宫廷祭祀的重要部分。皇家积极从事道乐建设,集训道士,汇编道曲颁发全国宫观施行,甚至撰写新韵新词。由此形成御用道乐一支,有效促进了道乐在全国的集成、推广和统一,但热衷艺术的帝王毕竟是仪式音乐的外行,他们的参与并未撼动道乐的传统格局。
随着皇室战败后南迁,官方自顾不暇,殊少主办大型道教斋醮。南宋道乐发展全靠道内大师担纲。他们遵循道统,注重仪式与音乐的完整传承,且能因应社会民众需要适时变革,促使固有的灵宝斋传统因时而变,继续前行。
总体上,道乐发展特点有如下述。首先是科仪种类增多,仪节更繁复,记载更详实。其次,度亡类黄箓斋盛行并成为主流,并强化“施食炼度”情节而新增大量节目,形成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丰满的新样式,并逐渐独立出来取代了大型繁琐的黄箓斋,促成了科仪音乐的转型。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参考北宋《玉音法事》,南宋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次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①(后简称《无上》)和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②(后简称《灵宝大法》),后两著均是传统仪式音乐的集大成之作。
一、仪式种类
此时期多种传统仪式音乐仍得以继承发展,醒目的发展标志是黄箓斋度亡仪的转型。现分述之。
(一)传度仪
传度仪是传承仪式的专仪,初见于南朝宋《授度仪》。宋时改称“传度”,传经赞道术,度凡身登道品③。传度仪的观念更开放,对象从道内扩大到道外,规格从真人降到俗人。仪式程序相应大有简化之趋势。
1.出家传度仪
传度仪沿袭南朝强调须“至士至人依格告盟,然后付焉”的基本原则。同时因已进入全社会,为扩大信徒,传授观念始臻开放,志道俗民也可传度。为志慕道教、准备出家之俗民施行的出家传度仪应运而生④,由于对象级别低,仪式程序节目大大简化俗化。如其基本节次为:
华夏引弟子礼度师,度师祝香,次引弟子礼帝王皇帝,次谢别祖先父母,次弟子至三师前立,知磬请三师法事,次三归依,次度师白文,次保举师与脱俗衣,度师着履赞,着云袖赞,披道服赞,顶簮冠赞、执简赞,知磬举仙衣赞,吟星冠赞,次知磬举三启颂,次度师说十戒,次举智慧赞,次听度师教戒,次礼三师,次十二愿,次学仙颂,次回向念善。次引新戒礼大道功德,次礼度师等⑤。
仪式程序简单,但气氛仍显隆重规范。三师均出场,度师为主角主持经赞宣唱,开化教诫弟子,晓以出家义理。知磬是主要协助者,担任唱赞教化。作为刚入道的传度,强调由凡入道的形式转换,服饰转换成为仪式的核心,细致繁琐,因此新增穿戴道服的赞。但并不涉及高难度的神秘法术和经韵。这是传度低级阶段的宗旨所致。但传授高级对象的专仪同样运用,情况又有所不同了。
2.对斋设醮传度科仪
道教传承历来重师,南宋更甚,并有追溯源流和功能之论出现。认为师源于灵宝派,古代传箓以有箓者为师,中古以后合以宗坛为师。道经师三者,经乃道之余绪,法乃经之施用。道以传经为宗,传法者不是三师则会出偏差⑥,因而传度须有师。科仪开始都有“举各礼师”节次⑦,唱各礼师即礼拜经籍度三师,三师中经师地位最高,乃籍师之师,籍师次之,乃度师之师。礼师强调师道尊严,不忘师授之本,传真学道全靠师资相因,从凡至真,莫非师传。主领斋醮,开度人天,更不能无师。
蒲亨强 肖 珺宋代道教仪式音乐研究
“对斋设醮传度科仪”⑧旨在培养主持斋仪的法师,规格高于出家仪,节目梗概为:
禁坛,诣师,上香,唱道赞,上十方香,焚降召符,开启,知磬举启堂颂,举各礼师,高功宣五方咒,举鸣法鼓发炉,出官,各称法位,三献茶酒,宣词,举天尊,弟子再拜启白⑨,高功宣戒,分环剖卷,弟与师共执朱笔,付度已迄,以丹代血,重诚上启,送神颂,纳官复炉,出堂,焚燎,向来,谢师。
节次丰富,可谓南朝《授度仪》的简化版。保留的要素有:对称性仪式框架发炉、出官和上启与复炉;核心节目付度、宣咒戒、立誓、分环剖卷等以及启堂颂、五方卫灵等经韵。但盟誓保密节目有所淡化,很多深奥的法术及经韵被省略,体现了普及化的时代特点。
金允中曾评论:“绍兴之初,路真官再编天心法,则用世法以定之者充众。路君高才博达之士,撰传度科文。分环剖卷,俾师不得隐真,弟子不得背师,此其义也。”⑩可证南宋时高道已采用世间法重撰传度科仪。
仅就以上两仪来看,宋代传度仪的实施范围更广,样式更多。在保留南朝的框架基础上仍有简化趋势,省略了过于复杂精深的经韵节目,传统的秘传性质已大有淡化。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传道对象的扩大,方便弘道。简化与俗化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于其它多种仪式之中。
(二)黄箓斋
南宋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死亡频发,或为度亡类黄箓斋发展到鼎盛的一大背景。斯时道内文献以《无上》和《灵宝大法》为代表,均详述了历代及南宋的黄箓斋。
《无上》共分二十四门三十一卷,从第十二门开始的“科仪门”(卷16~31)为仪式音乐名目和程序,所载多仪都是黄箓斋的构成节目。时黄箓斋主用于度亡,并有两种形态。即宋前古法和宋编新仪。
古法著者均是唐前仪式大师,由留蒋二师编次。
“宿启建斋仪”B11是黄箓斋的预备仪式,法师上报文请神审察以获得授权建斋,其程序如下:
高功出堂,上香告斋上启,宣职状,唱道赞,次华夏引高功至外坛,次宣金钟玉磬仪B12,入户咒,各礼师,宣五方卫灵咒,唱鸣法鼓,次发炉B13,唱各称法位,唱礼十方,唱各皈命忏悔,次吟三启颂礼三宝,高功執真文举檀娄阿会B14,宣十方灵官巯,唱重称法位,吟智慧赞,次唱说戒威仪,平坐,宣禁,复炉,吟学仙空洞颂,出坛回向,唱启斋事毕,众官复位,礼谢。
“三时行道仪”B15是正斋,每天分早中晚三次行道。三日正斋共行九朝行道仪,然而,九朝之仪式程序大同小异,皆生发于第一日早朝行道仪,其程序梗概为:
法师出堂,华夏引入坛,上十方香,宣卫灵咒,鸣法鼓,发炉,三礼,阅吏兵行事,各称法位,宣词,三上香,唱礼方忏悔,命魔唱密咒,唱步虚旋绕,次咏步虚之章十首,次唱至心皈命,吟三启颂三首,唱三礼,唱重称法位,高功大谢,上启,愿念,复炉。吟学仙颂,出坛,启谢,回向赞。
可见行道仪大致沿用宿启仪的内容,且更简化,各自仅插入少量不同的程序来体现其特定功能。如宿启突出上表来体现请神审察的特殊功能,行道仪则以绕神唱步虚来表现其赞美尊神的功能。
“古法散坛言功仪”是全斋结束之仪,言功是法师向尊神汇报助阵诸神官之功,请求论功行赏。其特殊程序是宣表焚表、还戒投龙简等,以示将报功表借龙腾而送达尊神。
上三仪即黄箓斋古法的三部,以请神、赞神、谢神为其各自的功能和总体的逻辑架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主部,于宋代有重大变化。
黄箓斋新法均为留用光传授、蒋叔舆修。多增情节性的新仪新韵以替代古法正斋,体现出变革。这一新法为后世沿袭证明了这一变革的成功。现举几种新仪。
“请光分灯仪”B16,法师念咒请天光并分点于诸灯,以照亮幽暗地狱之新仪:
法师上启,宣回耀种咒,请光,宣分灯咒,举天尊,咏回耀飞光颂,回向,上香,都讲宣白,报金钟二十五声,宣召阳神咒,击玉磬三十声,宣召阴神咒,钟磬交报三十六声,报金钟九声,击玉磬六声,旋行赞咏。
此仪式主要运用意念和象征性法术及音乐咒而完成,是救亡出离地狱的第一个情节。
“召灵仪”B17,法师用咒诀存思法术,召亡灵出地狱之仪:
上启,召魂,摄招,歌斗章,再召,歌斗章,三召,歌回黄章,焚治病符,沐浴亡灵仪,请水,上启天河灌沐天尊,举东井颂B18,法师诵荡秽、炼真、冠带诸咒B19,咒食仪,上香宣白,十方救苦天尊B20,念净丰都破地狱咒B21。回向,念善。
此仪虽仅以召灵为名,其实包含了一系列情节性程序,先治疗亡魂的伤残病体,再洗澡除其阴垢,然后烹咒法食,破狱解救,供其享食。大量运用的符咒颂唱,是仪式成功的主要手段,多是诵唱的新韵如荡秽咒、破地狱咒、歌斗章、召请等,并为后世沿用。
“炼度亡灵请降水火醮献仪”B22,用水火炼度亡魂之专仪:
荡秽,烧香咒,上启请圣,三献散花,宣表,回向,念善,建立水火池,众诵隐语,念建火池咒,密咒B23,师引亡魂入火池,冶炼身形。师至水池B24。
亡灵出狱享食后,还须水火池中冶炼其神形方可脱胎换骨成人。同样凭法师意念和音乐咒而完成。
“灵宝大斋传授戒符升度亡灵”仪B25:
祝香,唱人各恭敬,宣告亡灵三皈依,举三宝赞,说戒,告长生符,度简颂,宣九天宝诰,宣长生度命箓,宣升天卷告文,发保举状,宣功德牒,举北帝颂,召神,宣三途五苦符命告文,请五方童子引魂,回向谢过,升度法桥咒,送灵,举焚简颂,宣普度荐魂咒。
亡魂炼度后成人后中,还要皈依三宝。传戒授箓后方能得道升天。运用多首经韵《三皈依》 《焚简颂》等,所宣文诰祝咒多系唱韵。
“灵宝普度大斋加持斛食”仪B26:
香供养,吟普献颂,上启,洒净祝,请三宝,按人各恭敬,三皈依,太一救苦天尊,诵救苦经,清众运诚同声赞咏,讽隐语一遍,变食,遍洒斛食,诵破丰都开业道咒,十方救苦天尊。
法师运用法术意念将粒米化为无穷,洒向地狱,使亡灵得享。
以上几种新仪构成救亡的情节性逻辑是很清楚的。
《无上》所记古法置前,似有溯源之意,以与后面的新仪相区别,但重点显然是宋人新编之新仪,其记录更丰富详实,且多为后世沿用。另一代表文献《灵宝大法》的相关论述中也可佐证新仪已成黄箓斋主流的推测。金编《灵宝大法》有两品述及此斋。综合观察,可见其新加的诸多情节一如前述。
《灵宝大法》编者认为黄箓斋源于灵宝旧法,所录斋的全部程序B27如下。
预备仪多沿用古法,但却新加了出自灵宝法的破狱科:
预告,扬幡,上香,白斋意,发正奏,请牒B28。拜丰都拔罪章,请光,宿启。
主部正斋第一日沿用唐代杜撰本,第二、三日仪式则有明显变化。正斋第二日早午晚三朝并同第一日。晚朝拜沐浴炼度章,上金母表,静夜炼度孤魂,高功升座教戒鬼神,传授符箓,度魂如式。正斋第三日,三朝并同第二日午朝。后拜长度亡魂章,炼度正荐亡魂,高功升座,说戒传符,度桥送亡B29。主要新加了情节性的节次如沐浴、炼度、传符、度魂等。
可见金氏所记黄箓斋与留蒋二师所记的形态非常接近,都在正斋中增添了情节性仪式。证明新型黄箓斋在南宋已运用广泛,成为主流。其中诸多仪式已作为专仪而用,如破丰都、升度、沐浴炼度等B30。新仪催生了大量新韵如三召请、破狱咒、开咽喉、法食咒、荡秽咒等,并多盛行于后世,至今犹存。
综上述,南宋的黄箓斋在继承传统中发生了变革性的转型,以施食为核心的删繁就简趋势开始显现于这个时代。
(三)炼度仪
炼度仪广泛用于黄箓斋也是此时代斋仪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宋末郑所南编《太极祭炼内法》三卷B31专述灵宝炼度仪,强调祭炼鬼神须先行内炼,以至诚为主,以感鬼神。“祭者,设饮食以破其饥渴;炼者,以精神而升其幽暗也”。“太极祭炼”将内炼置于最高地位,主要程序为:
坐炼,召魂,沐浴,施露斛食,水炼,火炼,传戒,宣宝箓,升天。
先行内炼,再行召魂施食和水火炼,宋代炼度仪多大致遵循这一样式。
“炼”是以法师之阳炼亡魂之阴,以法师之全炼亡魂之缺;“度”是度亡魂上仙界,度命登真。都是法师意念所为,再外化于仪式音乐表演。此仪多在施食之后施行,然后传戒升天,意味着亡灵仅食仙食是不够的,还需将形神进行炼度方可成人得道升天。炼度仪的加入加强了施食仪的信仰逻辑,情节更丰满,音乐也随之大大丰富。
南宋仪式文献多是南方道士编辑,证明道乐传统的传承与弘传地域始终在南方。虽然不同科书掺杂了不同的道派和道术,但其科仪音乐始终遵循前代奠定的灵宝传统。
(四)施食普度仪
“施食普度”是普度六道孤魂的专仪B32,时作为斋的核心仪式,其情节性已然齐备,且多传于后世,富于音乐性:
高功上香,道众举幡歌斗章,召孤魂,举黄华荡形天尊,沐浴,高功念沐浴荡秽、沐浴炼真、沐浴东井、金池冠带、清水度魂等咒,讽中篇,礼三宝,咒食,启请咒,念净丰都咒,念法食、生魂育魄等咒,次讽中篇,回向。
这是最早以施食命名之仪,同类仪式还有“净供”等,这些仪式在黄箓斋中处于中心地位。元以后逐渐取代了庞大繁琐的黄箓斋。
宋代施食开了后世同类仪式的先河。仪式情节完整,音乐丰富,既继承了较多传统经韵,更增加了大量新韵。
(五)投龙送简仪
保留了南朝宋投龙简仪的框架逻辑,都是遣龙送简给三官。其中投山简仪B33的程序为:敕坛,上香,启堂颂,各礼师,宣五方咒,鸣法鼓发炉,称法位,请圣,三献,上启,宣简告文,投龙颂(五律)“祈真登紫微,告命诣灵山。”举送神颂,复炉,学仙颂,焚燎,回向。
投水、土简仪略同上,不赘。仪式音乐的发展轻微,仅增对应性的派出收回传令神官的发炉、复炉和敬神的三献程序,以及五方咒、投龙颂、送神颂、学仙颂等经韵。简文由四言诗发展为五律体等等。仪式形式显得更丰富完整。
二、仪式音乐传承脉络
宋代仪式音乐的传承可分官方与道内两轨而论。两者各有特点,但历史贡献不可同日而语。
(一)官方传承
北宋国强民富,诸帝热衷斋醮,积极进行推广经韵的诸多活动,对道乐的传承规范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官方毕竟是仪式音乐的外行,其传承不能不仍以道教传统为范本。又因官方传承总会表现其特有偏爱意图,因而所编文献多有偏失。如未将仪式与音乐结合而编,有支离之弊端,固然方便了经韵学习训练,但难以完整观照理解,实践性大打折扣。
另则官方传承多忽视民间实践,不能与时俱进,殊少反映仪式音乐的新进趋势。
从总体观察,官方传承主要利用御用道士,按其特殊意图兴趣而重新编排,添加少量词曲。虽基于道内传统模式,但传承的内容质量则大有区别。
(二)道内传承
南宋政局动荡,朝廷偏安一隅,官方已殊少参与斋醮传承。道内传承的作用突显。
道内传承有诸多新的特点。首先,代表传人均为精通道乐的大师,所著文献都综合考虑仪式与音乐的一体性,注重现实性和实践性,不但详载仪式音乐全过程,且兼及仪式音乐的历史、功能和内涵。能够立体地反映仪式音乐的特定内涵和运用方式,忠实记录仪式音乐的原貌,确保了传承的原始性和延续性。其次,承传线索清晰,编者行状多有详述。如留蒋二师曾转益多师,师承门派广及天师道、上清派等,但其仪式音乐的传承则都清楚交代了始终不脱离灵宝派的轨迹,证明了各道派在仪式音乐上都共传灵宝仪的规律,当然不同时代的传承中会顺应潮流而作不同程度的改编,吸取时兴因素。宋代大师从改编走向转型,是发展较大的一例而已,类似的新潮派还有东华派。
如果留蒋二师传承更多代表革新的话,另一大师金允中则更多代表复古。他也祖述灵宝法,但更强调保留恢复灵宝古法,严厉批评新潮派违戾教典、擅自改变传统的做法,他以务合古仪为宗旨,力图恢复传统B34。
金氏更强调传承的综合性。在详述仪式音乐中多补充解释分析其历史演变、仪式的宗教内涵和逻辑等。金氏的传承观常落实到微观的形式上,用具体经韵来论证批评。这对于考察经韵的历史轨迹大有裨益。如他指出《三上香》唱词擅自改变了三清的顺序,每句后增一句“供养无上道(经、师)宝”,都是窜改原词的行为,“欺诳后学,诬污先贤,厥罪惟深”。而《五方卫灵咒》的唱词于东西中三方皆添一方字,将四言改成六字,也是近世不明古经者擅自增添之误。他还指出今世仪式多繁于古典,所繁多在请祝之词文。
革新或复古派其实有一共性,都认同陆杜二师定制的灵宝仪,只是发展方向各执一端而已。大量文献和实践表明,在两派的冲突中,虽然复古派恢复传统的努力是有意义的,但革新派占了上风则是明显的事实。
另一革新派东华派的盛行也可证明这点。东华创教者宁全真的师承是得陆修静真传的田灵虚和尚书王古。宁氏又传其徒林灵真,活动于宋元之际,授徒甚夥,被推崇为教主。东华派仪式也较多变革之举,因此遭到金氏的激烈指责:
“绍兴之后,浙江以东,多宗天臺四十九品,不究前辈编集之本意。惟本源之既失,故体格之益讹。是致于符章也欲其异,于印篆也欲其多,於法职也极其崇,于行用也肆其诈。及其授受之际,捧一编之书,转相沿袭,师弟子略不深究博询,问辩考证,迷以传迷,自神其说。今方崇坛广席,设像陈仪,编中铺聚,多乖正理,其书起自南渡之初,迄今将百载,邪说异论,几遍浙东,岁月浸深,传流渐广,后学之事,习以为常,乱败典章,靡有穷已。行斋用事,违格失经……及至今世之威仪,率繁于古人之典式.惟其所增,是请祝之词。”B35
可见东华派仪式音乐趋于繁多新奇,南宋后已盛行浙东近百年。
可见,南宋时期灵宝斋之革新甚多并盛行于世,已是不争的事实,新派仪式音乐为后世所延续也是旁证。
三、经韵研究
宋代的经韵可分为前朝旧曲和时见新韵两类来研究。新见经韵更多出现于转型的黄箓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官方的经韵发展则无甚特出之处。
(一)前朝旧曲
唐前旧曲主要沿用东晋和南朝宋时期的经韵。沿用东晋《步虚经》之曲有《步虚》,照搬《步虚吟》,惟第一、三、五曲加附了曲线谱B36,疑其用不同旋律,而其余七曲则为复沓。《三启》源于《礼经咒三首》,《授度仪》中称《三途颂》。沿用《度人经》的有《中篇》 《光明玉字符》 《隐讳》等曲,取材于《灵书中篇》。源于《灵宝斋》的有《三皈依》,沿用其《三烧香》。《敷斋颂》沿用其《颂》,《授度仪》中易名为《奉戒颂》,均用于仪式结束时。
沿用南朝宋《授度仪》之经韵有《奉戒》,沿用《奉戒颂》B37。另《还戒颂》渊源同上。《小学仙》,沿用《三途五苦》之第三段中的六句五言诗“学仙行为急,奉戒制清心。虚夷正气居,仙圣自相寻。若不信法言,胡为棲山林”。
《水简》沿用《投简仪》,将原祝四言诗“元始五老,上帝高尊”改为五律“天尊留戒律,太上演真经”。南宋改称《水简咒》,仍用四言诗“元始五老,上帝高尊,十方至真,太华灵仙”,更多保留传统模式,此为道内传承更多保留传统之一证。
另有《山简》 《土简》,传承同上,不赘。
三简诸曲均增附曲线谱,是为发展因素。
(二)时见新韵
多与度亡仪式相关。略举如下。
《金阙步虚》,五十字,御制新词“始青黎元盖,金香结珠烟。飞晨总翘辔,稽首玉帝前”。
《焚词》,焚表时唱的五律“人天多障累,大道实矜怜。救度垂科教,咸今忏罪缘”。南宋称《焚词颂》B38。
《五言散花》“绛节徘徊引(散),天花散漫飞(满道场)。高真无染着,(散)片片不沾衣(满道场)”。《七言散花》“日月相催人渐老,不如修道学长生(满道场)”。
另有多首单句式赞曲,如《起敬赞》“人各恭敬”。《敷坐赞》“道场众等,执简当心,平坐如法”。《开经》“稽首虚皇天尊前”。《宿命赞》“宿命有信然”。《三闻经》“闻经已后,唯愿众生亡灵,深入法门,归依信受”。《解座赞》“为诸来生”。《每遇斋毕道赞》“斋福无量”。《唱道赞》“道场众等,人各运心,归命三宝一切念”。《华夏赞》“学言学行言贺”。《转声华夏赞》“贺何亚夏亚贺”。《请五师》“修斋行道,奉请玄中(三天)大法,经籍度三师,降临坛所”。《云舆颂》“云舆已降,鹤驾乘临,斋事功圆,还当奉送”。《斗经末句》“勿示非人,戒慎之焉”。《礼十方》“志心归命东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礼十一曜》“专心归依信礼日宫太阳帝君”。《举信礼声范》“信礼无上大罗瑚长生保命护身天尊”。《关灯举斗位》“信礼高上紫微北斗贪狼星君”。《送五师》“修斋已毕,仰荷玄恩。志心稽首,奉送玄师天师经籍度师”。《请符使》“修斋奉请(上中下)界直符,降临坛所”。
《步虚词》,北宋御制新词,五律为“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此词为后世道教采用。
《三途颂》,“三才及万物,倚伏各有龄。终始待劫数,福尽天地倾”。
《三捻上香》,“志心三捻上香,香至三清宫,遍三清境,成华盖供养”。B39
上诸曲均载《玉音法事》并附曲线谱。然未结合仪式编排,宜于作学歌的教本。
《破丰都咒》,破地狱时所唱。宋度亡仪多用,唱词和标题多大同小异。唱词皆五律,前四句固定不变,后四句则随仪而有变化。如《破丰都开业道咒》 《玉清破丰都咒》的唱词:“茫茫丰都中,重重金刚山。灵宝无量光,洞照炎池烦。亡者承光明,朝礼玄元坛。生神超碧汉,童子导灵幡。”而《破丰都诰》中将这段唱词后四句改为:“亡过诸灵魂,身随香云幡。定慧青莲花,上生身永安。”B40已全同当代《丰都咒》经韵了。
《咽喉咒》,济炼幽魂所唱,“浩晶生法气,氤氲凝天中。两曜共澄彻,五纬交相通”。讲幽魂咽法气可超生之理。B41今存此韵,唱词略异。
《法食咒》,有多种,皆五律:《三光流精》“妙道生一气,气中分阴阳”。《玉阳》“玉阳正真气,妙道三景分”。《加持》“回首仰元罗,合景挹灵茫”。故知法食实乃仙道真气也。
《歌斗章》,亦称《摄召密章》 《回黄章》等。法师变食召神鬼来临法会时唱,五绝“太微回黄旗,无英命灵幡”。
《变食》,南宋净供仪“变食”后唱四言十句歌,“玉清金阙,上元天一。化生灵泉,六龙普变”。B42词意与今之《五厨经》一韵相类,均以道气变芳鲜法食。变食与唱韵连用,逻辑含义是以唱韵强化变食之功效,共制仙食。这种模式至今犹存。
《沐浴荡秽咒》B43,引亡灵洗澡所念咒:“天澄气清,五气高明。”用内炼法净身。后接念沐浴炼真、沐浴炼度、沐浴东井、金池冠带、清水度魂等咒,皆韵诗,都是以仙道修炼法而为亡灵洗澡,准备往生仙界。今《荡秽》一韵殆源于此。
《三宝赞》,法师宣告亡灵三皈依时依次唱赞。如“宣告亡灵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夫道宝者,先天先地,无形无名……世世生生,当遵道宝。道宝赞。”B44皈依经宝师宝均重复照搬此例。系今《三寶赞》一韵之源头。
《举天尊》,举多个天尊名号而预示不同功能之转换。
《叹文》,本无曲名,今据道士命名而名之。常以“臣闻”或“伏以”起唱,接长篇骈文。对照当代实践,可知除偶用韵白朗诵之外,多为抒情经韵。在同一仪式中常多次运用。如南宋炼度仪中为亡魂沐浴时所唱:
伏以,久辞人世,荐处冥乡。或随五浊以飘流,或随三途而谪役,或浮游而神不返,或散荡而魂未全……静心就浴。奉为孤魂上资,往生仙界,念沐浴荡秽咒。B45
叹文之词多围绕亡灵这一主题而唱,或悲其死亡惨状,或叹人生无常。故今名叹文,十分合适。
另出家仪中有较多新韵如冠带咒、着履赞、着云袖赞、披道服赞、顶簮冠赞、执简赞、仙衣赞、吟星冠赞等,都是音乐唱赞,不一一列举。
上述经韵只是大要,但已可略睹其特点。唱词以四五言诗和骈文占较大比重,新见骚体、六言体、唱和体,意味着经韵的取材更宽广,形式和表情有大的拓展。
广泛采用的“众和”,常用散文或长短句,主词均为齐言,遂新增一种韵、散相间的词体唱法。众和唱法有两种形式,一是放在韵文后面,如《摄召密章》等曲。另一种是插入韵文体之中的“破格体”,如《散花》,在五绝诗中加入和句,遂破五绝为词体。这样,曲调结构相应变为非方整句式。唱法的变化使曲式更多样,音乐更丰富。
另北宋诸多单句式经词均附上曲线谱,可证其多为经韵形态,这就反证了我们推测仪式中散文体多为经韵之说。
总 结
宋代道教仪式音乐发展中或完全遵循古法,或有较大变革者特别体现于黄箓斋中,其因神学逻辑的情节化而使形式内容更丰富和世俗化,因而运用最为广泛并持续至今。
度亡仪变革中以新增“施食”仪为标志,将宋前“行道诵经”济世度人的单一形式改为情节化、形象化,极大丰富了科仪音乐的内容形式,更有观赏性,更符合民众的信仰和审美趣味。拯救亡魂,在利他行为中实现利己之目的。这一重大的观念一当用情节性的仪式音乐来表达,就更能令人沉迷其中,更加强了人死复生的可信度。
传度仪的简化,是为了吸引信徒而大开法门的结果,其与度亡仪的繁化形成反差,但从宏观视野来看则均符合道乐发展大势:渐离高雅上层,贴近通俗下层。
宋代仪式的变革形态一直为后世所延续,可见其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这个转折在元朝持续震荡孕育,在元以后则完全确立了。
责任编辑:杨迪瑞
注释:
①《道藏》,第9冊,第378~480页。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②《道藏》,第31册,第640页。
③《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二《临坛符法品,斋坛三宝位次》,《道藏》第31册,第480页。
④北宋崇德信真大师贾善翔编集,《道藏》32册,第161~165页。
⑤度师祝香之词:“三清上圣……今有某人弟子某人,幼离俗网,早慕真风。今蒙国恩,许圆道相。启坛场于兹……。弟子跪听说出家因缘。天尊曰,出家有二种,一者恩爱,二者诸有。始学之人,既值明师,志能勤苦,舍世荣华,随缘告乞,是名初出恩爱之家。既出恩爱之家,已勤行斋戒,离三界爱,是名出诸有之家。凡出家人,既辞恩爱,来入法门,当发神仙行愿,惟生善念。每遇设像诸圣诸真,围绕赞叹,五体投地。而况太上垂经,天尊说戒,遇人不度,殃及己身,非人而传,祸延祖考。所以法门传授,戒慎为先。汝今出家,一人有庆,九祖沾恩。况汝骨气通仙,神情合道。冀汝随羽客以朝真,早获仙丹而出世。”代天尊言说明出家的类型、传授的规则、出家的各种好处等。《道藏》32册,第163页。
⑥“斋金宝质心告盟十天。如此一条,传度之例也。允中按:旧书以斋金宝效心盟天而传及,依玄科四万劫一传,又告盟十天而传。分为三条,盖在经序则言上天所宝不传下世。至士斋金宝效心盟天而传,乃谓受传合应如此。至经中则言依玄科四万劫一传,若有至人斋金宝质心,依旧格告盟十天,然后而付焉,此正言传度之格也。”《上清灵宝大法》卷一, 经文序例品, 《道藏》31册,第357页。
⑦同注②,第480页。
⑧同注②。
⑨白词大意是臣有幸逢师传真,发誓不敢负心,倘渝誓盟甘从谴罚。今与师分环剖卷,立誓饮丹,伏望证明,容臣受度。
⑩同注②,第641页。
B11《无上》卷十六,科仪门一。
B12原小字注:古仪无此,不用亦可。可知为新添之仪。
B13原注:“今之世师不明经旨,却于发炉中间添入词意,极其□缕,烦渎天真。至于关宣之际,巧求韵美,虚费光景。止一发炉,几一二刻,其他可知。”可知仅此一仪,宋时已有改编,并有追求音乐美听的倾向。
B14即《东方八天》经韵。
B15《无上》卷十七,科仪门二。
B16《无上》卷二十三。
B17《无上》卷二十六。
B18原注:众和。
B19蒲案:咒皆四言诗。
B20原注:众和三声后相同。
B21蒲案:后按此模式举九幽拔罪、朱陵度命、逍遥快乐、随愿往生、弘济无边等天尊,念或讽咏生魂育魄、通真、三光无上法言、三光法气、三光泽婴、三光阳玉等法食咒。
B22《无上》卷二十七。
B23蒲案:皆四言诗。
B24蒲案:水炼程式同火炼,不赘举。
B25《无上》卷二十八,《道藏》第9册,第543页。
B26《无上》卷三十,第554页。
B27同注B26,第427页。
B28原注“已上并不系广成先生斋科内式,乃今世所通行之仪”。可见斋法已有新加元素。
B29同注B26,第432页。
B30同注②,第582页。
B31《道藏》第10册,第439页。
B32同注②,第598~608页。
B33同注②,第626页
B34“中世以降,祈请多门。宋简寂先生陆君修静,分三洞之源,列四辅之目,述科定制,渐见端绪。至唐广成先生杜君光庭,遂按经诰,修成《黃箓斋科》四十卷,由是科条大备,典格具彰,跨古越今,以成轨范。至如符篆文移,则非斋科所载,行教之士,转相传授。于是纂聚中洞诸经符咒诀目,集以成书,而实宗于《度人》之一卷。由是经典之內,凡可以开度亡爽,利祐生民,符书法术,莫不兼收并录,灿然联属矣。俾嗣法之人,不劳余力。允中敬遵师传之要旨,兼考诸家之成书,务合古仪,略加编集。凡灵宝之修存功用、救苦斋修,亦已备述。今之诸方,在家出家嗣行灵宝者多矣。允中经籍度三师,乃中原之宗派,已叙其姓名于卷末,盖以师授之旨,多口传而心记,恐岁久泯没,故次序古书,为教门而设也。”载《道藏》第31册,第348页。
B35同注②,第469页。
B36本节经韵凡注明附曲线谱者,均见《玉音法事》。同上注。
B37因篇幅所限,本文凡举例唱词时,只列前四句。
B38《道门通教必用集》 《卷之二词赞篇》列举此首经韵,《道藏》第32册,第13页。
B39以上曲均载《玉音法事》卷上,均附曲线谱,总体格式较统一,除《空洞》外,均是两字一行谱式,曲线大都较曲折起伏,衬字多而繁密,当是旋律较华丽,抒情性较强的基本曲目。《道藏》第11册,第125~126页。
B40《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藏》第7册174、186、458页。
B41同注②,第412页。
B42《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藏》第7册,第457页。
B43同注②,第583页。
B44同注②,第593页。
B45同注②,第605页。
摘 要:宋代灵宝派仪式音乐继续在江南弘传中,因应特定历史背景和借鉴佛教仪式,促使黄箓斋的“正斋”演变为情节性的“施食”,并为后世沿用。另投龙、传度等仪则以继承为主略有发展。施食仪的盛行扩充出较多新曲,音乐表演的作用更加突出,由此显现出宋代转型的时代特点,其巨大影响至今犹存。
关键词:宋代;道教仪式;转型;传承;经韵
中图分类号: J608
文獻标识码: A
概 述
宋代民族危机深重,政局动荡,文化艺术重心南移和下移。道教音乐传统素以江南为弘传之地,由于北来道教音乐的加入与融合,加上佛教仪式的渗透,促使灵宝派道乐传统在江浙一带特别盛行,在继承传统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两宋情况颇有不同。北宋初政局尚稳定,经济文化艺术相当繁荣。帝王虔诚信道教,热衷道教仪式音乐并将其纳入管理运作的轨道。道教斋醮大量用于皇家祭典,皇宫不斋则醮,竟无虚日,道乐成为宫廷祭祀的重要部分。皇家积极从事道乐建设,集训道士,汇编道曲颁发全国宫观施行,甚至撰写新韵新词。由此形成御用道乐一支,有效促进了道乐在全国的集成、推广和统一,但热衷艺术的帝王毕竟是仪式音乐的外行,他们的参与并未撼动道乐的传统格局。
随着皇室战败后南迁,官方自顾不暇,殊少主办大型道教斋醮。南宋道乐发展全靠道内大师担纲。他们遵循道统,注重仪式与音乐的完整传承,且能因应社会民众需要适时变革,促使固有的灵宝斋传统因时而变,继续前行。
总体上,道乐发展特点有如下述。首先是科仪种类增多,仪节更繁复,记载更详实。其次,度亡类黄箓斋盛行并成为主流,并强化“施食炼度”情节而新增大量节目,形成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丰满的新样式,并逐渐独立出来取代了大型繁琐的黄箓斋,促成了科仪音乐的转型。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参考北宋《玉音法事》,南宋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次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①(后简称《无上》)和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②(后简称《灵宝大法》),后两著均是传统仪式音乐的集大成之作。
一、仪式种类
此时期多种传统仪式音乐仍得以继承发展,醒目的发展标志是黄箓斋度亡仪的转型。现分述之。
(一)传度仪
传度仪是传承仪式的专仪,初见于南朝宋《授度仪》。宋时改称“传度”,传经赞道术,度凡身登道品③。传度仪的观念更开放,对象从道内扩大到道外,规格从真人降到俗人。仪式程序相应大有简化之趋势。
1.出家传度仪
传度仪沿袭南朝强调须“至士至人依格告盟,然后付焉”的基本原则。同时因已进入全社会,为扩大信徒,传授观念始臻开放,志道俗民也可传度。为志慕道教、准备出家之俗民施行的出家传度仪应运而生④,由于对象级别低,仪式程序节目大大简化俗化。如其基本节次为:
华夏引弟子礼度师,度师祝香,次引弟子礼帝王皇帝,次谢别祖先父母,次弟子至三师前立,知磬请三师法事,次三归依,次度师白文,次保举师与脱俗衣,度师着履赞,着云袖赞,披道服赞,顶簮冠赞、执简赞,知磬举仙衣赞,吟星冠赞,次知磬举三启颂,次度师说十戒,次举智慧赞,次听度师教戒,次礼三师,次十二愿,次学仙颂,次回向念善。次引新戒礼大道功德,次礼度师等⑤。
仪式程序简单,但气氛仍显隆重规范。三师均出场,度师为主角主持经赞宣唱,开化教诫弟子,晓以出家义理。知磬是主要协助者,担任唱赞教化。作为刚入道的传度,强调由凡入道的形式转换,服饰转换成为仪式的核心,细致繁琐,因此新增穿戴道服的赞。但并不涉及高难度的神秘法术和经韵。这是传度低级阶段的宗旨所致。但传授高级对象的专仪同样运用,情况又有所不同了。
2.对斋设醮传度科仪
道教传承历来重师,南宋更甚,并有追溯源流和功能之论出现。认为师源于灵宝派,古代传箓以有箓者为师,中古以后合以宗坛为师。道经师三者,经乃道之余绪,法乃经之施用。道以传经为宗,传法者不是三师则会出偏差⑥,因而传度须有师。科仪开始都有“举各礼师”节次⑦,唱各礼师即礼拜经籍度三师,三师中经师地位最高,乃籍师之师,籍师次之,乃度师之师。礼师强调师道尊严,不忘师授之本,传真学道全靠师资相因,从凡至真,莫非师传。主领斋醮,开度人天,更不能无师。
蒲亨强 肖 珺宋代道教仪式音乐研究
“对斋设醮传度科仪”⑧旨在培养主持斋仪的法师,规格高于出家仪,节目梗概为:
禁坛,诣师,上香,唱道赞,上十方香,焚降召符,开启,知磬举启堂颂,举各礼师,高功宣五方咒,举鸣法鼓发炉,出官,各称法位,三献茶酒,宣词,举天尊,弟子再拜启白⑨,高功宣戒,分环剖卷,弟与师共执朱笔,付度已迄,以丹代血,重诚上启,送神颂,纳官复炉,出堂,焚燎,向来,谢师。
节次丰富,可谓南朝《授度仪》的简化版。保留的要素有:对称性仪式框架发炉、出官和上启与复炉;核心节目付度、宣咒戒、立誓、分环剖卷等以及启堂颂、五方卫灵等经韵。但盟誓保密节目有所淡化,很多深奥的法术及经韵被省略,体现了普及化的时代特点。
金允中曾评论:“绍兴之初,路真官再编天心法,则用世法以定之者充众。路君高才博达之士,撰传度科文。分环剖卷,俾师不得隐真,弟子不得背师,此其义也。”⑩可证南宋时高道已采用世间法重撰传度科仪。
仅就以上两仪来看,宋代传度仪的实施范围更广,样式更多。在保留南朝的框架基础上仍有简化趋势,省略了过于复杂精深的经韵节目,传统的秘传性质已大有淡化。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传道对象的扩大,方便弘道。简化与俗化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于其它多种仪式之中。
(二)黄箓斋
南宋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死亡频发,或为度亡类黄箓斋发展到鼎盛的一大背景。斯时道内文献以《无上》和《灵宝大法》为代表,均详述了历代及南宋的黄箓斋。
《无上》共分二十四门三十一卷,从第十二门开始的“科仪门”(卷16~31)为仪式音乐名目和程序,所载多仪都是黄箓斋的构成节目。时黄箓斋主用于度亡,并有两种形态。即宋前古法和宋编新仪。
古法著者均是唐前仪式大师,由留蒋二师编次。
“宿启建斋仪”B11是黄箓斋的预备仪式,法师上报文请神审察以获得授权建斋,其程序如下:
高功出堂,上香告斋上启,宣职状,唱道赞,次华夏引高功至外坛,次宣金钟玉磬仪B12,入户咒,各礼师,宣五方卫灵咒,唱鸣法鼓,次发炉B13,唱各称法位,唱礼十方,唱各皈命忏悔,次吟三启颂礼三宝,高功執真文举檀娄阿会B14,宣十方灵官巯,唱重称法位,吟智慧赞,次唱说戒威仪,平坐,宣禁,复炉,吟学仙空洞颂,出坛回向,唱启斋事毕,众官复位,礼谢。
“三时行道仪”B15是正斋,每天分早中晚三次行道。三日正斋共行九朝行道仪,然而,九朝之仪式程序大同小异,皆生发于第一日早朝行道仪,其程序梗概为:
法师出堂,华夏引入坛,上十方香,宣卫灵咒,鸣法鼓,发炉,三礼,阅吏兵行事,各称法位,宣词,三上香,唱礼方忏悔,命魔唱密咒,唱步虚旋绕,次咏步虚之章十首,次唱至心皈命,吟三启颂三首,唱三礼,唱重称法位,高功大谢,上启,愿念,复炉。吟学仙颂,出坛,启谢,回向赞。
可见行道仪大致沿用宿启仪的内容,且更简化,各自仅插入少量不同的程序来体现其特定功能。如宿启突出上表来体现请神审察的特殊功能,行道仪则以绕神唱步虚来表现其赞美尊神的功能。
“古法散坛言功仪”是全斋结束之仪,言功是法师向尊神汇报助阵诸神官之功,请求论功行赏。其特殊程序是宣表焚表、还戒投龙简等,以示将报功表借龙腾而送达尊神。
上三仪即黄箓斋古法的三部,以请神、赞神、谢神为其各自的功能和总体的逻辑架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主部,于宋代有重大变化。
黄箓斋新法均为留用光传授、蒋叔舆修。多增情节性的新仪新韵以替代古法正斋,体现出变革。这一新法为后世沿袭证明了这一变革的成功。现举几种新仪。
“请光分灯仪”B16,法师念咒请天光并分点于诸灯,以照亮幽暗地狱之新仪:
法师上启,宣回耀种咒,请光,宣分灯咒,举天尊,咏回耀飞光颂,回向,上香,都讲宣白,报金钟二十五声,宣召阳神咒,击玉磬三十声,宣召阴神咒,钟磬交报三十六声,报金钟九声,击玉磬六声,旋行赞咏。
此仪式主要运用意念和象征性法术及音乐咒而完成,是救亡出离地狱的第一个情节。
“召灵仪”B17,法师用咒诀存思法术,召亡灵出地狱之仪:
上启,召魂,摄招,歌斗章,再召,歌斗章,三召,歌回黄章,焚治病符,沐浴亡灵仪,请水,上启天河灌沐天尊,举东井颂B18,法师诵荡秽、炼真、冠带诸咒B19,咒食仪,上香宣白,十方救苦天尊B20,念净丰都破地狱咒B21。回向,念善。
此仪虽仅以召灵为名,其实包含了一系列情节性程序,先治疗亡魂的伤残病体,再洗澡除其阴垢,然后烹咒法食,破狱解救,供其享食。大量运用的符咒颂唱,是仪式成功的主要手段,多是诵唱的新韵如荡秽咒、破地狱咒、歌斗章、召请等,并为后世沿用。
“炼度亡灵请降水火醮献仪”B22,用水火炼度亡魂之专仪:
荡秽,烧香咒,上启请圣,三献散花,宣表,回向,念善,建立水火池,众诵隐语,念建火池咒,密咒B23,师引亡魂入火池,冶炼身形。师至水池B24。
亡灵出狱享食后,还须水火池中冶炼其神形方可脱胎换骨成人。同样凭法师意念和音乐咒而完成。
“灵宝大斋传授戒符升度亡灵”仪B25:
祝香,唱人各恭敬,宣告亡灵三皈依,举三宝赞,说戒,告长生符,度简颂,宣九天宝诰,宣长生度命箓,宣升天卷告文,发保举状,宣功德牒,举北帝颂,召神,宣三途五苦符命告文,请五方童子引魂,回向谢过,升度法桥咒,送灵,举焚简颂,宣普度荐魂咒。
亡魂炼度后成人后中,还要皈依三宝。传戒授箓后方能得道升天。运用多首经韵《三皈依》 《焚简颂》等,所宣文诰祝咒多系唱韵。
“灵宝普度大斋加持斛食”仪B26:
香供养,吟普献颂,上启,洒净祝,请三宝,按人各恭敬,三皈依,太一救苦天尊,诵救苦经,清众运诚同声赞咏,讽隐语一遍,变食,遍洒斛食,诵破丰都开业道咒,十方救苦天尊。
法师运用法术意念将粒米化为无穷,洒向地狱,使亡灵得享。
以上几种新仪构成救亡的情节性逻辑是很清楚的。
《无上》所记古法置前,似有溯源之意,以与后面的新仪相区别,但重点显然是宋人新编之新仪,其记录更丰富详实,且多为后世沿用。另一代表文献《灵宝大法》的相关论述中也可佐证新仪已成黄箓斋主流的推测。金编《灵宝大法》有两品述及此斋。综合观察,可见其新加的诸多情节一如前述。
《灵宝大法》编者认为黄箓斋源于灵宝旧法,所录斋的全部程序B27如下。
预备仪多沿用古法,但却新加了出自灵宝法的破狱科:
预告,扬幡,上香,白斋意,发正奏,请牒B28。拜丰都拔罪章,请光,宿启。
主部正斋第一日沿用唐代杜撰本,第二、三日仪式则有明显变化。正斋第二日早午晚三朝并同第一日。晚朝拜沐浴炼度章,上金母表,静夜炼度孤魂,高功升座教戒鬼神,传授符箓,度魂如式。正斋第三日,三朝并同第二日午朝。后拜长度亡魂章,炼度正荐亡魂,高功升座,说戒传符,度桥送亡B29。主要新加了情节性的节次如沐浴、炼度、传符、度魂等。
可见金氏所记黄箓斋与留蒋二师所记的形态非常接近,都在正斋中增添了情节性仪式。证明新型黄箓斋在南宋已运用广泛,成为主流。其中诸多仪式已作为专仪而用,如破丰都、升度、沐浴炼度等B30。新仪催生了大量新韵如三召请、破狱咒、开咽喉、法食咒、荡秽咒等,并多盛行于后世,至今犹存。
综上述,南宋的黄箓斋在继承传统中发生了变革性的转型,以施食为核心的删繁就简趋势开始显现于这个时代。
(三)炼度仪
炼度仪广泛用于黄箓斋也是此时代斋仪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宋末郑所南编《太极祭炼内法》三卷B31专述灵宝炼度仪,强调祭炼鬼神须先行内炼,以至诚为主,以感鬼神。“祭者,设饮食以破其饥渴;炼者,以精神而升其幽暗也”。“太极祭炼”将内炼置于最高地位,主要程序为:
坐炼,召魂,沐浴,施露斛食,水炼,火炼,传戒,宣宝箓,升天。
先行内炼,再行召魂施食和水火炼,宋代炼度仪多大致遵循这一样式。
“炼”是以法师之阳炼亡魂之阴,以法师之全炼亡魂之缺;“度”是度亡魂上仙界,度命登真。都是法师意念所为,再外化于仪式音乐表演。此仪多在施食之后施行,然后传戒升天,意味着亡灵仅食仙食是不够的,还需将形神进行炼度方可成人得道升天。炼度仪的加入加强了施食仪的信仰逻辑,情节更丰满,音乐也随之大大丰富。
南宋仪式文献多是南方道士编辑,证明道乐传统的传承与弘传地域始终在南方。虽然不同科书掺杂了不同的道派和道术,但其科仪音乐始终遵循前代奠定的灵宝传统。
(四)施食普度仪
“施食普度”是普度六道孤魂的专仪B32,时作为斋的核心仪式,其情节性已然齐备,且多传于后世,富于音乐性:
高功上香,道众举幡歌斗章,召孤魂,举黄华荡形天尊,沐浴,高功念沐浴荡秽、沐浴炼真、沐浴东井、金池冠带、清水度魂等咒,讽中篇,礼三宝,咒食,启请咒,念净丰都咒,念法食、生魂育魄等咒,次讽中篇,回向。
这是最早以施食命名之仪,同类仪式还有“净供”等,这些仪式在黄箓斋中处于中心地位。元以后逐渐取代了庞大繁琐的黄箓斋。
宋代施食开了后世同类仪式的先河。仪式情节完整,音乐丰富,既继承了较多传统经韵,更增加了大量新韵。
(五)投龙送简仪
保留了南朝宋投龙简仪的框架逻辑,都是遣龙送简给三官。其中投山简仪B33的程序为:敕坛,上香,启堂颂,各礼师,宣五方咒,鸣法鼓发炉,称法位,请圣,三献,上启,宣简告文,投龙颂(五律)“祈真登紫微,告命诣灵山。”举送神颂,复炉,学仙颂,焚燎,回向。
投水、土简仪略同上,不赘。仪式音乐的发展轻微,仅增对应性的派出收回传令神官的发炉、复炉和敬神的三献程序,以及五方咒、投龙颂、送神颂、学仙颂等经韵。简文由四言诗发展为五律体等等。仪式形式显得更丰富完整。
二、仪式音乐传承脉络
宋代仪式音乐的传承可分官方与道内两轨而论。两者各有特点,但历史贡献不可同日而语。
(一)官方传承
北宋国强民富,诸帝热衷斋醮,积极进行推广经韵的诸多活动,对道乐的传承规范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官方毕竟是仪式音乐的外行,其传承不能不仍以道教传统为范本。又因官方传承总会表现其特有偏爱意图,因而所编文献多有偏失。如未将仪式与音乐结合而编,有支离之弊端,固然方便了经韵学习训练,但难以完整观照理解,实践性大打折扣。
另则官方传承多忽视民间实践,不能与时俱进,殊少反映仪式音乐的新进趋势。
从总体观察,官方传承主要利用御用道士,按其特殊意图兴趣而重新编排,添加少量词曲。虽基于道内传统模式,但传承的内容质量则大有区别。
(二)道内传承
南宋政局动荡,朝廷偏安一隅,官方已殊少参与斋醮传承。道内传承的作用突显。
道内传承有诸多新的特点。首先,代表传人均为精通道乐的大师,所著文献都综合考虑仪式与音乐的一体性,注重现实性和实践性,不但详载仪式音乐全过程,且兼及仪式音乐的历史、功能和内涵。能够立体地反映仪式音乐的特定内涵和运用方式,忠实记录仪式音乐的原貌,确保了传承的原始性和延续性。其次,承传线索清晰,编者行状多有详述。如留蒋二师曾转益多师,师承门派广及天师道、上清派等,但其仪式音乐的传承则都清楚交代了始终不脱离灵宝派的轨迹,证明了各道派在仪式音乐上都共传灵宝仪的规律,当然不同时代的传承中会顺应潮流而作不同程度的改编,吸取时兴因素。宋代大师从改编走向转型,是发展较大的一例而已,类似的新潮派还有东华派。
如果留蒋二师传承更多代表革新的话,另一大师金允中则更多代表复古。他也祖述灵宝法,但更强调保留恢复灵宝古法,严厉批评新潮派违戾教典、擅自改变传统的做法,他以务合古仪为宗旨,力图恢复传统B34。
金氏更强调传承的综合性。在详述仪式音乐中多补充解释分析其历史演变、仪式的宗教内涵和逻辑等。金氏的传承观常落实到微观的形式上,用具体经韵来论证批评。这对于考察经韵的历史轨迹大有裨益。如他指出《三上香》唱词擅自改变了三清的顺序,每句后增一句“供养无上道(经、师)宝”,都是窜改原词的行为,“欺诳后学,诬污先贤,厥罪惟深”。而《五方卫灵咒》的唱词于东西中三方皆添一方字,将四言改成六字,也是近世不明古经者擅自增添之误。他还指出今世仪式多繁于古典,所繁多在请祝之词文。
革新或复古派其实有一共性,都认同陆杜二师定制的灵宝仪,只是发展方向各执一端而已。大量文献和实践表明,在两派的冲突中,虽然复古派恢复传统的努力是有意义的,但革新派占了上风则是明显的事实。
另一革新派东华派的盛行也可证明这点。东华创教者宁全真的师承是得陆修静真传的田灵虚和尚书王古。宁氏又传其徒林灵真,活动于宋元之际,授徒甚夥,被推崇为教主。东华派仪式也较多变革之举,因此遭到金氏的激烈指责:
“绍兴之后,浙江以东,多宗天臺四十九品,不究前辈编集之本意。惟本源之既失,故体格之益讹。是致于符章也欲其异,于印篆也欲其多,於法职也极其崇,于行用也肆其诈。及其授受之际,捧一编之书,转相沿袭,师弟子略不深究博询,问辩考证,迷以传迷,自神其说。今方崇坛广席,设像陈仪,编中铺聚,多乖正理,其书起自南渡之初,迄今将百载,邪说异论,几遍浙东,岁月浸深,传流渐广,后学之事,习以为常,乱败典章,靡有穷已。行斋用事,违格失经……及至今世之威仪,率繁于古人之典式.惟其所增,是请祝之词。”B35
可见东华派仪式音乐趋于繁多新奇,南宋后已盛行浙东近百年。
可见,南宋时期灵宝斋之革新甚多并盛行于世,已是不争的事实,新派仪式音乐为后世所延续也是旁证。
三、经韵研究
宋代的经韵可分为前朝旧曲和时见新韵两类来研究。新见经韵更多出现于转型的黄箓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官方的经韵发展则无甚特出之处。
(一)前朝旧曲
唐前旧曲主要沿用东晋和南朝宋时期的经韵。沿用东晋《步虚经》之曲有《步虚》,照搬《步虚吟》,惟第一、三、五曲加附了曲线谱B36,疑其用不同旋律,而其余七曲则为复沓。《三启》源于《礼经咒三首》,《授度仪》中称《三途颂》。沿用《度人经》的有《中篇》 《光明玉字符》 《隐讳》等曲,取材于《灵书中篇》。源于《灵宝斋》的有《三皈依》,沿用其《三烧香》。《敷斋颂》沿用其《颂》,《授度仪》中易名为《奉戒颂》,均用于仪式结束时。
沿用南朝宋《授度仪》之经韵有《奉戒》,沿用《奉戒颂》B37。另《还戒颂》渊源同上。《小学仙》,沿用《三途五苦》之第三段中的六句五言诗“学仙行为急,奉戒制清心。虚夷正气居,仙圣自相寻。若不信法言,胡为棲山林”。
《水简》沿用《投简仪》,将原祝四言诗“元始五老,上帝高尊”改为五律“天尊留戒律,太上演真经”。南宋改称《水简咒》,仍用四言诗“元始五老,上帝高尊,十方至真,太华灵仙”,更多保留传统模式,此为道内传承更多保留传统之一证。
另有《山简》 《土简》,传承同上,不赘。
三简诸曲均增附曲线谱,是为发展因素。
(二)时见新韵
多与度亡仪式相关。略举如下。
《金阙步虚》,五十字,御制新词“始青黎元盖,金香结珠烟。飞晨总翘辔,稽首玉帝前”。
《焚词》,焚表时唱的五律“人天多障累,大道实矜怜。救度垂科教,咸今忏罪缘”。南宋称《焚词颂》B38。
《五言散花》“绛节徘徊引(散),天花散漫飞(满道场)。高真无染着,(散)片片不沾衣(满道场)”。《七言散花》“日月相催人渐老,不如修道学长生(满道场)”。
另有多首单句式赞曲,如《起敬赞》“人各恭敬”。《敷坐赞》“道场众等,执简当心,平坐如法”。《开经》“稽首虚皇天尊前”。《宿命赞》“宿命有信然”。《三闻经》“闻经已后,唯愿众生亡灵,深入法门,归依信受”。《解座赞》“为诸来生”。《每遇斋毕道赞》“斋福无量”。《唱道赞》“道场众等,人各运心,归命三宝一切念”。《华夏赞》“学言学行言贺”。《转声华夏赞》“贺何亚夏亚贺”。《请五师》“修斋行道,奉请玄中(三天)大法,经籍度三师,降临坛所”。《云舆颂》“云舆已降,鹤驾乘临,斋事功圆,还当奉送”。《斗经末句》“勿示非人,戒慎之焉”。《礼十方》“志心归命东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礼十一曜》“专心归依信礼日宫太阳帝君”。《举信礼声范》“信礼无上大罗瑚长生保命护身天尊”。《关灯举斗位》“信礼高上紫微北斗贪狼星君”。《送五师》“修斋已毕,仰荷玄恩。志心稽首,奉送玄师天师经籍度师”。《请符使》“修斋奉请(上中下)界直符,降临坛所”。
《步虚词》,北宋御制新词,五律为“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此词为后世道教采用。
《三途颂》,“三才及万物,倚伏各有龄。终始待劫数,福尽天地倾”。
《三捻上香》,“志心三捻上香,香至三清宫,遍三清境,成华盖供养”。B39
上诸曲均载《玉音法事》并附曲线谱。然未结合仪式编排,宜于作学歌的教本。
《破丰都咒》,破地狱时所唱。宋度亡仪多用,唱词和标题多大同小异。唱词皆五律,前四句固定不变,后四句则随仪而有变化。如《破丰都开业道咒》 《玉清破丰都咒》的唱词:“茫茫丰都中,重重金刚山。灵宝无量光,洞照炎池烦。亡者承光明,朝礼玄元坛。生神超碧汉,童子导灵幡。”而《破丰都诰》中将这段唱词后四句改为:“亡过诸灵魂,身随香云幡。定慧青莲花,上生身永安。”B40已全同当代《丰都咒》经韵了。
《咽喉咒》,济炼幽魂所唱,“浩晶生法气,氤氲凝天中。两曜共澄彻,五纬交相通”。讲幽魂咽法气可超生之理。B41今存此韵,唱词略异。
《法食咒》,有多种,皆五律:《三光流精》“妙道生一气,气中分阴阳”。《玉阳》“玉阳正真气,妙道三景分”。《加持》“回首仰元罗,合景挹灵茫”。故知法食实乃仙道真气也。
《歌斗章》,亦称《摄召密章》 《回黄章》等。法师变食召神鬼来临法会时唱,五绝“太微回黄旗,无英命灵幡”。
《变食》,南宋净供仪“变食”后唱四言十句歌,“玉清金阙,上元天一。化生灵泉,六龙普变”。B42词意与今之《五厨经》一韵相类,均以道气变芳鲜法食。变食与唱韵连用,逻辑含义是以唱韵强化变食之功效,共制仙食。这种模式至今犹存。
《沐浴荡秽咒》B43,引亡灵洗澡所念咒:“天澄气清,五气高明。”用内炼法净身。后接念沐浴炼真、沐浴炼度、沐浴东井、金池冠带、清水度魂等咒,皆韵诗,都是以仙道修炼法而为亡灵洗澡,准备往生仙界。今《荡秽》一韵殆源于此。
《三宝赞》,法师宣告亡灵三皈依时依次唱赞。如“宣告亡灵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夫道宝者,先天先地,无形无名……世世生生,当遵道宝。道宝赞。”B44皈依经宝师宝均重复照搬此例。系今《三寶赞》一韵之源头。
《举天尊》,举多个天尊名号而预示不同功能之转换。
《叹文》,本无曲名,今据道士命名而名之。常以“臣闻”或“伏以”起唱,接长篇骈文。对照当代实践,可知除偶用韵白朗诵之外,多为抒情经韵。在同一仪式中常多次运用。如南宋炼度仪中为亡魂沐浴时所唱:
伏以,久辞人世,荐处冥乡。或随五浊以飘流,或随三途而谪役,或浮游而神不返,或散荡而魂未全……静心就浴。奉为孤魂上资,往生仙界,念沐浴荡秽咒。B45
叹文之词多围绕亡灵这一主题而唱,或悲其死亡惨状,或叹人生无常。故今名叹文,十分合适。
另出家仪中有较多新韵如冠带咒、着履赞、着云袖赞、披道服赞、顶簮冠赞、执简赞、仙衣赞、吟星冠赞等,都是音乐唱赞,不一一列举。
上述经韵只是大要,但已可略睹其特点。唱词以四五言诗和骈文占较大比重,新见骚体、六言体、唱和体,意味着经韵的取材更宽广,形式和表情有大的拓展。
广泛采用的“众和”,常用散文或长短句,主词均为齐言,遂新增一种韵、散相间的词体唱法。众和唱法有两种形式,一是放在韵文后面,如《摄召密章》等曲。另一种是插入韵文体之中的“破格体”,如《散花》,在五绝诗中加入和句,遂破五绝为词体。这样,曲调结构相应变为非方整句式。唱法的变化使曲式更多样,音乐更丰富。
另北宋诸多单句式经词均附上曲线谱,可证其多为经韵形态,这就反证了我们推测仪式中散文体多为经韵之说。
总 结
宋代道教仪式音乐发展中或完全遵循古法,或有较大变革者特别体现于黄箓斋中,其因神学逻辑的情节化而使形式内容更丰富和世俗化,因而运用最为广泛并持续至今。
度亡仪变革中以新增“施食”仪为标志,将宋前“行道诵经”济世度人的单一形式改为情节化、形象化,极大丰富了科仪音乐的内容形式,更有观赏性,更符合民众的信仰和审美趣味。拯救亡魂,在利他行为中实现利己之目的。这一重大的观念一当用情节性的仪式音乐来表达,就更能令人沉迷其中,更加强了人死复生的可信度。
传度仪的简化,是为了吸引信徒而大开法门的结果,其与度亡仪的繁化形成反差,但从宏观视野来看则均符合道乐发展大势:渐离高雅上层,贴近通俗下层。
宋代仪式的变革形态一直为后世所延续,可见其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这个转折在元朝持续震荡孕育,在元以后则完全确立了。
责任编辑:杨迪瑞
注释:
①《道藏》,第9冊,第378~480页。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②《道藏》,第31册,第640页。
③《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二《临坛符法品,斋坛三宝位次》,《道藏》第31册,第480页。
④北宋崇德信真大师贾善翔编集,《道藏》32册,第161~165页。
⑤度师祝香之词:“三清上圣……今有某人弟子某人,幼离俗网,早慕真风。今蒙国恩,许圆道相。启坛场于兹……。弟子跪听说出家因缘。天尊曰,出家有二种,一者恩爱,二者诸有。始学之人,既值明师,志能勤苦,舍世荣华,随缘告乞,是名初出恩爱之家。既出恩爱之家,已勤行斋戒,离三界爱,是名出诸有之家。凡出家人,既辞恩爱,来入法门,当发神仙行愿,惟生善念。每遇设像诸圣诸真,围绕赞叹,五体投地。而况太上垂经,天尊说戒,遇人不度,殃及己身,非人而传,祸延祖考。所以法门传授,戒慎为先。汝今出家,一人有庆,九祖沾恩。况汝骨气通仙,神情合道。冀汝随羽客以朝真,早获仙丹而出世。”代天尊言说明出家的类型、传授的规则、出家的各种好处等。《道藏》32册,第163页。
⑥“斋金宝质心告盟十天。如此一条,传度之例也。允中按:旧书以斋金宝效心盟天而传及,依玄科四万劫一传,又告盟十天而传。分为三条,盖在经序则言上天所宝不传下世。至士斋金宝效心盟天而传,乃谓受传合应如此。至经中则言依玄科四万劫一传,若有至人斋金宝质心,依旧格告盟十天,然后而付焉,此正言传度之格也。”《上清灵宝大法》卷一, 经文序例品, 《道藏》31册,第357页。
⑦同注②,第480页。
⑧同注②。
⑨白词大意是臣有幸逢师传真,发誓不敢负心,倘渝誓盟甘从谴罚。今与师分环剖卷,立誓饮丹,伏望证明,容臣受度。
⑩同注②,第641页。
B11《无上》卷十六,科仪门一。
B12原小字注:古仪无此,不用亦可。可知为新添之仪。
B13原注:“今之世师不明经旨,却于发炉中间添入词意,极其□缕,烦渎天真。至于关宣之际,巧求韵美,虚费光景。止一发炉,几一二刻,其他可知。”可知仅此一仪,宋时已有改编,并有追求音乐美听的倾向。
B14即《东方八天》经韵。
B15《无上》卷十七,科仪门二。
B16《无上》卷二十三。
B17《无上》卷二十六。
B18原注:众和。
B19蒲案:咒皆四言诗。
B20原注:众和三声后相同。
B21蒲案:后按此模式举九幽拔罪、朱陵度命、逍遥快乐、随愿往生、弘济无边等天尊,念或讽咏生魂育魄、通真、三光无上法言、三光法气、三光泽婴、三光阳玉等法食咒。
B22《无上》卷二十七。
B23蒲案:皆四言诗。
B24蒲案:水炼程式同火炼,不赘举。
B25《无上》卷二十八,《道藏》第9册,第543页。
B26《无上》卷三十,第554页。
B27同注B26,第427页。
B28原注“已上并不系广成先生斋科内式,乃今世所通行之仪”。可见斋法已有新加元素。
B29同注B26,第432页。
B30同注②,第582页。
B31《道藏》第10册,第439页。
B32同注②,第598~608页。
B33同注②,第626页
B34“中世以降,祈请多门。宋简寂先生陆君修静,分三洞之源,列四辅之目,述科定制,渐见端绪。至唐广成先生杜君光庭,遂按经诰,修成《黃箓斋科》四十卷,由是科条大备,典格具彰,跨古越今,以成轨范。至如符篆文移,则非斋科所载,行教之士,转相传授。于是纂聚中洞诸经符咒诀目,集以成书,而实宗于《度人》之一卷。由是经典之內,凡可以开度亡爽,利祐生民,符书法术,莫不兼收并录,灿然联属矣。俾嗣法之人,不劳余力。允中敬遵师传之要旨,兼考诸家之成书,务合古仪,略加编集。凡灵宝之修存功用、救苦斋修,亦已备述。今之诸方,在家出家嗣行灵宝者多矣。允中经籍度三师,乃中原之宗派,已叙其姓名于卷末,盖以师授之旨,多口传而心记,恐岁久泯没,故次序古书,为教门而设也。”载《道藏》第31册,第348页。
B35同注②,第469页。
B36本节经韵凡注明附曲线谱者,均见《玉音法事》。同上注。
B37因篇幅所限,本文凡举例唱词时,只列前四句。
B38《道门通教必用集》 《卷之二词赞篇》列举此首经韵,《道藏》第32册,第13页。
B39以上曲均载《玉音法事》卷上,均附曲线谱,总体格式较统一,除《空洞》外,均是两字一行谱式,曲线大都较曲折起伏,衬字多而繁密,当是旋律较华丽,抒情性较强的基本曲目。《道藏》第11册,第125~126页。
B40《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藏》第7册174、186、458页。
B41同注②,第412页。
B42《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藏》第7册,第457页。
B43同注②,第583页。
B44同注②,第593页。
B45同注②,第6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