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传统宗教文化差异研究

    【摘 要】 在人类的生活发展进程中,传统宗教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文化形式存在着。中韩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因此中韩两国的传统宗教文化相近。因此,了解一个国家的传统宗教文化成为了解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韩两国同属东南亚国家,历史上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传统宗教文化上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韩传统宗教文化的对比为切入点,从而对韩国的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对中韩传统宗教文化的阐述,诣在为更深层地了解韩国的经济文化及发展现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中国 韩国 传统宗教文化

    一、绪论

    2012年是韩国和中国建交20周年。两国在几千年的密切交流中缔结了深刻的关系。但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冷战,世界秩序发生了变化,韩国和中国的交流暂时中断。截止到1992年重新建交,40多年来一直没有交流。自1992年重开建交以来,到目前为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此为背景,完整的相互關系成为两国间比较重要的话题。

    据悉,韩国和中国是属于儒教文化圈的国家,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古以来,儒教文化从中国传出海外。传入韩国后,体现出韩国民族特性的儒教文化得到了发展。儒教与现代普及的西欧价值观相比,虽然包含着有距离感的传统思想,但是依然以人际关系态度、结婚、祭祀等生活习惯或礼节等形式,深深扎根在东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儒教在中国的发展史和特征

    (一)、中国儒教发展的历史

    儒教始于中国从春秋时代,被新文化运动搁置,再到儒学产生的时期,近2500年。儒教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儒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着名思想家梁启超说:“除去儒教文化的中国文化所向无存。”

    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儒教是一种摆脱春秋时代的混乱状态、试图找回周国的礼节、为协调重视礼节的人之间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而由孔子倡导的思想。如果整理中国儒教的历史的话,可以分为原始儒学、汉代儒学、性理学、近现代新儒学。(宋仲福、赵吉惠、裴大洋、1993年)因原始儒学中,士、君子、儒等各种道德规范和政治的带入,从而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理念。当然,同时也包括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各种法律制度在内的礼、法兼备的概念。这种思想流派传到了汉武帝时期,被利用为实现社会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政治思想,当朝者排除了其他学派,独尊儒教。但是汉朝的儒学综合吸收了百家思想,儒教开始国教化。进入宋朝时代,儒教发展成性理学,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伦理道德上,都强调人格修养。这样,儒家就开始从比较现实的方面发展起来。例如,在现有概念的具体的美德和行为规范,但性理学上表示:“仁决定爱的原理。”当时,中国儒教思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意识中。随着进入近现代,儒教的影响力开始减弱。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致使曾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儒教受到了严重的批判。但是,最近中国为了恢复建国后被否定的传统,作为努力复兴传统的一环,正在积极开展对儒教的研究。这意味着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重新找回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二)、中国儒教的特征

    在中国,儒教随着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而展现出了有趣的发展历史。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整理出几个特征。第一,儒教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儒教由孔子创立后维持了近两千年。其间受到百家的抨击、秦朝时焚书坑儒、唐朝时与佛教的争论等。但是儒教在通过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髓的过程,使自己的理论体系得到完善,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第二,注重伦理和政治。儒教强调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孝道,强调如果更好的维系家庭。同时,儒教强调对国家忠心,将以德治和仁政为根本的王道政治刻画成理想的政治体系。第三,在主体意识和人际关系的方面,儒教主张天、地、人的协调。儒教强调,人向能动性方向努力的话是可以成为“君子”的。并且"三纲五常"则涉及到儒教的人际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 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第四,统合观念。儒教的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重视“天人合一”。

    三、韩国儒教的发展史和特征

    (一)、韩国儒教的发展史

    儒教在韩国人生活中起到了支配的作用。换言之,韩国人的行动特性和思考方式,受到地域的影响,形成了儒家价值观。另外,这是以孝道为代表的生活规范、葬礼和祭礼等构成现实性儒教习俗。祭礼等祖先崇拜方面是宗教功能,生活规范或意识形态方面是学术基础。

    在韩国,儒教从三国时代开始就以生活伦理站稳了脚跟。高句丽从建国初期起,就以政治理念治理国家。儒教对社会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其中,特别指出“孝”的伦理最具影响力。例如百济区分人个人生活习俗礼法、意识主义的生活中男女长幼等。三国统一后,儒教的统治手段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名分思想和节用思想对当年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丽时代虽然以佛教政治思想为主。但是成宗时代实施人情主义的同时,引入性理学。特别是高丽后期,郑州的性理学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成为政治思想及生活伦理。 朝鲜王朝成立后, 国家的统治理念由开始的佛教转变为儒教。16世纪朝鲜性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集中概括为李晃和李珥的《理气心性论》。进入18世纪后,受到中国杨明学的影响,开始批判权威主义和排他性理学,接受了实学。但他希望以儒教文化为基础,进行新的改革。他希望此举能加强“民尊君轻”的意识形态,体现传统的王道政治理念。开化和光复以后除了现存对儒教传统文化的批评增多,儒教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少。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成均馆的社会活动,儒教文化得到了延续。

    (二)、韩国儒教的特征

    儒教在韩国生根发展更容易。在高丽时代372年“太学”的创立在韩国儒教历史上具有很大的意义。那个时代的教科书不仅以儒教为经典,并且儒教在韩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首先,以礼为基础形成的文化中以上下、贵贱、尊卑为基准来区分人。第二,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根本,把宇宙和人类的所有现象用阴阳两种原理的此消彼长来解释,受到阴阳学影响,万物生成湮灭,木、火、土、金、水的转换也得到了完整的解释。

    结 论

    中国在步入现代社会的同时,也试图对儒教进行重新评估。改革开放后儒教文化圈内国家投入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儒教的研究也愈发的活跃。特别是,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后对儒教形成新的评价,对儒教的价值观也展现出了肯定的态度。

    相反,儒家传统保存完好的韩国,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对儒教进行重新评价时, 引起了许多争议。儒教价值观的发展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也会受到影响。

    儒教在东亚地区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本研究由于一些限制未能包含儒教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衡量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些限制点,即强调思维方式和认识,而不能完全体现行动。并且儒教价值观的研究并不是结束,因为文化发展产生出的概念是需要更多研究的。本研究不是西方的概念,而是研究了东方自生的儒教,具有重大意义,与现有研究不同,通过各年龄段的比较了解儒教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 (2001). ??? ?? ???? 2??. ?? : ???.

    [2] ???,『????? ????』, ?????, 2002.

    [3] ???,『????? ??』, ???, 2004.

    [4] ???,『??? ??? ??』, ???, 2005.

    [5] ???,『????????』, ????? ???, 2009.

    [6] 黄俊杰 (2008). 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7] 梁启超(2012). 梁启超谈儒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8] 聂红娟 (2011). 儒家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积极作用及其启示.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01),101-104.

    作者简介:聂恩泽(1993—),男,汉族,辽宁葫芦岛市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朝鲜语翻译专业,研究方向:朝鲜语口译。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白玉玲用针线绘画的乡土大师

    李嵱女红(音“工”)旧时指针线活。按词源说,女代表母亲,红意味着刺绣、绘画、编织等手工制作方面的技艺。85岁的白玉玲,画了一辈子娃娃,弥了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