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影《至暗时刻》中的美学意义
摘要:电影主要讲述二战时面临来自内部偏见与外部法西斯战争的双重压力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奋力抵抗各方压力,带领英国人民抵抗敌军,赢得最终胜利的故事。本文主要从电影的文学意义、镜头语言、灯光运用这三个板块来探析影片中的美学意义。对同类型的电影制作与拍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影美学;文学意义;镜头语言;灯光运用一、文学意义
电影的主题就像是文章的核心思想一样,好的作品该是紧紧围绕着主题,通过各种艺术或非艺术手法展示出来,进一步加深观众对该主题的认识。《至暗时刻》影片的主题——用顽强不放弃的心联系更多人,鼓舞更多人一起战胜庞大的对手,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将鼓舞世界上的更多人。主题是影片的灵魂和精华,除了技术以外,主题是另一个让我们回味无穷、百口相传的因素所在。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的东西。让我想起中国的一部电影《让子弹飞》,剧中绿林侠匪张牧之与老汤师爷从宿敌变成莫逆之交,号召群众与鹅城恶霸黄四郎作斗争,让当地百姓们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久被压迫的当地居民习惯了被恶势力压迫,丝毫不敢反抗。于是张牧之就在黄四郎家门前打了几百发子弹,响声传遍整个鹅城,第二天谎称黄四郎已被击毙,将其替身的失首展示给百姓看。很明显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一个简单的技法却鼓舞了更多的人加入抵抗的团队,我觉得这部电影这个点子非常的好。而我们的《至暗时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观众观看电影的同时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能量,这能量将鼓舞他们今后的生活。这就是电影文学意义的成功之处。
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他信心满满地对民众如是说。还好,丘吉尔做到了,他让英国反败为胜,从而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在至暗时刻,他成为黑暗之光。他的演讲,起到了比武器更强大的作用。作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100位伟人”,丘吉尔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在最黑暗的历史时刻作出英明决断,他的这种决不放弃、奋战至最后一刻的斗争精神也一直鼓舞着人们前进和生活。
影片中除了经典的语录以外还有经典的“V”手势动作,这个动作被很多人所记住。一部经典的影片被人记住的除了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特效以外,剩下的就是经典台词和动作。该影片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胜利“V”这个动作,就好像人们一谈到《泰坦尼克号》就想到露丝和杰克在船头的经典画面,在演讲中会反复地做一个动作说一句话,电影也是如此,通过反复的强调一句话或者一个画面进而增强人们对该影片的认识。而《至暗时刻》起到了这样深入人心的效果。二、镜头语言
谈到镜头语言,我们可以把它同《敦刻尔克》进行一个比较。《至暗时刻》整体上是按照丘吉尔的心路历程来描绘的。从无所适从到朝目标发展再到迷惘最后坚定自我信念。剧本的设定不像《敦刻尔克》那样将千千万万战士的姓名清楚地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丘吉尔用自己在“小黑屋里”的决断来拯救战场上的战士们、拯救陷于不利地位的英国,拯救全人类的生死存亡。这种手法在国内也是很少见的,国内的战争片更喜欢拍战场上我们英勇杀敌的画面和生死诀别的伤心。而影片从一开始展示丘吉尔喜怒无常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特点已经奠定了本片的基础,这将是一个透过历史人物展现历史的影片。
与《敦刻尔克》不同的是,《至暗时刻》把观众带进历史的大幕背后去,没有去实地各种角度拍摄战争的现场而是把观众带向英国内阁昏暗的地下会议室,体验丘吉尔如何说服国王乔治六世、保守党大臣的处若不惊和文辞严正;丘吉尔如何通过幽默语言与底层民众拉近距离,让人们了解他,了解英国的政府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政府,有这么多的像他一样的人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生死;通过语言如何说服了法国盟军答应协助运输34万大军。从而改变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
影片将镜头聚焦于1940年的英国。当时,德军已经攻克丹麦、挪威、荷兰和比利时,并且绕过马其诺防线向法国发起总攻,巴黎失守。希特勒对伦敦进行轰炸,准备在一周之内拿下英国。当时,英国境内人心惶惶,上层希望投降自保,民众情绪低落,这是英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传奇人物温斯顿·丘吉尔临危受命,他要鼓舞民众抗战到底,带领英国人绝地反击。影片的音效把握得十分到位,虽不是实地战场,却依然给人紧张之感。
交代时代背景时用了默片的形式多呈现灰色调,对于敌军所攻陷的城堡用特效做了“线性”前进,交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方”的处境;该影片习惯用一些“相对静止”的画面表现时代背景,而不是文字的独白,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很多画面都是回放历史与当下重叠(针对同一件事,突出形势严峻);采用了一些特殊视角,如丘吉尔用手看天空中的飞机,并试图把它抓住,用以表现丘吉尔此刻想战胜和击落敌军的飞机进而赢得战争胜利;丘吉尔与人争吵后用力地甩上门,之后从门上小镜子面对人物地镜头像是从一个很小的空间窥视别人,突出丘吉尔的孤立和不被理解;战争回放、阵亡将士脸部的特写如山丘起伏,是万千阵亡将士的缩影,打破常规大规模的尸骨画面俯拍等;镜头没有直接描写到战争而是通过“后台”备战、以及备战的心理准备战、讨论来映衬、反射战争的激烈;炮火发射的一瞬间采用快速镜头回放形式,新颖独特。同时也给人一种启示,炮弹发射出去会毁灭很多东西,如果没有发射出去回到原点,会不会少了很多破坏,启示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在英军短暂溃败之际,丘吉尔仰望天空、雨一直在下、镜头拉升感越来越大,表现丘吉尔通过此次溃败想到了很多事情,就像拉升的镜头一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三、灯光运用
电影灯光是电影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为了塑造历史感和紧张感,影片将光源放置较远,色温调低,并采用伦勃朗式光影为人物造型,同时配合以具有压迫感的画面构图,将人物倾置于画面一側或被大量周边场景事物包围。光影在拍摄静态或是动态的画面中都非常的重要。除了让许多画面看起来都非常美之外,还能更好地烘托角色的感情。
灯光配合表演者的表演,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则能更好地传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在《至暗时刻》里,光主要有两种:白光和黄光,还包括少量红光。
黄光——温暖、柔和,感性的色彩。莱顿是故事的线索人物——故事从她给丘吉尔当秘书开始。高潮之前,由她劝说丘吉尔深入了解群众,并以目睹他在下议院慷慨陈词告终,贯穿整个故事。电影始终她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观看和协助丘吉尔的每一场“演讲”,所以以她为主的画面镜头多采用黄光。
另一个感性的女人是丘吉尔的夫人。作为丘吉尔的最强大的支柱,她代表的是丘吉尔柔情的一面,仿佛丘吉尔每次发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都有自己柔情理性的一面把自己又拉回去了,其实这样的安排有时正体现了丘吉尔矛盾却不失理性的内心。当知道丈夫终于如愿成为首相时,她由衷地为他高兴,组织起家庭聚会,让全家人为丈夫庆祝,正体现了温暖柔和的一面。
对于丘吉尔来说,他是远离大众的,但当它机缘巧合一次乘坐地铁的时候,展现了他作为领袖更人性的一面,用幽默的方式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因为他知道在这里有机会知道大众对于战争的看法。可能就是在那些时刻使他明白了民众的力量,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团结起英国乃至同盟国、反对纳粹组织的一切力量起来反抗敌人。地铁车厢内充满了昏黄的灯光,民众的亲切,和他们坚定而乐观的战意,抚慰着被当前困境逼得快疯掉的丘吉尔,也重新激发起他的斗志。
白光——冰冷,强硬,孤立,表现的是鲜明的斗争。白色是对比出来的,对比色越强则显得越白,画面对比也就越明显。所以白光多用在一些对立场的时候,如乔治六世勉为其难委任丘吉尔成为首相时,加大了窗帘之间的距离,丘吉尔也很紧张,气氛尴尬。兩人分别站在两道强烈的白光下面,反映出两人强烈的对立;即使在同一束光线下,两人也都站在了边缘的位置。表示两个人还是很不愿意亲近对方,但是又勉为其难的站在一起, 吻手礼之后,国王偷偷地擦了擦手。丘吉尔退出御书房,强烈的白光又一次打在他身上,离开了这个战场,他要奔赴另一个更大的战场——下议院。
在历史上,丘吉尔以富有感染力的演讲闻名。整部电影,也贯穿着丘吉尔的演讲,其中三场就在下议院,两场在会场,分别在他上任之初和决心战斗之时。英国下议院会场,开会时同党派的坐在同一边,丘吉尔的权力并不稳固,他上台之初,不但要受到对面的工党的攻击,还要应对党内保守派的孤立。因此,导演刻意安排了一盏远射灯,把一注强烈而孤立的白光投射在首相的位置上,以突出他的孤身奋战。表明他坚定的立场和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与周围暗色的人群也形成了对比。在下议院那一束强烈而孤立的白光的照射下,丘吉尔以激情洋溢、慷慨激昂的演说,终结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团结起整个下议院——英国决心奋战,坚决与势如破竹的纳粹德国为敌。
为了鼓舞盟国奋战,丘吉尔亲自飞到欧洲大陆去视察战场、鼓励盟友。当他从飞机上俯瞰难民队伍时,白光打在他的脸上,象征冷酷无情的现实。
由于已经对德国宣战,丘吉尔组建战时内阁,他们已经搬入地下掩体里办公。导演布光随情节而进一步变化,当丘吉尔了解战争状况,但求助美国无门,又遭到内阁中的保守派打击时,他坐在亮光下的小隔间里,抽着雪茄愁眉苦脸,一言不发。这时的画面里,这个明亮的隔间面积窄小,两边都是一片漆黑。这期间,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小窗口的画面快速切换。这段由技术推动出来的小高潮,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主角所面对的困境和他急躁的情绪、和焦虑又封闭的内心。
在地铁车厢里下定决心,丘吉尔无惧巨大玻璃窗投射下的强烈白光,孤独但坚定地走进威斯敏斯特宫。在白光中的办公室里号召同袍奋起反击,在白光中的内阁会议中取得张伯伦支持。
红光——紧张,矛盾和内心冲突都到了极点。内外压迫,孤立无援,焦虑到了顶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通过全国广播,继续号召民众反抗,直播时的红光甚至占据了画面,烘托紧张氛围(人紧张时,脸上也会红)。当时的丘吉尔甚至都忘记了自己要说什么,直至女秘书的提醒,而这段演讲稿的撰写也是他在任何环境下所想的记录,可见他对此次全国广播的重视,因为广播不像电视可以看到面部表情,所以整个画面的布光显得尤为重要,而凸显人物紧张采用红色布光再适合不过了。四、结语
总体来说,《至暗时刻》节奏舒缓有序,讲述残酷战争的同时又感人至深,同时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又让人倍受鼓舞,启示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总体来说《至暗时刻》是一部十分不错的电影,画面色调表现得很明显,剧情节奏把握的也很有张力,很好的吸引观者的注意力。“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田野作战……我们将在任何地方作战。”这种顽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将鼓舞人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史帝文.阿谢尔.电影制作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阮仪三.电影灯光特殊艺术保护与规划[J].影视规划汇刊,2010(02).
作者简介
杨江林(1996—),女,汉族,安徽安庆人,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