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弊端 快乐作文
张运来
曾有哲人说,写作是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是灵魂栖息之所,是精神生命的生存之道。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最多的学科是语文,语文学科引发人们议论最多的是作文。这何尝不是因为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而引起的。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观照。
一是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从小学、初中至高中,许多教师依然满足于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等方面普遍性理论性的指导。如指导记叙文写作,必讲人物、事件、过程;指导议论文写作必讲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论证方法……指导散文,必大讲特讲“形散而神不散”。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灌输,使学生如同在听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当然激发不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是学生的写作心处于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状态。他们一方面知道作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又缺少写作激情,怕写、厌写作文。即使写了出来,往往内容空洞,思想苍白,情感虚假,结构僵化,感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别人,弥漫着“假大空”而瘴气。
其实,这两方面的现状,归根结蒂都反映了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影响下,在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迅速膨胀下,教师急于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学生也急于获取制胜法宝,甚至一些所谓专家学者和出版部门也绞尽脑汁联袂推出名目繁多的写作指导书以坐收渔利。一个“急”字就是当前作文教学内容浮躁的集中体现,它让作文教学陷入了只重技巧的模式化训练的泥淖中而难以自拔。
走出泥淖,为作文教学正本清源迫在眉睫,现已成为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那么,作文教学的本源是什么?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值得商榷的。
一、体验生活
“现在的学生不愿写作,害怕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少生活。”有的老师说。“现在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就是重复昨天,有什么可写的?”多数学生说。难道我们的学生真所谓缺少生活?非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应是熟知的写作真谛。学生并没有脱离广阔的现实生活,他们亲历的生活够丰富的:未知的艰辛、交友的困惑、家庭的变化、代沟的阻隔、球赛的刺激、嬉游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他们耳闻目睹的生活也复杂:环境的恶化、东部的发展、西部的落后、北京的奥运、上海的世博……然而,这些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却并没有被绝大多数学生诉诸笔端,他们身处粮库却吟“无米”之痛。这矛盾说明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发现、思考,即缺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学会发现,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也是提高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些写作好的学生,之所以能写出佳作来,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和富有理解力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最新最美的东西。当然,如果说发现生活是写作前提,那么思考生活则是写作的关键。生活中离不开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但会思路清晰,而且能够增强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思考要用正确的观点理性地去思考,也要用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形容一些人懒散敷衍的工作态度,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悟出的道理则完全不同:“撞钟”是和尚的分工,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们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正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应该大加褒扬。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生活中的见闻若不思考,就不会有什么收获,思的越深悟的就越深。发现生活、思考生活,会让学生们的独特灵性和悟性提升,完成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发现生活、思考生活的体验能力,这无疑对我们走出泥淖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个人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家庭生活的幸福与不幸,学校生活的浪漫与刻板,社会生活的进步与落后,现代科技的积极与消极;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长度上去体验,也可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去体验;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真善美的可贵,也可体验假丑恶的可恶;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也可在创设情境中体验。王安石说:“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国维也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一句话,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多少、深浅决定他们的写作材料是丰富多彩还是贫乏单调。
二、净化情感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期,每天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照例,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喜悦与愤怒、敬爱与憎恨等各种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笔端。然而,事实是学生作文中少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多的是虚情假意的粗编滥造。有些考生为打动阅卷教师的铁石心肠,不惜采用置父母于死地陷自己于惨苦的苦肉计中,圣洁的亲情由考生玩于股掌之上,暴露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作文的问题了。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影视文化的影响下,读图、读画、读影,趋之若鹜;一是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热衷于读流行、读通俗、读庸俗、读恶俗。生活在“生活”之中,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感,对传统文化经典视如粪土,弃如敝屣,感受情感的能力贫乏,被削弱甚至呈畸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思想情感的感受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一座丰富的情感宝库。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用在阅读中获得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这样情就会随感而发。读《边城》,感受亲情的美好;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感受友情的伟大;赏《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受爱情的神圣……王维孟浩然对山水田园的热爱;杜甫陆游为国为民的忧患;屈原的高洁;陶渊明的淡泊……毋庸置疑,教材中的优秀之作无一不是作者内心独特情感的宣泄,更是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载体。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中的情感,也就是获得了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的能力。当净化后而充实的情感成为学生作文的内驱力时,对学生来说作文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倾吐激荡情感的需要,成为一种乐事。由之,学生就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豪情,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愉悦,有“泪眼间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感伤。
三、关注人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作文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差异的文字外化显现。它折射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但大多数学生作文中主体思想的缺失由来已久,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搞得学生晕头转向,他们紧闭心扉,把自己变得波澜不惊、静如止水。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模式化训练,消蚀了学生的思想,个性缺失、思想复制、游戏话语。所以,学生在作文中就只能满足于材料的罗列,或人云亦云。这种情况在学生作文中我们见得不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可以说是击中了当前作文教学的软肋。十多年的教坛耕耘,让我越来越体会到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思想的学科,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让其领悟人生的哲理,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学生所缺失的人文思想是可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习得,我们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提高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章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慷慨悲壮的易水、流觞曲水的兰亭,桥边野草、人面桃花、姑苏乌啼,山中鸟鸣……这是作者为我们创造的第二自然。这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为精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丰富,心灵更务实,目光更敏锐。勾践卧薪尝胆、陶潜不折腰、李煜江水愁、曹翁辛酸泪、鲁迅民族魂……那永远安慰和滋润人灵魂的,是历久弥新,它们都能让学生走向思想的丰盈和成熟。当我们的学生成为会思考的芦苇、会思考的浪花、会思考的红日,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总之,我们不是不要写作技巧的指导,只是,当作文教学只重视技巧指导而进行模式化训练的时候,它就寿终正寝了。若把作文教学实践喻为一只雄鹰,生活仿佛是躯体,情感好像其双翅,人文如同其脑袋,技巧只不过是其双爪。现实是,雄鹰需要飞翔,不需要行走。
(作者单位:安徽省旌德县职业教育中心)
曾有哲人说,写作是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是灵魂栖息之所,是精神生命的生存之道。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最多的学科是语文,语文学科引发人们议论最多的是作文。这何尝不是因为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而引起的。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观照。
一是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从小学、初中至高中,许多教师依然满足于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等方面普遍性理论性的指导。如指导记叙文写作,必讲人物、事件、过程;指导议论文写作必讲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论证方法……指导散文,必大讲特讲“形散而神不散”。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灌输,使学生如同在听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当然激发不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是学生的写作心处于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状态。他们一方面知道作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又缺少写作激情,怕写、厌写作文。即使写了出来,往往内容空洞,思想苍白,情感虚假,结构僵化,感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别人,弥漫着“假大空”而瘴气。
其实,这两方面的现状,归根结蒂都反映了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影响下,在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迅速膨胀下,教师急于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学生也急于获取制胜法宝,甚至一些所谓专家学者和出版部门也绞尽脑汁联袂推出名目繁多的写作指导书以坐收渔利。一个“急”字就是当前作文教学内容浮躁的集中体现,它让作文教学陷入了只重技巧的模式化训练的泥淖中而难以自拔。
走出泥淖,为作文教学正本清源迫在眉睫,现已成为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那么,作文教学的本源是什么?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值得商榷的。
一、体验生活
“现在的学生不愿写作,害怕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少生活。”有的老师说。“现在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就是重复昨天,有什么可写的?”多数学生说。难道我们的学生真所谓缺少生活?非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应是熟知的写作真谛。学生并没有脱离广阔的现实生活,他们亲历的生活够丰富的:未知的艰辛、交友的困惑、家庭的变化、代沟的阻隔、球赛的刺激、嬉游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他们耳闻目睹的生活也复杂:环境的恶化、东部的发展、西部的落后、北京的奥运、上海的世博……然而,这些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却并没有被绝大多数学生诉诸笔端,他们身处粮库却吟“无米”之痛。这矛盾说明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发现、思考,即缺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学会发现,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也是提高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些写作好的学生,之所以能写出佳作来,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和富有理解力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最新最美的东西。当然,如果说发现生活是写作前提,那么思考生活则是写作的关键。生活中离不开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但会思路清晰,而且能够增强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思考要用正确的观点理性地去思考,也要用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形容一些人懒散敷衍的工作态度,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悟出的道理则完全不同:“撞钟”是和尚的分工,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们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正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应该大加褒扬。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生活中的见闻若不思考,就不会有什么收获,思的越深悟的就越深。发现生活、思考生活,会让学生们的独特灵性和悟性提升,完成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发现生活、思考生活的体验能力,这无疑对我们走出泥淖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个人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家庭生活的幸福与不幸,学校生活的浪漫与刻板,社会生活的进步与落后,现代科技的积极与消极;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长度上去体验,也可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去体验;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真善美的可贵,也可体验假丑恶的可恶;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也可在创设情境中体验。王安石说:“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国维也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一句话,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多少、深浅决定他们的写作材料是丰富多彩还是贫乏单调。
二、净化情感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期,每天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照例,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喜悦与愤怒、敬爱与憎恨等各种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笔端。然而,事实是学生作文中少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多的是虚情假意的粗编滥造。有些考生为打动阅卷教师的铁石心肠,不惜采用置父母于死地陷自己于惨苦的苦肉计中,圣洁的亲情由考生玩于股掌之上,暴露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作文的问题了。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影视文化的影响下,读图、读画、读影,趋之若鹜;一是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热衷于读流行、读通俗、读庸俗、读恶俗。生活在“生活”之中,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感,对传统文化经典视如粪土,弃如敝屣,感受情感的能力贫乏,被削弱甚至呈畸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思想情感的感受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一座丰富的情感宝库。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用在阅读中获得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这样情就会随感而发。读《边城》,感受亲情的美好;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感受友情的伟大;赏《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受爱情的神圣……王维孟浩然对山水田园的热爱;杜甫陆游为国为民的忧患;屈原的高洁;陶渊明的淡泊……毋庸置疑,教材中的优秀之作无一不是作者内心独特情感的宣泄,更是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载体。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中的情感,也就是获得了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的能力。当净化后而充实的情感成为学生作文的内驱力时,对学生来说作文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倾吐激荡情感的需要,成为一种乐事。由之,学生就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豪情,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愉悦,有“泪眼间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感伤。
三、关注人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作文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差异的文字外化显现。它折射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但大多数学生作文中主体思想的缺失由来已久,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搞得学生晕头转向,他们紧闭心扉,把自己变得波澜不惊、静如止水。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模式化训练,消蚀了学生的思想,个性缺失、思想复制、游戏话语。所以,学生在作文中就只能满足于材料的罗列,或人云亦云。这种情况在学生作文中我们见得不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可以说是击中了当前作文教学的软肋。十多年的教坛耕耘,让我越来越体会到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思想的学科,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让其领悟人生的哲理,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学生所缺失的人文思想是可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习得,我们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提高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章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慷慨悲壮的易水、流觞曲水的兰亭,桥边野草、人面桃花、姑苏乌啼,山中鸟鸣……这是作者为我们创造的第二自然。这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为精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丰富,心灵更务实,目光更敏锐。勾践卧薪尝胆、陶潜不折腰、李煜江水愁、曹翁辛酸泪、鲁迅民族魂……那永远安慰和滋润人灵魂的,是历久弥新,它们都能让学生走向思想的丰盈和成熟。当我们的学生成为会思考的芦苇、会思考的浪花、会思考的红日,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总之,我们不是不要写作技巧的指导,只是,当作文教学只重视技巧指导而进行模式化训练的时候,它就寿终正寝了。若把作文教学实践喻为一只雄鹰,生活仿佛是躯体,情感好像其双翅,人文如同其脑袋,技巧只不过是其双爪。现实是,雄鹰需要飞翔,不需要行走。
(作者单位:安徽省旌德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