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信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研究

    摘要:目前,对中国人信仰问题的探究,国内外都存在广泛争议。本文通过研究调查认为,信仰应是广泛的,中国伦理信仰是人们的敬畏之心,是一种规矩和价值。倫理信仰可以有效规范社会秩序,使人们遵从内心需要自愿遵守规范;伦理信仰还可以提高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伦理信仰;文明和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对中国人信仰问题的探究,国内外都存在广泛争议。有人一谈到信仰问题时,往往只把它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或者认为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族群;还有人认为中国社会目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政治信仰。但笔者认为,信仰应是广泛的,包括言论、思想、学说、主张、主义、意识等一切发自内心的呼唤。我们经常所讲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质也是在说一种信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不仅是有信仰的,而且这种信仰,有丰富的信仰资源,它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铺垫,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往往是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

    找到并且认可这种信仰,对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都具有深远影响。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弘扬的深层基础。在整个社会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以小德促大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为文明宁夏的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一、研究中国伦理信仰问题的意义

    关于伦理,多是强调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我们能够看到,伦理是和人有关的,并且是把人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处理各种关系的。那么,中国人长久以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敬畏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规矩和信仰的价值。

    有学者认为,在西方,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信仰在教堂;而在东方,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信仰在祠堂。那么,中国人在伦理中获得信仰,在伦理中表达信仰,在伦理中理解信仰,并且实践信仰,和这种信仰最密切的地方首先应该是家庭,在家庭中,我们获得了一种生而为人的底线教育。由此可见,伦理信仰大多来自家庭,家庭作为一种伦理实体,它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家庭中生活,也会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经济关系以及其他各种伦理关系。究其根本,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生当中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关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更是人的精神的安顿之地。我们评价一个人,主要通过礼仪、道德、素养、知识等方面来进行,而这些又都是来自家庭的熏陶,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所提倡的血亲之爱,爱亲之情,仁爱之心等等,它们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支柱,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支撑。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我们重视骨肉至亲,重视人性本善,重视人道天生,也非常关注“私德”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要比西方人做得好的原因。这种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伦理实体就透漏出非常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也就是我们常说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柔等伦理规范。在现代家庭伦理中,讲的则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家庭伦理美德。正是这些从古至今、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促成了国人不可动摇的意识行为、习惯养成,也形成了笔者所探究的中国伦理信仰,他一直都存在着,需要被证明,需要被认可。因此,伦理信仰是中国人信仰的精神实质,伦理信仰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自由选择,立足新时代,也应有新的形态与其相适应。因而探究中国伦理信仰问题的意义就在于此。二、中国伦理信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劲探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表面看起来重在经济发展,但实质上还是落脚在社会发展。为了达到一定的预期,政府要创造一个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发挥得更好。那么,在这个概念中,无论是制度的制定者,还是生产者,他们首先都是“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资本的异化和人的自由,大概是说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信心和成员精神面貌上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技术越先进、自然资源越丰富,一定是和这个国家高素质的人离不开的。而伦理关系探究的正是人的问题,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的才能处理好与他人、他物和社会的关系?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基于此,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中国伦理信仰的重构,在人的要求问题上,他们实际上是一致的。

    本研究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明确什么是中国人的伦理信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答案不一,在不同年龄段(60、70、80、90年代)的调研中,20%的人认为信仰和宗教有关,50%的人则认为信仰概念宽泛,包含了对某人或者是对某种主张、观点、思想的信仰;还有25%的人坚定地认为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剩下的5%则不太确定信仰是什么。由此可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人的综合素养、家庭状况以及对社会的期望值有着密切关联。其次,进一步探究创建文明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究竟需不需要伦理信仰?80%的受访者都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急需信仰的时代,信仰应该一直都在,只不过需要被激发,被确认。当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人们默契、约定俗成、自觉遵守规范时,既反映人们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也是对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反馈。最后,调查研究给予了我们重要启示:中国伦理信仰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进行调研时,更是发现它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确信的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一个人重要的人生场所。而我们大部分人的伦理信仰实际上都是起于家庭,也终于家庭。某种意义上,家庭造就了一个人初始的伦理信仰。这与家庭息息相关的伦理信仰,之于历史、之于社会、之于全人类。三、中国伦理信仰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伦理信仰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要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发现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伦理信仰可以有效规范社会秩序,使人们遵从内心需要自愿遵守规范,而不需要法律制度的强加;二是可以提高社会文明和谐程度。

    (一)伦理信仰对社会秩序的有效规范

    社会秩序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它是一种动态有序的社会状态。中国古代就有“治”世与“乱”世之分,“治”是希望社会秩序能够得到巩固和规范,“乱”则是指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秩序也遭受到了破坏。很显然,自古至今,人们无不希望能处在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中。中国人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像我们前面所论述的一样,伦理信仰实际上就是一种规矩和信仰的价值。人们通过自省、道德约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变“无序”为“有序”,在有序的生活中创造社会价值。实际上,社会秩序能够得以维持,包括风俗﹑道德﹑法律﹑宗教等等,但是,当我们在这里探讨伦理问题的时候,这种规范应当主要来自“自律”,而非“他律”。当代社会,人们更是呼吁道德文明的回归,从而真正摆脱“无序”状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有共同的规定,以及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通过他们,达成世界观、自然观及价值观的趋同,在真正意义上完成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伦理信仰对文明和谐社会的有效提高

    文明和谐社会应该包含五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伦理信仰对待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今天,我们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实质就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的建设,而伦理信仰内在的基础和来源也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道德传承,这些都与和谐是分不开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需要继续秉承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以及以和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站在时代的高度,我们需要不断创造创新和谐社会,使其充满活力。而中国伦理信仰正好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出,并且试图将古老光辉的道德体系孕育其中,这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思想体系恰逢其时,值得我们深思。四、结语

    当今时代,是多元价值观念的时代,是各类思潮奔涌向前的时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这种多元的价值观更是充斥在社会诸多领域,对不同群体都产生了不同影响。我们能够看到,价值观多元格局的形成,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又对社会和谐和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在国家层面,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潮流。同样,中国老百姓也用日用而不自知的伦理信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默契地达成了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准则,这也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因此,在家国同构的伦理体系中我们需要伦理信仰,在人类文明对话的时代里,我们也需要伦理信仰,在多元价值信仰中我们更需要进一步探寻共同伦理信仰,以真正达成对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3-14.

    [2]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1?.

    [3]?王恒生,家庭倫理道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4.

    [4]郑晓江等,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M].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6.

    基金项目:银川能源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KY-Z-08

    作者简介

    张亚楠(1983.11)女,汉族,宁夏银川,硕士研究生,银川能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伦理学

相关文章!
  • “互联网+旅顺鲜果采摘园”网络

    郑帅 刘先雨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范围逐渐扩大,电商平台飞速发展,国家及政府对互联网相继推出,推动互联网+的相应政策。

  • 抚仙湖禄充景区发展现状及改进

    曾岩 李翠摘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得到充分满足后,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 康县阳坝生态度假特色小镇建设

    刘露 邱瑛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产生了变化。为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各地区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发展旅游业。构建阳坝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