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现状分析
田晓红 冯侠 高荣 路怡
摘 要:赏识教育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却不会过时。在本研究过程中,我们走进宝鸡市高新区某小学,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了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现状,并归纳出当下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某小学为例,首先针对学校一线教师、学生这两类不同群体编制调查问卷,调研中,教师问卷共发放40份,收回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占到总问卷数量的100%,学生问卷共发放90份,收回问卷89份,其中有效问卷88份,占到总问卷数量的97.8%,保证了调查的有效性。我们通过对问卷的汇总及分析,总结归纳出宝鸡市高新区某小学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研究还进一步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与部分教师和同学约谈,加深对赏识教育在小学实施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二、结果分析
(一)师生对实施赏识教育的认识现状及分析
教师能否正确理解赏识教育是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它制约着赏识教育实施的方方面面。
首先,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是否听说过赏识教育”这一问题,100%的教师选择“是”,94.3%的学生选择“是”,仅有5.7%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老师提及过赏识教育。可见,教师中对赏识教育丝毫没有认识的并不存在,绝大多数教师对赏识教育都有个大体概念,普遍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鼓励学生,并认同实施赏识教育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实际上,赏识教育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尊重、信任、理解、包容、提醒等,其中尊重更是实施赏识教育的首要前提。
其次,问卷中关于“您是否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这个问题,100%的教师回答“是”,这说明教师均认为学生的本质是好的,符合赏识教育里“性本善”的思想。83.3%的学生选择“是”,但14.4%的小学生觉得在老师心目中自己不是好孩子。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观点,85%的教师完全赞成,10%比较赞同,5%不太赞同,完全不赞同的为0%。通过和个别教师的深入访谈,他们认为学生的本质是好的,但是“不学好”,不是教师不会教,是社会、家庭等因素在起阻碍作用。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是用欣赏和期待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本质和潜能,能否把握赏识教育的本质对实施赏识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因而,教师真诚的道德关怀和深厚的专业修养将从根本上决定赏识教育的成败,而教师在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赏识教育实施对象的现状及分析
首先,调查数据显示,有82.5%的教师表扬、鼓励过所有或大多数的学生,这表明大多数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中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90%的教师主观上也希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赏识。但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获得赏识的频率比中下游的高,而“后进生”被赏识的频率比中等生高。学生被赏识频率的差异,体现了赏识不公的问题。
其原因在于,“优生”能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遵守规章制度,因而教师从他们身上能够更多地感受到工作的价值、教育成功的喜悦,不知不觉就会对他们多加赏识;“后进生”是教师努力奋斗的苦干对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扰乱课堂”的麻烦,在不能对这些学生实施强制策略的前提条件下,教师只好采取“软”策略,“好言好语”地“哄”这些学生尽量跟上班级的脚步。如此这般,教师的赏识往往对占大多数的中等学生是忽视和遗忘的,这造成了绝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足量赏识,违背赏识教育的全体性原则。
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基础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到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平均约97.5%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爱好特长方面非常重视,教师已经自觉地在扩充赏识教育的内容,很多细微的不起眼的“闪光点”也能纳入赏识的范围。但赏识教育依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地向“分数”倾斜,这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全面性原则。教师往往把对学生个体的赏识集中指向学习成绩方面,把成绩置于赏识教育内容的第一位,这与学生给出的回答完全吻合。很多教师赏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高分学生占比、重点学校升学率、评奖评优等荣誉,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赏识教育应该着眼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健全的素质结构,只有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水平。
(三)师生对实施赏识教育手段的现状及分析
赏识教育的实施手段多种多样,一般有证书、奖状与奖品、奖金等物质手段与言语、书面语、体态语等精神手段两大类。
1.物质赏识手段的运用现状及分析
7.5%的教师采用过物质赏识手段,9.1%的学生认可教师常用物质奖励的赞赏办法,与其他赏识手段相比,只占很小的份额。一些教师不赞成使用物质赏识的手段,尤其是奖品奖金类,认为耗财费力,没有必要,现在的学生最不缺的就是物质奖励,来自于家长的实物刺激已经“供过于求”,教师再在这方面下工夫,容易助長学生的功利心,无益反有害。总之,物质赏识手段没有被充分正确地利用起来。
物质赏识手段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对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学生的一种现实意义上的奖励与激励措施,小学生们其实没有大人所认为的那种物质观念,他们关注的是东西带来的成就感而已。只要是学生靠自己努力取得的真实成绩和进步,教师可以采用证书、奖状、奖品小红花、奖章、小贴画等适度的、多样化的物质手段奖赏学生。
2.精神赏识手段的运用现状及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选择教育手段方面,选择“口头表扬”和“体态语”这两种精神赏识手段,教师分别为100%和85%,学生分别是100%和22.7%。说明实际运用中,教师言语赏识使用的频率往往比行为赏识更高,有些教师还不善于运用体态语赏识手段。
精神赏识手段的形式十分丰富,大致上分为言语与非言语赏识两类,言语赏识因为简单、易于操作,成为教师首选,主要掌握措辞、语气态度的艺术性就可以。其中书面语如积极性的评语、激励性的批语,加上善意的指正,可以让学生及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清晰度和针对性更强,并且可以成为学生时时提醒和激励自己的明证,是教师关怀自己的痕迹,具有其他赏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师对于非言语赏识手段往往不够重视,不能充分利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灵活运用各种赏识教育手段,相互结合和补充,才能发挥赏识教育的最大功效。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上文已提到,100%的教师对“是否听说过赏识教育”这一问题作肯定回答。这说明赏识教育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影响广泛,并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同。但在40位教师中,系统接受过赏识教育理论学习的不足12.5%,大部分的教师缺少相关理论的学习,从而导致了开展赏识教育课例的概率低。
正是由于赏识教育理论基础的缺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导致教师对于赏识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以为鼓励与表扬才是赏识,比如,在课堂旁听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变得特别小心翼翼,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会反驳。不得不说,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脱离了赏识教育原本的意义。赏识教育首先是尊重,既是尊重,便不会过分迁就,而应该尊重学生正确或错误的观点,采取不同的恰当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是非观;既是尊重,便会将赏识建立在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的进步上。
(2)教师普遍不会进行赏识教育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只有5%的教师设计并开展过对应教学内容的赏识教育课堂,就这一点而言,赏识教育理念的应用率还是很低的,在教学设计中无法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科学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中,教師对于赏识教育教学设计的生疏较为严重。
(3)不善于运用非言语交流手段。目前小学教师在赏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对言语运用的重视远胜于非言语运用,对非言语交流手段的运用还处于“不自觉”阶段,还不能熟练地运用非言语途径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以达到最佳的赏识效果。要想提高赏识教育效果,两者必须并重,甚至更要重视非言语交流。
(二)赏识教育的功利性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赏识教育严重地向“分数”倾斜,教师往往把对学生个体的赏识集中指向学习成绩方面,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具有消极影响;同时,用成绩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也会使得赏识教育不全面,具体表现在学生获得的赏识教育频率差异大,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得到足量赏识的情况。
四、结语
赏识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影响无须赘述,如果它能够科学而充分地应用在小学教育中,那么将对学生潜力的挖掘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的实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者只有在全面了解和学习了赏识教育基本理念和操作技能后,才能科学运用赏识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而不会盲目使用甚至扭曲赏识教育的应用价值;才能克服成绩至上的心理,消除偏向,从而使赏识教育的应用更加全面,赏识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纪晓旭.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
[2]郝伟.赏识教育视角下小学学困生转化研究[D].鲁东大学,2017.
作者简介:田晓红,女,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