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吧,朗读

    马学顶 余先秦

    【摘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朗读 语感 知识积累 语文教学

    “读”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人们过分的追求新颖的教学手段,而忽略了这一不可或缺的学习与教学的好的形式,课堂的读书声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肢解和灌注式赏析。书声朗朗的课堂,变得万马齐喑,学生如坠五里雾中、恹恹欲睡。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课堂重新焕发生机,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归来吧,朗读!

    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吕淑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人的最初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辨声音而心知其意,就是有了语感,然而这还不算有了完全的语感;只有经过多次重复,逐渐熟悉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表达,这才是有了比较完全的语感。这一过程说明:语感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说:“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活”的语境中,人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这是因为听得多的缘故,学任何语言都是如此。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美文佳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跟着活动起来,每天都坚持读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许多词、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就能逐步熟悉起来。白居易读书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等事例就生动地证明了读对于提高文学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在语文课堂上,无论你把语法概念讲得如何精辟准确,学生却不能理解,那就更不用说实际运用了,相反也只是将问题复杂化,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毫无裨益。自然,学生会产生对这种教学程式的倦怠情绪。要改变这种现状,惟有通过朗读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是语言积累的需要

    读,是语言吸收、是语言积累;熟能成诵,是最好的语言吸收,最好的语言积累,没有足够的语言吸收与积累,人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熟能成诵,强调的是一个“熟”字。即对精美诗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读熟,熟到张口能背,背诵如流,一直到“口诵心惟”的境界,就化为己有,为己所用了。巴金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说过:“这得益于少年时代熟读了200篇名文。”古往今来,一切作家无不在熟读上下过苦功。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总结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视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2.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国文和美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作家、语文大师们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记忆力的发展,没有记忆力为基础,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评价、运用等全是虚空的,不储存信息,就谈不上处理信息。俗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学好语文,要教好语文,就必须重视语言积累,归根结底,就必须重视朗读。

    三、“朗读”是理解文章的需要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它强调渐悟,而不强调“顿悟”,反复品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领略文章的音乐美。好的文章尤其是优美的散文,往往具有音韵美,以其特有的韵律打动人心、感染读者,注重朗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抑扬顿挫那音乐般的旋律,还可以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等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其次因为,朗读有助学生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感情的结晶。朗读,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之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从而达到真正理解作品,受其浸染熏陶的目的。

    最后还因为,朗读有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指导朗读的同时,借助想象力,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抒情形象,感悟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深厚的意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不正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吗?

    历史的淘洗没能让“朗读”褪色,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深情的呼唤:朗读,归来吧!

    ★作者简介:马学顶,湖北省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余先秦,湖北省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