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真人秀”娱乐节目的问题与突破之道
许俊义
作为目前各卫视台增加收视率、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以其“快乐”节奏在满足民众精神娱乐需求、缓释民众精神压力以及提升观众话语权方面成效显著。但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多,经过十余年发展的我国“真人秀”电视娱乐节目虽规模庞大但创新不足,花样繁多但质量欠佳,表面浮华但总让人觉得半生不熟。
当下我国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存在问题
表面繁荣但创新缺乏。真人秀节目看似简单,但对制作者的素质要求却很高,任何一个成功的节目都需要有制作团队作保证。在我国,媒体的节目创作能力偏弱,许多“真人秀”节目过分依赖某一个制片人或编导的个人才能,其创作和运作缺乏科学的规范,盲目性和随意性都较大。个人的才能和知识终究是有限的,优秀的编导或制片人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节目,但不能保持永久的创新性,电视台也不能依靠某一个人来进行节目的创作和运作,这样风险太大。
在激烈的竞争和收视率的压力下,浮躁弥漫着整个电视界。在此情况下,“真人秀”娱乐节目的版权引入就成了时下最热门的生意,“克隆”过来,收视率就会有保证。这种简单易行的节目创作方法,引来众多追随者,显然这让中国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尝到了甜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克隆”导致“真人秀”节目同质化严重。这种缺乏创新的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克隆”国外优秀节目,更甚者在国内各电视台间相互模仿、复制,导致我国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看似丰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形式上千篇一律。各电视台只会表面模仿好的节目形式,却不关注节目深度的创新与挖掘,节目愈来愈乏味,最终用下一个克隆节目替代,造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创新被打击,偶尔冒出新鲜火花的栏目用不了多久就被模仿、克隆,没有创新的节目给观众带来的只能是乏味和无趣。
形式多样但内涵缺乏。当下的我国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虽规模庞大,形式多样,实则跟风严重,大同小异。电视台在进行节目选择时过于重视表面形式,标新立异。只要形式新颖,先上了再说,在收视率的魔咒下,即使有些考虑不周,条件不全,也要抢先一步占尽先机。
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社会的润滑剂和调节器功能的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除了给人们带来娱乐之外,还应有积极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怀。娱乐节目在节目编排上、在语言组织上、在节目互动上应注意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湖南卫视《变形记》,采用贫富差距悬殊的城市少年与农村少年身份的互换来让人产生“穿越”之感,一开播就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然而,这种节目形式上的新颖避免不了节目参与角色选择上而造成的“刻板印象”,在参与人选择上,城市少年一般都富裕而叛逆,农村少年则全都家庭赤贫但懂事自立,这种人物选择的模式遵循的依然是人们传统思想中对城市和乡村的“刻板印象”。人们发现,桀骜不驯的城市公子哥往往在角色互换和生活体验后,洗心革面,收效显著;而农村少年在角色互换后,虽依然懂事但掩盖不住的是迷茫、焦虑和一闪而过的失落。人们想问的是,节目到底锻炼了谁?这是不是一种残忍?
过度迎合受众而失去自我。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和信息大爆炸时代,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以其有趣、轻松的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饕餮娱乐大餐。但如果唯收视率为马首是瞻,为娱乐而娱乐,甚至以媚俗、低俗来维持娱乐节目的发展,娱乐节目也就到了失去价值的时候,电视也会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满足受众需求、服务民众需要是媒体的生存之本,但满足不等于盲从,服务不等于服从。失去自我和坚守的节目就像人失去灵魂一样,它能给人们带来喧哗的热闹和短暂的快乐,但不能给予人们真正的精神满足,失去自我不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终究会被受众淘汰。若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明白其传播主旨是什么,选取的题材立意不新、没有真正体察和挖掘人们的真正需求,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不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商业化严重而沦为商业化附庸。收视率的背后是对商业和金钱的服从,电视台以创收为唯一衡量标准,收视率成为衡量节目商业价值的尺度。媒体以金钱和企业唯马首是瞻,主管部门的预警防线一再后置甚至解除,主办机构的准入门槛一再降低。这种过分商业化的倾向会使媒体利令智昏,甚至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失去独立思考的觉悟,丢掉持续发展的能力。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与突围
注重人文关怀,用替代式参与满足观众深层次的内心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结构和面貌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物质产品也极为丰富,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精神满足显著缺失。转型期的中国,焦虑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原有的道德和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严峻,人类对物质的追求使得地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借助大众化的社会媒体平台,凭借轻松有趣的节目氛围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应对个人焦虑缓解、社会和谐氛围营造和精神满足做出一定的贡献。在选题上,可以将一些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考虑其中,注意以人为本,深入百姓生活,深刻体察观众心理。在节目的编排上,注意考虑角色的心理感受,将商业考量和对人的尊重放在一个平衡的地步,不能为了商业利益和收视率而违背道德底线。
坚持精品意识,形成品牌个性。好的节目质量是吸引观众、获得收视率、赢得影响力和尊重的关键。精品意识要贯穿于每一个节目的创作和运作中,前期要做好周密调研和充分研讨,在节目环节设定、角色选择、互动设定、冲突处理以及拍摄方式、后勤支援等方面都要做到统筹安排,精心布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心”去做的节目,观众一定会感知到,也一定会得到市场的回报。如《爸爸去哪儿》在版权引入后,就充分考虑了我国市场、消费者、参与人、场景以及频道资源等情况,在明星选择上注意和节目风格的契合,精挑细选并做了充分的预案。甚至在镜头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了场景、被摄人物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大量运用了低机位的拍摄方式,充分使用抓拍来全景记录宝宝们的生活细节和喜怒哀乐。空镜头的运用不仅交代了场景,更渲染了气氛,可谓费尽心思。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收视大战中,对频道风格的坚持以及对精品的追求最终会形成电视台的品牌,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个性,在观众的心中形成明晰的品牌印象。品牌是一个平台,品牌印象一旦形成,频道所推出的其它栏目因为“晕轮效应”也会得到观众的喜爱。
坚持创新,打造创新机制。从技术角度来看,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类。所谓“模仿创新”是指电视台学习原始创新者的行为,包括思想、技术、经验和运作模式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再次开发的过程。因此,我们不排除模仿,反对的是照搬,反对一味模仿而失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在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版权引进火热的情况下,强调创新就是要提醒电视人,一定要注意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再创新。在节目引进时,由于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的不同,国外诸如性、博彩、窥视和残酷竞争等类型的“真人秀”节目显然无法被引入,有些国外节目的环节设计方面也会水土不服。此外,一定要在引进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和反思研讨,提高自己的水平,培养自己的人才,营造创新的氛围,形成一套长效的创新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黄生晖:《电视真人秀研究综述》,《新闻大学》,2010(3)。
2.杨洪涛:《电视“真人秀”节目新论——兼谈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中国电视》,2011(1)。
3.魏 欣:《电视节目形态本土化中的优胜劣汰——才艺展示类与野外生存类真人秀的比较分析》,《当代电视》,2010(6)。
4.汪 豪:《电视真人秀兴起的文化背景分析》,《新闻界》,2010(1)。
作为目前各卫视台增加收视率、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以其“快乐”节奏在满足民众精神娱乐需求、缓释民众精神压力以及提升观众话语权方面成效显著。但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多,经过十余年发展的我国“真人秀”电视娱乐节目虽规模庞大但创新不足,花样繁多但质量欠佳,表面浮华但总让人觉得半生不熟。
当下我国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存在问题
表面繁荣但创新缺乏。真人秀节目看似简单,但对制作者的素质要求却很高,任何一个成功的节目都需要有制作团队作保证。在我国,媒体的节目创作能力偏弱,许多“真人秀”节目过分依赖某一个制片人或编导的个人才能,其创作和运作缺乏科学的规范,盲目性和随意性都较大。个人的才能和知识终究是有限的,优秀的编导或制片人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节目,但不能保持永久的创新性,电视台也不能依靠某一个人来进行节目的创作和运作,这样风险太大。
在激烈的竞争和收视率的压力下,浮躁弥漫着整个电视界。在此情况下,“真人秀”娱乐节目的版权引入就成了时下最热门的生意,“克隆”过来,收视率就会有保证。这种简单易行的节目创作方法,引来众多追随者,显然这让中国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尝到了甜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克隆”导致“真人秀”节目同质化严重。这种缺乏创新的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克隆”国外优秀节目,更甚者在国内各电视台间相互模仿、复制,导致我国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看似丰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形式上千篇一律。各电视台只会表面模仿好的节目形式,却不关注节目深度的创新与挖掘,节目愈来愈乏味,最终用下一个克隆节目替代,造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创新被打击,偶尔冒出新鲜火花的栏目用不了多久就被模仿、克隆,没有创新的节目给观众带来的只能是乏味和无趣。
形式多样但内涵缺乏。当下的我国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虽规模庞大,形式多样,实则跟风严重,大同小异。电视台在进行节目选择时过于重视表面形式,标新立异。只要形式新颖,先上了再说,在收视率的魔咒下,即使有些考虑不周,条件不全,也要抢先一步占尽先机。
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社会的润滑剂和调节器功能的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除了给人们带来娱乐之外,还应有积极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怀。娱乐节目在节目编排上、在语言组织上、在节目互动上应注意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湖南卫视《变形记》,采用贫富差距悬殊的城市少年与农村少年身份的互换来让人产生“穿越”之感,一开播就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然而,这种节目形式上的新颖避免不了节目参与角色选择上而造成的“刻板印象”,在参与人选择上,城市少年一般都富裕而叛逆,农村少年则全都家庭赤贫但懂事自立,这种人物选择的模式遵循的依然是人们传统思想中对城市和乡村的“刻板印象”。人们发现,桀骜不驯的城市公子哥往往在角色互换和生活体验后,洗心革面,收效显著;而农村少年在角色互换后,虽依然懂事但掩盖不住的是迷茫、焦虑和一闪而过的失落。人们想问的是,节目到底锻炼了谁?这是不是一种残忍?
过度迎合受众而失去自我。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和信息大爆炸时代,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以其有趣、轻松的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饕餮娱乐大餐。但如果唯收视率为马首是瞻,为娱乐而娱乐,甚至以媚俗、低俗来维持娱乐节目的发展,娱乐节目也就到了失去价值的时候,电视也会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满足受众需求、服务民众需要是媒体的生存之本,但满足不等于盲从,服务不等于服从。失去自我和坚守的节目就像人失去灵魂一样,它能给人们带来喧哗的热闹和短暂的快乐,但不能给予人们真正的精神满足,失去自我不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终究会被受众淘汰。若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明白其传播主旨是什么,选取的题材立意不新、没有真正体察和挖掘人们的真正需求,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不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商业化严重而沦为商业化附庸。收视率的背后是对商业和金钱的服从,电视台以创收为唯一衡量标准,收视率成为衡量节目商业价值的尺度。媒体以金钱和企业唯马首是瞻,主管部门的预警防线一再后置甚至解除,主办机构的准入门槛一再降低。这种过分商业化的倾向会使媒体利令智昏,甚至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失去独立思考的觉悟,丢掉持续发展的能力。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与突围
注重人文关怀,用替代式参与满足观众深层次的内心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结构和面貌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物质产品也极为丰富,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精神满足显著缺失。转型期的中国,焦虑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原有的道德和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严峻,人类对物质的追求使得地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借助大众化的社会媒体平台,凭借轻松有趣的节目氛围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应对个人焦虑缓解、社会和谐氛围营造和精神满足做出一定的贡献。在选题上,可以将一些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考虑其中,注意以人为本,深入百姓生活,深刻体察观众心理。在节目的编排上,注意考虑角色的心理感受,将商业考量和对人的尊重放在一个平衡的地步,不能为了商业利益和收视率而违背道德底线。
坚持精品意识,形成品牌个性。好的节目质量是吸引观众、获得收视率、赢得影响力和尊重的关键。精品意识要贯穿于每一个节目的创作和运作中,前期要做好周密调研和充分研讨,在节目环节设定、角色选择、互动设定、冲突处理以及拍摄方式、后勤支援等方面都要做到统筹安排,精心布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心”去做的节目,观众一定会感知到,也一定会得到市场的回报。如《爸爸去哪儿》在版权引入后,就充分考虑了我国市场、消费者、参与人、场景以及频道资源等情况,在明星选择上注意和节目风格的契合,精挑细选并做了充分的预案。甚至在镜头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了场景、被摄人物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大量运用了低机位的拍摄方式,充分使用抓拍来全景记录宝宝们的生活细节和喜怒哀乐。空镜头的运用不仅交代了场景,更渲染了气氛,可谓费尽心思。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收视大战中,对频道风格的坚持以及对精品的追求最终会形成电视台的品牌,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个性,在观众的心中形成明晰的品牌印象。品牌是一个平台,品牌印象一旦形成,频道所推出的其它栏目因为“晕轮效应”也会得到观众的喜爱。
坚持创新,打造创新机制。从技术角度来看,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类。所谓“模仿创新”是指电视台学习原始创新者的行为,包括思想、技术、经验和运作模式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再次开发的过程。因此,我们不排除模仿,反对的是照搬,反对一味模仿而失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在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版权引进火热的情况下,强调创新就是要提醒电视人,一定要注意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再创新。在节目引进时,由于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的不同,国外诸如性、博彩、窥视和残酷竞争等类型的“真人秀”节目显然无法被引入,有些国外节目的环节设计方面也会水土不服。此外,一定要在引进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和反思研讨,提高自己的水平,培养自己的人才,营造创新的氛围,形成一套长效的创新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黄生晖:《电视真人秀研究综述》,《新闻大学》,2010(3)。
2.杨洪涛:《电视“真人秀”节目新论——兼谈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中国电视》,2011(1)。
3.魏 欣:《电视节目形态本土化中的优胜劣汰——才艺展示类与野外生存类真人秀的比较分析》,《当代电视》,2010(6)。
4.汪 豪:《电视真人秀兴起的文化背景分析》,《新闻界》,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