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闾圣母像的变迁看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编码策略

王国庆
【摘 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通过利用符号进行“编码—解码”的活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同一符号的所指大相径庭,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跨文化传播者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节点,需要找寻不同文化中表示相同意义的符号,并对其进行编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最大限度的被受众所了解。天主教对传统的圣母画像进行“二度编码”,将中国传统的象征符号融入天主教文化之中,寻找两种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做法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
【关键词】符号 跨文化传播 东闾圣母像 二度编码
一、符号与跨文化传播
符号是人们进行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基本载体,人们每天进行的传播活动都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利用符号对讯息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完成的:传播者将所要传达的讯息进行编码,以符号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受众根据自己对符号的认知将传递而来的符号进行解码。当受众对符号的解码与传播者的编码意图相吻合时,传播行为便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一个传播活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传受双方是否对传播中的符号及其所指涉的意义有共同的认知和理解,即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符号及意义系统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特定的文化创造出特定的符号与意义系统,并通过该社会成员对符号与意义的解读、内化与交流完成人的社会化以及文化的传承,处于同一种文化影响下的不同个体往往分享着一套共同的符号与意义系统,这一系统内的“编码—解码”活动进行得自然比较顺畅。然而,跨文化传播的传受双方分别受不同的文化的熏陶,在跨文化传播发生时,“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总是透过自身文化的棱镜去审视他者文化,并运用自身文化所特有的方式去编码和解码。”①当所要传达的讯信息用一种符号系统进行编码,而用另一种符号系统来解码时,传受双方原有符号的所指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传播隔阂,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
同样一种意义在不同文化中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这就要求跨文化传播者在充分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对所要传达的意义进行重新编码,根据文化之间的异同去调适自己的传播符号,积极寻求不同文化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用传播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为所要传播的讯息进行编码,以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就宗教而言,其发展壮大也经历了跨文化传播,一些世界性宗教使其围绕着核心信仰建构起来的符号与意义系统得到了不同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并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个中经验值得借鉴。
二、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东闾圣母像的符号特点
天主教早在唐朝就已传入中国,但没有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直至16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持续至今。在天主教诸多信仰中,圣母崇拜是其特色,东闾圣母像是经教宗批准的、为中国天主教徒崇奉的两大圣母像之一(另一为佘山圣母像),也是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印记。
早期东闾教堂(始建于1901-1903年,现被称为东闾中华圣母堂,位于河北省清苑县)供奉的圣母像依据传统的西方圣母像绘画而成,1908年,东闾教堂以慈禧太后的一张大型油画为蓝本重新绘制了一幅圣母像,以显示圣母为天地之后,地位崇高,雍容华贵。她身着中国皇后服饰,穿戴着珠翠金冠,坐在宝座上,小耶稣穿着中国太子服饰(衣襟上绣有鸽子),云鞋锦袍,头戴金冠,站立在宝座左侧,画像中的屏风上绘制着中国式园林风景画,屏风中央绘有“寿”字,圣母像上方题有“天主圣母东闾之后,为我等祈”的字样,这张圣母像在1924年全国主教会议上被尊为中华圣母,流传到整个中国。②
1、作为象征符号的圣母像
宗教圣像除了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价值之外,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把宗教抽象的论述形象化,使受众对宗教信仰有了更为直观的体悟,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化,是一种编码行为。按特定要求编码而成的圣母像整体作为一种宗教符号为天主教代言。圣母像所衬托出的高贵、权利、博爱等宗教意义通过视觉符号的形式给受众以形象的感知,直观的视觉印象要比复杂的语言论述更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因此,在天主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中,圣母像充分发挥了其符号功能,传播者创造性的发挥了圣母像的这一功能,从而加深受众对天主教的认知。
2、圣母像的“二度编码”与跨文化传播
“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符号之间需要翻译,原先由编码—解码构成的传播过程被扩展为由‘二度编码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受传者(解码)构成的跨文化传播过程。”③1908年版的圣母像是在传统西方圣母像的基础上融合中国文化因子后被重新建构起来的,作为不同文化交汇的节点,传教士们成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翻译者,“二度编码”的执行者。东闾圣母像的成功在于“二度编码”中充分融合了两种文化因子,在圣母像的绘制中把中国皇家服饰、篆体寿字、皇家园林等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元素与西方王冠、权杖、和平鸽等形象对等起来,将两种文化中拥有共通意义的符号融入绘画,使西方圣母身披东方华裳,用东方文化诠释西方内涵,这样一来,新一轮的编码使身处中国文化统摄的东方受众,对天主教圣母的理解更接近天主教的预设。
三、东闾圣母像的变迁为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启示
德国思想家卡尔西曾说:“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④,任何传播行为的发生都必须依赖于符号,跨文化传播也是如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与密切,中国文化需要用更恰当的方式得到异质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东闾圣母像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符号功能及其发挥的传播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如下启示。
1、文化无所谓优劣,相互尊重才能共赢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能使文化中融入更多新鲜的元素,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具体到跨文化传播的操作层面而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需要特定的载体,并且也必须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实现,这就要求跨文化的传播者端正自己的传播态度,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要充分尊重异质文化,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初入中国时并没有急于将天主教强硬的传播给受众,而是潜心研习中国文化,他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服饰和发型等诸多方面入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之后才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去诠释天主教的内涵,并取得一定效果,被后世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因此跨文化传播要求传播者在尊重和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用对方的游戏规则为自己的传播内容编码,在充分吸收异质文化、发展自身的同时,在二次编码中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编码理念应不拘小节,敢于突破常规
宗教是一种排他性较强的文化,围绕着核心信仰的一套符号与意义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的神圣权威和核心理念不容亵渎与冒犯,在欧洲中世纪,因冒犯天主教的神圣权威而被处以极刑的事例比比皆是。然而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天主教却采取了相对开放的传播策略,这一点在东闾圣母像的变迁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天主教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传统圣母像的构图符号也都由西方文化所赋予的意义被解读,当其面对一群东方受众时,传播者并没有教条且顽固的将西方圣母像强硬的施加给受众,而是在对东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符号将原有的圣母像进行“二度编码”,这种不拘小节,敢于创新的编码理念为天主教的顺利传播开创了条件。
3、符号的选择要不拘一格,追求多元化
在很多跨文化传播活动中,人们更青睐于利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与互动,而忽视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视觉符号以其形象和直观的特点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接受心理。人们通过对视觉符号背后类比或联想意义的解读,去认识某种文化,因此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倘若能够在深入理解对象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其视觉符号对自身所要传达的意义进行编码,定能使传播内容更易于被传播对象所理解。东闾圣母像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符号,而构成圣母像的各个构图要素也都是传播者精心挑选的符号,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意义。各种元素汇聚在一起构成一幅庄严、神圣的圣母像,传播对象可以直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感知圣母的形象,体会各种自己所熟识的视觉符号所传达出的意义。视觉符号配合其他类型的传播符号,多元一体,能使受众全方位的体认传播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穆阳、王丰、王家民,《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1)
②东闾教堂编印资料:《有关东闾》,http://zh.wikipedia.org/wiki
③伍海英,《“编码—解码”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0
④[德]恩斯特·卡尔西:《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发展策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突出特点在于其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介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实现了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本文在分析互动广告的传播特点基础

  •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主持人风格的

    李斌<br />
    风格,电视主持人的看家本领。传统媒体语境下对主持人风格的界定多半局限在电视栏目、节目的范畴内,将电视栏目、节目中主持人

  • 论明清招幌广告的视觉传达之美

    【摘要】中国传统招幌是古代商家销售的行业标识,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其色彩艳丽、寓意新颖,融雕刻、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