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看大学校园景观更新应对策略

    陈暂蔚

    

    

    摘要:本文旨在关注新建大学城校园建成环境的意义,引入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在校园景观更新策略中的运用,并以广州大学校园为例进行调研分析,从使用者行为、共享经济和交往空间等方面对现存问题进行调研,并且提出应对的景观更新策略。

    关键词:建成环境 作用机制 景观更新 共享经济 交往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137-03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校园的生活模式相对过去二十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大学城项目一哄而上,在近十年的使用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以及大学生行为模式的变化,对新时代的大学校园提出了更高的空间诉求,本文主要探讨环境行为学之高校校园环境建成环境的意义,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重点分析广州大学建成环境的现存问题,并对校园更新改造提出应对策略。

    一、大学校园环境行为学理论考察

    (一)建成环境的意义

    阿卜杜拉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建成环境的意义,即环境的形态对人的活动产生的影响,他的研究被认为是环境行为学的一部分,上世纪60年代末,环境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学者如亚历山大、凯文林奇、麦克哈格等从环境和自然生态等方面对环境进行研究,阿普杜拉的出发点是人和文化,其重要贡献是从文化和环境的考量中,推论出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机制,也为后世建筑学的环境意义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方法。那么,本次研究的大学校园环境,尤其是新建大学校园的环境,也可以从环境的形态、使用者的行为方式、使用情况来发现环境对于师生的意义。

    大学生活对于人的一生的意义影响深远,校园环境是重要的记忆基础,从我国历史上的书院、国学馆到西方的大学,研究学问的机构,一定是充满知识、诗意和学术自由的环境。拉斐尔的名画的《雅典学院》(1510年)(如图1),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他们几人_组,或站或蹲,或卧,姿态神情自由热烈地讨论着问题,情绪热烈,好像在举行什么典礼,或庆祝某个盛大节日,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这样的校园氛围恐怕是现今国内许多高校环境无法企及的。

    大学校园的历史积淀、社团文化,社会环境对大学的评价和介入,实际上都是一个大学校园环境意义的重要部分,而这些活动如果没有环境物质条件的支撑,亦或者现有的环境仅仅满足基本的功能,没能从隐性的脉络提供活动的可能性,空间的场所精神、校园文化便无从谈起。而当前大学城校园的环境,比如广州大学城最具代表性的校园,广东工业大学以大而无用高傲冰冷的柱廊(图2),大批量化生产的厂房式建筑,与大学原本精神相去甚远。

    (二)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

    建成环境的意义表达主要通过符号学、象征和非语言表达方法。影响人们行为的社会场合,而提供线索的却是物质环境,环境中的语言必须被理解,代码须被识读,如果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使用者则可被看作是对其进行解码。编码信息通过建筑的形态、位置和组合方式传达到使用者,使用者置于空间环境之中,对环境的线索进行梳理、解码,并作出行动决策,就是环境与行为互动的作用机制(图3)。

    从作用机制来看,设计师充当了编码的角色,设计方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认知,建成环境投入使用又對使用者形成绝对的引导。然而反过来,使用者也必须对环境进行评估,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对建成环境有进行纠正和改善的过程。这才是环境与行为作用机制的完整链条。而当前大学城建成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反馈修正机制的缺失,为求发展,大干快上,几乎无暇顾及建成环境的使用评估及完善。

    (三)非语言表达方法

    在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下,营建具有积极意义的环境关键就在于,如何找到环境意义形成的内核,简单的功能对应空间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非语言表达方法就是关于人类与动物共有的对环境感性认知和判断的方法,环境的具体要素组成的整体环境,通过何种手段进行,情景包涵了过去约定俗成的空间模式,如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为,即何种类型空间何种行为,所以恰当的情境定义,会诱发恰当的行为。阿普杜拉认为非语言表达方法有三个关键:文化濡染(Enculturation),社会交流与脉络,环境的记忆功能。他如此强调社会行为对环境认知形成的精致代码,对于环境意义的提升和丰富起了重要作用,如具有仪式感的进餐对空间的要求就比随意带走外卖的快餐店要承载更丰富的含义。

    一个校园的行为仪式感如此重要,而广州大学校园缺乏的正是这种具有记忆感的仪式,试想,一个在体育馆举行毕业典礼仪式的学校,和一个在礼堂举行的活动,在学生当中如何能形成好的记忆?一个美术学院没有固定的展示馆,课程与教学成果无法展示,如何能使上下年级、教师之间形成联系。

    二、广州大学校园景观现状问题思考

    (一)行为方式转变与环境的脱节

    大学生活方式在过去三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功能单一化,师生生活不再像二十年前,教师宿舍处于大学之中,师生在家里促膝长谈的机会完全消失,其次是扩招带来的师生比加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联系更少,再有就是网络的影响,2000年以前,没有计算机网络,大学生活是面对面的,2010年以前大学生活面对电脑,2014年以后,大学生活全面进入掌上时代,对着手机时间比例越来越大,低头族甚众,许多生活需求都通过网络得到解决。

    对于这些变化,广州大学城从规划建成到如今已过去10年,十年之内大学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景观改造,依然是教学区依然是罐头生产线,各路快递点占据校园人行道摆摊,教学区生活区景观处理简单,亲和性不足,许多教师和学生必要性功能和拓展性功能没有得到满足(图4)。

    (二)共享经济对交通模式的影响

    由于十五年前的规划并没有考虑单车的使用和低碳出行方式的兴起,导致中环作为大学城主要机动车交通方式和学生的出行形成严重的冲突。广州大学城规划上将大学城分为内环和外环,内环布置所有院校的生活区,外环安排所有的教学区,导致学生通勤时段必须大密度人流穿越整个大学城的交通主干道,并且机动车的主要路口也从内环中路进入,造成极大的交通矛盾。加上近期风靡全国的租赁自行车摩拜、ofo盛行,大量自行车侵占交通干道,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交往和体验空间的缺失

    丹麦著名学者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日常活动对人造环境的特殊要求,他提出将人类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从广州大学校园环境来看,从功能上基本上是按照满足必要性活动的标准来营造,功能的单一性,造成了许多空间效能低下,促使人驻足交流的空间极少。相对于老校区的空间记忆,新建大学城校园环境的意义失去深度,由于碎片化和不稳定的活动,更由于千篇一律的空间结构和界面,没有产生历史影像和情感体验的媒介条件,难以产生深刻回忆。所以即便新建大学校园在物质条件上大大提升,却反而失去老校区破旧的校舍带来的情感体验,即处处是“没有故事的场景”。

    广州大学图书馆巨大的广场和高大柱廊、钟塔,营造出孤立冰冷的没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就是缺乏了环境中的中介灰空间,缺少了最重要的层次如(图5)。教学区中雷同的中庭,空旷,从尺度和设施构造上都没有任何亲和性。毫无必要的,无实际使用功能的天桥和风雨廊。这些空间的使用情况,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了对师生交往行为的体贴,没提供恰当的可坐、可停留的景观要素和活动设施也不甚恰当。

    三、以环境行为作用机制为主导的景观更新策略

    根据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对于当代大学城校园景观更新,重点要考虑以下策略。

    (一)平衡使用者的权益。

    共享经济的到来,很快将使大学校园社会化。大学校园资源的开放,使用人群必然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景观设计上要重点考虑这个变量。

    交通规划上,平衡非机动车使用者的路权,加大自行车道、绿道的建设,规范管理机动车的停车范围和进入路径,形成人车分流,在校园中营造休闲惬意的步行绿道。建筑空间分配上,强化共享灰空间的比例,增加分时使用的教室、活动室的数量。景观设施上,强化社会性,加入社区性的小品。英国的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占地77公顷,十几个学院组成的建筑群,通过分散布置学生宿舍,穿插建筑内院,底层行车,顶层行人,构成了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网络,达到紧凑、高效、快捷、舒适的校园规划(图6)。

    我们对广州大学的校园进行的绿道规划,提出了“缝合”的主要概念,通过规划,改造架空层廊道,利用天桥和自行车道将生活区和教学区进行有机连接。校园慢性绿道将校园的各个主要功能区串联起来,不仅解决机动车的安全隐患,提高中环西路的交通效率,同时使学生的出勤更加便捷,不同视角的景观体验更好。

    (二)强化促进交往的第三空间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认为社会学的角度将空间分为三个等级,居住和家庭作为第一空间,工作或学习为第二空间,而不受功能限制的,如就把咖啡馆等休闲空间成为第三空间,第三空间具有交流宽松便利聚集资源和人气的特征。加强大学校园第三空间的规模与数量,对于促进交流有重要作用。

    首先,引导学生将必要性活动转变为自发性活动。在环境上梳理功能布局,复合必要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空间,形成多样性的偶发性空间。比如收发快递这一行为在当前大学校园就是一项必要性活动,可以围绕快递点设置充值中心、休闲茶座等具有停留交流功能的空间。

    其次,场所的建立。校园中聚集人的活动的区域,建立具有标识记忆的稳定标识物,具有强烈领域感的能够形成共同认知的标识物。凯文林奇的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可读性”的重要概念,在保证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场所一概有能力为人们创造一种特征记忆。

    最后,强化校园路径边界的多样性,道路边界的处理应该结合地形和标识系统功能,将休闲设施与景观要素有机结合,避免当前设施设置的无效性和孤立性,比如机械的大理石座椅,没有考虑使用情况和不利于保洁的造型。

    (三)成长性的可持续设计。

    广州大学城建成十多年,除了树木长得更茂密、几处增加的小路之外,几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景观改造,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的意义。成长性设计过程,在国外是个重要概念,

    首先,从固定的转变为变量的、修正的设计过程。改善性设计,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根据学科学生特点,进行有温度的设计,比如新闻学院学生有利用早晨进行独自练习朗诵的习惯,在景观设计上可以考虑单元式景观营造。

    其次,将参与性设计融入景观。学生对校园创造性改造,留下痕迹,从“景观”到“观景”到“参与设计”。著名的绿色项目德国弗莱堡太阳城在进行整体绿色规划设计之后,对于每一个单元的住宅留出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的“自留地”,使民众对于景观有自己的理解和践行。大学城校园的规模巨大,学生的生活区和教学区,完全可以引入参与性设计得区域空间,让学生在校园留下自己的痕迹。

    (四)营造有记忆的校园文化。

    环境的优化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意义评价,从而影响人们参与到环境中,并且成為环境的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环境的自觉使用,会自动形成具有特殊校园文化的空间区域,比如生活区自然形成的小吃一条街,社团街等。反之,一个天桥,从来没有看到有人去使用,长此以往人们将越来越对此天桥形成“偏见”,也就愈加不喜欢使用了,如果通过合理的设计形成自然而然的行为现象,情况就大有不同。

    针对校园文化的薄弱,尤其在虚拟现实社会愈发占据生活主导的今天,要根据现有的优势加以发挥,对空间给予更多支持,对于未满足行为的空间,开辟和完善相应的空间诉求,就是利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的作用机制,来营造有记忆的校园文化。

    结语

    环境塑造人。一个流水线式的校园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只有通过深入考虑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为期营造具有温度和情感的校园空间,才有可能塑造出具有归属感责任感的创新人才。在各地大学城以粗放方式建设前期以留下来的问题,有必要通过系统的环境意义的考察和评估,结合当前大学城校园空间使用者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通过环境行为作用机制的引导,提出有效的校园景观更新策略,并通过多样的实施手段来提升大学校园空间的品质。

相关文章!
  • 双目标控制选择Rayleigh阻尼系

    王淮峰 楼梦麟 张如林摘要: 合理选择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比例阻尼系数的振型频率对于准确计算场地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提出以土层表

  • 准双曲线角齿轮加工参数的三维

    王慧文 王恩泽 孙晓娟摘 要:本文提出利用三维坐标测量仪测量准双曲线角齿轮切削加工参数的方法。首先建立准双曲线角齿轮齿面的数学表

  • 如何防止工程施工招投标中串标

    陈文炳陆瑞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围标串标现象及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和产生根源,提出了预防对策。关键词:招标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