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乐”思想新探

    【摘 要】墨子在《墨子·三辩第七》《墨子·非乐上第三十二》《墨子·非乐中第三十三》(存目)《墨子·非乐下第三十四》(存目)和《墨子·公孟第四十八》等篇章中集中论述了他的“非乐”思想,两千多年来,研究“非乐”思想的学者大多是对《非乐上》《公孟》和《三辩》的文本进行研究,从字面意义来论证墨子的“非乐”思想,得出了“墨子反对一切音乐”的结论。笔者经过仔细研读,并且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百姓的生存状态,认为墨子的“非乐”思想并非反对音乐本身,他认为:首先,王公大人们“为乐”的出发点并非是“兴利除害”;其次,统治阶级的“为乐”并非是百姓急需的,这样的音乐当然要反对。所以,墨子的“非乐”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非乐;新探;借鉴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89-02

    《淮南子·要略》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学”,后因不满儒家的繁琐礼乐制度,遂创立墨家学说来和儒家学说抗衡。因为墨家学说代表的是下层阶级的利益,所以受到广大劳苦百姓的欢迎,迅速成为“显学”,在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简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和天命明鬼等,其中非乐思想在墨子学说中的比重相当大。墨家学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统治阶级的压制,到公元134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之后,包括墨家学说在内的各家学说就没有了生存空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墨家作为一个学派虽然已经不传,但对于墨家学说的研究却千年来不曾断绝,对于墨子“非乐”思想的研究很多,但是研究者的结论与荀子的“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一脉相承,认为墨子出身手工业者,不懂得艺术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不懂得音乐的创造来源于劳动的体验,所以,他们认为墨子的“非乐”思想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墨子的“非乐”思想是从“为乐”的效果是否能够“兴利除害”这个角度而言的

    墨子在《非乐》《三辩》和《公孟》等篇章中集中论述了他的“非乐”思想。他在《非乐上》的开篇就说道:“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仅仅是“非乐”思想的总论,也可以说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同时还是检验墨家学说的唯一标准。墨子说:“古者圣王,亦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舟车。既以成矣,曰:‘吾将恶许用之?曰:‘舟用之水,车用之陆,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故万民出财赍而予之,不敢以为戚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然则乐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然则当用乐器,譬之若圣王之为舟车也,即我弗敢非也。”意思是说,古代圣王也曾向一些百姓征集钱财造船造车,但是他们造船造车并不是给自己使用,而是为了所有人的便利,所以,百姓非但没有怨言,反而踊跃出钱出力,如果王公大人制造乐器建立乐队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墨子便不会反对。

    周灭商后建立起了礼乐制度,这种制度使得音乐在贵族阶层越来越盛行,到了墨子生活的春秋末年,上至周王、下至诸侯士大夫等“君子”阶层更是穷奢极侈,排场越来越大,乐器越来精致,演奏乐器的人也越来越多。如: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

    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3.“子墨子谓公孟子曰:‘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墨子·公孟》

    在春秋末战国初,此类例子数不胜数。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光演奏者就达到三百人,加上搞管理和服务的人,这个乐队规模起码得五百人以上,而且用公家的粮食来供养这个几百人的乐队,花费恐怕不会少;季平子宴享时使用“八佾”,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为他跳舞,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平子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为他表演。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的君子士大夫“为乐”的目的不是让贫民百姓欣赏,从而提高底层人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只是为了自己享乐的作乐和利用音乐来讲排场,这种行为对广大平民百姓来说是直接的压榨和盘剥。由此可见,王公耗费庞大的资源来“为乐”,其出发点不是为了“兴利除害”,反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由此可见墨子的“非乐”反是君子士大夫等统治阶级那种穷奢极欲的作乐。

    二、墨子的“非乐”思想只是反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过分作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和适当的为乐,这一点与目前我国实行的“六项禁令”有相似之处

    自周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到前405年韩魏赵三家分晋,近300年的时间诸侯之间争霸兼并征战不休,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钱财。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来维持战争,只能对百姓进行加倍的压榨盘剥,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到了墨子时期,百姓的处境已经十分艰难了,如《非乐上》说:“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战争频发,社会极端不稳定,百姓甚至连最低的生存需求——吃饭(不是吃饱)、穿衣和必须的工间休息都无法保证,在这种条件下王公大人们聚敛钱财用来制造品种繁多、式样精致的乐器对百姓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诺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归属感五个层次,像墨子提出的百姓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和不能得到足够的休息这三种属于生理需求层次,而欣赏音乐属于爱和归属感这个层次。一般来说,在生理需求层次和安全需求层次得不到保证的时候,更高层次的需求将不是必须的。也就是说,王公大人制作再多再精致的乐器,演奏再美妙的音乐,对于处于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百姓来说作用不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墨子的“非乐”思想反对的是在当时诸侯争战不休,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环境下,王公大人不顾下层人民死活的那种铺张浪费,讲究排场的“为乐”。

    墨子已经逝世两千三百多年,我国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如今社会稳定,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是,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在改善了百姓生活之外,也滋长了一些铺张浪费的习气,比如有些地方政府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大办各种文艺晚会,讲究场面壮观、气势宏大,邀请名角大腕参演,动辄花费上百万;还有一些地方公款吃喝的风气越来越盛,档次越来越高,花样也越来越多,每年吃掉的公款数以亿计;有些党员干部过生日大操大办,动辄请客数十上百桌,场面越来越大;有些单位借开会的的名义公款旅游等等,针对这些不正之风,党中央及时颁布了“八项规定”,刹住了这股铺张浪费的风气,与墨子的《非乐》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清]毕元校注.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肖劲飞.平民圣人—《墨子》中墨子的人格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朱雯.从民本主义看墨子的非乐思想[J].枣庄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简介:

    肖劲飞(1977-),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现为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文章!
  • 论影视的叙事空间

    论影视叙事中的空间,即探寻影视叙事空间与叙事性的关系及其功能,阐释影视叙事中的空间性元素和不同的空间功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影视

  • 王庆英、张鹏、张雪成、张悦作品

    作者單位:吉林动画学院endprint

  • 论绘画与知识的关系

    摘 要:绘画与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是绘画的基础,绘画是知识的另一种表现。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广泛普及促进了人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