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影响

    胡秋灵 游艳艳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28日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下文称《办法》)中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必须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才能获准办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网络支付业务,《办法》的出台规范了支付服务秩序,有利于防范支付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从此步入健康发展正轨。

    电子金融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服务[1],电子支付以“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根据《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8.3万亿元,其中B2B电商交易额13.9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规模3.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7%。作为电子支付的重要成员,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推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高速发展[2],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额从2006年的0.04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37万亿元,年均增长337%。

    商业银行以“二八效应”为原则重点服务20%的优质客户,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满足了商业银行忽视的80%的大众客户的支付需求[3-4]。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在电子支付市场发展初期合作融洽,但随着电子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独特的支付方式吞噬了部分商业银行业务[3],并瓜分了部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5]。可能是受样本容量约束,目前从定性角度阐述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影响的较多,而定量分析的较少。因此,本文将采用季度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刻画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影响。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9~2003年):探索期。这一阶段的电子支付体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附加值较低的支付网关模式。自1998年首都电子商城建成后,开始出现如首信易等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二阶段(2004~2009年):市场启动期。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使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进入服务于客户和商户的信用中介模式,解决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在线支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额在2006年第一季度只有0.003万亿元,而2009年第四季度达到0.18万亿元,是2006年第一季度交易额的26.7倍①。

    第三阶段(2010至今):高速发展期。第三方支付平台规模及业务范围迅速扩大,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确定了申请、审核、发放支付牌照的方式,标志着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国家监管体系。2010年第一季度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额为0.21万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末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额已达到10.34万亿元, 是2010年第一季度末的49.2倍,第三方支付平台高速发展。

    基于智能手机上的社会网络服务和支付等应用取得突破开启了以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为依托的移动支付元年,2012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开始迅速发展[6-7],截止到2015年末年均增长率达到383.80%。另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外汇支付业务开始试点,跨境人民币支付将成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市场集中度较高。2016年第一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3 648亿元,其中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 财付通和银联商务分别以44.76%、18.30%和13.98%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三, 占据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交易规模的77.04%(见图1)。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 703亿元, 其中支付宝以63.41%的份额占绝对领先地位, 财付通和拉卡拉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排名前三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共占据91.81%的市场份额(见图2)。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影响

    在电子支付市场的起步阶段,商业银行掌握着安全技术, 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较强的灵活便利性,两者的合作满足了电子商务市场网上支付的需求,商业银行从中获得利益分成,双方达成“商业银行服务大客户, 第三方支付机构服务小客户”的共识。但随着电子支付市场的迅速壮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独特的支付方式形成了部分“沉淀资金”,分走了商业银行部分存款[5],以其较低的手续费不仅直接减少了商业银行在银行卡手续费方面的利润,还对商业银行账户管理费用及整个价格体系形成了严峻的挑战[5-7]。表1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额与银行卡消费额对比,由表1可知,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额与银行卡消费额之比逐年递增,二者的差距逐步缩小,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收入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挤占效应。

    四、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利用2006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以工商银行为例分析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影响。分别采取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反映工商银行的经营利润,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额反映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规模,另外,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证综合指数季末收盘价、货币供应量M2、GDP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以剔除外汇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变量及数据来源见表2。为了防止异方差的出现,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 采用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变量lnfe、lnjl、lntp、lnm2、lnsz、lngdp及lnhl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稳的,且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即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同阶单整序列可能是协整的,如果变量是协整的,那么,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表3可知,上述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即它们是同阶单整的,因此需要进行协整检验以验证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选择Johansen检验法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根据LR准则确定lnjl、lntp、lnm2、lnsz、lngdp及lnhl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 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lnjl、lntp、lnm2、lnsz、lngdp及lnhl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说明变量lnjl、lntp、lnm2、lnsz、lngdp及lnhl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其中,e2为残差项。从(2)式可以看出,除了常数项外, 其他参数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2, 拒绝参数为零的原假设,说明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额对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有显著的影响。另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额lntp前的参数为-0.19, 因此长期内第三方支付平台规模与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扩大会造成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下降。

    (四)误差修正模型

    由协整检验确定了lnjl、lntp、lnm2、lnsz、lngdp及lnhl 6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确定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见(3)式,其中e1是误差修正项,u1是残差项。由(3)式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误差修正项对lnjl与lntp、lnm2、lnsz、lngdp、lnhl之间恢复到长期均衡关系的作用较为明显。lnm2、lnsz和lngdp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额lntp前的参数为-0.15,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但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第三方支付平台规模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短期负向作用较为明显。

    协整检验还确定了lnfe、lntp、lnm2、lnsz、lngdp及lnhl 6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利用误差修正模型确定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见(4)式,其中e2是误差修正项,u2是残差项。由(4)式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误差修正项对lnfe与lntp、lnm2、lnsz、lngdp、lnhl之间恢复到长期均衡关系的作用较为明显。模型中只有lntp未能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 其他变量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规模短期内对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但其作用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从中收取手续费,但随着电子商务市场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费率低、方便快捷等优势不仅吞噬了商业银行部分净利息收入,也吞噬了部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短期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产生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负向作用不显著;长期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负向作用不显著,但对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产生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

    (二)建议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 费率低,但是其缺点在于风险高并且缺乏独立性,而商业银行的优势就在于信用和风控能力[5],也正是由于其诸多的风险防控系统和分析工具使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操作相对繁琐、费率较高。面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新的有效发展路径。

    1.加强产品创新,开拓贷款市场。面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银行的身份,建立与互联网龙头企业的直接联系,针对互联网龙头企业的特定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创新型信贷产品, 在增加信贷数量的同时提升信贷质量。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完善自身的电子支付系统,打破“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客户”的模式,加强产品创新,建立与中小客户直接相连的渠道,获得中小客户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支付信息流,结合中小客户在银行储备的信息,为中小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用于网上消费的小额贷款。

    2.加强产品创新,开拓中间业务市场。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应突出其安全可靠的优点,以客户为导向,尽量满足客户的多元化支付结算需求。商业银行在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竞争时,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电子支付产品,完善电子支付系统,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产品。一是在积极推进和完善网上银行、 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产品的同时,积极抢占第三方支付机构尚未获得牌照的市场先机,开拓新的业务市场。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实行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提供为客户进行身份验证的创新产品。三是面对电子商务的跨境交易及其他跨境支付需求的增加,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人民币跨境结算上的优势,为客户提供跨境支付结算的创新产品。 四是对不同年龄、收入、行业等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支付结算的特点,创新产品组合,形成符合不同类别客户的支付结算需求。如对于B2C结算,商业银行可以在手机银行的功能上整合AA收款功能,适应年轻人支付结算时的需求。商业银行应及时关注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创新,保持其对市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Nicole Pohl. E-Finance: Causing Major Upheavals i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Sector?[J]. Internet,Economic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2003:135-170.

    [2]Yong Jin,Wei Song,Jingyi Zhang. On Developing Chinas Third Party Payment[C]. Weijun Wang, Yanhui Li etc.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rient to E-Society Volume 1:Seventh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e-Services and e-Society. Wuhan China:Springer,2007:578-585.

    [3]贝为智.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 区域金融研究,2011(1):40-44.

    [4]张璞. 商业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营销策略研究[J]. 西南金融,2016(1):26-32.

    [5]刘燕云. 第三方支付与传统业务的博弈[J]. 中国金融,2014(8):84.

    [6]Miao Miao,Fangping Xiong,Jing Zhou. Game among Mobile Operators ,Bank and Third-party Payment Services Provider in Mobile Payment Marke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 & e- Service,Science & Technology. 2014,7(1):177-188.

    [7]Zhengwei Ma, Xiucheng Dong, Rui Zhang, Huaiying Yang, Cen Song.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bile Third-Party Payment Platform: the Customers Perspective[J].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6,

    10(2):729-737.

    (责任编辑:龙会芳;校对:卢艳茹)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