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档案对公民个人隐私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裴佳勇
摘要:本文阐述了社交媒体档案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社交媒体档案对个人隐私带来的挑战,并从档案部门、公司、用户三个角度,给出了在留存社交媒体档案时对个人隐私进行管理与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档案个人隐私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Web2.0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交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内容、方式和速度。社交媒体应用在为公众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留存下来的海量信息记录也引起了档案界的关注。在这些形式不同、类型多样、数量庞杂的社交媒体档案记录中,包含有大量明显或潜在的个人隐私。在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对社交媒体档案与公民个人隐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交媒体档案的概念及特点
社交媒体档案的研究是一个崭新课题,迄今档案界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档案的定义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朱晓东、张宁[1]认为,社交媒体档案构成了国家、机构和个人在信息时代宝贵的数据资产与记忆,同时也是信息时代独有的法定证据形式,具有重要的信息、凭证、文化和历史价值。结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社交媒体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交媒体载体平台上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
(一)社交媒体档案的种类较为复杂
相对其他档案门类而言,社交媒体档案的种类较为复杂。黄霄羽将社交媒体档案的种类划分为四类[2]:创作发表型,主要由博客和论坛组成;资源共享型,满足用户分享内容资源需求;协同编辑型,主要借助网民的群体智慧成知识性内容的编写出版;社交服务型,包括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社交游戏等。此外,王晓光、郭淑娟[3]将其分为创作发表、资源共享、热点聚合、协同编辑、社交服务型和网络游戏六类。实际上不管其分类如何,社交媒体功能的不断更新、形态的日益丰富,使得社交媒体档案的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其复杂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以微博为例,它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链接等多种信息类型,如果要对其归档保存,则需要对每一种信息类型都进行挖掘、提取、分析。
(二)捕获归档的难度较大
社交媒体档案的种类十分复杂,因此对其进行归档保存的难度也较大。美国在社交媒体的应用方面全球领先,NARA曾公布了57种捕获社交媒体记录的工具,并采用了4种捕获归档的方法。然而,2011年,美国联邦记录委员会的社交媒体工作组对社交媒体工具及捕获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承认当前采用的网站截图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截图创建的图片和内容,不保留内容的元数据和功能,不符合永久保存网络记录内容的目标。[4]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采取策略,对社交媒体文件的归档保存进行研究。虽然部分国家已经在社交媒体文件归档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面临缺乏政策法规的保障、没有明确标准规范的指导、社交媒體档案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归档保存的工具和技术尚不成熟等问题。
二、社交媒体档案对个人隐私的挑战
(一)对个人隐私的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档案部门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来对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的档案进行管理,甚至连如何鉴定哪些社交媒体记录属于档案,哪些不属于档案;如何区分社交媒体档案的所有权属性;采取什么手段对社交媒体文件进行归档;归档后如何进行长期保存;保存后又如何进行利用等问题都未得到解决。“社交媒体信息所有权属于其发布者,社交媒体用户有权在普适框架下判定自己发布的信息具有何种价值,有权决定哪些信息应该被保存、哪些不能被保存”。[5]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社交媒体档案只能依靠公民个人进行管理。而公民档案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的匮乏,更加大了个人隐私管理的难度。
(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难度加大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分为个人用户和组织机构用户,前者是公民个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留下的信息记录,私密性较强。后者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各级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这些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是社交媒体文件的主要来源。[6]以组织机构用户为例,其在微博上发布的消息,所有权究竟属于发布者还是社交媒体公司?如果属于发布者,那么社交媒体公司有没有权利进行屏蔽甚至删帖处理?由此造成的社交媒体档案丢失,社交媒体公司在法律上是否要承担相关责任?再者,档案部门是否有权力向社交媒体公司索要社交媒体记录?如何平衡保护个人隐私和留存社会记忆的关系?目前我国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进行指导,相关问题都值得商榷。
(三)对个人隐私的安全风险加大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研究制定重要网页资源的采集和社交媒体文件的归档管理办法”。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先行实践,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档案馆应用第三方归档服务机构——Archive Social提供的捕获服务,建立北卡罗来纳州白酒产业推广的社交媒体文件(收割工具为Archive-it),包含了该账户2009年8月14日至2013年9月18日的所有推特文件,期间收割次数总计70次。但是档案馆在收割该账户时也收割了粉丝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的用户隐私问题具有一定风险。[7]
三、相关措施
(一)档案部门应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社交媒体档案收集与管理的全过程
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级档案学会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课题研究,从法理层面搞清楚社交媒体档案的所有权属性,这是进行收集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社交媒体档案收集细则,收集有价值的社交媒体信息记录。在收集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留存社会记忆与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关系,对涉及公民隐私较多的或理论认识上尚存在争议的部分可暂不进行收集。
同时,针对社交媒体档案的特点和实践工作中的归档需要,参考借鉴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颁布的指导联邦机构保存与移交政务社交媒体文件的各项规定,制定出社交媒体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研、检索、利用全过程的一整套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
(二)社交媒体公司应担负起主要责任,从内部入手加强用户隐私保护
一是制定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与用户核心隐私接触较多、掌握产品运营数据的部门人员,无论是实习生还是正式员工,在入职伊始都要与其签订保密协议,保密协议要对员工工作期间须保守秘密的内容、保密期限以及泄露秘密有何惩戒措施等做出详细规定。同时,组织人力对社交媒体产品开发过程进行调研,梳理用户隐私可能发生泄露的环节,借鉴国内外同行公司的先进经验,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二是与用户进行互动,及时回应用户关切,并采用技术手段预先告知用户风险。公司应及时公布为保护用户隐私做出的种种努力,包括制定的规章制度、采取的隐私保护策略和使用的技术手段。利用官网、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有奖知识竞赛、留言反馈等手段,收集用户对产品运营过程中数据收集方面的意见建议,将合理化建议反馈给业务部门,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三)用户应提高社交媒体档案意识和防范隐私外泄的风险意识
第一,用户应增强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表达心情、宣泄情绪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可能产生的潛在安全风险,避免暴露重要的个人隐私。第二,用户应提高自身的社交媒体档案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定期将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的有价值的记录进行归档保存,将没有保存价值的、可能会泄露隐私的信息彻底删除,如聊天记录、朋友圈状态等。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朱晓东,张宁.基于证据视角的社交媒体档案管理——以微信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7(2):63-67.
[2]黄霄羽,郭煜晗等.国外典型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实践特点[J].档案学通讯,2016(3):87-93.
[3]王晓光,郭淑娟.社会性媒体初论[EB/OL].[2017-07-11].http://news.163.com/08/1217/14/4TCEO1DH000131UN. html.
[4]张江珊.美国社交媒体记录捕获归档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6(4):119-123.
[5]万凯莉.论社交媒体信息的档案化鉴定[J].档案学研究,2016(1):63-64.
[6]高晨翔,黄新荣.我国社交媒体文件的归档政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7):47-55.
[7]王焕.国外政务社交媒体文件归档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6):99-105.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