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OFDI缓解产能过剩的路径探析

摘要:文章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对产能过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缓解产能过剩的机制进行阐述,然后对我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缓解过剩产能存在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更好的缓解过剩产能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对外直接投资;产能过剩
  一、 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迅猛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 961.5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全球排名第2,占全球总流量的13.5%。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高达1.36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由上一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6位,占全球总存量的5.2%,OFDI的迅猛增加为通过OFDI缓解过剩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口众多,这对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生产分工,转移夕阳产业,深化同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是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以往的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借助国际市场来缓解过剩产能,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路径分析。文章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OFDI缓解过剩产能的机制进行探析,并对我国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分别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化解面临的风险,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更好的缓解过剩产能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 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过剩产能的路径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已经证实,企业进行OFDI可以有效缓解国内过剩产能。一般来说,OFDI分为市场寻求型、资源导向型、技术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四类,本节对这四种OFDI化解过剩产能的路径分别进行阐述。
  1. 市场寻求型OFDI。市场寻求型OFDI的目的是通过开拓国外市场来提高经济收益,通常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缓解过剩产能。一是影响我国的产品出口。由于进口国通常设置了进入壁垒,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拓展境外市场既能够有效满足东道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起到缓解积压产能的效果。二是推动夕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一带一路”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转移我国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夕阳产业,利用东道国廉价的生产要素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并为国内发展新兴产业节约更多的资金和要素,在提高产业结构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释放过剩产能。
  2. 资源导向型OFDI。资源导向型OFDI是指以更低成本获取原材料、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投资,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这类投资通常投向中东、东南亚、俄罗斯等具有丰裕自然资源或者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不仅能够缓解投资国的资源压力还能够带动被投资国的经济发展。资源导向型OFDI通常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化解过剩产能。一是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生产时会优先使用国内闲置设备,有助于国内积压产能的释放,从而提高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二是通过获取国外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国内处于资源瓶颈状态的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优化产业链,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 技术寻求型OFDI。先进技术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鍵要素,很多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技术寻求型OFDI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缓解过剩产能,一是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快速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第二是在投资过程中学习发达国家成熟的消费观,帮助母国消费者建立科学的消费观,优化国内消费结构,促使国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
  4. 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是企业为了寻求品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通过在东道国投资建厂或者跨国并购两种方式实现。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一般通过以下三个途径缓解过剩产能,一是获取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品牌优势、管理和销售经验等,快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从需求侧缓解过剩产能。二是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将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转移到母国,促进投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增加优质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三是企业为获取战略性资产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会加剧了企业在当地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制独有的制作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需求。与此同时,这也会给母国同类型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促使国内行业努力革新,追赶同行业先进技术水平,从生产侧角度提高产能利用率,化解过剩产能。
  三、 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的优势
  1. 经济互补性优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再加上我国4万亿元投资的刺激,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2012年,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700万吨,船舶行业过剩2 000万吨,2013年玻璃过剩4.7亿吨,2014年钢铁行业过剩2.77亿吨,水泥行业过剩高达11亿吨,过剩产能亟待解决。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去产能工作逐步展开。“十三五”期间,钢铁产业计划压减产能1亿吨~1.5亿吨,利用率提升至80%;煤炭产业计划淘汰8亿吨落后产能,增加5亿吨先进产能;化工产业计划缩减30%的企业数量;水泥行业计划减产10%,淘汰过剩产能39 270万吨;电解铝行业要求冬季限产30%以上;火电方面要求淘汰落后产能0.2亿千瓦,停、缓建煤电产能1.5亿千瓦,全国煤电装机规模不能超过11亿千瓦。
  相对来说,我国存在较为严重产能过剩的平板玻璃、钢铁、水泥等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在钢铁行业,除哈萨克斯坦、波黑、斯洛伐克、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外,其他国家大多都属于钢铁净进口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缺口。电解铝行业中,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波黑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外,其他国家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缺口。船舶行业中,除哈萨克斯坦、越南、俄罗斯、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家外其他国家基本都是净进口国家。玻璃产业中除马来西亚、越南、土耳其、埃及、白俄罗斯等国家外其他国家基本都存在较大的产能需求。因此,“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不但可以化解国内过剩产能,还能够弥补沿线国家的产能缺口,实现双赢。2. 技术优势。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已经具备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等都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因此我们要鼓励技术成熟、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在该区域投资,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化解过剩产能。
  3. 成本优势。我国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战略还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首先关于劳动力成本,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尤其是部分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远低于中国。因此,在进行对外投资时,我国在大部分“一带一路”区域国家都具有用工成本优势。其次,在生产原材料成本上,“一带一路”区域富含矿石资源,钢铁、氧化铝以及水泥等材料价格较低,使得我国企业OFDI具备明显的原材料成本优势。此外,在税收方面,中国与沿线的53个国家都签订了税收减免协定,降低征税额度,避免双重征税,减轻了企业财政负担,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最后,我国政府出台的各种金融支持政策,为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应的保险保障,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极大的激发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动力。
  4. 产业链优势。“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重点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我国在承建道路、铁路、机场、核电站等基建工程时,对产业链上游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必将促使国内相关行业过剩产能的转移。这种上下游的产业链优势,既能满足沿线国家的产能缺口和基础设施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我国的过剩产能。因此,我们施工企业、设备生产商、原材料生产商等大型企业应联合起来“走出去”,以设备出口、并购、承包等方式,在OFDI的东道国建设钢铁等生产基地,并向上下游产业链延申,加速我国过剩产能在国外的吸收进程。
  四、 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1. 政治挑战。
  首先,“一带一路”区域国家较多,中亚、中东等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暴恐和宗教冲突严重,长期处于动乱状态,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引起的政局动荡都可能制约我国在该地区的贸易投资活动。并且这些国家政府体系和法律监管差异性较大,政府透明度不高,中国对这些国家大型项目的投资成功率往往普遍较低,风险系数较高。
  其次,“一带一路”中的中亚等区域一直是美、日、俄等大国博弈的核心地带,这些大国伺机拆台,力图限制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此外,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其他传统大国战略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例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俄罗斯的“亚洲一体化”战略、日本的“新思路外交”战略等都同“一带一路”战略构成竞争关系,再加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抢占了当地部分市场,为了维护利润和市场也会对中国投资项目进行各种限制和排挤。
  最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很多国家担心中国在实施扩张主义,对“一带一路”战略心存疑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同时,这些国家也担心中国的劳工输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劳动人口的就业和福利、中国过剩产能的大量转移会应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因此對“一带一路”战略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例如印度采取的“东向政策”就是排斥“中缅印孟经济走廊”一种体现。
  2. 经济挑战。
  首先,“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大多经济落后,有的国家甚至连续几十年都没有实现经济增长,这些国家投资环境较为恶劣,通常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利益诉求差异化较大。“一带一路”战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能否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能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一带一路”中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通过各种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实现互联互通后,随着低附加值产业的转移,必将成为中国低端制造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将至关重要。
  最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债务问题。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外债占GDP比重高达一半以上。而且部分国家还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通胀率都远超6%的合理水平,投资风险都较高。
  3. 企业经营风险。我国跨国企业全球经营经验不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很多企业盲目参与,抢夺投资项目。例如,中铁建在沙特的轻轨项目,由于缺乏对项目工程的足够认识,净亏41.48亿元。再加上,中国在该区域的对外投资多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些项目周期较长、投资巨大,企业甚至可能长期面临亏损局面。此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缺乏信贷、保险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导,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信息不对称和资金安全问题,导致这些中小企业投资出现投资化、短期化和泡沫化倾向。
  五、 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发挥“一带一路”投资对产能过剩的缓解作用,文章从政府政策制定、企业层面、区位选择以及降低负面影响四个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境外投资激励政策,加快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和流程,为过剩产能的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投资活动中。此外,还应积极同各国政府协商争议和摩擦,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投资环境。
  其次,政府应建立并完善OFDI的风险防控机制,相关部门对过剩产能OFDI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公布各项风险指标,降低企业投资的经济风险。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信息平台的建立,完善“一带一路”投资信息数据的建设,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东道国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
  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进行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鼓励相关银行针对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供信贷优惠服务。加快金融服务的海外布局,并购海外具有增长潜力的金融机构,实现OFDI的金融支持促进效应,充分解决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融资难的问题。2. 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应加快推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能过剩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一步拓宽同“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在各个合作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同东道国合作,共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过剩产能在当地市场的接受度。此外,还要重视国际化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了解东道国当地的宗教和文化,减少投资过程中不必要的冲突。
  其次,为了实现上下游产业的产业链优势,施工企业、设备生产厂商、金融机构等应联合起来,以设备出口、并购、承包等方式建设生产基地,抱团“走出去”,加快我国过剩产能在国外的吸收,不断完善我国OFDI的结构。
  最后,由于我国OFDI起步较晚,企业跨国经验不足,管理体制较为混乱,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和相关制度,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投资企业的软条件和竞争实力便尤为重要。同时,企业也要完善自己的风险防控部门,预防风险的发生,并能够有效处理和解决已经产生的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
  3. 准确的投资区域选择。“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区域国家的多元化能够提高投资的经济收益,为我国过剩产能进行OFDI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我们应当综合考虑过剩产业、企业目标、政策导向、东道国资源禀赋等因素,基于比较优势、就近原则、减少成本等原则选择适合的投资区域。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国过剩行业应根据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针对性的选取投资区域。例如钢铁行业应主要投资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以及中东欧等匮乏地区,电解铝行业投资地区应为东南亚、南亚和中东欧地区,船舶行业主要向南亚、东南亚和西亚北非地区进行投资,水泥行业投向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以及独联体国家,玻璃行业主要投向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以及独联体等国家。在OFDI过程中可以先通过转移部分过剩产能进行实验,确认前景向好后再进行推广,降低投资风险。
  4. 降低负面影响。
  首先,针对过剩产能转移可能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制定详细的总体投资战略规划,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序的引导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防止出现盲目的“羊群效应”。并且,在OFDI过程中,平衡好数量和质量两个要素,既要不断释放我国过剩产能,又要避免我国国内产业出现空心化。
  与此同时,针对过剩产能转移对东道国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当地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此外,还应避免国内企业的盲目投资,以免引起当地市场不必要的恶性价格竞争,两败俱伤。最后,在转移过剩产能中,应积极融入当地文化风俗中,增加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和就業水平,避免引起当地人民的猜疑和排斥情绪,同时保障母国和东道国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韩国高.中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向阳.“一带一路”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出路[J].国际贸易,2017,(4):4-9.
  [4] 裴长洪,樊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加特定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0,(7):45-54.
  [5] 温湖炜.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缓解产能过剩吗——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7,(4):107-117.
  作者简介:迟歌(1990-),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收稿日期:2018-08-17。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