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为引领 加快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

    王雨婷

    摘 要:乐山在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区域中心城市过程中,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城市综合实力不强等是必须努力补上的“短板”;人均GDP靠前、服务业占比较高、城市开放创新实力强劲等是乐山必须继续发挥的“优势”。乐山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努力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才能实现赶超,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关键词:全省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乐山市;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6.011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6-52-06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个或多个处于社会经济活动核心地位、城市综合实力具有区域影响力、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2018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战略,明确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为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并鼓励和支持这7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2018年9月,中共乐山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乐山市加快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对乐山加快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作出了系统规划和全面安排。目前,加快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竞赛和竞争,已经在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展开。乐山要全面、客观地与省内其他6个同时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区域中心城市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己的“短板”和不足、“长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举措,扬长补短,努力实现跨越和超越,积极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一、七市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

    (一)基本经济指标的对比

    选取7项基本经济指标(目前,乐山等七市准确记载2017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统计年鉴》尚未全部正式印发,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本文数据均采用2016年的数据。),对七市城市发展的基本经济实力进行大致的分析和判断。

    表1显示,乐山与其他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经济总量最小,与绵阳、德阳差距最大,分别相差423.8亿元、345.9亿元;但从人均GDP来看,乐山相比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五市占据优势,仅比德阳低0.6万元。“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七市均保持在10%以上,呈高速发展态势。横向比较来看,经济增速分为“13%”“12%”以及“11%”三档,乐山与宜宾、达州同处于第二档,增速基本持平;泸州、南充处于第一档,“十二五”期间GDP年平均增速领跑全省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方面,乐山与泸州、宜宾差距较大,与绵阳、德阳差距较小,与南充基本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乐山均位于七市末位,其中全社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泸州差距最大,与德阳差距较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绵阳差距最大,与泸州差距较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乐山与宜宾、泸州持平,与绵阳、德阳差距0.2%,分别高于南充、达州0.3%、0.4%,七市整体差距不明显。

    经济规模总量与经济发展效益共同构成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表2),乐山在经济规模总量的四个指标中,基本排在七市末位,与绵阳、泸州两市差距最大;在经济发展效益的三个指标中,速度指标排在七市第六位,人均指标虽在前三,但七市整体差距不大,乐山优势不明显。可见,在七市中,经济规模总量较小,是乐山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最大“短板”。

    (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对比

    1.产业结构比较。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其目的在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适应现代经济增长的需要,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长远发展打好坚实的产业基础。

    表3显示,七市产业结构均呈“二、三、一”分布。从第二产业横向比较来看,乐山二产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较泸州低1.6%,基本与宜宾持平,位于七市第三位;七市中有泸州、宜宾、乐山、德阳四市二产比重超过50%,工业化率也只有这四个城市超过50%,其中泸州为54.6%、乐山为54%、德阳为53%、宜宾为52.6%,这说明乐山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从第三产业横向比较来看,乐山三产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较达州、绵阳分别低1.7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四市,位于七市第三位,服务业具有相对优势。从第一产业横向比较来看,乐山是七市中一产比重唯一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比重接近工业化初始与加速阶段临界值10%。

    进一步分析乐山市2011-2016年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表4),可以发现,五年间乐山一产比重由12.5%调整到10.9%,年均下降0.32%;二产比重由61.8%调整到54.1%,年均下降1.54%;同时,三产比重由25.7%调整到35%,年均上升1.86%,产业结构由明显的“二、三、一”分布逐步向接近“三、二、一”分布的结构调整,工业服务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态势初显。

    2.区位商比较。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值。区位商Q值大于1,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区位商Q值小于或等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一般来讲,产业区位商大于1.5,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产业区位商大于2,则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因此,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

    表5显示,七市中泸州、德阳、乐山、宜宾四市工业区位商大于1.5,进一步说明工业在四市产业部门中的优势地位;但工业区位商小于2,工业生产对区外服务的功能还较为薄弱,工业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强。七市服务业区位商均小于1,服务业还不具外向性,主要为区内居民服务。

    进一步分析乐山市2011-2016年工业、服务业区位商的变化(表6),可以看到,乐山工业区位商从2012年开始大于1.5,且2012年至2015年间呈缓慢上升趋势,表明“十二五”期间乐山工业发展状况较好。“十三五”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以及全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乐山工业区位商下降,但Q值未跌破1.5,说明工业于乐山三次产业中的比较优势仍在。五年间,服务业区位商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三)城市综合实力的对比

    城市综合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从规模扩张、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和设施保障5个方面,选取21项指标,建立评价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表7)。运用熵值法,对七市2016年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见表8。

    综合来看,可将七市划分为三个发展梯队。第一梯队城市为绵阳,城市综合实力得分最高,且与得分第二位城市差距较大,其余六市与绵阳的城市综合实力尚存在一定悬殊;第二梯队城市为:泸州、南充、宜宾、德阳,分别得分0.4779、0.4707、0.3975、0.3703,四市城市综合实力差距不大,在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过程中将形成一定的竞争与追赶;第三梯队城市为:乐山、达州,分别得分0.2364、0.2221,两市城市综合实力相当,乐山较达州有微弱优势,但与第二梯队城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乐山可向第二梯队城市看齐,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争取后发超越。

    统计各城市子系统实力得分情况(表9)显示,乐山城市规模扩张实力和社会发展实力得分偏低,均位于七市末位。尤其社会发展实力与其余六市差距较大,是制约乐山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的最大短板。经济增长实力和设施保障实力得分较低,位于七市第六位。但乐山在开放创新实力方面表现良好,得分位于七市第三位,且与得分前两位城市绵阳、德阳差距不大,较其余四市优势明显,其中南充、达州两市得分仅有乐山的4%左右。可见,乐山开放创新实力强劲,是乐山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最大优势。

    二、数据指标的阐释及现实启示

    (一)尽快做大经济总量

    将乐山基本经济指标的排位情况与城市综合实力的排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乐山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制约了城市规模扩张实力、经济增长实力、社会发展实力以及设施保障实力的提升,并进一步制约了乐山城市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反过来,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又会影响乐山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既相互制衡,又相互促进。因此,乐山要想跳出两者相互制衡的困境,首先必须千方门要积极主动地牵线搭桥,根据国家政策,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推动专业合作社及时建立和快速发展。特别要把那些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足、抗风险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重点培植对象,有计划地扶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发挥扶贫作用。

    二、以产业扶贫为关键,突出产业带动能力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和根本,是可持续的脱贫方式。目前,大多数贫困地区在产业扶贫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产业带动能力弱,大多数贫困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已有的产业大多规模小、经营不集中、优势不突出、增收持续性不强;二是社会参与度不高,不少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对于脱贫致富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贫困户只等着政府的救济,不愿意就业,不利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住精准扶贫产业之根,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关键力量。

    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体系,把特色产业产品做成品牌。要强化链条,突出持续性。贫困地区现有产业不但趋同情况严重,而且基本都为初级产品,产业链条单一,缺乏深加工。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特别是要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实现由农田到餐桌的产业延伸。要坚持标准化生产,把农村的一些有潜力的产业链条做粗做长,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持续性。要培育龙头,突出带动性。龙头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力,能够充分吸纳劳动力,各地要积极培育自己的龙头产业,以龙头产业实现贫困人员就业,带动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要积极探索旅游、电商、光伏等新兴业态的产业扶贫模式。

    三、以资金整合利用为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资金是扶贫开展的重要保证,没有资金保障各种扶贫项目就无法实施。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构建起完善、系统的涉农资金统筹平台。进一步明确扶贫资金的整合范围、整合方式,尽量做到最大范围的整合,化零为整,放大扶贫资金的统筹与使用效应。要建立专门的扶贫资金账户,把所有相关资金统一纳入到专项账户之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同时要加强账户流水监管,做到所有资金支出留痕,确保资金使用有据可查。资金的安全与有效利用是扶贫资金整合的目的所在。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并使资金有效利用。对于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要及时、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那些在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员要严肃处理。另一方面,资金使用也要讲究"灵活",管得过死同样不利于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不能让扶贫资金躺在账户里睡大觉。

    四、以引导教育培训为基础,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扶贫需先扶智,思想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与保守是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说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要摆脱经济上的贫困,首先要祛除思想上的贫困。要整合教育培训平台。各地可以把本地拥有的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有效地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扶贫培训平台,根據产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要精准开展培训。特别是对于一些特色产业开展特色培训,使教育培训真正起到增强贫困户技术能力、致富能力的效果。要选准教育培训对象。要把教育培训有限的资源精准地用到培训对象上,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培训的作用。在扶贫中起关键作用的群体主要为扶贫一线的乡镇领导、村委班子、致富能人、贫困家庭。乡镇领导和村委班子是扶贫的直接责任人,肩负着扶贫的领导重任,在扶贫中具有核心作用,要加强对乡镇领导和村委班子扶贫政策、扶贫方法、扶贫能力的培训;致富能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致富方式,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能够带动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要加强对致富能人致富能力、市场意识的培养;贫困户是精准脱贫的对象,在脱贫中具有主体作用,要增强教育培训实效,把提高贫困人员劳动能力,实现创业就业作为根本目的。一方面,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紧贴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用工需要,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规模;另一方面,对那些有个性需求的贫困户要开展特色培训、差异化培训,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础,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加大,贫困村的道路基本畅通,用水用电基本齐备,脱贫发展的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还存在一些偏远的乡镇道路不畅、出行不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贫困乡镇、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整体发展条件。要把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脱贫总体规划之中,规划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贫困村实地调研,了解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乡镇要积极与部门衔接沟通要搞好规划设计,充分借鉴外部经验,按照贫困群众基本脱贫保底版、优化提升形象的基本版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三种模式,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全面深入。要统筹推进道路交通、文化设施、农田灌溉、用水用电、信息网络、环境整治等建设,推动网络信息化向贫困地区延伸,提高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水平。要强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干部群众脱贫积极性高,有实际行动的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重点资金支持。

    六、以社会救助兜底为保障,强化特殊群体帮扶

    社会救助兜底是扶贫的最后一道防线,它能够为那些失去劳动能力或发生变故的家庭和个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政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社会兜底既要应兜尽兜,又要严格限制。在确定社会救助兜底对象时,要制定相关标准,严格按标准确定对象。兜底对象的选择要坚持是否有劳动能力、是否发生重大变故导致暂时性贫困为原则,把那些确实存在困难、无力改变生活状况的人员纳入到社会救济兜底中来。要完善社会兜底保障体系,全面发挥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高龄补贴、临时救助等救助方式的兜底作用。农村低保要逐步提高标准,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同时,要实现贫困人员社会保险全覆盖,加大基本保险、大病保险报销额度。要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廣泛参与到社会救助中来,形成合力。加强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之间的衔接,加强社会保障救助制度与社会力量参与之间的衔接,整合各种保障救助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七、以奖惩机制建设为抓手,持续压实扶贫责任

    只有从制度上明确奖励和惩戒,才能从根本上压实扶贫责任,形成精准扶贫脱贫的动力。要细化考核内容,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任务的干部进行分类考核,使考核更加具体化、精准化。考核方法不能一刀切、单一化。要改进考核方法,把任务完成情况、群众意见、实施效果等统统纳入到考核中来,特别要注重群众的评价以及工作实绩,力求考核更加公正公平。对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部门要给予奖励,对在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优先提拔重用。反之,对相关单位和个人配合不力、推诿扯皮的要加大惩处,对扶贫攻坚不上心、不用心、不作为、慢作为的予以严肃问责,树立良好的扶贫工作导向。

    责任编辑:秦利民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在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

    张占斌<br />
    【摘要】 当今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回顾过往,人类社会生产力每一次质的飞

  • 《论法的精神》浅析

    摘 要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负盛名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主要观点,本文将在梳理全书结构的基础上,侧重从自由、分权以及地理环境与